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这是阿甲讲座之教会历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9课,第15章 东正教崇拜下 东正教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我们谈到东正教的重要节日,斋戒情况和个人祈祷生活。
若要引用本文,袁永甲,《维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读第19课:第15章 东正教崇拜下 东正教的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教会历史之维尔主教东正教会系列(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5月16日),讲稿由阿甲整理而成,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本讲稿阿甲修订,主要内容是阿甲讲座,并附录上这个中译本的内容:韦尔主教《东正教会导论》,中译田原(香港:道风书社,2013年)。若无特别说明,文字阿甲讲座内容,其中附录内容才是中译本内容。
油管订阅,下载音频和视频,请见这里
正文 第十五章 正教敬拜之三:东正教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生活
关于东正教的崇拜,维尔主教用三章阐述:第一章主要探讨教会论,第二章则聚焦东正教会的礼仪体系,今天我们将探讨探讨东正教的节日、斋戒和个人祈祷。与罗马天主教及基督新教相比,东正教在节日庆典和礼仪文本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例如其丰富的节日传统、多样的庆典形式以及详尽的礼仪文本。东正教对于斋禁的要求是最严格的,有多个斋期。关于个人祈祷灵修生活,这在东正教中,主要体现在礼仪生活和祈祷,而非单纯地阅读圣经。这与新教存在显著差异。不少新教徒认为灵修几乎等同于阅读圣经。对于东正教徒而言,灵修生活本质上就是一种祈祷生活。他们拥有个人的祷文,这种祷文在当今的东正教中,有的则被译为日课经,其中包含耶稣祷文这一重要元素。
如果你前往英国的安立甘教会(即英国国教),你会获得两本书籍。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则是《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这是安立甘教会特有的礼拜仪式手册,即我们常说的《公祷经》。天主教也有类似的情况。安立甘派之所以如此,显然是模仿天主教的结果。然而,对于东正教而言,其礼仪文本极为丰富。如果把这些文献组合的话,会有超过5000页,采用四开本,双栏的大部头书。
礼仪文书的数量极为庞大,有圣徒纪念日、节日庆典等,涉及多种循环体系,包括年循环、月循环、周循环及日循环等。礼仪是一项高度专业的工作,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东正教礼仪文本的人来说,他必须学习专门的礼仪课程,并且要经常参加东正教的礼仪崇拜,熟悉各类节庆期间会使用特定的仪文,例如每月都会有一本对应的书籍,这些书籍收录圣人颂词。在这些方面,我是个菜鸟,Lydia老师比我了解多得多,我推荐她开的经文和仪文的系列讲座。如果你们有任何礼仪方面的问题,其实可以向她请教。
接下来,他首先按照一年的顺序对这些礼仪的节日进行了大致划分。我参考Lydia老师系列课程中内容。
年的循环
可移动的节日:从一个葩斯哈到下一个葩斯哈
- 棕榈主日
- 神圣葩斯哈
- 基督升天
- 圣灵降临
不可移动的节日:教会礼仪年,从诞神女降生到诞神女安息升天
- 其它基督、诞神女和圣徒的节日
教会的十二的节庆
- 诞神女降生节, 九月8日
- 荣举十字架节,九月14日
- 诞神女进圣殿节,十一月21日
- 基督降生节,十二月25日
- 神显节(基督受洗),一月6日
- 基督被献上神殿节,二月2日
- 天使报喜节,三月25日
- 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棕榈主日,复活节前一周主日)
- 基督升天节,复活四十日后
- 圣灵降临节,复活五十日后
- 基督易容节,八月6日
- 诞神女安息节,八月15日
这十二个节日不包含复活节,因为复活节是"节中之节",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节日庆典也值得关注,例如基督受割礼的节日,定于1月1日。而圣巴西尔的节日,即大圣巴西尔的纪念日,也恰好在同一天。施洗约翰的诞辰则为6月14日。圣彼得和保罗的节日则定在6月25日。至于施洗约翰被处决的日期,则为八月二十九日。随后他提及了若干节日,我们可以简要查看其中内容,仅作简要浏览。
在十二个大节之后,还有一些更小的节日庆典。我们会注意到,十二节日主要源自圣母玛利亚和主耶稣基督的节日,而其他小一点的节日就延伸到其他圣徒,包括施洗约翰,使徒们的节日。
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中,如果要详细计算的话,东正教传统中诞生了无数圣人,那些记录在册的圣人都有纪念日和颂词。每位圣人,都会编写其生平言行录,并制作专门的颂词。这种纪念方式包含两个核心环节:首先系统记录圣人一生的言行事迹,形成生平言行录,以便信徒效法;其次创作专门的颂词,用于纪念仪式中。在东正教的礼仪体系中,每年365天的周期内,每个圣人纪念日的代祷词形式都具有独特性。东正教公共崇拜的仪文是宝贵的财富,是教父们留给后来的世代的教科书和灵修材料。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人不识字,因此他们大多时候需要听,那么进教堂听仪文就是他们的学习和灵修的方式。有时候,他们会在圣人纪念的节日里诵读这些圣人的生平,唱诵颂词,绘制圣像,以便让信友们效法。
节日的安排旨在帮助人们在特定时刻回想起耶稣的生平事迹,回顾这些圣徒的生平,然后信徒就可以效法他们。但仅仅回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实际操练,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禁食了。在东正教中,这种禁食形式极为严格。因为东正教相信,人具有身体和灵魂。因此不仅你的灵魂需要专注效法耶稣和圣人们,身体也需要操练,进行预备,因为人是身心一体的。因此他们特别强调禁食。禁食与节制是第一个美德。如果你们读过我翻译的《长会规》,巴西尔基本上用了好几节来探讨这个主题,都跟节制和禁食有关。
论斋戒
关于斋戒的内容,在复活节前有七周的斋戒期,在五旬节之后的第八天,到六月末结束,共8天;其次是圣母安息节,日期是8月15日,也有两周的斋戒期,圣诞节前有40天的斋戒期。目前关于斋戒的日期和食物规定,大部分正教的辖区都能找到相关的日历,直接网上就能搜索到。谈到斋戒,我只简单说几句。我们这边,在英国有很多穆斯林。他们那边也有斋月,整个斋月期间需要严格遵守戒律。穆斯林的习俗是:通常从日出到日落期间不进食,日落之后才开始进食。我听说很多穆斯林形式主义严重,比如他们白天不吃饭,有的甚至看到别人吃东西还要阻止,并且一到日落,就开始大吃大喝。但是,若真的按照东正教的斋戒要求,在严格情况下,基本上只能食用燕麦粥。因为最严格的斋戒规定是不能食用蛋类、肉类、奶制品和油的。我们用清水煮了一点燕麦粥,加一点蜂蜜,吃了感觉跟没吃一样,可见其斋戒的严格程度。相比之下,新教在斋戒方面的实践确实显得不足,值得向传统教会学习。
当然并不是每一天都是最严格的斋戒。但就修院的修持规范而言,这种斋戒就更严格了。一年中,复活节前的圣周时期是最严格的斋戒阶段。除了在特定节日之前安排禁食外,每周周三和周五为固定斋日,有部分修院也会在周一斋戒。斋戒主要禁肉蛋奶,即便鱼类也是无骨的,比如贝类等。酒是禁止食用的。日历中的斋戒是原则性,参考性的,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所有情况。我听说国内有人想加入东正教,按照一位神父规定禁食,结果因此就去世了,这当然不是什么好见证。说实话,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所以你需要摄入多少,以及如何进食,实际上应根据其个人情况来定,我认为那位神父的做法过于严格,是不适当的。
关于禁食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保持饥饿感,不要吃饱。例如,有些女孩子可能待在家里做家务,而不需要进行太多体力劳动;有些男孩子则需要外出工作。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生活角色和责任分工。如果工作内容涉及大量体力劳动,且让他一天不摄入肉类和蛋白,那么他的体力将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此类工作。再比如,在北极附近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的饮食没有蔬菜和水果,你怎么可能保持他们不吃肉?
斋戒是操练节制的基础,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控制你的肉欲。如果有人每天都是大鱼大肉,让他一下禁食三天,不吃不喝,他的身体估计一下吃不消的;再比如,有人本身身体虚弱「例如低血糖等」,突然让他禁食三天,七天,其身体也是容易出状况的。记得在《沙漠教父言行录》中,有人问阿爸波依曼禁食的问题,阿爸说,他们以前也一次禁食三天,甚至七天,但这种方式无法长久,并且容易损伤身体,现在,他们每天都吃一点,并且保持饥饿感。我觉得阿爸的建议是很均衡的。因此,我的建议也是如此,操练禁食,可以每天都吃,但只吃一点,保持饥饿感,不要吃饱。并且不要急于求成,如果有人每天三顿,每顿都有大鱼大肉,那么就要逐步减少进食量和品类,让身体有个适应的时间。比如,三顿的改为两顿,一顿三碗饭的,改为一碗饭,顿顿吃肉的,改为一天只吃一次肉。
节庆与祝福
东正教节庆也有祝福有关,比如在神显节,要祝福水「一般在堂区周边的河流和水域」;在耶稣登山变容节祝福水果;有些节日请求相互赦免,有些则是彼此洗脚,有些荣举十字架等等。
旧历与新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战争结束前,当时人们仍沿用旧历,即朱利安历。但1923年召开了一次名为Inter-Orthodox Congress的会议,地点在君士坦丁堡。这次会议本质上是东正教各派之间的对话。尽管并非所有成员都出席。在这次会议中,主教们将格里高利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引入他们的节日庆祝活动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圣诞节。从1924年以后,希腊正教与东正教(如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都与西方教派保持一致。目前采用新历「12月25日过圣诞节」的东正教辖区有: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安提阿,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塞浦路斯、希腊以及美国的OCA。保持旧历「1月7日过圣诞节」的包括:耶路撒冷、俄罗斯、塞尔维亚、格鲁吉亚,波兰以及圣山阿索斯。
虽然如此,旧历和新历都是在同一天举行复活节的。由于引进新历,在希腊地区兴起的一个名为"旧日历派运动"的组织。该运动主要活跃于1930年至1940年间,其核心主张认为改革日历是错误的,不可行的。后来,‘旧日历派’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化。圣山阿索斯也遵守旧历,但仍保持与君士坦丁堡的共融。
保守与温和
旧日历派认为,修改现行日历并不只是技术性的问题,而是腐化了正统信仰的纯洁性。我们必须承认,在正教内部,有保守派,或者鹰派以及温和派,鸽派的说法,而旧日历派的观点显然属于保守派阵营,导致天主教专门发明一个词,叫“礼仪分裂”。保守和温和张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温和派倾向于主动与非东正教的教派对话,甚至表达共融的意愿;而对于保守派而言,这种做法本身已经动摇了信仰之纯洁,是不可取的,因此,保守派倾向于不与它们对话,更别提共融的意愿了,因为他们认为其他非东正教的教派都是“异端”。
我想表达的是,当大家听到这些声音时,无需感到惊讶。这种张力自从十字军东征后,在正教内部一直存在,是很正常的。大家不要认为,是不是只有东正教才会这样。并非如此。在新教和天主教中,同样存在所谓的较为自由的、或较为保守的、或较为中立的派别。这种现象也可能出现在天主教中。天主教里面估计也有认为东正教是异端的,新教里面也有认为圣像是偶像崇拜的。所以,有这种观点出现,大家不要感到惊慌。经过介绍维尔主教的《东正教会》,我想大家应该很清楚了,维尔主教属于温和派阵营,而我的观点也是属于温和派的。
个人祈祷
正常来说,在修院的传统中,按巴西尔的长会规,一日有七次祷告。但对于平信徒而言,主要是早祷、晚祷和餐前祷告。在国内目前翻译为日课经,日课经的内容大部分来自于公共崇拜的祷文,比如尼西亚信经,主祷文,一些连祷和诗篇。这些祷文其实并不短,通读下来有时需要十几分钟。为什么每日祷文与公共祈祷有这种密切关系呢?因为没有属灵的独行侠,基督里的灵修始终是团契的。
默想圣经与耶稣祷文
在反宗教改革时期,形成了一种默想圣经的操练,这对天主教和新教都比较熟悉,但对东正教徒来说却是陌生的。教会鼓励信徒们阅读圣经和教父的著作,强调应以缓慢细致的方式进行研读。然而这种操练,并不构成祈祷的组成部分,也非一种系统的方法或技巧。 在新教这种默想圣经的方法通常被可悲地等同于灵修了。
东正教的灵修主要指礼仪和祈祷生活,而默想圣经和教父的话仅仅占据灵修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新教则相反,灵修主要指默想圣经,礼仪和祈祷生活则很少被提及和强调。在有些新教教派甚至都没有公祷书仪文存在。并且正教徒并非对圣经完全陌生,如果他积极参加礼仪的话「我们知道80%以上的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圣经引用」,对圣经的话就不会陌生。
散漫的默想与耶稣祷文,关于正确解释圣经的两种方法论
默想是散漫性的,因为你不得不跟着圣经的话从一个概念转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散漫的意思」。若有人问我,我该多默想圣经还是多操练耶稣祷文?对于当今这个时代而言,我更愿意推荐后者而非前者。为什么呢?因为早期教会解经有两个传统,其中一个传统是更偏向学术性。例如,如果你使拉丁信徒,你就需要学习原文,了解历史背景及上下文等等。这些工作是基础,也是解经必不可少的阶段,但却是不够的。在教会历史同一时期,即四五世纪时,修道传统也形成了一种解经的传统。这个解经传统就像艾瓦格里Evagrius说的:祈祷的人就是神学家,神学家就是祈祷的人。也就是说,一个灵修祈祷的人才有能到解释圣经的钥匙,这个钥匙就是清心,他以清心来解开圣经。因此,在修道传统中,一般的修士只读圣经,是不能随意解经的,解经的事只有神师和修院的院长才可以。
在现代社会,圣经解经传统更倾向于前者,后忽视了后者,在有些情况下,有些人甚至将解经看成了一门可以控制的技艺和法门。比如,现代有圣经博士,学习原文,了解上文下理,历史背景等。但对于清心这门解经的传统却是疏忽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所以我如果要给大家建议的话,我建议大家首先过一种祈祷的生活,让自己的心先静下来,然后再读圣经。很久以前,我还在国内的时候,在南方的一所教会学校接触了一个牧师,他认为,他掌握了一套方法,一种技巧,可以把圣经的话掰开揉碎,解释得清楚明白。他甚至认为按照他这套方法和技巧,对圣经的解释就100%是正确的,可以用这套方法和技巧去反驳任何人。这种解经方式,我并不认同。
天主教也存在礼仪改革而出现分裂的现象,为什么东正教更为严重一些?
因为礼仪改革而产生教会分裂的现象,从我有限的了解来看,东正教还是更严重一些。天主教由于强于学术,对很多问题的阐述更为清晰,其边界也更清晰一些。但东正教并非如此。东正教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对大公传统的边界还不够明确,很多保守派和温和派的张力似乎都与此有关。比如在是否要跟其他非东正教教派对话上,是遵守旧历还是新历上,在对和子句、教皇权威等的理解上都有张力。根据我讲授的这一系列课程,我对东正教的整体感受是:维尔主教对东正教的介绍非常到位,但他同时也未向我们说明相关细节的情况。比如,他提到东正教内部由于接触到现代社会和其他派别的对比,他们发现了某些重要的东西是必须一丝一毫地保留的。但是对于哪些东西要保留,却可以根据现今时代有所修改的或者不能修改,目前东正教内部尚未达成一致,这个界限也不明晰。例如,目前国内有信徒翻译了《非东正教徒》一书,但译者故意略过了第一页的内容,而这一页的内容恰恰表明他认为君士坦丁大牧首“堕落”了——他意图与其他非东正教的派别对话,甚至试图共融,因此,作者打算免费分享他这本书。显然这是一本明确反对君士坦丁大牧首的作品。根据我这几年的见到的情况,我发现,所有在西方的东正教所引发的这种张力和激荡,已经反映到了中国,并且已经开始。
以学术追根溯源地精神,坦坦荡荡地介绍东方教会传统
但我希望我们平台的讲座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另外一种看待东正教的视角,我并没有“强迫”大家说,我们提供的视角是正确的意思。显然,我属于温和派,我赞同维尔主教的看法。但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让子弹飞一会儿”。我们对东正教的了解实在太有限了,我们有太多相关文献,历史,礼仪,神学等都没有翻译过来,没有被系统性的介绍给中国读者,在缺少这些基础材料的情况下,大家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有不同见解是「甚至冲突」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如让这些争论飞一会,不要刻意介入这些无谓的争论中。如果大家听到有人说,12月25日不是圣诞节,凡是这样说的人都是异端;又或者有人说所有非东正教的教派都是异端,他们都应该下地狱,大家不要惊奇有这些说法出现。我的建议是,远离这样的人,远离他们的讨论,退出天天讨论这些的群,先好好过一个灵修祈祷的生活,让自己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学习这些传统,也许过个10年,8年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我们平台希望大家在对东方教会「包括东正教」的了解上更加均衡,学术一些。我所讲的东正教教会历史并非唯一的代表。例如,你可以从一位俄罗斯著名的神学家那里找一本相关的著作,如《东正教历史》,你完全可以从这位俄罗斯神学家的视角来讲解东正教,即便其中有跟维尔主教相左的,我都非常欢迎。为什么?因为这是学术探讨,不是站队扣帽子,学术探讨本身就允许了不同立场的存在。我不希望大家对东正教的了解只有一种声音出现,然后有不同意见出现的时候,就去扣帽子压制之,这不符合学术的精神,对于介绍一种传统而言,也不够坦荡。如果大家都是光明的,那有什么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讲的。我希望我们的事工,不是一言堂,而是坦坦荡荡地介绍,并且给大家带来帮助,带来张力,甚至挑战和机遇。
附录田原翻译如下:『读者须知,翻译未经阿甲整理,可能存在错误』
第十五章
正教敬拜之三:節日丶齋禁和私人禱吿
禱吿的真正目的是進入同上帝的對話。它不限於特定的白天時間。基督徒必須在上帝的臨在中親自感受自己。禱吿的目的恰恰是永遠與上帝同在。
————弗洛羅夫斯基神父
一、基督教年曆
如果任何人想要朗誦或採用英國教會的公共禮拜,那麼(無論如何在理論上)兩卷書就足夠了——《聖經》和《公禱書》(或者是替代的禮拜書);相似地,羅馬天主教會只需要兩本書—《彌撒書》和《每日頌禱》;但是在正教會,禮拜的複雜性需要大約十九或二十大卷書的藏書量。關於正教禮拜書,尼爾(J.M. Neale)評論説:「按照保守的估算,這些書如果密密地分兩列印在四開紙上,總共有五千頁。」1
1.《东方教會的圣歌》( Hymns of the Eastern Church; London,1866),第三版
雖然這些書乍一看上去非常龐大複雜難以掌握,但它們是正教會最為偉大的財富之一。
在這二十卷書中,包含基督教年曆——紀念道成肉身及其在教會中實現的節日和齋禁的年度時序的禮拜書。教會的日曆從九月一日開始。復活節在所有節日中最為突出,它是節日中的節日,自成一級。重要性居於其次的是十二大節日,順序通常如下:
聖母誕生(九月八日)
舉起光榮和賜予生命的十字架(九月十四日)
聖母進入聖殿(十一月二十一日)
基督誕生(十二月二十五日)
基督在約旦河受洗禮(主顯節)(一月六日)
主的會面(基督出現在聖殿;西方的「聖燭節」)(二月二日)
聖母領報(西方的「聖母日」)(三月二十五日)
主進入耶路撒冷(棕枝主日)(復活節前一周)
主耶穌基督升天(復活節後四十天)
五旬節(在西方被稱為聖靈降臨主日,但在東部被稱為聖三一主日)(復活節後五十天)
基督變像(八月六日)
聖母安息(長眠)(八月十五日)
所以十二大節日中的三個節日依賴復活節的日期,是「靈活的」;其餘的是「固定的」。七個節日是主的節日,五個節日是聖母的節日。2
2.主的會面(二月二日)有時被認為是主的節日,其中主的節日有八個,聖母的節日有四個。
還有許多其他的節日,重要性各不相同。其中較為重要的有:
基督割禮(一月一日)
三位大教士(一月三十日)
施洗約翰誕生(六月二十四日)
聖彼得和聖保羅(六月二十九日)
施洗約翰被處决(八月二十九日)
聖母的保護面紗(十月一日)
奇蹟者聖尼古拉(十二月六日)
所有聖徒(五旬節後的第一個主日)
但是除節日外還有齋禁。正教會視人為靈魂和身體的統一體,始終堅持身體必須和靈魂一樣接受鍛煉和磨練。「齋禁和自我控制是第一美德,是一切善的母親根源、來源和基礎」3
全年有四個主要的齋禁時期
(一)大齋節(開始於復活節前七周)
(二)使徒齋禁——從五旬節八天后的禮拜一開始,在六月二十八日的聖徒彼得和保羅節日前夕結束;長度從一到六周不等。
(三)安息齋禁——持續兩周,從八月一日到八月十四日
(四)聖诞齋禁——持續四十天,從十一月十五日到十二月二十四日。
除了這四個主要時期以外,所有禮拜三和禮拜五,一些修道院在禮拜一——都是齋禁日(除了聖誕節和主顯節之間的時期,復活節周和五旬節後一周)。十字架慶日,施洗約翰被處决,主顯節前夕都是齋禁日
3.Kallistos Ignatios Xanthopoulos,見《慕善集》(The Philokalia; Athens, 1961)
卷四,頁232
正教會齋禁規則的嚴格會使許多西方基督徒吃驚和震驚。例如,在大齋節和聖周的大部分時間裏,禁止使用的不僅有肉,有魚和一切動物製品(葷油蛋、黃油牛奶奶酪),還有酒和油。可是,許多正教徒在實踐中——特別是在西方世界中——他們發現在現代生活條件下,一絲不苟地延循在一個非常不同的外部情況下設計出來的傳統規則是不可行的;所以一定的豁免是可以的。即使這樣,對於虔誠的正教徒來説,大齋節——特別是第一周和聖周本身——仍然是一段真正的簡樸並在身體上真正承受艱苦的時期。即使考慮到所有的放鬆和豁免,二十世紀的正教基督徒——不僅是修士,而且包括平信徒齋禁的嚴格性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也許除了最嚴格的修道會以外,是無可媲美的。
年历的不同時刻由特殊的儀式標出:主顯節的大水祝福(通常在室外的河邊或海邊舉行);變像節的水果祝福;九月十四日莊嚴地舉起和崇敬十字架,大齋節前不久的主日上的寬恕禮拜,神職人員和人們面對面逐個跪下,求得彼此寬恕。但是正教敬拜中最激動和感人的時刻自然發生在聖周期間,教會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地進入主的受難中。聖周的第一個高峰是受難節晚上的 Epitaphion(死去的基督等待埋葬)遊行,其後的高峰是復活節午夜時歡喜的復活早禱。出席這個午夜禮拜的人們無不沉浸在普遍的快樂氛圍之中。基督已經將世界從其古老的束縛和以前的恐怖中解脱出來,整個教會因他戰勝黑暗和死亡而歡欣鼓舞。
在我們離開教會年的主題以前,必須談一下爭論不休的曆法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所有正教徒仍舊使用舊曆或儒略曆,它目前比西方使用的新曆或格列高利曆晚十三天。一次正教會議於一九二三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一些正教會,但絕非全體教會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決定引入修訂過的儒略曆,為了一切實踐目的而同新暦或格列高利暦相對應。君士坦丁堡和希臘在一九二四年三月引入了變化後的新,但結果極具爭議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採納它。目前使用修訂版儒略曆的有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和希臘,而耶路撒冷丶俄羅斯,塞爾維亞丶格魯吉亞、波蘭和阿索斯聖山繼續使用舊曆或未修訂的儒略曆。4這導致困難和混亂,人們希望它們能夠立即結束。(阿索斯山和耶路撒冷以外的)希臘人現在和西方人一樣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新曆)過聖誕節,而俄羅斯人的聖誕節是在十三天後的一月七日(新暦);希臘人在一月六日過主顯節,俄羅斯人在一月十九日過主顯節;依此類推。但整個正教會實際上在同一時間過復活節,不用考慮修訂過的儒略暦,根據舊曆計算春分和秋分。這意味着正教的復活節有時其實同西方的日期重合,有時比西方晚一周或五周,偶爾晚四周。芬蘭教會和西方世界的少數教區始終沿用西方的復活節日期。
暦法的改革引起了激烈的反對,特是在希臘,那裏的「舊主義者」或 Palaioimerologitai與官方的新曆教會斷絕關係,並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組織。他們雖然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受到希臘國民當局的迫害,但控制了大批支持者,他們有自己的主教和修道院,和八百個左右的教區,還有大約多達一百萬的同情者。但是他們最近分裂成許多敵對團體,失去了絕大部分影響力。塞浦路斯和羅馬尼亞也有舊曆主義者。阿索斯山的修士儘管堅持舊历,但大多數都保持同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和希臘官方教會的聯繫。舊曆主義者把曆法上的變化視為一長系列革新的第一步,他們認為革新在現今世紀腐蝕了主流正教會。在他們看來,至關重要的不值是十三天的技術性問題,而是正教信仰的淨化。他們特别反對普世宗主教和其他人提出的同西方基督教世界再聯合。
4.但是波蘭正教會的一些教區使用新曆;莫斯科管轄的許多流徙教區和OCA也使用新曆。
二、個人禱告
同公共的禮儀禱告並行的還有家中的個人禱告一一全家人或個人於每天清晨和晚間在聖像前朗誦的禱告。這些日常禱告都有特殊的手冊。可是,其中的大多數材料直接取材於公共敬拜使用的禮拜書,所以即使當我們單獨禱告時,我們仍然同教會一起禱告,使用的言語也被無數教區教會和修道院使用。「只有在社團的環境下,個人禱告才有可能。沒有人靠自己成為基督徒,而是作為一體的一員才成為基督徒。
即使基督徒單獨地『在房内』禱告,他也是作為被救贖的團體,教會的一員而禱告。他在教會内學會祈禱的實踐。」
手冊自然只是一般的指導,所有人都有自由用自己的話自由地禱告。
讓我們通過舉例的方式從手冊中選取兩段禱告,第一段是在一天開始時的禱告,其作者是莫斯科都主教菲拉雷特,也許以西方的形式為基礎:
主,允許我在和平之中歡迎即將到來的一天。幫助我凡事依你的神聖意声。在一天的每個小時裏向我展示你的意志。保佑我同周圍一切的關係。教我用和平的灵魂對待全天將要到來的一切,堅信你的意志統管一切。在我的一切言行中指引我的思想和感受。在不可預料的事件中,讓我不要忘記萬物皆由你派遣。教我行動堅定而明智,不給他人造成痛苦和困擾。給我力量承受將要到來的一天所带來的疲憊。指引我的意志,教我禱告,禱吿你在我之内。阿們。
5.G. Florovsky《個人禱告和共同禱告》
下面的幾個句子取自於一般的代禱,用於結束晚禱:
仁愛一切的主,寬恕那些怨恨和錯待我們的人。獎勵我們的施主。賜予我們的兄弟姐妹和朋友以他們為救贖和永生而要求的一切。探訪和治癒病人。釋放囚犯。
指引海上的人。同旅行者一起旅行…按照你的偉大仁慈,仁慈地對待那些指責我們不配之處的人,為他們禱告。主,記住我們辭世的父母兄姊,將你面龐閃耀的餘輝給予他們…
有一種個人禱告,雖然廣泛應用於反宗教改革時代以來的西方,但它從不是正教靈修的特性,正教靈修是正式的「默想」,根據伊納爵(Ignatian)蘇爾比斯會(Sulpician)慈幼會(Salesian)或其他的「方法」形成正教徒被鼓勵慢慢而深思性地讀《聖經》或教父著作,這的練習雖然被視為完美,但是不被認為構成禱告,它也未被系統化和還原為「方法」。每個人都被鼓勵按照他或她認為最有幫助的方法閲讀。
雖然正教徒不練習散漫的冥思,但是有一種個人禱告數世紀以來在正教生活中發揮了超凡重要的作用,這就是耶穌禱告: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仁慈待我。因為人們有時説正教沒有對道成肉身基督的位格給予足夠的重視,這裏有必要指出,實為最經典的正教禱吿的耶穌禱告本質上是以基督為中心的禱告,是以主和以主耶穌為中心的禱告。在耶穌基督的傳統中成長起來的人們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道成肉身的中心性。
為了幫助朗誦禱告,許多正教徒使用串珠或禱告繩,其構造同西方的數珠有些區別;正教的禱吿繩通常由羊毛或線繩製成,不像串珠那樣製造噪音。
耶穌禱告的多功能性不可思議。它是初始者的禱告,但同樣是通向靜觀生活最深處神秘的禱告。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使用它:排隊時走路時、在公共汽車或火車上時;在工作時;在晚上睡不着時;在特別焦慮而無法專注
於其他種類的禱告時。雖然所有基督徒都能在特別的時刻以這個方式使用耶穌禱告,但是或多或少地連續朗誦它和使用同它相連的身體操練是一件不同的事情。正教靈修著作的作者堅持,那些使用耶穌基督禱告的人如果可能的話,應該系統地接受經驗豐富的導師的指導,自己不主動做任何事情。
對於一些人來説,耶穌禱告「進入内心」的時代到來了,以致於它的朗誦不是出於有意的努力,而是出於自發,甚至在人談話或寫作時繼續,出現在夢裏,在清晨將他喚醒。敍利亞人聖伊薩克寫道:
當靈住在某人之中時,他不停止禱吿,因為他裏面的靈會持續禱吿。這樣一來,無論他在睡眠時還是在清醒時,禱吿都不會同他的靈魂相分離。當他吃飯和喝水時,當他躺下或做任何事情時,甚至在他睡眠時,禱告的芬芳都會自發地在他的内心中呼吸。6
6. Wensinck,(神秘論文》 Mystic Treatises)
正教徒相信上帝的力量以耶穌之名出現,使得這神聖之名的禱告作為上帝之行動的有效標記而行動,被賦予聖事的恩典。「耶穌之名出現在人們心中,將聖化的力量傳遞給它……耶之名的光輝穿過丙心,照亮了全部宇宙。」7
對於連續朗誦它和只是偶爾使用它的人來説,耶穌禱告都是慰藉和喜樂的偉大源泉。引用朝聖者的話説:
那就是我現在行進的方式,不停地重複耶穌禱吿,它對我比世間任何東西都更寶貴和甜蜜。有時我一天走四十三或四十四英里那麼遠,根本感覺不到自己在走路。我只知道我念我的禱吿的事實。當苦寒穿透我時,我開始更加誠摯地念我的禱吿,全身很快就暖和了。當饑餓開始襲來,我更加頻繁地呼喊耶穌的名字,我忘記了自己的飲食欲望。當我生病,後背和腿上有風濕時,我的腦海填滿禱吿,注意不到疼痛。如果有人傷害我,我所想的只是「耶穌禱吿多麼甜美!」傷害和憤怒都消失,我把它們全部忘記…感謝上帝,我現在理解了書信中說的「不住的禱吿」(帖前5:17)的含義。
7.S. Bulgakov《正教會》页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