按:Lydia博士: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视频和油管(不含问答讨论环节)。讲稿和问答环节经弟兄Sila整理,Lydia老师修订而成,特表感谢。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

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

大家好!今天讲座的题目是《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今年圣灵降临节在东正教的日期是在上周的周日(6月4日),在西方各教会是5月28日。我们现在正处于圣灵降临庆节期间。

论经文、礼文和礼仪庆节

有三个概念我觉得有必要解释清楚:一个是“经文”,一个是“礼文”,一个是(正教会的)“礼仪和节日”。经文,自然就是指《圣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旧约》和《新约》。更准确地说,《圣经》是指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我们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在基督和使徒时期,是没有所谓《新约》的。对他们来说,《圣经》就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这个经书(旧约)。礼文,是指在过去的数个世纪(特别是六、七世纪),在正教会内(特别是在拜占庭传统的教会之中)逐渐形成的赞美诗和祷文。一些祷文经常是唱出来的,主要是用于礼仪崇拜。那么,这些经文和礼文是什么关系呢?礼文,既然要在礼仪中被用到,特别是在某些重要节日中使用的。经文为礼仪庆节提供了《圣经》的基础,并为这些礼仪庆节赋予了意义。而礼文,它具有功能性,或者说是功用性,它使得这个礼仪能够进行,还为之提供了一些特殊的赞美语汇。礼文和经文之间有紧密的关系:礼文是对经文的再诠释,是在礼仪庆节的语境中对经文进行再诠释的成果。所以,《圣经》和正教礼仪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圣经》提供了基础,正教的礼仪庆节提供了语境,因此经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互不矛盾的解释。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在教会礼仪崇拜的语境之中产生的对经文的解释,才是最权威的,具有终极的意义。以上所述,就是经文、礼文、礼仪庆节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

正教礼仪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以圣灵降临节为例,来看经文、礼文、礼仪庆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怎么样的。在此,我总结一下教会的礼仪崇拜具有哪些意义。当然,我的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我觉得礼仪崇拜最主要的四点意义如下。

  • 第一,礼仪崇拜使我们所庆祝的这些圣事超越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也就是说,我们在庆祝节日的时候,不只是单纯地纪念在两千多年前发生的、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事件,而是我们基督徒(礼仪参与者)被带入了具有永恒意义的圣事现实。具体地说,在进行礼仪的过程中,我们宣告今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个事件就是正在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使这些历史事件不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空间)的限制,从而具有了一种超越性。

  • 第二,礼仪崇拜为《圣经》经文提供了经久不衰的语境和相关性。

我们知道《圣经》是在某些历史性条件下(历史时期、地理位置),由某些具体的、历史性的人写成的经文。既然如此,《圣经》为什么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呢?这就要提到《圣经》经文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过参与礼仪崇拜时,就赋予了经文经久不衰的语境。

  • 第三,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下,礼仪崇拜实际上起到了解释经文的作用,特别是在礼仪中使用的礼文。

礼仪崇拜的语境和礼文,共同实现了对经文的解释,并揭示了这些经文在神学上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认为神学解释和礼仪崇拜是不可分割的。另外,我们知道,所谓的“正教”,就是“orthodoxy”,这个单词在斯拉夫语和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正确的崇拜”。如此看来,正确的教导和正确的崇拜是不可分割的。

最后,礼仪崇拜具有实际意义。上帝并不需要人类去崇拜他,而是我们需要去崇拜上帝。事实上,礼仪崇拜是教导和塑造信徒(灵性生命)的方式。

《约翰福音》中基督讲述圣灵降临

谈到这个圣灵降临节,我们知道它是有《圣经》基础的,根据《约翰福音》第十四章的记载,耶稣本人向他的门徒许诺了圣灵的到来。在耶稣受难之前,他给他的门徒训话(临别赠言),他说:在他离开(升天)之后,要有另外一位保惠师来与门徒同在。这个“保惠师”是和合本的译名,思高本译作“护慰者”。

“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赐给你们另外一位保惠师,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他就是真理的灵,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们既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不会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再过不久,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会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到那日,你们就会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人,我父要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亲自向他显现。”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问耶稣:“主啊,为什么亲自向我们显现,而不向世人显现呢?”耶稣回答他说: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我父也会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而是差我来之父的。我还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已对你们说了这些事。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导你们,并且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翰福音****14:15-26)

我们把这段经文解读一下。这段经文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基督的升天和圣灵的降临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基督的升天使得圣灵能够降下人间,基督以这种方式与他的门徒永远同在,由于圣灵的做工使得这种同在不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的限制。另外,由于圣灵降临并居住在每一个信徒之中,使得信徒与基督和圣父成为一体。我们知道三位一体的上帝,他既是三,又是合一的。他的合一,其实就是爱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由于有了圣灵的居住,信徒也能够由于爱而与上帝合而为一,这就是圣灵降临的原因之一。圣灵之所以降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圣灵的启示作用。耶稣在世间的时候对他的门徒启示了全部的真理。但是,只有在圣灵降临的时候,他给他的门徒所启示的所有真理,才能会被一一记起,成为教会建立的基础。

圣灵启示与教会圣传的关系

在正教会之中,我们相信所有关于人类得救的真理,是由基督一次性地传授给了他的使徒和门徒。这个一次性的传授,是通过圣灵降临而得以完全实现的。也就是说,教会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关于人类得救的真理,没有其它可以添加的,也不可以从中消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教会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传统呢?难道这些东西,例如教父著作、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信经等等,不是圣灵又在给予教会新的启示吗?在正教会看来,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所有的真理,正如《犹大书》(第三节)说的,已经一次性地、全部给予了圣徒。我们所做的(学习教会圣传),其实是对真理的加深认识,而不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启示。另外,教会圣传把已经给予教会的这些启示,在新的语境、处境中得以重新诠释和应用,而不是增加新的启示。总之,这些是圣灵所做的工作,使得所有的启示在教会中得以保全并流传下来。

圣灵降临节的历史场景

圣灵降临的过程,只有圣路加在他的《使徒行传》中有这样的描述,他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历史场景。当时的历史场景是什么呢?是五旬节。什么是“五旬节”呢?五旬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圣灵降临节”。“五旬”就是希腊文的“Pentecost”,“Pentecost”就是逾越节之后第五十天那个节日。“五旬节”在犹太教中叫做“Shavuot”,“Shavuot”就是七周,或者叫“七七”。为什么这么说呢?七七四十九,第五十天,也就是七周之后,正是逾越节七周之后的那个节日(五旬节)。五旬节或者七七节,是处于第二神殿时期的犹太教的三大节日之一。这三大节日包括逾越节、七七节(五旬节)、住棚节。这三个节日,

按照律法的规定,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要到耶路撒冷朝圣。

在犹太教把“五旬节”精神化1之前,它在最原始的意义上是一个农业节日,它所庆祝的是谷物的丰收。那么在谷物丰收的时候,犹太人就要给上帝献祭以谢恩。其实,在第二神殿时期,犹太教已经把这个节日精神化了。也就是说,在五旬节这一天,犹太人庆祝的不仅是谷物的丰收,更是为了纪念上帝在旷野中把摩西律法启示给了以色列人。上帝跟他们立约,把“上帝的名”(自有永有者)启示给了摩西。在这一天,所有从不同国家而来的虔诚的犹太人都住在耶路撒冷,因为他们都是来朝圣的。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2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稀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我们帕提亚人、米底亚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3,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使徒行传*2:1-11)

这段经文,就是圣路加所介绍的圣灵降临的场景。

如何以礼文诠释经文?

教会在它的庆典中是怎样解读这段经文的呢?关于这段经文的重要意义,在今天晚上我想谈三点。当然,这段经文有更多的意义,但我们时间有限,只能谈三点。

在圣灵降临庆典中我们所听到的经文、唱词、赞美诗等,都告诉我们圣灵降临的意义——**它就是上帝应许和人类希望的圆满实现。**在念抵暮课4的时候,我们赞美上帝创世的美好,要求上帝保佑我们安息并在天明的时候让我们从睡眠中苏醒,这就是一个复活的象征。所以说,“抵暮”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每个节庆,都是从头一天的晚上的抵暮课开始,然后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的向晨课(晨祷),再举行圣礼仪式。

在圣灵降临节这一天的抵暮课中,有一段祷文就归纳了圣灵降临节的意义。**“看呐,我们庆祝五旬节的盛筵,圣灵的临在,应许的圆满,希望的实现。多么奇妙的奥迹,多么伟大而庄严!我们因此向祢呼喊:上主啊,万物的创造者,光荣属于祢!”**这就是我们在抵暮课中经常要说的赞美词。与此同时,这一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是所有的上帝向人类的应许:他给亚伯拉罕立的约、他给摩西立的约、他给大卫立的约,这些约定中的许诺都在圣灵降临的时刻得以圆满的实现。

所以在抵暮课的时候,大家会聆听《旧约》的一些经文,第一段经文就是选自《摩西五书》(律法书)中《民数记》的第十一章,这段经文是要在崇拜仪式中被高声诵读的。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长老和官长的,到我这里来,领他们到会幕前,使他们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里降临,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民数记****11:16-17)

也就是说,上帝要亲自莅临并膏抹那些长老,使他们成为以色列民的领袖,和摩西一道领导以色列民。

摩西出去,将耶和华的话告诉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长老中七十个人来,使他们站在会幕的四围。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对摩西说话,把降于他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灵停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受感说话,以后却没有再说。(民数记****11:24-25)

这个“七十”,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七”代表圆满,“七十”就代表所有的以色列民。这个事件,其实是后来上帝圣灵降临的预表。在摩西时代,就有一个这样的预言。

但有两个人仍在营里,一个名叫伊利达,一个名叫米达。他们本是在那些被录的人中,却没有到会幕那里去。灵停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营里说预言。有个少年人跑来告诉摩西说:「伊利达、米达在营里说预言。」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就是摩西所拣选的一个人,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唯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数记****11:26-29)

这一段也是很有意义的。在《约翰福音》(思高本译作《若望福音》)中,耶稣就对在夜间访问他的那个法利赛人说,风在这个世界上吹,它愿意去哪里都是它自己的意愿(约翰福音3:8)。这个“风”就指的是圣灵,没有人能够控制圣灵。圣灵愿意停留在哪里,就停留在哪里;它愿意把自己的恩惠施给某一个人,就施给某一个人;它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也不受到建筑物的限制。这段经文指出:不是只有在庙堂中,才有上帝的灵存在。另外,这段经文也是一个预言,它预言了上帝的百姓都是先知(不局限于那七十个长老)。这个预,就在圣灵降临节那一天实现了。这段经文中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上帝的应许在今日(圣灵降临节)得以完美的实现。

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经文,是从《先知书》中摘要的,是《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

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欢喜;因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禾场必满了麦子;酒榨与油榨必有新酒和油盈溢。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上帝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致羞愧。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约珥书****2:23-32)

我们最熟悉的其实是第28节和29,因为在圣灵降临节的那一天,

也就是路加在《使徒行传》的第二章里写到的:大家都说,他们这些人为什么都在说我们的乡谈,用我们的乡谈来赞美上帝呢?这时候圣彼得就说话了,第一次把福音传给了这些人。他所引用的经文就是《约珥书》第二章的28节和29节,所以我们对它很熟悉。正是在(圣灵降临的)这一天,这个预言实现了。

如果你要是不熟悉经文的话,你就失去了很多重要的语境。在古代,人们熟悉经文,你只要说一个词,他就知道这一整章经文都在说什么。

所以,彼得没有把《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全都说出来,只说出了这两句。但是,这段经文的语境还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他没有提到圣灵,而是提到了雨、甘露和水,这些水是赋予生命的。为什么说它是赋予生命的呢?经文谈到了谷物的丰收,对吧?这个“谷物”其实就是指小麦,还有酒和油,这些物品在经文的语境中都是圣物。为什么圣物呢?因为我们的圣事,例如:感恩祭、敷油礼,代表了上帝对人间的恩赐和对生命的赐予。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的背景正是五旬节。在五旬节这一天,人们要庆祝谷物的丰收,并把这些收获的成果献给上帝。因为上帝通过恩赐五谷丰收,而赐予我们人类生命。更重要的意义上,上帝通过赐予摩西律法,向以色列民启示了他的名。以色列民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神的名呢?就是在摩西接受了律法的时候,上帝把他的名启示给了摩西和以色列民。所以,《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其实讲的就是五旬节这样的一个语境。当时约珥先知所处的时代,五旬节庆祝的就是谷物丰收和上帝赐予律法。但是,经文又说了未来的时候,这是一个预言,这个应许的完美实现是在当上帝要用圣灵来浇灌你们的时候。

《约珥书》第二章第30节的经文又说:天上地上要显出奇事,有雪、有火、有烟柱,太阳变成黑色,月亮变成血红色,还有耶和华大有可畏的日子。在古代犹太教中,这些经文指的是自然界的一些异常现象,或人类社会的一些异常现象。它所指示的就是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一些信号和象征。也就是说,这个圣灵要被赐给人间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末世的到来,就是要为最后的审判做准备了。

所谓的“末世”就是希腊文的“Eschaton”。它的意思不是说在这一天所有东西都会被毁灭,而是指最后的、最末的世代。这个世代是由上帝的道成肉身而开启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末世。

所谓“末世”,不是一个悲观的说法,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绝望的时间段,而是我们所向往的时代,是我们在圣灵中所经历的,这种经历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所向往的,要在整个创世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就是上帝的降临并与他的子民同在。在那时,天和地都要被更新,所有的人也要被更新。那时候,所有的生命都会复活,还有最后的审判。以上所述,就是圣灵降临和末世预言之间的关系。这个末世预言就是《约珥书》的预言,是在圣灵降临节这一天得到实现。从圣彼得引用这段经文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使徒就是这样理解《先知书》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约珥书》经文谈到了“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什么是上帝的灵呢?上帝的灵是非受造的火,因为上帝就是火。但它所用的这个词汇,却是“雨水”、“甘露”。这就是说,这个圣灵其实就是门徒的洗礼。

还有一些经文,也是要在晚祷(抵暮课)中宣读的,就是《以西结书》第36章。

我必从列国带领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领你们回到本地。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绝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你们必住在我所赐给你们祖先之地;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以西结书****36:24-28)

这段经文和前面所说的那些经文有一些相关的地方。第一,圣灵的降临是为全体人类的悔改,从而重新回归上帝而设置的。第二,它也谈到了用洒清水的方式来洁净你们(人类)。这个水和火的洗礼在此又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目的就是把这律法放在人的心里,放在人的灵魂中。这样人类就不会再因为人的罪性而不断违反上帝的律法。所以,这段经文和昔日摩西所接受的律法(以色列民和上帝所立的约)产生了一种联系,那个约(摩西律法)都要被更新,人类要成为被造的新人。换言之,能够遵守并愿意遵守律法并不是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而是上帝圣灵的力量,圣灵居住在人心中而产生了新人。

以上这些经文,就是我们在教堂举行晚祷(抵暮课)的时候所听到的。这些经文,又通过礼文和我们的赞词而得以诠释。例如,在第二天早上的向晨课中,我们会念这个“Kathismata”。“Kathismata”就是在我们在读了《圣咏》之后,接着念的一篇赞美诗,它就是对经文的一种诠释。由于我的译文不是很优美,所以我把英文版也放在这里。如果你能阅读英文,就可以对照两个版本的译文。我觉得自己的译文,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让我们信众来欢庆这最终的节日:这是五旬节,应许和指定的时日都在此时实现。因为在今日,圣善者护慰师的火焰直下到大地之上,像火舌一样,祂光启了众门徒,使他们被接纳为天国的成员。看呐,护慰者的光已经降临,光启了整个世界。”

上帝是火、是光,他以自己的光启明了整个世界。

“圣灵的源泉下来世间,分发成火河的支流,浇灌了众使徒们,以光明指引他们。那圣火是为他们洒下甘露的云彩,用光充满他们,用火焰浇灌他们。借着他们,我们也领受了恩赐,火与水的奥秘。看呐,护慰者的光已经降临,光启了整个世界。”

这一段唱词,就是对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先知预言的解读。首先,我们看到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在《使徒行传》中描述的那个事件,而且它还向我们解释了这个事件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灵的洗礼,通过这个洗礼,我们才得以接受上帝的启示和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被光照了,突然明白了真理,真理之光在我们心中闪现。如此,我们就接受了上帝的真理。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段礼文实际上是对经文的释义,是在礼仪的语境下对经文的诠释。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意义——圣灵降临节还是对《圣经》中的另一个应许的圆满实现。

在《创世纪》第十一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其实也是“巴比伦”,这两者在希伯来文中是同一个词。“巴比伦”有象征意义,它是人类对上帝叛逆的象征。

那时,全地只有一种语言,都说一样的话。他们向东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找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让我们来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柏油当泥浆。他们说:“来,让我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我们要为自己立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面上。”耶和华降临,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了同一个民族,都有一样的语言。这只是他们开始做的事,现在他们想要做的任何事,就没有什么可拦阻他们了。来,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面上;他们就停止建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了全地的语言,把人从那里分散在全地面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创世记****11:1-9)

圣灵降临节的意义之一,就是把这个“巴别塔”事件进行了完全的反转。

我们看到在向晨课的小赞词中就提到了这段经文,**“当至高者起初下来,变乱了人们的语言,祂分开了众民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的人们所做的事情,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建一座高塔,这样他们就能够一步登天。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崇拜自己,把自己当作神。这种行径,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一样,是严重的罪行。“而当祂将火舌分开的时候,祂把所有人类召唤成为一体。”**借着圣灵的分施,他把所有的人类又召集起来,使其成为一体。这些人在接受了圣灵之后,就开始用万邦的语言来赞美上帝。因此,这是对当时“巴别塔”事件的一个反转,或者说是彻底的扭转。

这个小赞词又说:

“快来靠近我们,靠近我们,无所不在的上帝,就像祢永远与祢的使徒同在,也请祢将我们与祢联合,我们渴求祢,仁慈的天主,在与祢的合一中让我们能称颂赞美祢至圣的圣灵。”

在“巴别塔”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人类崇拜自己,要和上帝平起平坐。而在这里,圣灵的降临使我们不仅彼此合一,而且和上帝合一。上帝以这样的方式,来到了人类中间。

我们刚才说的是第一点,经文和礼文向我们传达了圣灵降临节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它是上帝对人类应许的完美实现。**那么,圣灵降临节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什么?**它是圣三一上帝向人类的彰显。**人不可能凭借自己有限的智慧来认识上帝,我们对上帝的任何的认识,都是来自上帝的自我启示。如果说基督的复活节(葩斯哈)是上帝圣子向人类的彰显,那么圣灵降临节就是上帝圣灵向人类的彰显。

关于圣灵的阐述我们可以参照《尼西亚信经》

在《尼西亚信经》中,第一句经文讲圣父,接下来讲圣子,到了第八句经文就讲圣灵。在此很多人就会意识到这是正确的,《尼西亚信经》的内容依次是:圣父、圣子、圣灵、教会,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上帝观和教会论。但是,还有一点我想请大家注意:**教会和圣灵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因为圣灵被赐予使徒,才有了这个独一、神圣、大公、传自使徒的教会。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我们才有了洗礼,不光是用水洗,更有圣灵的膏敷。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死人才能够复活。因为圣灵在我们之中居住,我们才会有来世的生命。所以说,教会的存在和圣灵的降临是不可分离的,这一点在《尼西亚信经》中也有很清楚的阐述。

圣灵的性质在正教的礼文中有清楚阐述。

有些朋友可能很熟悉天主教的节期,但在正教中只有两个节期。第一个节期,是基督复活以后的一段时期(葩斯哈庆节)。在这个节期内,基督与我们同在,所以我们要在每次祈祷的开端加诵一段祷文:“**基督自死者中复活,以死亡践灭了死亡,向坟墓中的人们赐予了生命。”**在葩斯哈庆节期间,这段祷文要在一切仪轨课颂前后加诵三次。

在圣灵降临节之后,我们就要借着圣灵,在灵内对上帝祈祷。在这个节期内,我们每次祈祷所念诵的开篇祷文(正教圣灵祷文)如下:

天上的君王,护慰者,真理之灵,无所不在、充盈万有者,圣善的宝藏,赋予生命者,求你降临并居住在我们内,洗尽我们的一切污秽,圣善者啊,拯救我们的灵魂!

这篇祷文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圣灵的称谓,这些称谓一共有七个:

  • 他是天上的君王;
  • 他是护慰者,是安慰我们的;
  • 他是真理之灵,教给我们真理;
  • 他无所不在,不受地理、地域、时空的限制,独立于人类、世界而存在;
  • 他是充盈万有者,是使得万物能够存在的力量;
  • 他是圣善5的宝藏,世间的一切美善都来自上帝圣灵的恩赐;
  • 他是赋予生命者,是生命的来源、源泉。

在圣灵的这七个称谓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我们对圣灵的祈祷:求你降临并居住在我们之内,洗净我们的一切污秽,最后求圣善者(圣灵)拯救我们的灵魂。这就是我们从圣灵降临节之后,每次祷告的开篇祷文。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视频片段。这是在北美的一个正教会,当时的场景是抵暮课。在做抵暮课的时候,他们首先要做“kneeling service”,就是大家都要跪下来,由司祭带领大家祈祷,请求圣灵降临在我们身上。他们是用英文来唱这个祷词的,我就把这篇英文祷词放在屏幕右边。大家如果懂英文的话,可以看看这个祷词。

在做向晨课的时候,我们还要听到一些祷词,如赞美诗、唱词等,其实它们都在教导我们圣灵是什么。圣灵把他的本性、性质、所做的工作启示给了我们。

例如,我们会听到这篇赞美诗:**“圣父是光,圣言是光,而圣灵亦是光,祂以火舌的样式被发送给使徒们;通过圣灵所有受造者都被光照、被引领来崇拜圣三一。”**上帝是光,是非受造的光。这个观点不是我们正教会中的某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或是用哲学思辨得出的结论。它不仅是圣灵给使徒、教父的启示,也是很多圣徒亲身经历过的。很多圣人在上帝赐予恩典的情况下,真正看到了非受造的神光,这是只有通过信仰的眼睛(spiritual eye)才能看到的上帝之光。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向晨课中还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唱的:

“圣灵自始至终都存在,现在直到永远,祂无始无终;但祂永远与父与子同等同列。祂是生命并创造生命;祂是光明并赐予光明;祂神性本善,并是万善之源;经由祂,父被人所知,子得人荣耀;经由祂万民口称唯一君王,唯一圣约,给圣三一的唯一崇拜。”

这篇赞美诗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圣灵的性质:圣灵是无始无终、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因为他是造物主,所以他没有始也没有终。圣灵和圣父、圣子是同等的;他本身就是生命,他也是生命的创造者;他本身就是光明,并赐予了光明;他本身就是善,而且是所有的善的源头。

那么第二部分就是圣灵的做工(energy),或者说是他的救恩。圣灵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因为有圣灵,圣父才能为人所知,圣子才能被人所荣耀。而且,由于圣灵的做工,万民才会认识那唯一的上帝、唯一的圣约和唯一的崇拜。

在做向晨课的时候,我们听到一篇赞美诗,实际上就获得了神学知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上神学院,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学习神学。但是,在礼仪崇拜中,大家就接受了这些真理的教导。所以,礼仪崇拜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塑造信徒的一个场景,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言归正传,圣灵降临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什么?它把三一上帝启示给了我们。****

还有,圣灵降临的第三个重要意义:它是教会使命的开端。 这个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那一天,圣彼得开始宣讲福音,福音开始从耶路撒冷传播到整个世界;在那一天,有几千人受洗,成为教会建立的标志性事件;这些都是《使徒行传》中所记载的。

以正教会的视角来看,圣灵降临节这一天并不是要求我们重新受洗,而是对我们受洗的纪念。所以在这一天的圣礼仪中,平时我们唱的《Trisagion》(圣三诵):**“****Holy God, Holy Mighty, Holy Immortal One, have mercy on us.”(圣哉上帝,圣哉大能者,圣哉永生者,怜悯我们。)被这一句唱词替代:“你们凡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披戴基督了,阿利鲁伊亚!”**这句唱词,是选自圣保罗的《加拉太书》的第三章的第27节,成为了我们的礼仪用语。它的意思就是说:圣灵的降临使我们受了圣灵的洗。这个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正是圣灵的洗礼才成就了教会。

在《马太福音》中,基督给使徒和门徒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他们去给万邦的民施洗,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来施洗。只有在圣灵降临之后,这样的使命才能开始实现。所以圣灵降临节是教会的开端,这样的重要意义在我们的大赞词6中也能得以体现。

圣灵降临节的大赞词,是这样的:“基督我们的上帝,祢是受赞颂的,祢把渔夫们揭示为最智者,将圣灵赐将他们,并通过他们,祢将整个世界收入祢的渔网中,挚爱人类者啊,荣耀属于祢!”

在这段唱词中,谁是最智慧的人呢?不是那些哲学家,而是那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渔夫。因为基督的十二使徒都是渔夫,但是通过圣灵的赐予,他们成为了真正知道上帝智慧的人。通过这些渔夫,上帝把整个世界收入他的渔网之中,把人类拖入天堂。上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是挚爱人类者,他是一个善的上帝,对人类只有善意,是人类的朋友。我觉得这段唱词特别美。

解析圣像《圣灵降临节》

最后,我想以这幅圣像,作为本场讲座的结尾。

圣像是正教礼仪崇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正教会中,《圣经》不仅有思辨性的使用方式(教父著作之中就有不少解经的内容),还有听觉上的使用方式(诵读或唱咏经文,在经文基础上编撰而成的礼文也是如此)。还有第三种对《圣经》的使用方式,就是在视觉上使用,它的成果就是圣像。圣像,就是用图像这种媒介来表达《圣经》内容的成品。

大家看到的这幅圣像,描述的就是圣灵降临的场景。

圣像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超越性。这幅圣像的历史性在哪里呢?这十二个使徒,他们在那一天领受圣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然而,圣像也具有超越历史的意义,它讲述的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你看这幅圣像的画面,有十二位使徒。即使在历史上,圣保罗当时不在场,他仍然在这幅圣像的画面中出现了。因为圣像讲述的是一个永恒的现实,

教会是在十二使徒的基础上建立的。

这幅圣像的形式是这样的:它的画面下方是一个半圆,代表使徒或教会的合一。这个半圆的结构,让敬礼圣像的人被吸入到这种合一之中。当我们以信心来观看、敬礼这幅圣像的时候,我们就被纳入到它这个圆周之中,成为教会的一部分,这就是这个半圆的意义。在画面上方也有一个小的半圆,这个半圆相当于上帝,由这个半圆同一个来源发散出来的十二道光(火舌)降临在这些使徒的头上。画面的最下方还有一个半圆,这个半圆中有一个老人,他拿着一条长巾,长巾上面有十二卷书卷。这个老人代表的是世代或世界,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世代。这个“世界”并没有贬义,而是指等待上帝救赎的世界。因为这个人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所以他是一个老人的形象。他手中所拿的十二卷书卷,和每一个使徒手中的书卷是对应的。这些书卷代表的是什么呢?它代表的就是这个应许的实现,这个世界在等待使徒们的收割。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五旬节最初就是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节日,它是一个收获的节日。进一步说,这些书卷象征整个世界将要被上帝收获并进入他的圣殿,世界在等待使徒来收获。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在这个画面上,你一眼就能看出圣彼得和圣保罗。顺便说一下,在所有的正教圣像中,圣彼得和圣保罗都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人们记住了他们的长相。所以圣保罗就是这个样子,圣彼得也就是这个样子,你可以很容易就认出他们。但是,在他们之间有一个空的座位,这个空的座位是夫子的座位,就是他们的老师(拉比)的座位。这位老师是谁呢?就是基督。虽然基督是不可见的,但他与他的门徒同在。这个座位就代表他和他的门徒的同在。

以上,就是我对这幅圣像的解析。

结语

我们今天讲述的是经文、礼文和礼仪崇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圣灵降临节为例。其中,我们还讲到了经文和礼文揭示的圣灵降临节的至少三个重要意义:

1.圣灵降临代表上帝对人类应许的圆满实现;

2.它把圣灵启示给人类,我们因此能够认识到上帝圣灵的性质,以及他在人类社会中所做的工作;

3.圣灵降临节是教会的开端,也是福音传向万民的开始。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讲稿正文结束

问答环节正文

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问答)

1 请Lydia老师解释一下“抵暮课”。

答:这个抵暮课,英文就是“Vespers”,它其实不是晚祷。“Vespers”是在日落的时候(下午六点钟左右,傍晚)所做的一种很重要的时课。晚祷是指“Compline”(寝前祈祷),“Compline”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时课。在正教会中,一天有七次时间固定的祷告(时课7

2 中国大陆的基督徒所在的教派,大多不属于东方教会。所以,您刚才介绍的这些(正教)礼仪,对于中国的其它教派(天主教、新教)的教会来说,它们有没有参考的价值?或者说,我们如何学习正教礼仪并应用于(非正教的)中国教会之中?

答:时课是正教在一天之内的礼仪循环(日循环),当然还有其它的循环(周循环、年循环)。在一天的时间(从日落到日出)之内,首先是抵暮课(下午六点钟左右开始),然后是暮时课(晚祷、寝前祈祷)。在修道院里,修士还会念诵子夜课(中夜课),他们叫守夜祈祷。在日出的时候,有向晨课。除此之外,还有第一时课、第三时课、第六时课第九时课。以上的各种时课8,其中最重要的是向晨课和抵暮课。

另外,所有的时课祈祷都指向圣礼仪,而圣礼仪(事奉圣礼)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就是诸正教父所说的“永恒的今日”,或者说是“第八日”。也就是说,圣礼仪是超越时空的。

理论上讲,向晨课是在日出的时候念诵,接下来就是第一时课。但是,在堂区的礼仪实践中(修道院的情况另当别论),通常在每周六傍晚会有抵暮课,主日清晨有向晨课,然后就是圣礼仪。9可见向晨课不一定在日出时分开始,而是选在符合大家作息习惯的时刻。因为大家都要上班,还要照料家庭,还有可能需要开很长时间的车才能到达教堂。所以,只有在重大的节庆,例如圣诞节、复活节前的圣周六,才有所谓的这个“Royal Hours”。“Royal Hours”就是把第一时课、第三时课、第六时课和第九时课的全部祷文连在一起念诵,这是在非常特殊的时候才会有的礼仪。另外,在修道院里,所有的时课都是会按时进行的。

你刚才问到的那个问题,让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之所以讲这些,其实就是想让大家能够产生一种向往、一种期待,或者说是一种希望。我并不是一出生就是正教徒,在2015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全家才被接纳进入正教。我深信正教的崇拜是真正正确的崇拜,也是非常丰富的崇拜。这种崇拜使人有一种灵魂超越俗世并得到升华的感受,而且对基督徒的灵命是非常有益的。但是,我并不建议所有的正教会之外的朋友把这一套礼仪搬到你们所在教会的崇拜中,因为你没有正教传统的指引,就没有这个必要。有些教会有自己的传统,例如安立甘教会(圣公会)有自己的崇拜传统,天主教也有自己的崇拜传统。你在哪个教会,就按照那个教会的教导来进行崇拜。

新教(现代教派)与正教、传统的天主教(传统教派)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就是缺失了圣事

和崇拜,对吧?以洗礼为例,它在新教之中通常只是一个仪式,并没有改变信徒生命的意义。传统教派则认为:通过洗礼,“老我”(旧人)在浸入水中时与基督同死了,在从水中立起时又同基督一道复活了,重生了。但是,新教的很多宗派的洗礼其实就是一个仪式,没有圣事的意义。换句话说,洗礼在新教中只有纪念性,没有主和受洗者同在的神圣意义。除此之外,新教还缺乏圣礼仪。新教有仪式,但它的仪式不是圣礼仪。而圣礼仪是所有圣事(Sacraments)的基础、核心和指向。

所以,我不建议大家把正教圣事、崇拜搬到自己所在教会的礼仪实践中。你所在的教会有什么样的传统,你就按照它的传统来进行礼仪实践。那么如果在本地没有教会呢,甚至有的基督徒连聚会点都很难找到。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祷告,祈求上帝在生活中指引、带领我们。

大家可以每日诵读《圣咏集》****/《诗篇》,它是教会的祈祷书,没有圣咏就没有正教的礼仪,而正教的时课经也是以诵读圣咏为起点的。所以即便非正教的朋友或者所在地没有教会的朋友,也完全可以每日诵读圣咏做为祈祷的规则,持之以恒。圣咏不仅是教会的祈祷书,也是基督和使徒们、历代基督教圣徒的祈祷话语。它教给我们如何祈祷,同时也通过说同样的祷词而使我们与天上、人间,过去、现在、未来的圣徒相通。

总之,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传统,或者说是产生一种对正教圣传的渴望吧,这种渴望是很重要的。

3 在当代,我们基督徒怎么做,才能得到圣灵的感动?或者说,我们如何领受圣灵?

答:对于正教徒来说,我们在领洗之后,就已经领受圣灵了。正教徒在受洗的时候,同时也要接受敷油。那个敷油的仪式,叫傅油礼10,就是人得到圣灵恩典的印记。在正教之中,洗礼就包括了傅油礼,它就是水和火的洗礼。在天主教之中,在童年洗礼之后,成熟后还有一个圣事叫坚振,就有领受圣灵的意义。但是用水施行洗礼,其实也有圣灵降临的意义。圣洗圣事不是一个只有纪念意义的仪式,它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存在。从本体论上讲,这种改变就是我们在圣灵之中的新人,而圣灵也已经在我们之中。诚如圣保罗所说:“你的身体就是上帝的殿11。”为什么呢?因为圣灵在你我之中,我们已经有圣灵了。有时候我们感受不到,但是圣灵确实是在我们之中的。以上就是我们基督徒领受圣灵的方式。

4 目前,在新教之中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派别叫“灵恩派”,他们称自己的教派为“Pentecost”(五旬节派、圣灵降临派)。今天,您的讲座主题正好与五旬节有关,想请您评价一下这个五旬节派(灵恩派)。

答:就像耶稣说的那样:圣灵的风要往哪里吹,它就会吹向哪里12。因此,人是不可以去阻挡或限制上帝的,上帝愿意把圣灵赐给谁,是出于他的圣意。我们知道,上帝是善的,他愿意任何人领受他的圣灵。所以,我们确认在教会之内上帝的恩典是存在的,圣灵是存在的。

至于在教会之外,会不会有圣灵的恩典?这个问题,不是我所能判断的。我并不是说他们(灵恩派)没有接受圣灵,或者他们“说方言”之类的表现不是圣灵所为。对于这些大家可以自行判断,你可以把他们的所作所为和《圣经》经文做一个对比。举个例子,我们刚才读到的《使徒行传》第二章所记载的——第一个圣灵降临节,门徒在领受了圣灵之后,他们就开始说方言。但他们说的“方言”是人能听懂的语言,是有内容的语言,是赞美上帝的语言。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不会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但懂这种语言的人会告诉他们:“你们在用我们的语言赞美上帝”。圣保罗也说过,圣灵的恩赐有很多种,他列举了几种不同的恩赐13。然而按圣保罗的排序,“说方言”是最末的一种恩赐。他还说:说方言可以,但是要一个一个地来,不能一起说,因为这样会产生混乱,让外邦人笑话我们14。因为在教会的崇拜中,这个秩序是很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对人们有所帮助。你说这个方言一定要有人来帮你翻译,别人才能听懂你说的是什么,大家在灵性上才能有所长进。如果要是没有人做翻译工作,别人也听不懂,那么你就最好保持安静。这是《圣经》经文和灵恩派信徒的表现之间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我曾经接触过灵恩派,根据我所观察到的现象,灵恩派信徒“说方言”的表现就没有秩序性,很多人一起就呱啦呱啦……我记得有一次,当时我在耶路撒冷的Capernaum(迦百农),就是彼得的岳母发烧,然后耶稣治愈了她的那个地方15。在当地的教堂旁边来了一群人。这些人是从巴西来的灵恩派信徒。然后,他们突然就发出了很多的噪音。我之所以说是“噪音”,是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特别大。当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就问旁边的一个人,他告诉我:“他们在说方言。”他们每个人都同时在说,而且他们说的是没有人能听懂的“方言”。所以他们的表现和圣保罗、圣路加所描述的门徒说方言的情况大相径庭。

另外,美国的很多灵恩派人士,他们自称“圣灵”降临在他们头上的时候,他们又哭又笑、又学狗叫,还在地上打滚。对此,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圣灵降临的表现。

(阿甲的补充)我对东方教会的灵修文献有所涉猎。其实,在东方教会(特别是东正教)的灵修传统之中,这个“讲方言”的灵恩,极少被提及;常见的是讨论如何遵守主的诫命,以及操练心祷、默观的方法。

在正教的复活节礼仪中有一个传统特别让我感动,就是在复活主日,在教堂用教友们所知道的全部人类语言来宣读复活福音,用所有人类的语言唱咏,“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祂用死亡践踏了死亡,并将生命赐与坟墓中的人!”这就是和《使徒传》中描述的“说方言”最为类似的情形了!

总之,我个人对灵恩派的态度,是相对谨慎、消极(不认可)的。

5 刚才,您在解说圣像的过程中,讲到圣像画面中有十二个使徒,包括保罗。那么请问:通过摇签被选中的马提亚,在不在这幅圣像的画面上?怎么理解马提亚的地位?

答:对于这个“十二使徒”,我觉得不应该从字面意义来理解它。耶稣在世的时候,他的使徒肯定不止十二个,对吧?12这个数字,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以色列有十二个儿子。这个“12”,它代表了一个特定集合内的所有人。12是一个象征,就像70这个数字。新约中说,耶稣不仅有十二宗徒,还有七十门徒,这七十个门徒也被派出去传福音了。所以你看,它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代表整全。

6 我听到有些天主教徒说:上帝给人类的启示确实已经完全了,但是人对启示的领受和了解还不完全。比如说,我在10年前对一些神学理论持有某种看法,但在10年后,我就会有新的、不一样的理解。他们说:启示是完全的,但是人对启示的领受是渐进的,所以会不断地有一些新的东西加进来。这并不意味着启示不完全,而是他们原来领受得不够完全。但是,我们在这里讲的不是人的作为,而是教会。这个真理是启示给教会的,而这个教会是基督的使徒创立的。没有人(除非我们成圣以后)能以个人的智慧去理解上帝的真理,上帝的真理是多么的高深莫测!当然,我们灵命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点没有人否认。但我这里说的启示,是指上帝通过圣灵一次性的启示。对于这个启示,正教和天主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我觉得你的这些朋友也许不太了解天主教的教义。现代天主教有一个圣人叫John Henry Newman16,他以前在安立甘教会,后来改宗天主教。Newman就提出了这个“渐进式的启示”的观点,他说圣灵给教会的启示是渐进式的,所以教会可以在信条、教理上有所创新。

天主教的一些信条,在正教之中是没有得到承认的、有争议的。比如说“炼狱”,还有一个就是“圣母无染原罪”。在正教中没有这样的信条。这些天主教的信条在十二至十四世纪之前是没有的,但是在这之后却有了。他们说这是上帝的圣灵给教会的渐进式的启示。在正教徒看来,这个观点是有争议的。

因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只能慢慢地认识神的启示。当然,我们必须要有灵命的成长,这个是正确的。但是,关于救恩的真理以及其它所有的启示,已经一次性地、全部地交付给使徒(圣徒)了17,这是《犹大书》所说的,所谓的“圣徒”就是指使徒创立的教会。**有人可能会说,在教会历史中不是还有新产生的东西吗?比如,在四、五世纪形成的新的节庆,甚至还有信经,教会的大公会议决议,等等。我们要说,这些不是新的启示,而是教会对那已经存在的整全启示的逐步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就是在新的环境、新的问题、新的困难之中,对它进行新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被启示的真理仍然是同一个。比如说,当福音被传到中国的时候,你碰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新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进行应用上的某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并不是改变或增加教理、信条,而是对真理在全新语境下做出新的阐述、应用,在这个新的环境下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7 圣像画最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圣像画最早是在公元一世纪就出现了。通过考古我们发现最早的圣像画是在公元一至二世纪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徒在墓穴中进行礼仪崇拜,当时就已经有了圣像。当然,那个时候的圣像和现在的圣像不同,不像现在的圣像这样有艺术的精致和象征符号的系统化。最初几个世纪罗马墓穴中最常见的圣像有三类。首先就是《The Good Shepherd》(善牧),也就是圣咏第23首说的,“The Lord is my Shepherd”(上主是我的牧者),表述的是复活的信仰。第二,是Jonah(约拿)在大鱼腹中复活的图像。另外还有三圣童在火焰中赞美上帝的图像。最常见的圣像为什么是这些呢?因为这些图像是复活的象征。在墓穴中和举行圣礼仪的基督徒同在的是殉道士的遗骨,也就是圣髑(圣遗物)。在殉道士的圣髑之上,基督徒建立了祭坛。在这些祭坛上,他们举行圣礼仪,盼望复活。

另外,“鱼”是早期基督徒使用的一个符号,它是基督的象征。除了鱼以外,早期基督徒还使用“the anchor”(船锚)这个符号,它是教会的象征,因为教会就像是一艘稳定的船,而锚是十字形的,代表庇护的希望。但是,这些符号都不是圣像,因为圣像是上帝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可以向圣像敬礼呢?因为不可见的、无形的上帝道成肉身,取得了人的形象。敬礼圣像是透过象征崇拜上帝。另外,我们为什么可以敬礼圣人呢?因为人承载的是上帝的形象,而圣人恢复了被亚当和夏娃犯罪而毁坏了的上帝的形象。简而言之,圣人承载着完美的上帝的形象。我们敬礼圣人,就是敬拜上帝的形象,因此我们可以向圣像敬礼。也正因如此,除了人的形象以外,其它的形象、符号只是象征,而不是圣像。

8 您说正教是没有炼狱说的。那么,一个正教徒去世了,他的灵魂会去哪里呢?

答:正教信仰对死后之事,并没有非常详细的说明。但是,正教继承了圣经的教导和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的理解,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死去的人就是睡去了。他们睡去了,并在等待复活。**见但以理书,**12:2.

还有一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不同,但不矛盾。这种说法认为,我们肉身死去之后,马上就要在上帝的宝座之前接受审判;如果你是圣徒,你就会进入天国和基督同在。在《启示录》中,这种说法就有所展现。那些殉道的圣徒,他们领了白袍。为什么是白袍?白袍是司祭才有资格穿的。白色象征圣徒的纯洁,也意味着他们像天使一样在天上拥有了司祭的身份并能为地上的人代祷。这就是圣徒死后的归宿,他们与上帝同在。


  1. 精神化(圣化),指赋予某些事物一些精神上的意义。 ↩︎

  2. 圣灵(Ru-ach)在希伯来文中就是“风、呼吸”的意思,引申为“上帝的呼吸”。 ↩︎

  3. 此处的“犹太人”不是指地域意义上的人群,而是指宗教信仰群体,包括犹太人(血缘意义上的)和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宗教意义上的)。 ↩︎

  4. 正教会继承了犹太人的祈祷传统,一天之内有七次祷告功课(时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抵暮课。抵暮,就是日落的时候。按照《圣经》传统,日落时分是一天的开始。 ↩︎

  5. 圣善,指世间的一切美善。正教认为:如果没有圣灵的赐予,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美善。 ↩︎

  6. 大赞词:在重要节庆咏唱的一篇特定的赞美诗,概括了这个节日的重要意义。 ↩︎

  7. 可参见网站“中国正教会”列出的几种不同版本的《时课经》,网址:http://www.orthodox.cn/liturgical/index.html ↩︎

  8. 可参考https://orthodoxchina.cn/school/catechism/1jiaohuiheliyi/7_liyidexunhuan/ ↩︎

  9. 抵暮课和向晨课在主日前夜合并成一个礼仪,称为彻夜祈祷。资料来源同上。 ↩︎

  10. 傅油礼与傅膏礼有所区别,前者在洗礼之前,后者在洗礼之后进行。资料来源同上。 ↩︎

  11. [哥林多前书6:19][20] ↩︎

  12. 约翰福音3:8 ↩︎

  13. 哥林多前书12:4-11 ↩︎

  14. 哥林多前书14:27-28 ↩︎

  15. 马太福音8:14-15 ↩︎

  16. 圣若望·亨利·纽曼(英语:Saint John Henry Newman;1801年2月21日-1890年8月11日)原为圣公会的牧师,在1845年皈依罗马天主教,并领司铎品,成为一位天主教神父。后来于1879年被教宗良十三世擢升为枢机,不过他并未被祝圣为主教,而是以司铎的身份获得执事级枢机头衔。纽曼对于罗马天主教的影响相当大,他的思想尤其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期间深具影响力,《慈光歌》为其著名赞美诗歌。 ↩︎

  17. 犹大书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