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博士: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
按:lydia博士的讲座,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 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10月18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audio音频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按:lydia博士的讲座,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 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10月18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audio音频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按:此是Kariatlis博士:教会与圣奥妙,教会论系列讲座第3讲。若要引用,请用以下格式:Kariatlis博士《教会与圣奥妙》(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9月18日),此网页链接,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本讲稿由阿甲整理,字幕提取采用了Openai Whisper, large3模型,中译参考了Lydia老师和DeepL的翻译,提供中英文,供各位读者参考。注:AI工具的引用和人工修订都难免有错误之处,一切错误归于整理者,欢迎各位读者纠正。 讲稿正文 So up until this point, the two preceding lectures, we have. Briefly examined how the New Testament presents the church and what the church essentially is concluding that the church is essentially a fellowship namely fellowship with God and fellowship with one another. 咱们上次的两个两次讲座谈到的是在教会是什么? 尤其是新约中教会。 教会是的意义。 那么我们的结论是教会是一种团契是和天主和人和其他人的一种团契。 Now, in highlighting that the church is essentially a fellowship or koinonia, which is the word in Greek, we need to ask ourselves the question, what is unique about the church as a fellowship?...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礼文中的圣母安息升天节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8月16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按:此是Kariatlis博士:新约时期的教会,教会论系列讲座第2讲。引用本文请参考以下格式: Kariatlis博士《新约时期的教会》东正教教会论系列第二讲,阿甲同传,讲稿整理(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7月17日),本页网址,引用日期 文中标题系笔者所加,本文注重讲稿,问答环节请看讲座视频。 正文 今天,教会常常被认为是一群人的聚会,他们聚集在一起只是为了纪念和反思两千年前的基督的话语。这样,教会就被认为仅仅是一个 “人 “的机构,它聚集在一起,期待着未来教会在上帝天国中得胜的现实。换句话说,这个教会就被认为是未来实现的一个景象,而不是现在就已经开始的一个景象。其次,人们还常说五旬节是教会的 “诞生日”。 在五旬节之前,教会好像就没有存在一样。因此,问题就来了,在圣灵降临节之前,我们还能谈论教会吗?一些相关的问题也经常被问到:基督是否建立了教会?教会的概念是复活后的概念吗?今天,我们将研究新约圣经是如何描绘教会的,试图回答我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今天来看看新约圣经中是如何描绘教会的。我可以选择许多形象。例如,仅在《新约圣经》中,就有100多个关于教会的形象。今天晚上我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在我们短暂的相聚时间里你们在幻灯片上看到的,就是教会。在《新约》中被描绘为上帝的殿堂,基督的身体和圣灵的殿。 因此,从我选择的这 3 幅图片中。你可以开始体会到 教会有三位一体的一面。事实上 在正教教会学中教会常常被描述为三位一体的奥秘的反映。 现在,《新约》中所有的教会形象。新约中的教会都揭示了上帝和信徒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在使徒行传第二章中我们看到当五旬节教会聚集在一起时,上面说他们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在一起。希腊语中的这个词比单纯的物理意义要强得多。希腊语的意思是他们同心、同灵、同德。他们之间是真正的亲密团结。 因此,所有景象都描绘了上帝与信徒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新约》中,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是头。教会是基督的新妇,基督是新妇的新郎。教会是葡萄树的枝子,基督就是葡萄树。它们都显示了一种与上帝亲密的联系、联合和团契。 但同时它们也揭示了教会的最终目的,就是我们作为教会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 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教会从天而降 今天,我想通过观察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教会形象来开始我们对《新约圣经》中教会的探索。这是我们在《启示录》中发现的。 我们看到教会被描述为耶路撒冷圣城,因为耶路撒冷圣城是对教会的比喻。我们就看到教会的起源是来自天堂。 教会是来自上天的礼物,它不仅仅一个人类的团体,而是有着上帝的起源。 因此,在《启示录》中,我们读到教会是上帝从天堂降下来的,这是上帝的恩赐。教会的起源在天上。教会也被描述为 以神的荣耀为衣,光芒四射,像碧玉一样稀有的宝石,像水晶一样清澈。借着基督的宝血在十字架的受难,上帝通过他的教会来到人间 将天地连接在一起。在教会中,我们在此时此地 预尝 上帝即将到来的国度。 仅从启示中的这一段话,我们就可以看出。教会不仅仅是一个人类机构。教会是更伟大的东西。教会是一份礼物,是上帝亲自赐予我们的礼物。这就是为什么 在圣经中,我们总能看到上帝的教会。所以派保罗骑马前往哥林多的神的教会。这是神的教会,而不是我们人类所建立的。是的, 认识到上帝是召唤我们的那一位非常重要, 是因为上帝召唤我们走到一起。 教会早于五旬节 我想表达的两点是,教会 是一个神圣的人类机构。第二,教会早于五旬节,即圣灵降临节。 我们将阅读一篇早期教父的文章 《黑马的牧羊人 The Shepherd of Hermans》 其中,让我们对教会有了另一种理解。它谈到了教会的起源,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它是怎么说的。 《黑马牧羊人》告诉我们,正如我在幻灯片上看到的那样,教会的起源甚至早于创世,就是说教会早于世界的创造。教会一直是上帝永恒计划的一部分。 《黑马牧羊人》是非常早的基督教文献,大概公元100年的时候就产生了,所以他在这里面用一个老的妇人来表征教会,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弟兄们,在我睡觉的时候,一个相貌堂堂的年轻人给了我一个启示,他对我说:"你认为你从她那里得到这本书的那个老妇人是谁?我说,是西庇阿Sibyl。他说,你弄错了,她是教会。我问他,那她为什么是个老妇人?他说,因为她是最先被造的。因此,她是老妇人。世界就是为她而造的。 因此,我们已经可以在早期教会中看到这一点。信徒们将教会视为这种实在,一直如此。所以。我们往往会说教会在世界上,然而按《黑马牧人书》,教会是包罗万象的,在世界以前。当上帝与世界相交,世界只是上帝的一小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正教教堂里,当你走进祭坛的时候,你会看到圣母玛利亚张开双臂的形象。而圣母玛利亚是教会的象征,即万有只是上帝触手可及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意识到 教会实际上是一群人的聚会,那上帝在哪里?他就在他们中间。正是因为上帝奇迹般地存在于教会之中。为什么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是为了聆听上帝的好信息。因为,上帝永恒的国度通过教会在信徒面前——在那些聚集于教会的信徒中——敞开。 这里发生了什么?从幻灯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最后一点是,作为神圣的人类实在。教会就向这首赞美诗——东正教会在主日唱的——所宣告的: 基督从死里复活,作为世界的救世主,他让万有充满 馨香,让众人欢喜快乐。 因此,总结说,教会无非是:首先, 上帝奇迹般的存在,他就在我们中间;其次,教会的目的就是把我们带到上帝永恒国度的门槛前。永恒的国度是通过教会之门进入的。这就是 教会在世上的目的:把我们带到永恒当中。 教会是神的家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教会的这三个形象。首先是教会是上帝的家。在圣保罗给提摩太的信中。教会被明确称为神的家。圣保罗说:就是永生上帝的教会、支柱、真理的柱石。我们已经看到教会被描绘成上帝的家,上帝就在那里。但同时 在上帝的殿堂里,我们可以看到 真理就在教会里。所以教会的属性之一就是教会里有真理,当然,真理就是耶稣基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对教会充满信心。教会是这样一个实在,在那里,真理是关乎上帝是谁、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圣灵,上帝的真理在教会中得以保存。教会的真理也得到了宣扬。所以它被保存下来,然后代代相传。 的确,教会是真实无误的。 教会是神的家,我们在以弗所书中也看到了这一点。希伯来书 进一步指出:但基督为儿子,治理 神的家;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基督正在监督上帝的家。 我们在这里还看到,我们实际上构成神的家。我们是组成教会的活石(彼得前书第2章第5节)。换句话说,我们不只是聚在一起来听讲道,了解基督的话。我们聚集在一起真实不虚地成了教会。所以,基督是头,我们是他的身体。 因此,当我们认为教会是上帝的家时,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我们不要以为我们只是外在于教会,根据圣保罗的说法,我们构成了教会。在他写给以弗所人的信中基督的身体,即教会是丰满的。我们来完成基督作为头的身体。 教会也不仅是奇迹般地存在,我们作为成员,组成教会的活石。因此,当我们作为教会聚集在一起时,我们这些肢体 变得无限伟大。那么,我们作为个人,又会变成什么呢?我们成为基督的肢体。是的,我们在灵里与主相交,我们也彼此相交。...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中的基督升天节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6月07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讲稿问答已整理修订好了。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中的圣母领报节讲座》,JohnsonHam整理,Lydia博士修订,(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3月15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圣母领报节 按照正教会的礼仪年历,下周一也就是3月18日是今年(2024年)正教大斋期正式开始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洁净星期一(Clean Monday)。在洁净星期一和星期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正教徒,这两天是不进食也不进水的,通过祷告一直到了礼拜三,在大斋期第一周的星期三,有预先祝圣过的圣餐礼(Presanctified Liturgy),从那里开始领圣餐,然后才开始进食和进水。(当然,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样的斋戒的,但通常也是在周一只吃不经烹饪的食物。) 大斋期间,基督徒就像是旧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回到旷野,这段节期是我们向着基督复活的应许之地前行的一段日子。通过斋戒、祈祷,还有乐善好施来进行悔改,克服我们的私欲和激情(passion),预备自己的身心来迎接基督的到来。大斋期在天主教和守斋的新教那里被称为预苦期。但是在正教会,大斋期的底色可以称为是明亮的哀伤(Bright Sadness,Χαρμολύπη)。为什么哀伤呢?哀伤是因为我们记起人类因始祖的罪被逐出了乐园,至今仍然在放逐之中;而明亮,则是因为我们相信基督已经战胜了罪和死亡;在旷野中,天主和我们同在,带领我们一起走向复活的光明。大斋期的名字在英文中是Lent,在英语和其它[日耳曼语]{.mark}中是春天的意思,也就是说,大斋期是我们灵性的春天。这个"明亮的哀伤"的底色就决定了教会在大斋期的礼仪崇拜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和其它的节期不一样。 在大斋期教会完全回到了旧约时代,所以在礼仪中宣读的经文都是旧约的经文,比如说在这个阶段,正教友要像所有的慕道友一样,把《创世纪》、《以赛亚书》还有《箴言录》这三部书完整地阅读,象征着整个的旧约圣经,由律法、先知书和智慧书为代表。除了周六和周日以外(这两个日子是教会的节庆日:周六是安息日,周日是复活日)在大斋期是不能够举行圣礼仪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仿佛像旧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回到了旷野,在盼望着基督–弥赛亚的到来。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阅正教礼仪神学奠基式的人物,施梅曼神父写的《大斋期》这本书,我们已经把它翻译成中文了,可以在香港正教会的网上书店来购阅。1 我今天的讲座为什么要以这样来开始呢?因为在大斋期这个肃穆的节期,教会却要来庆祝一个伟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圣母领报节(Annunciation),或者也称天使报喜节。圣母领报节是在3月25日,在教会的传统中,以及教父的传统中,比如说圣奥古斯丁,认为3月25日是基督受难日、死亡日,但同时3月25日也是他在圣母体内的受孕日。奥古斯丁认为,日期的完美体现了基督是完美的上帝,完美的人。大家可能记得我在去年圣诞节的那场讲座中说过,为什么古代的教父认为圣诞节是12月25日,那么其中一种计算的方法就是从3月25日作为圣母领报节和基督的受难而开始,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在每一年,领报节和受难日不完全重合呢?这是因为——大家可能记得——在教会的礼仪年里有两个循环,这两个循环就像两个齿轮一样,他们相互交织,但不是同时同步地运行。一个齿轮是可移动的节日,决定了大斋期的日期,然后根据大斋期的日期而确定棕榈主日、神圣葩斯哈主日、基督升天节和圣灵降临节,这些节日就是可移动的节日,可移动在于它日期的确定不只是根据太阳历,而且还要参照月亮的变化来决定。基督教的复活节是在春分之后第一个满月后的第一个主日,因此它在每一年和我们的公历不是完全契合的。另一个循环就是不可移动的节日,在每一年的日历上是固定的,比如3月25日就是天使报喜节。大家可能也记得我说过,这些不可移动的节日就是基督的节日、诞神女的节日和各位圣徒的节日。那么基督和诞神女的节日是最主要的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天使报喜节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每一年的天使报喜节在正教会基本都是在大斋期之内发生的一件重大事情,有的时候它甚至可能是在基督受难日,甚至复活节发生。上一次在西基督教的年历上,基督受难日和天使报喜节是同一日,是在2016年。还有一次是在1608年,我如何知道1608年呢?因为在1608年,在英国有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英国圣公会的一位牧师,叫John Donne,翻译成约翰·多恩,也就是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的那位诗人,他在1608年时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天使报喜节和基督受难日降临到来同一天》(Upon the Annunciation and Passion Falling upon One Day)。 他是属于"玄学诗派",其实也不是一个派,就是因为他们喜欢用非常让人惊讶的比喻、对比、反差、悖论,以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揭示天地的奥秘和表达强烈的情感。那么在那一天,多恩写了那首诗,在诗中自我提问说:怎么可能同一日既是一个严格的斋日,又是一个重大的庆日呢?那么我是应该庆祝呢,还是应该守斋呢?它怎么可能既是基督被受孕的日子,又是他赴死的日子呢?他来到人间,他又离开人间,怎么会在同一日呢?他的母亲,诞神女,怎么可能既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受天使的问候,又在各各他,十字架的脚下呢?她怎么可能既在准备迎接自己的新生儿,而又眼看着亲生子被钉上十字架上呢?她怎么可能既是15岁,又是将近50岁呢?他就是用这样的悖论来冥想这个节日的意义。然后,他得出结论说,教会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来思考这些表面的悖论,就像我们在地球上一直往西走,好像是走入了日落,但是西边的最终点,其实就是日出之地。基督的被孕育与他的死亡在同一日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和人的被造其实是同一日,上帝造人、上帝对日的审判、上帝对人的救赎,其实是同一日。所以可以说他写了一首非常美的诗来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然,每一年的天使报喜节并都是和基督受难日在同一天,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每一年报喜节都是在大斋期之内发生的,那么真的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悖论。大斋期是悲伤的节期,但是天使报喜节却是一个喜讯,是庆日,就是天使对诞神女所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庆哉—-欢呼吧,欢庆吧。那么这个喜庆的节日意义何在呢?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我们救恩的开始",要从正教的经文和礼文中来探索圣母领报节的意义。为什么说它是我们救恩的开始?为什么它庆祝的主题是欢庆、欢欣鼓舞? 首先,这个"得救的开始、救恩的开始"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是在正教的礼仪中,圣母领报节赞词的第一句,就向我们宣告的,这一日是我们得救的开始。所谓的赞词(Apolytikion,Ἀπολυτίκιον),指的是正教每一个节日或主日主题的赞美诗,把节日的意义做归纳、总结。所以我想请大家听一下这个唱咏,可以对照着英文——如果你懂英文的话——来看,中文是我自己翻译的,可能不是很优美,主要的目的是让它的意义比较符合原文。 (Lydia老师播放圣母领报节大赞词) 歌词是这样写的:“今日是我们得救的开始。“这个救恩是今日才刚刚显现,但是它是永恒的天主的economia–祂的救赎计划,早在万世之前就确定了,今日天主的神子要道成肉身,成为童贞女儿子的日子。它的主题就是欢庆,因为它是一个值得所有的人类、所有的被造世界都来欢呼的日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使报喜节在圣经中是怎样来描述的。在《圣经》中,天使报喜节只在《路加福音》的第一章有所描述,被路加令人激动地、戏剧化地展现出来。戏剧化就会有主要的人物、人物的对话,又在主要的中心事件之前有一些铺垫,在之后又有后语,既有前言又有后语。 这个前言大家应该都记得,基督的降生是一条主线,还有一条线就是施洗圣若望的诞生。首先是圣若望的父母,常年无子,就像亚伯拉罕和撒拉一样。那么伊丽莎白的受孕和诞神女的受孕两条线索并行,然后两人相见,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之后是圣若望的诞生、耶稣基督的诞生、圣若望在旷野中出现并施洗、耶稣基督在地上使命的开始。这两条线是交叉的,一条是主线,另一条是辅佐它的,有这样一个戏剧化的关系。 这一演义的前言就是伊丽莎白和她丈夫的故事,他们两人所演绎的故事,就是旧约里一个非常典型的主题:一个义人肩负着天主的应许,可是他却没有子嗣,完全是凭借着对天主的信心,天主赐给他的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要在人类的救恩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连他们的名字都有着象征意义,比如说伊丽莎白(Elizabeth)的名字,意思是"我的神是应许”;她的丈夫,圣若望的父亲,撒迦利亚(Zechariah),意思是"天主记得”。 伊丽莎白的受孕就是希望的开始,她的儿子施洗圣若望是一个先知性的人物,就像以利亚,来给弥赛亚做先锋、来铺路。这个戏剧化的真正中心事件真正地展开,时间是在伊丽莎白怀孕的第六个月——路加说得非常清楚——地点是在加利利一个叫做拿撒勒的城里,在一个叫做约瑟的人的家里,他有一个童贞女的妻子叫玛利亚。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下,加百利这个天使长出现了,说:“庆哉,满有恩宠者,主与你同在!“而玛利亚一句话也没有说,感到非常的困惑,正在思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加百利就说:“玛利亚,不要怕,因为你在神面前蒙恩了。看哪,你将要怀孕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耶稣的意思就是救主、天主的拯救,“他将是伟大的,并称为至高神的儿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大卫的王座赐给他,他要为王统治雅各伯家,直到永远;他的王权没有终结。“这段其实在原文中是一首诗,像赞美诗的形式。玛利亚就说:“这件事情怎能成就?因我还是童贞女。” 加百利说:“圣灵将要临到你,至高者的大能要荫蔽你,因此,那要诞生的圣者将被称为神的儿子。“显然,这个将要诞生的圣者是来自天上的、是神的儿子。玛利亚就说:“看呐!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我吧!” 这就是戏剧化的一幕,这一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关乎到整个人类救赎的成就。这场戏剧其实还没有结束,它的后语是这样子的,在那些日子里,玛丽亚已经怀有身孕,起身到山里去,赶到犹大的一个城——她往南去了,加利利在北边,犹大在南边——她就进了撒迦利亚的家,问候她的表亲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一听到玛丽亚的问候,她腹中的胎儿就跳动,伊丽莎白也被圣灵充满,然后就大声的呼喊说——这段在《路加福音》中也是以诗的形式来出现——“你在妇女中是蒙祝福的,你腹中的胎儿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亲竟然来到我这里。这事怎么会临到我呢?看哪,原来你问候的声音一传入我的耳朵,胎儿就在我的腹中欢喜跳跃。这相信的女子是蒙服的,因为主对她说的话都会实现**"。**在这里,伊丽莎白起到了一个先知的作用,尽管她腹中的胎儿圣若望还不能够说话,那么圣灵通过她把这件事情的原委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在《圣经》《路加福音》中描写的圣母领报这样一个中心事件。 在正教会的礼文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知道礼文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原来这些礼文都是用希腊文来写的,而且都是配乐的,要唱出来的。在礼文中,因为它是诗,便不只是一种描写,而是一种体验。它邀请所有的崇拜者来一同体验、仿佛感同身受一样来体验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多正教圣母领报节的礼文和赞美诗采用的是天使长加百利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情,仿佛我们能够进入他的心中、能进入他的头脑中,因为他在这个这场戏剧中起到了一个主要的作用。很多词反复地出现:“我惊叹、肃然起敬、不可思议、无以解释、惊讶、敬畏、震撼”;这些词反复地出现,邀请崇拜者和加百利一道来思考天主救赎的奥秘,也就是圣母领报节重大含义。所以,让我们也来和加百利一起思考。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报喜节前日的抵暮课,也就是在傍晚的时候、日落的时候来做的祈祷。其中有一首赞美诗叫Doxasticon,诗词大家可以看到,就是以天使长加百利的语气来说的,就仿佛是他自己的话,当然这是圣诗作者的想象,但是他的想象却阐释了真理,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圣母领报节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大天使加百列自上天被派去向圣母宣布喜讯。他去了拿撒勒,内心深思并深深地想知道,那至高无上、深奥无比的主,是如何由童贞女所生的。他的宝座是天,脚凳是地,怎么会怀在女人的腹中?六翼多目的天使们都无法凝视的他,如何仅凭着圣言就情愿在女子体中成为肉身?是的,来者就是天主的圣言。那么,我还有何犹豫而不去对童贞女说:充满恩宠者啊,庆哉,主的恩典与你同在!庆哉,一尘不染的童贞女啊!庆哉,没有新郎的新娘!庆哉,生命之母!你腹中的胎儿是受赞美的!” 这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加百利身负重任,但并不知道——除了天主之外,没有人知道——祂救恩的奥秘,在万事之前都已经确立好的、道成肉身的奥秘。所以加百利也在内心中深思: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情。但是他却明白,即将要被诞神女带入世界的这位,不是其他人,正是至高无上,深奥无比的上帝、宝座在天、脚凳在地的天主。但是在其中的悖论、张力和反差被非常醒目地表达出来了,天主既然是无始无终的、至高无上的,深奥无比的,祂怎么又能够被出生、有了开始和结束呢?既然祂是无所限制的、没有穷尽的——因为祂的宝座是天,脚凳是地——又怎会被束缚在子宫之中呢?祂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荣耀,连天使都无法正视的上帝,怎么就情愿凭着圣言就道成肉身呢?礼文中把神与人的天壤之别、而神却凭借祂深奥无比的奥秘能够成为人这样的一个悖论都进行了生动的表达。但是加百利非常坚定地知道,将要来的那一位就是天主的圣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在新教的经文中"道成肉身"的"道”。 这位女子是谁呢?这个女子是充满恩宠者、与主的恩典同在者,她既是童贞女,她也是母亲,她还是没有新郎的新娘。其中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她被称为生命之母,所有有生命的人的母亲。这个词最早并不是在这里出现的,而是在《创世纪》第三章里,夏娃被造了以后,亚当就说:“你的名字叫夏娃”,夏娃的名字是חַוָּה(hava),在希伯来文中就是生命之母的意思。这个生命之母的名字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创世纪,在天主初次创世的时候。在初次创世的时候,我们知道夏娃是如何受到了蛇,也就是撒旦的诱惑,而导致人类的始祖被逐出了乐园。即便是这样,天主也没有放弃人类,而是给了整个圣经中的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关于基督的预言,就是创世纪第三章第15节所说的,我要叫你——“你"就是蛇——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或者是碾碎你的头,而你要伤他的脚。这就是我们认为在《旧约》中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整个《圣经》其实就是揭示给我们弥赛亚是谁,要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亚当和夏娃的救赎。 在正教的领报节礼仪中,这个事件没有被忘记的,而是得到反复强调的。比如说在向晨课中,有一个赞美诗是以圣母玛利亚的口吻说:“确实,蛇确实欺骗了远古的夏娃,现在我给你带来欢乐的好消息。“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圣像显示的一样,这个圣像是埃及科普特圣像的风格,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夏娃和第二个夏娃,第一个夏娃给人类带来了罪、死亡和流放,第二个夏娃因为她对天主的信念和顺服而带来了整个人类的救恩。她就是那个怀有后裔的夏娃,而她的后裔是要来踩碎蛇的头颅的。 向晨课还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说的 “今日,蛇的傲慢灭亡了,因为始祖遭受诅咒的束缚被解除了。“就是玛利亚一句,“按照你的话,让神的旨意来实现” 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受诅咒的束缚被解除。所以向晨课里以天使长加百利的口吻来赞叹这样一个伟大的奥秘 “多么无法形容的奇迹:没有男人的种子,上主天主将被孕成人,并将从她体内作为婴儿出生,为了重塑所有人类。” 这就是天主的奥秘,这就是圣母领报节的意义。 抵暮课还有一首诗,唱得更加直接: “属地的将与属天的结合,亚当将得到更新,夏娃将摆脱最初的悲伤。我们肉身的幕帐成为上帝的圣殿,泥土之躯藉着她而得以神化。这是何等的奥秘,无以解释的屈尊俯就,难以言喻的受孕方式……童贞女的母腹接受了上帝之子!”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悖论,因为以人的理智是无法理解的,却因为天主的圣言和他的自我牺牲而得到了成就。所以正教的赞美诗把节日的意义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天主造人这一巨大工程的完结,完美的成就。 那么下面,我们也要和天使长加百利一起来思考神圣诞神女这个人物。大家如果读《圣经》的话,除了在《路加福音》中能够读到一点点关于她的信息以外,基本上《圣经》的《新约全书》是不怎么提到诞神女的。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圣经》是关于基督上帝的书。但是如果你是正教徒,你在所有的礼仪崇拜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神圣诞神女相遇,因为她是教会的母亲,也是教会的象征,她是教会的奥秘。如果说天主有一个巨大的奥秘、像珍宝一样来珍视的奥秘的话,那么诞神女就是那个奥秘。 我记得已经去世的美国正教会神父霍普科(Thomas Hopko)有很多非常好的讲座。非常感谢现在的技术,他的录音都保存下来了,所以在网上都能够听到。他就对很多正教徒说过,你们不要到外面去跟新教教友辩论关于圣母的事情,你要跟大家介绍基督教的话、基督信仰的话,你就谈基督的救恩就好了,就谈基督。为什么呢?诞神女是基督的母亲,你只有进入教会,在教会的家庭之内,成为了家庭成员,那么基督就会把他自己的母亲介绍给你,你就会真正的认识她,认识这位母亲,我觉得他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我今天讲的主要给大家介绍教会的礼仪崇拜的礼文是如何来呈现神圣诞神女,作为我们的母亲或者教会的象征的。她不仅是教会的象征,她也是一个完美的基督徒,必须这样说,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除了基督之外再没有比诞神女更加完美的基督徒了。她也是第一个基督徒,第一个相信她的儿子是天主,而且和他完美地合一的人。所以我们一起来思考神圣诞神女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在赞美诗中是以加百利的眼光来看她的。大家可能知道在圣经特别是旧约中,有不少这样的场景,就是天使加百利、米迦勒,作为天主的信使向人类出现,在他所出现的那一刻,人都是非常地害怕,腿都软了,摊在地上。然后天使就会说,不要怕,然后把他们扶起来。比如说但以理,比如说以西结,这些都是圣人,这些都是天主所喜爱的人,他们都是先知,但是他们见到了天使以后首先就感觉到自己的不配,自己作为人的uncleanness,不洁,都非常地害怕,天使需要来加振他们,说,勇敢地站起来,听我跟你说。但是当加百利出现在圣母面前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圣母是非常卑微、谦逊的,但是加百利天使长却称呼她为什么呢?庆哉,充满恩宠者。可见神圣诞神女在天使长眼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在正教会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很大部分人都会唱、都知道的赞美诗,就是以加百利的眼光来看待诞神女。它是这样说的 敬畏你的童贞之美,以及你纯洁无瑕的光芒;加百列向你呼喊,哦,诞神女啊,我如何能为你献上配得上你的赞美诗?我该以何种名字称呼你?我心生疑惑,又肃然起敬!因此,依照圣命,我向你呼喊:充满恩宠者啊,庆哉! 这首诗非常美,所以我给大家放一下,时间不长。这首赞美诗选自"弗座词”,就是以基督或诞神女为主题的一系列赞美诗,大家在祈祷或听的时候是要站着的,以表示尊重、尊敬、敬畏,所以叫弗座词。它非常有名,所以歌词第一句”*Awed by thy beauty”*就成为了它的名字。 (Lydia老师播放视频) 刚才的赞美诗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圣母的纯洁、童贞之美、美得无暇。还有就是欢庆的主题。圣母不光是一个纯洁的人,而是至纯的人,她的童贞其实不只是指身体的纯洁,更是她灵魂纯洁的外在表现。她被叫做无玷童贞女,被比喻为至纯的百合。但同时,在正教传统中,她也是一个令人凛然敬畏的、至圣的领军者,叫做The champion general,是所有的圣徒之首、他们的领袖,犹如领军者。比如说在抵暮课中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唱的 加百列来向你揭示从永恒之前就已决定的消息,他向你敬礼并喊道:庆哉,从未播种过的圣土;燃烧却未烧毁的灌木;庆哉,远古被雅各看到的高举的天梯;庆哉,深不可测、无人探索过的深度;庆哉,通向最高天国的桥梁;庆哉,承载吗哪的神圣器皿;庆哉 ,咒诅彻底毁灭,亚当向着上帝被召回;庆哉,至高的天主与你同在。” 这里它所使用的意象,无论是比喻也好,象征也好——当然都是来自《圣经》,如果你对《旧约》非常地了解的话,这些看着都非常熟悉——但是它们也是一个个非常雄伟的比喻和象征。诞神女就是人类的先驱,没有她,人类就不可能到达天国,没有她,人类就不可能和上帝相连接。在右边你会看到几个圣像,这样的圣像叫做"比天还要更广阔”,“More Spacious Than The Heaven”。这就是在很多正教教堂,在至圣所,Holy of Holies,最神圣的地方、圣礼仪举行的地方,在这个穹庐之上的圣像,它代表的就是在古代以色列的神殿中一个空的、承载无形上帝的宝座;但是在基督教的教堂中,祂的宝座不再是空的了,因为天主的圣言道成肉身了,可以被人的眼睛看到了,祂的宝座就是我们的诞神女、圣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