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as博士:终极奥秘,东正教礼仪

按:Andrew Mellas博士是悉尼大学哲学博士,专长拜占庭历史和礼仪。Andrew博士将在我们平台提供三次讲座,此为第一场:终极奥秘:东正教礼仪。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圣礼仪——东正教的终极奥秘 祷词大意: 以父、子及圣灵之名。 基督真光光照并圣化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愿你的面容映照我们,使我们能在这光中见到那不可触及之光,愿你引导我们的脚步践行你的诫命,经由你至洁之母及诸圣的祈祷,阿门。 以上祷词经常用于学习之前。因为基督是我们的真光,所以我们希望基督之光能来照耀和光启我们。 希望这是一次对大家来说富有成效并具洞察力的讲座。 正教崇拜礼仪由传统的终极忏悔仪式塑造而成。经过了历世历代的演变和传承,它既是正教神学的源泉也是其呈现。礼仪宛如一曲神学之歌,在敬虔的、可经验的各项圣事中,使每一位崇拜个体与他人和谐共融为基督的身体。 礼仪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信众崇拜生活中的很多圣事,但是我们所说的圣礼仪(Divine Liturgy)是指圣体血的礼仪,也就是感恩祭。它堪称正教教会圣事之母。其实,与其说感恩祭是最重要或最核心的圣事,不如说它是圣事的缘起和终极。因为没有它圣事就根本无从谈起。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圣体血的礼仪涵盖了教会所有的奥秘,揭示了天主的救恩。正如圣尼古拉斯·加帕西(St.Nicholas Cabasilas)所说,这是终极的奥秘,在此之外无以复加。在拜占庭的教父传统中,圣礼仪这一终极的奥秘不仅仅是地上的一个宗教仪式,而是在教会中居于神圣地位的天堂与此世的共融。 君士坦丁堡的圣日尔曼(St.Germanus of Constantinople)说过:“教堂乃地上天堂,天主居住其中”。教会中其他任何一个圣事都有赖于圣礼仪的能力。有圣礼仪的地方就有教会,而没有圣礼仪就没有教会。在正教的历史中,圣礼仪一贯被描述成在地上的天堂,其奥秘如是:无论在哪里,当地上的崇拜者在圣礼仪中开始咏唱,天上的天使也一同应和,而临在于我们中间的那位大祭司正是,且只能是基督耶稣。 以上这些说法让人感觉高深莫测,那么就让我们脚踏实地,厘清礼仪(liturgy)这一基础概念。礼仪这个词应该如何定义呢?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但是要真正地把它的意思讲明白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对它普遍地存在一个误解。礼仪一词的词源是希腊语 λειτουργία,它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εργον(work)工作或服事的意思;二是λειτος(public)公共的意思。若将其译为礼仪,在神学意义上可以通过,但就其词源来说并不正确。 “λειτουργία”这个词指的是公共的事物或工作,但它不是由公众亲自来实施,而是专门指定一个或一群人代表他们实施这项工作。根据使徒圣保罗的说法,基督本人其实是代表我们完成圣礼仪的那一位。在《希伯来书》第八章中圣保罗说:“我们所论述的要点即是:我们有这样一位大祭司,他已坐在天上‘尊威’的宝座右边,在圣所,即真会幕里作臣仆;这会幕是上主而不是人所支搭的。”(思高版圣经) 关于正教会的圣礼仪——感恩祭,我今天不想从教父们的相关论述出发,而是想和大家一起从重新审视一下圣经中三个为人熟知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基督用五个饼喂饱了五千人;第二个故事,浪子的比喻;第三个故事,两个门徒在去往厄玛乌(以马忤斯,Emmaus)的路上遇见复活的主。虽然大家很熟悉这些故事,但是我希望可以近距离地探究它们,并去聆听教会中相关的赞美诗,通过它们来领悟这些故事的意义和其对圣礼仪——感恩祭奥秘的揭示。 首先,看基督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人的故事。耶稣在加利里的海边,有一大群人跟随着他。耶稣想给他们食物吃,但这让他的门徒们感到非常为难,且不说要花多少钱才能让五千人吃饱,现下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唯一能找到的食物就是一个小男孩带着的五个饼和两条鱼。耶稣举目向天祝福了这五个饼,把它们掰开分给了众人。通过这样一个奇迹每个人都得到了食物,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我们如何在正教会的礼仪传统中经验这个圣经故事呢? 现今,在教会的复活季,人们会听到圣若望福音中五饼饱众人的故事,但却不能听到圣罗麦诺(St.Romanos)依此创作的圣诗在复活节至圣灵降临节期间被咏唱了。圣罗麦诺是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us the Great)统治时期拜占庭的圣诗创作者。他的职责是主持夜晚的祈祷。恰逢庆祝基督降生节的晚上,至洁诞神女在他睡着的时候向他显现,给了他一个书卷让他吃下去。上面的那张圣像画表现的就是圣罗麦诺张开嘴吞下了书卷,立刻从梦中醒来,惊讶之余就赞美天主。他随即登上了讲经台开始咏唱,今日童贞女诞下了那位在万有之前的神…… 据说在他安息主怀之前,大约谱写了近一千首赞美诗用于各种节庆,而在现存的赞美诗手稿中,只有八十九首属的是他的名字,其中有六十首被认为是天才之作。五饼饱众人的赞美诗就包括在这六十首之中。以下就是这首赞美诗的歌词。 大意如下: 旷世奇闻信使惊,芸芸众生自尘兴, 栖身下界污浊处,意念举扬至昊庭。 介入基督受难功,分得体血共相饮, 天粮救命虔诚取,藉此得赎待永境。 五感皆知其为饼,灵识见众化神形, 常新不朽如何解,不腐天粮唯主因。 这首赞美所描述的是基督把饼分发给五千人,天使们看到的不仅是人吃的物质食粮,而且是天国不朽之粮。这个神迹发生在古时的加利利海边,它向今天的我们显示出一些礼仪性的特征。圣罗麦诺在诗歌中说那五千人在意念中被高举,使我们想到在正教的礼仪过程中,祭司要求众人高举他们的心。你们会发现圣罗麦诺的措辞同样被一些叙利亚教会的传统礼仪祷词所采用。在圣礼仪的这个时刻我们被告知,吃饼者成为基督被钉十架的参与者——因为基督以肉身承受了十架圣难,因此肉身之人就得以分享其神恩。圣保罗也在哥林多前书中告诉我们:“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哥格林多前书11章26节,思高版圣经)感恩祭,这份赐给我们的圣礼邀请我们参与基督的圣难,并经历他应许给我们的彻底转变。正如基督所说:“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若望福音 6章51节,思高版圣经) 值得注意的是,圣罗麦诺在其赞美诗中,将这生命的礼物解读为,这是赐给那些信仰基督之人的礼物,是专门留给那些热忱前来领受这神秘之粮的人,他们所怀的意念纯洁且真诚。 此时,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这首赞美诗中只提到了五饼,而未曾提到圣礼仪中的酒——基督的血呢?这是因为在纪念五饼奇迹圣周的前几周,正是教会纪念加纳婚宴奇迹的日子,“耶稣将水变成酒”这一主题已经出现于圣罗麦诺为此纪念日而作的一首诗歌中了。 在这首赞美诗中,圣罗麦诺描写了耶稣批评门徒们不信他能以五饼喂饱五千人。歌词大意是: 尔众需思加纳行,合欢酒罄玉樽轻。 童贞圣母慈心动,上主如我终允情。 转化清泉无葡藤?琼浆覆上客相迎。 千民颔首增其饼,不朽天粮葡蔓青。 对于谱写诗歌的圣罗麦诺来说,复活季中的圣礼仪,即感恩祭,用基督所施行的两个奥迹表达出来,一为加纳婚宴水变酒,二为五饼饱众人。五饼饱众人这首圣诗向我们揭示了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诗人在结尾给了我们一幅非常美丽的图景。 基督祝福那五个饼,以不可见的声音命令道:“现在,让人看见你们增添,并喂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立时,饼服从了主的命令,按基督的要求以不可觉察的方式增添了。诗歌用“增添”(英文译为multiply)来表现饼数的增加,让人联想到妇女生产,饼的增加仿佛一个个新生命的出现。圣罗麦诺提醒我们基督是天主,他创造了宇宙中的一切,既包括天上的月亮和星宿,也包括亚当和夏娃。他曾命令亚当和夏娃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他也以这样的方式去命令那五个饼。但诗人同时又警告我们说:“人是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完全了解这个奥迹,因此我对这一奥迹保持沉默,因为我无法进入到这个奥秘的深处。”所以,我们也应该带着信心上前去领受圣礼仪的奥秘,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去了解它。 最后,我们一起聚焦于基督如何让他的门徒把饼分给众人。我们教会的圣教父们和圣教母们1教导说,基督以这样的行动将分发的权柄和恩典授予了门徒,使他们成为天主奥秘的管理者。直至今日,通过使徒传承,在教会中我们有主教和司祭把天上的、永生的圣粮分发给我们。他们凭基督给予他们的恩赐来做这些事情。 基督本人把神圣的天国永生之粮分给我们,也就是把他自己分给了我们。在这个奥秘中,他既是这粮,也是给我们分粮的人。实际上,在这个圣礼仪中基督的临在既真实又极具活力。 圣尼古拉斯·卡巴斯拉斯(St. Nicholas Cabasilas)说:“基督把我们变成了他自己的状态……我们原本由泥土做的身体变成了王的身体。基督的身体和我们的身体合而为一,他的血和我们的血融在一起。一般的食物被人吃了以后就被消化了,比如鱼、饼等食物,它们就变成了人血肉的一部分;而在这里却恰恰相反,生命之粮本身改变了他所喂养的人,使食者变成了与他相似的人。” 我们要重新审视的第二个圣经故事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浪子的比喻”。 我们熟悉这个故事是因为在正教会每一年礼仪的循环中,接近大斋期时都会讲这个故事。 故事讲到一位父亲的小儿子索要了他的财产去了远方。在那里他过着奢靡的生活,挥霍光了所有的财富,变得身无分文且无朋友,只能和猪在一起。后来,他幡然醒悟,并感到悔恨。他就起身回到了父亲的家中。父亲看到小儿子回来了就跑向他,拥抱他,亲吻他。父亲吩咐仆人们把最好的长袍穿在儿子身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又给他穿上鞋子,并为这死而复生之子杀牛以庆。 那么,故事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个关于悔改的故事和圣礼仪有什么关系呢?从圣词曲作者罗曼诺的角度看关系极大。我们必须要记得从五饼饱众人的赞美诗中所学的道理。“感恩祭”邀请我们成为基督钉十字架的参与者;还要记得基督本身就是从天而降的食粮,这食粮就是他自己的身体,并赐给了我们。他来是为了整个的世界能够得到生命,这其实是天主爱的表现。 在关于浪子的赞美诗中,圣罗曼诺把父亲给儿子披的长袍说成是我们受洗时接受的长袍。这第一件长袍象征那起初的长袍,即在古时,亚当和夏娃没有犯罪之前他们所承载的荣耀。它代表所有基督徒受洗归入基督时就披戴了基督。在这个比喻中父亲就是创造世界的天主。圣罗麦诺在赞美诗中写下了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尽管这些话并未出现在圣经中,但是父亲的话其实表达了天主多么期待所有的被造物都能接受他赐下的宽恕,其歌词以父亲自言自语的方式写出。 歌词大意如下: 我怎能无视,他之身体赤裸。 我怎能无患,我之圣容染浊。 我怎能不因,我儿受辱连坐。 我怎能不期,因尔荣耀复活。 诗人在这里讲述的正是基督的救赎之功:他被钉十字架,下到地府,还有他的复活。圣罗麦诺把被宰杀的肥牛,还有酒宴看成是为了祝贺浪子回头而举行的节庆。这就是基督救恩奥秘圆满的实现。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浪子为代表的人类悔改情节的铺陈;另一方面是天主恩慈的呈现,即由他亲自道成肉身并为人类付出牺牲。关于“被宰杀的肥牛和宴会”他在这首赞美诗里这样描述。 歌词大意如下: 拖它进来, 它是,生命祭! 生命祭被献,而非处死; 拖他进来, 他是,生命祭! 生命祭在死地赐予生命; 拖他进来, 他是,生命祭!...

May 26, 2023 · ephremyuan

Xenia圣像师傅:东正教圣像之历史背景篇

按:Xenia Franck姐妹是圣像师傅,是Franck神父的妻子,是笔者的同学。她将在本平台讲关于圣像的主题。欢迎转发,推荐,参加。为进一步推广大家对东正教圣像的认识,笔者决定“促销”一次,将一篇订阅会员文章,即笔者导师神父马克西姆的专文《圣像神学》免费分享出来。讲稿与问答环节已经完成。Enjoy! 若您从此事工受益,欢迎赏赞支持我们的翻译事工。请点击Donate。 注:本文的讲稿和问答环节由Ioanna姐妹整理,特表感谢。讲稿和问答环节是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笔者认为同传基本传达了Xenia圣像师傅的意思。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正文 阿甲介绍: 今天我们邀请的讲员是Xenia Frank。Xenia是圣十字架希腊东正教神学院的的神学硕士,也是一位圣像师傅。她画了十年圣像,期间曾跟随两位老师学习绘制圣像。在圣十字架学院的时候,她学习了两年圣像学以及如何画圣像。因此她在圣像方面有很多经验。今天她会为我们介绍圣像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为什么东正教乃至整个东方教会,对圣像持接受态度。下次讲座,我们将会介绍绘制圣像的目的,以及圣像的功能和使用方式。 Xenia 讲座: 今天许多人对圣像非常感兴趣,不只是东正教徒,还有路德宗和天主教的信徒,甚至连一些非信徒也非常喜欢圣像。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想购买圣像放在家中。而在东正教国家,圣像开始复兴,很多人开始制作圣像。 事实上,整个东西方教会都承认圣像传统。路加福音的作者圣路加画了第一幅圣像。由于圣路加比其他使徒更接近圣母玛利亚,因此,他不仅在路加福音中更为详细地记载了道成肉身的故事,而且当圣母在世的时候,还为她绘制了一幅肖像。圣母看到这幅肖像心中喜悦,就说:“愿我的祝福跟随这幅圣像。”这便是圣像的开端。 第二世纪,基督徒开始在地下墓穴绘制圣像。上面展示的这幅圣像来自于马瑟里努(Marcellinus)和彼得的地下墓穴。该圣像绘于墓穴圆顶的正中央,在它周围还画着一些圣经中的场景。这幅圣像讲述了基督是好牧人的故事。一直以来,这都是基督徒最喜欢的一个主题。直到今天,很多正教徒还在绘制基督是好牧人的圣像。 上图是现今还能看到的、绘于Comodilla的地下墓穴的早期基督圣像。虽然绘画风格发生了变化,但是根据它的框架,我们依旧能认出这是基督的圣像。基督头部的两侧分别是希腊文字母Alpha 和Omega,这对应着主基督在《启示录》中所说的话:“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基督衣服的右肩部位绘有一根线条,这是只有罗马贵族阶层才能穿的衣服样式。直到今天,你仍然会看到有些圣像上的基督和使徒穿着这样的衣服,以此表示他们的地位很高。 上帝之母也是基督徒最早开始绘制的圣像主题之一。上图是在Priscilla地下墓穴发现的一幅第二世纪的圣母圣像。图中的童女玛利亚抱着主耶稣基督,一位先知伸手指向她。 另外,了解画圣像的基督徒的处境是很重要的。在早期教会,基督徒受到政府的迫害,他们必须秘密地崇拜,于是他们在地下墓穴敬拜上帝。对他们来说,制作圣像是敬拜上帝的重要方式之一。因为他们认为在每天的生活中,属灵世界都是非常真实的——基督、圣母玛利亚、使徒和圣人们都是活生生的存在。于是他们通过圣像在物质世界表明属灵真实。这对他们来说并不容易,因为没有人支持或帮助他们画圣像,他们仅仅是出于信仰的原因才这样做。 在四世纪,随着基督教合法化,基督徒的地位也从非法变为合法,他们绘制圣像的愿望始终如一。外在的合法环境赋予了他们内在的自由,使得他们绘制的圣像更加美丽,神圣艺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圣像主题主要是圣经故事、耶稣,还有圣母玛利亚。下面将会展示在第四世纪教会合法化后的圣像与地下墓穴的圣像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性。 第一个例子是公元373年,圣巴西尔在四十名殉道者的纪念堂前做了一次讲道。当圣巴西尔讲到四十名殉道者的时候,他鼓励画师画下他们的肖像,并解释道:通过圣像,人们可以对这些圣人有更切实的、甚至比讲道还要丰富的了解。因为圣巴西尔很清楚圣像的用途,他认为在传道的工作上,圣像比语言的讲道更有效。 第二个例子是大约写于公元400年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的作者是西奈的圣里禄(Nilus)——金口约翰的门徒,收信人是一位名叫Olympiodorus的官员,这位罗马官员建立了一座教堂,圣里禄在信中告诉他,要在教堂东面的墙上绘制十字架,在其他几面墙上绘制新旧约的场景。与在地下墓穴时期一样,基督教合法化以后,到5世纪时,在教堂的墙壁上画圣像便成为一项传统。 这里有一个非常惊人的例子。考古学家发现,在建于公元244年的犹太会堂的古遗址上画着《旧约》中的场景。考古学家对此非常惊奇,因为众所周知犹太教是不接受画像的。这座犹太会堂里的画像说明:在当时基督徒的传统与犹太教并没有冲突1。 从教会合法化以后到破坏圣像运动之前,也就是四世纪到八世纪,存留下来的圣像很少。因为在八、九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当中,大部分圣像都被摧毁了。上图是意大利的Ravenna教堂的圣像。Ravenna位于东西罗马帝国的交界处,虽然当时正处于哥特人的统治下,但它依旧保留了不少东西方教会建筑群。无论东、西罗马帝国,还是哥特王国,他们建的教堂都有圆顶。 在Ravenna,最早的马赛克圣像是在是四世纪在Galla Placidia——帝王Theodosius I的女儿——的陵墓(mausoleum)绘制成的。我们再次见到主耶稣是好牧人的圣像。这座教堂圣坛圆顶周围的马赛克壁画是献给当时的君王的女儿的。Theodosius I国王非常重要,因为他驱逐了罗马帝国境内除基督教以外的其他宗教。 在六世纪的Sant Apollinare Nuovo教堂里,教堂的岩壁两边分别画着殉道者的圣像,右边的是男性殉道者,左边的是女性殉道者。殉道者圣像的上方是先知和使徒的圣像,再往上是福音书中的一些场景。从这幅圣像可以看出,在六世纪圣像的风格已经很精致了。 这是建于六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统治意大利时的San Vitale教堂,里面有很多精美绝伦的马赛克圣像。这幅圣像的中间是主耶稣基督,他坐着的圆球代表世界,这表示他将统领整个世界。他右手将一个冠冕递给殉道者Vitaly——这座教堂正是建于Vitaly的名下。在主耶稣的左边是主教Ecclesius,他手捧一座教堂正准备献给基督,两位大天使站在他的身旁。 在意大利许多城市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早期马赛克圣像,例如罗马,米兰,Castelesprio。但这并不说明意大利的教堂比东罗马帝国的拥有更多圣像,因为在圣像破坏运动中,东罗马帝国的很多圣像被摧毁了,而此时这场运动并没有波及到意大利,因此西罗马帝国得以幸免于难。但最终在很久以后的宗教改革时期,圣像的破坏依然临到了帝国的西半部。 这是在西奈的圣凯瑟琳修院保存着的一幅最早的基督圣像。西奈山离罗马帝国很远,因此这里的修院没有受到圣像破坏运动的波及。此外,这所修院在绘制圣像时采用了不一样的材料,早期是用蜂蜡,后来用蛋彩画 (egg tempera)。这幅圣像叫做《万有的统治者》。在这幅圣像中,主基督脸上左右两边的表情不一样。其中一边非常严厉,另外一边非常温和。这是因为六世纪进行了一场辩论——关于基督的圣像到底要怎么画才能很完美地表现主。这幅圣像画的师傅这样处理是想告诉大家基督既是仁慈的拯救者,又是公义的审判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典范——如何在圣像中展现神学内涵。 现在我们来进入希腊的帖撒罗尼迦。这是建于四世纪末罗吞达的圣乔治教堂(the Rotunda of St. George)里的圣像。尽管圣像被破坏了很多,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场景——基督在圆顶的正中央,周围是天使,再往下是先知和使徒们。今天的东正教教堂也仍然遵照这样的安排。 这是帖撒罗尼迦的圣大卫修院里的圣像。这幅圣像描绘了先知以西结(Prophet Ezekiel)在异象中看到了基督。这幅圣像实在罕见,圣像师傅很少这样画。这里还有在圣像破坏运动之前,在帖撒罗尼迦的圣Demetrius的一些圣像。 我们现在进入八、九世纪,圣像破坏运动开始。支持圣像破坏运动的人又被称为粉碎圣像者,他们认为教堂中的圣像违反了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并认为用图像来表示神圣的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图像不具备任何神圣性。他们认为画基督的像混淆了上帝的神性和人性,另一些人则认为,用低贱的物质材料来画造物主耶稣基督是羞辱上帝的行为。 当东罗马帝国国王利奥于公元726年开始发动圣像破坏运动时,普通信徒非常不满,甚至在军队中也出现了一支反抗的队伍。当时的大牧首公开反对国王的决定,于是国王派军队把他抓了起来。很多修士和修女也带着圣像在街上游行,向人们宣告他们不赞成君王的决定。圣像对于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以来,在这场争论持续的同时,教会和基督徒继续坚守圣像,并且捍卫圣像的尊荣。许多人因为捍卫圣像而殉道、坐监,或者丧失财产。就像在最初几个世纪里教会受到逼迫一样,在这时很多人因为圣像受到逼迫。他们认为否认圣像,就是否认信仰。 在圣像破坏运动之前,能否使用圣像主要是主教们在探讨的议题,平信徒通常不参与。在圣像破坏运动时,不只是主教们为圣像辩护,许多平信徒也站出来为圣像辩护。这是教会充满冲突与纷争的一段艰难时光,但是祝福总是来自于考验——这段时期涌现了一批为圣像辩护的神学家,确立了圣像的神学意义。圣像的地位被确立之后,主耶稣基督的人性也进一步被确立。 公元843年,圣像的地位完全确立,此后东正教每年都会庆祝圣像的确立,这也被称为东正教的胜利。在这之后,建基于强大神学根基的圣像艺术开始复兴。 这是圣索非亚大教堂里的圣像。大教堂是东罗马帝国最大的一座教堂,被认为是古代世界的建筑奇迹之一,在之前的讲座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君士坦丁堡的这座建筑。这幅圣像完成于九世纪,被视为圣像胜利的标志。它位于圣坛上方的圆顶上。 这是一幅十二世纪的马赛克壁画,在讲员看来,这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美丽的马赛克圣像。 随着时间的流逝,伊斯兰世界兴起,东罗马帝国国力日益衰弱。昂贵的马赛克不再流行,普通的壁画(更便宜)开始成为主流。这幅壁画位于希腊的卢卡斯修院,绘制于十一世纪。圣像艺术的这段时期(9-11世纪)被称为马其顿时期2 (Macedonia era)。在马其顿时期之后,我们来到了科穆尼(Komnenian)时期(12-13世纪)。 这幅圣像大概是在保加利亚的一幅壁画,描述的是主基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的情景。这是拜占庭信徒们最喜欢的圣像画主题。这位圣像师傅以其线条的力量而闻名,他绘制的线条非常富有表现力。 在科穆尼(Komnenian)之后是巴列奥略 (Palaiologan)时代,大概是十三或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随着东罗马帝国时代的更替,同时期的圣像风格也发生着变化。巴列奥略时期的圣像最为精致,被很多人认为是圣像艺术的巅峰3。 这幅圣像是由一个传奇的圣像师傅(Manuel Panselinos)绘制的。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圣像师傅。这幅圣像描绘的是主耶稣降到阴间时,伸手将亚当和夏娃从死亡中拉出来的场景。在主耶稣的脚下是阴间的门,主耶稣打开了阴间之门的锁,将每个人从死亡中释放出来。 现在我们再回到今天,这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圣彼得堡镇(Petersburg, Pennsylvania)的一座教堂里的圣像。它由现代圣像师傅在2023年2月绘制。讲员有幸跟随这位圣像师傅师参与了绘制过程。他有一个五人团队,这个团队大概在几周内就绘制出了圣像的底部。我们可以发现将基督绘制于圆顶顶部的传统仍在继续,因此在这张照片中无法看到基督的圣像,因为圣母玛利亚和她的孩子——主耶稣基督,正好绘于圣坛内部的半圆形圆顶上。接下来就是福音书的场景,在福音书场景的下方围绕着各位圣人。事实上在很早的时候,教堂建筑便形成了这样的圣像结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圣像在教堂的配置和形式,从古至今是有延续性的。 巴列奥略时期是圣像绘画的最高峰。此时东罗马帝国在逐渐陨落,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开始伺机入侵。这是一个动荡又不安的时代,但也正是在这时,圣像绘画制作达到了巅峰——因为人们在主里找到了他们的希望。正如同在早期受逼迫的地下墓穴教会时期,人们把他们虔诚的信仰带到教堂里。在十五世纪帝国的动荡时期,人们也通过圣像,把他们的生命带到另一个灵性世界。 历史上有许多事变化无常,但也有一些事从始至终都不改变。从早期教会受逼迫,到十五世纪拜占庭帝国受到伊斯兰入侵的威胁,再到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化,在这变换不定的处境中,我们的信仰却一直保持不变。我们可以从地下墓穴圣像、东罗马帝国圣像、以及我们今天的圣像中,体会到同一位圣灵的感动。在主基督里面的属灵世界的临在感是从始至终一直存在的,这是整个教会的特征。圣像在教会生活中,是连接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种媒介。对于教会来说,圣像的传统从一开始就与基督教密不可分。 讲稿正文完 问答环节 圣像中的山是什么意思? 答:首先,在实际的地理位置上,耶路撒冷地区有山;其次,在圣像画的表述上,他们用山突出主体(阿甲按:应该是指圣像中的圣人)。比如,这是从十字架被送到阴间的一个景象。在这幅圣像里也描绘了基督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山洞。山也可以作为他泊山的表征,在他泊山耶稣显容变相了。因此,山脉在圣像中出现是很好的,因为主耶稣在他的生平事迹当中,确实有山(阿甲按:登山宝训,他泊山,橄榄山等)。圣像中的山,不是油画中或者现实中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山,圣像师傅更多是通过山来表现属灵维度,体现出基督是联合天地的那一位。 问:可以解释基督下到阴间的那幅圣像吗? 答:在这幅画里,我们看到后面有个十字架,主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打开了阴间的门。他拉起亚当和夏娃的手,将他们从阴间拉出,但他们不仅仅是亚当夏娃,也代表整个人类。所以主是把整个人类从阴间拉出来。这是施洗约翰,他在主耶稣基督之前就殉道了,他在阴间给那里的人传道。这是被该隐所杀的亚伯,他拿着一根牧羊的杖,这根杖也叫公义之杖。亚伯代表所有蒙冤而死的人,这时耶稣就下来解救他们。这边是大卫王,他后面是所罗门王,因为他们是耶稣的祖先。在他后面是所有在主耶稣基督之前的义人,他们都在等候基督的到来。 右半边其实是另外一幅圣像,是主耶稣死里复活的圣像主题之一。因为是画在教堂的墙壁上,所以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区隔两幅圣像画。如果是画在一块木板上,或者一个镶嵌的物体上,你就看不到右半边了。比如说这座教堂的主耶稣复活圣像与旧约亚伯拉罕招待三位天使的圣像没有严格的区分,这是为了保持教堂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属灵世界是统一的。 问:为什么七八世纪才出现圣像破坏运动?...

May 15, 2023 · ephremyuan

Daniel Li: 君士坦丁堡朝圣游记(中)

按:Daniel Li会提供一系列朝圣游讲座。他的第一次讲座,君士坦丁堡朝圣游记(上),请见目录。这是君士坦丁堡系列的第二次讲座。欢迎转发,推荐。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May 9, 2023 · ephremyuan

如何明白上帝的呼召是守独身还是结婚?

按:此是教会历史通识课《殉道精神》的问答系列四。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一直想结婚,但主没有安排,那是不是上帝要我守独身呢? 答:这是两个问题。 首先我觉得结不结婚,这不是你自己能决定的,这是上帝的安排。 主耶稣说了「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结婚也是上帝的安排。那主耶稣又说「有为天国的缘故,为主守独身的,这话谁能领受就领受吧」,然后保罗也说,「我愿意众人都像我一样,只是一个领受是这样,一个是那样」,所以,守不守独身,其实不单纯是你的决定,这是神的呼召。所以你先不要想结不结婚,你就想神给你的呼召是怎么样的。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你觉得神没有给你守独身的恩赐呢?就是你对异性充满了感动,达到了日思夜想挥之不去的地步,那你就不是为主守独身的状态。如果你对一个异性有感觉,那不代表一定能成,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结婚的呼召而言,一定是你情我愿的。 这时候你就要祷告,告诉对方你的感觉,如果对方也有同样的感觉。那可以进入下一步,就是谈恋爱的阶段。恋爱是一个婚前的预备,不等于强烈的肢体接触或者满足肉欲,而是要公开谈,干干净净地谈。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你们俩继续谈能不能结婚,要生多少个孩子,将来经济怎么办,家务怎么分?如果一切都合适,父母也不阻碍,你们俩都你情我愿,那就结了,所以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你要看上帝有没有带领你能结婚,两个人你情我愿,最后结婚了,那就是神的带领;如果一方不同意恋爱,或者恋爱中发现不适合进入婚姻,那就不是上帝带领。 如果是上帝给你守独身的恩赐的话,你不会对异性产生这样的情感,你可能会像安东尼一样,有非常明确的一段经文来呼召你说「你要作完全人,放弃一切所有的」。所以,教会里面出现独身的人是很正常的一个现象,在早期教会,这些神职人员大部分是守独身的,使徒保罗是守独身的,我们几乎可以肯定,他的弟子提摩太也是守独身的,好多教会领袖都是为主守独身的人,因为保罗推荐「你们要像我一样」。我以前讲过,在早期的叙利亚教会有一些村庄,主教会让信徒家的孩子总数的三分之一进入修院,所以在早期教会为主守独身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说占一半吧,但至少数量要比现在多得多。

May 3, 2023 · ephremyuan

孙泽汐博士:帝国的基督教:君士坦丁时期

按:孙泽汐博士政教关系系列讲座第二讲:君士坦丁时期讲稿和问答环节(文字版)列于此。本讲稿和问答环节经Theodosy弟兄整理,孙泽汐博士修订而成。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应讲员要求,本讲座无视频内容,但提供录音和讲稿问答 讲稿正文 帝国的基督教 君士坦丁时期的政教关系 讲员:孙泽汐博士修订版 继上次讨论君士坦丁之前的秩序后,我原本计划推进到中世纪前的查理曼时期。但思虑过后,我决定将焦点集中在君士坦丁身上,尤其是他对帝国和基督教带来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此,基督教社区的内部又有何种反应?这些影响和反应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主题。 在君士坦丁之前,也就是基督教的前三百年,教会对外部社会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半隐形的状态,我们称之为public invisibility。这意味着,除非有人引导你进入教会,否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想法。但实际上,罗马与基督教的融合,从一开始就并非既定事实,更不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早期教会有一些教父曾表述过基督诞生于奥古斯都时期是神的预定,所以基督教与罗马有某种关系。但多数则普遍认为,教会的期望与世俗统治者——那些住在罗马宫殿里的统治者的野心之间,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联系。 大多数时候,早期教会主要关注的是内部事务,如教会的发展、分裂或异端的出现等。与外界、与公众的交流相对有限,多少带有一些危机应对的意味,比如那些护教士在争辩信仰或面临逼迫时。如图所示,这是现在法国里昂保留下来的罗马时期剧场,许多基督徒就在这样的剧场中被处死。宣教和受逼迫的时候,是教会与外界互动的有限机会。 然而,这种半隐蔽的状态,在四世纪初,大约公元300年开始时,发生了剧变,这个变革的源头就是君士坦丁。君士坦丁的归信为基督教带来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基督教的合法化。在他的继任者狄奥多西任期内,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转变。从一个在公众视野中隐秘、时常遭受迫害的宗教,到四世纪成为帝国的国教,帝国基督教从此出现。这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和北美都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国教待遇。这都反映了君士坦丁在四世纪及其后继者使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深远影响。 此地图显示了公元300年左右,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也就是地中海世界的分布状况。在西部和北部,当时基督教已经在罗马的高卢(现在的法国地区)、日耳曼(现在的德国地区)、西班牙、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埃及扎根。它已经不仅限于城市,如亚历山大,而且已经沿着尼罗河扩展到了许多农村地区。然而,初期教会的重镇依然位于说希腊语的东方,如希腊、小亚细亚(现在的土耳其)、巴勒斯坦和东边的两河流域。所有蓝色区域都是基督教社区影响力较大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元300年左右,尽管基督教仍然是一个少数派宗教,但它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在那时,基督徒大概占罗马帝国人口的10%。据记录,当时在北非的一次教会会议上,聚集了超过200位主教。在尼科梅底亚(Nicomedia),一个离拜占庭非常近的城市,公元300年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在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而从皇宫向外看,就可以直接看到一座教堂。然而,这种发展势头引发了罗马帝国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酷的全国范围内的迫害,这就是在戴克里先皇帝治下的大迫害。这次迫害始于公元303年2月,教堂被大量拆毁,帝国官员要求基督徒,特别是教会领袖,上交圣经,然后集体焚烧。许多教会的领导者——祭司、主教被逮捕和关押。 正如这幅图画所描绘的那样,许多人遭受了严酷的折磨,有些人失去了手脚,有些人失去了眼睛,有些人甚至被烧死。因此,在随后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公会议上,许多主教带着跛脚,或少了一只手臂,或少了一只眼睛参加了会议。然而,由于当时罗马帝国的状况,戴克里先的迫害在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尤为严酷。在君士坦丁的父亲统治的西方,大规模迫害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虽然有一些教堂被拆毁和圣经被焚烧,但是因此殉道的人却非常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版图已经与前几个世纪有所不同。 最后一次如此猛烈和残酷的迫害虽然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死亡,但实际上到了公元300年左右,罗马帝国已经很难将基督教从其内部根除。因此,这其实是戴克里先皇帝的一个误判。他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狭隘的异教立场来完全解决基督教这一问题。但是他并不知道,在社会中,基督徒和非信徒的邻里关系,或者是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基督教已经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根基。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君士坦丁。在君士坦丁直接统治的西方,也就是现在的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等地,当他继承了父亲的统治地位后,就立即结束了这场迫害,无论是出于基督教的好感和同情,还是为了收买人心。他接下来的行动就是集结那些忠于他的士兵,向罗马进军,争夺罗马皇帝的宝座。接下来在罗马城外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上有一些争议。君士坦丁在他的梦或异象中收到的一个命令是,从天上有一个声音,让他把看到的这个标志画在他士兵的盾牌上,放在他的军旗上,这样他就可以借此获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志呢?这是两个希腊字母,是“耶稣基督”在希腊语中的首字母,代表了耶稣,也是基督教长久以来的一个标志。我们可能更熟悉的是一个;X;和一个;P;,这其实也是希腊语中“基督”的前两个字母。因此,君士坦丁和支持他的军队,确实获得了胜利,然后君士坦丁也就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了罗马,延续了历代罗马皇帝的传统。 谈到君士坦丁时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是,这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我希望大家能考虑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作为一个皇帝,他既有个人的一面,也有公共的一面。因此,对于君士坦丁来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既然他现在选择了信仰基督教,那么这意味着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我们也看到君士坦丁的两面,一方面,他铸造了纪念他这次胜利的硬币,硬币上印有;得胜的太阳;,;太阳神;的字样,保留了异教的传统观念。但当他进入罗马城时,他并没有像之前的皇帝那样在异教的香坛上献香。对于基督教来说,君士坦丁的皈依为基督教开启了一个公共的层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君士坦丁进入罗马后,他很快批准给基督徒在建造一座教堂。这座教堂的选址很有意思,它并没有选择在罗马的中心地带,可能是君士坦丁不希望一个新的宗教有太大的公众影响力,以至于触怒当时仍信奉异教的元老院。所以他选择了罗马城东南的一个地方,靠近城墙,在一个居民区,还有军营的地方,给基督徒划出了一块土地,并从他的私库中拿出了一些钱来支持建造这座教堂。但同时,这座教堂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而近乎于罗马的公共议事厅(Basilica),是一座非常宏大的建筑,有大理石柱子和非常精美的地面,足够容纳3000人。这座教堂给了基督教一个公众的标志,同时,它也将罗马帝国政治性的建筑赋予了宗教的含义。 这座建筑大概长什么样呢?现在在罗马,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叫Santa Sabina的教堂,它是现存罗马保存最完整的Basilica风格的早期教堂,没有加入过多的复杂元素。 在教堂内部,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长方形的主体结构,两侧有两排柱子,将中厅与两边的走廊分隔开,上方有一排天窗用于采光。在中厅的顶部,有一个半圆形的后殿,围绕着这个半圆形的后殿是神职人员就坐的地方,而中间的位置,就是主教的座位,主教的座位在进行圣礼的圣坛后方,这个位置被称为Cathedral,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大教堂会用Cathedral作为名字的原因。在罗马公共议事厅中,主教的座位就是罗马的裁判官的座位。从这个建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基督教进入公众视野,它打破了公众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把个人信仰带入公共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君士坦丁。在他皈依基督教后,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313年发布了米兰赦令。这个赦令是由君士坦丁和另一位皇帝共同签署的一封公开信。信中不仅宣告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还涉及宗教自由的问题。它强调了对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宽容,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无论你崇拜哪种神,都应该以自由的心去做,任何对于宗教的强制都与虔诚的本质相悖。赦令同时也赋予了基督教会拥有财产的权利,使教会的公众地位得到了法律认可,进一步推动了基督教的公开化。君士坦丁在发布赦令后继续征战,直至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 君士坦丁统一了罗马帝国后,他决定从罗马迁往东方,建立一座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城市——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可以摆脱罗马千年的异教文化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真正配得上罗马帝国的新首都。这个新首都,在西罗马灭亡后,持续承载着罗马帝国的名声,直至1000年后。 君士坦丁的皈依对基督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前,教会可能在较小、非公开或半公开的地方举行活动,但是在君士坦丁皈依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教不仅作为宗教领袖出现,往往还承担了公共社区的管理和治理职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的建筑和艺术开始兴起。 例如,这是一幅公元六世纪的马赛克地图,出土于叙利亚地区,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巴勒斯坦地区的认识。通过研读地图上的希腊文标题,我们可以得知,地图中心的城市就是耶路撒冷,该城市在那个时候已被冠以;圣城;的称号。君士坦丁和他的母亲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尤其是在耶路撒冷,主持了大量教堂的建设。因此,一个圣城的概念在公众视野中呈现出来,这也是君士坦丁改革后基督教的新现象之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朝圣的兴起。人们可以公开自由地前往那些在圣经历史上发生了重大事件的地方,比如约旦河,那里曾经详细记录下了施洗约翰的洗礼地点。人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一些途经的旅店,一些圣徒显过神迹的地方。换句话说,基督教的传统与这些自然景观——河流、树木、死海——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了当时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你对世界的想象将会投射到这幅地图上,这也是君士坦丁为基督教带来的另一个改变。 我们可能曾听过这样的观点:在君士坦丁之前,教会受到逼迫,因此保持了其纯洁性;而在君士坦丁信仰基督教后,教会开始堕落。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要更为复杂。在君士坦丁时期,甚至更早,在教会中已经深深扎根了这样一个传统:通过服务穷人和弱势群体来实践敬虔的信仰。教会历史学者彼得·布朗甚至指出,基督教的主教们是“穷人”概念的创造者。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社会上就没有穷人。而是指基督教首次在其信仰和实践中,赋予了帮助和关爱穷人的道德必要性。因为在基督教之前或之外虽然也存在赠予或福利,但与我们现在的概念大相径庭。在希腊罗马社会中,有钱人确实会捐献财物,但这些捐献通常是为了修建道路、增添城市中心的建筑物或资助新的竞技场。总的来说,他们需要看到实际的物质成果,这样才能在新建的建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以此来扬名。所以,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捐款是为了提升自我形象。这意味着,如果你把钱花在看不见的穷人身上,就是浪费了。 然而,圣经的传统并非如此。例如,路加福音的登山宝训中提到:“贫穷的人有福了。”所以,从一开始,包括君士坦丁时期,基督教的目标是赋予这些穷人公正和尊重。如二、三世纪中期的特土良,就提到了教会为那些无法负担费用的人提供免费的葬礼。在三世纪中期,罗马的主教写信记录下了当时教会支持的寡妇和穷人超过了1500人。埃及的教会留下了更详细的记录。他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执事体系来支持穷人。当时的教会最常见的产业就是烘焙房,用于烤面包。在那个时期,也出现了最早的照顾病患的机构。 所以,基督徒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因为君士坦丁的信仰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君士坦丁之后,有一位罗马皇帝,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被称为;悖道者朱利安;,他是君士坦丁之后一个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加利利人(指基督徒),不仅全力支持他们自己的穷人,还支持那些不信基督教的穷人。”他说这话时带着一种不甘。他认为基督教能够如此发展壮大,是因为基督徒真正实践了他们的爱心,而异教徒的失败正是因为没做到这一点。 因此,在君士坦丁皇帝皈依后,教会的确面临许多新问题,例如主教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紧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会完全被政治环境所控制。刚才我们谈到的对穷人的照顾、社会援助,以及我们今天无法讨论的隐修制度(其也是对君士坦丁改革的回应),表明教会的反应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将用两位主教的生平给大家分享两个例子,分别展示了西方和东方在政教关系中面临的不同困境。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米兰的主教安波罗修。他活跃在四世纪中期至末期。当时西罗马帝国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社会动荡不安。安波罗修的父亲是高卢地区的一位重要帝国官员,他们家有着丰富的人脉。当他的姐姐要加入教会时,教皇亲自赐给她这个身份。安波罗修本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用希腊原文阅读教父的著作,并精通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他一开始并不在教会工作,而是一位律师,希望走上从政的道路。在成为了意大利北部两省的长官后,他治所就设在米兰。然而,当米兰的主教去世,那里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想要推选安波罗修作为他们的主教。据说,在主教座堂外,从一个小孩子开始,大家就大声呼喊;选安波罗修当主教;。他自己也描述说,他是从帝国官员的袍子里被拉出来,披上了主教的衣袍。 有趣的是,安波罗修不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西罗马的皇帝认为,安波罗修在政治领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他的判断力非常出色。因此,他既得到了民众的赞同,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安波罗修的时代,也就是四世纪,主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人物,同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众领袖。在米兰这个城市,很可能仅次于皇帝。 若把安波罗修和100年前的居普里安主教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首先,这两位主教有非常相似的背景,居普里安也在罗马的一个重要城市——迦太基服侍。他也来自中上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加入教会之前,也学习法律,在法律和公开演讲上都非常优秀。然而,居普里安所在的基督教群体,规模比较小,联系密切,而且相对封闭。尽管教会外的人可能认识居普里安,但大多数的信件都是在他和教会领袖之间传递。对于居普里安来说,罗马皇帝是在地中海的另一边,而且他最终死于迫害。因此,对于居普里安和他的教会来说,罗马政权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存在。但是,在100年后的安波罗修的时代,一切都已完全不同。在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的敕令进一步确定了教会与国家的联系,使得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安波罗修的主教任上,政教或者说主教与皇帝之间的冲突有哪些呢?一件发生在塞萨洛尼基的事件成为了这种冲突的体现。一群暴民侮辱并攻击了皇帝驻派在城市中的军事领袖,导致了他的死亡。这使得狄奥多西皇帝勃然大怒,他利用比赛作为一个诱饵,引诱市民们去赛马场。然而,当市民们沉浸在赛马的刺激中时,皇帝却派遣军队入场,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据说,士兵们像割玉米一样的大屠杀造成了几千人的死亡。 然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作为罗马皇帝的狄奥多西,他在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后,是否仍有资格领取圣餐?换言之,如果我们对所有人都持有同样的标准,那么,皇帝在领取圣餐前,必须进行忏悔礼。这并不是安波罗修为了削弱皇帝的政治权力而做的,他只是想维持一个原则:任何犯了罪的人,在进行忏悔之前,都不能领取圣餐。 同时,忏悔礼在当时是一个公众的仪式,并不是我们现在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一个人可以私下向神父忏悔。在初期的教会,所有需要忏悔的人都必须在教会中公开忏悔,然后留在教会为忏悔者预留的专区,在完成忏悔之前,是不能领取圣餐的。这显然会对皇帝的公众形象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安波罗修坚持这一原则,而罗马皇帝也不得不遵守。这就表明了一个立场:即便是已经信奉基督教的皇帝也并不在教会之上,而是在教会之内。这就意味着,在属灵层面上,皇帝也要服从主教的属灵权柄。 那么,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基督教像希腊罗马神话那样遵循老路,那么基督教可能就会变成帝国行政中的一个部门,失去其独立性。然而,安波罗修却为西方教会划定了边界,明确了属于皇帝的范围和属于教会的范围。这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基督教社区逐渐步入公众视野,教会与世界之间的界限可能会逐渐模糊。因此,安波罗修实际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重新定界工作。 第二个例子来自东方的拜占庭帝国,讲述的是被人们称为金口约翰的故事。金口约翰在四世纪的教会领袖中,以他卓越的讲道技巧而著名。在叙利亚安提阿,约翰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其中包括一位异教老师教授的公众演讲和雄辩术。约翰23岁受洗后,选择隐退至叙利亚深山,过隐修生活。他在严酷的隐修生活中度过数年后返回安提阿,他出色的讲道才华迅速传遍了周围地区,甚至吸引了君士坦丁堡皇室的注意。安提阿的官员们非常害怕,如果约翰去往君士坦丁堡,本地的群众可能会因不满而暴动。所以,他们只好悄悄将约翰带出城,直接将他送往君士坦丁堡,并在那里祝圣他为主教。 然而,当一个直言不讳且经历过严苛隐修生活的约翰来到繁华、奢靡的帝国首都时,他怎么会安于现状呢?于是,他开启了一场旋风般的改革。他的目标是唤醒那些陷入堕落和腐败的神职人员,他们破坏了独身的守则,有许多妻妾,居住在豪华的住所,马具和马嚼子都是镀金的。约翰首先将主教宅邸中的贵重物品全部变卖,将所得的钱分给穷人。然而,这种激进的改革挑战了许多权贵,引发了与皇权的冲突。 这里我要向大家分享两个故事。首先,当时有一种传统,视教堂为避难所。如果有人在被追杀时逃进了教堂,他们的追捕者就不能入内来威胁他们的生命。有一次,一些人为了逃避宫廷总管的迫害,逃进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约翰坚决阻止士兵入内追捕这些人。讽刺的是,后来当这位宫廷总管在权力斗争中失势,成为了逃犯时,他也逃进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而约翰坚守原则,庇护了他的对手。 然而,随后的宫廷权力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皇后误以为,因为约翰和宫廷总管之间的矛盾,她可以利用约翰为她服务。所以皇后给了约翰一大笔资金。然而,约翰并未因此而停止对权贵阶级的批评,这引起了皇后的愤怒。当约翰的敌人看到他们有机会利用皇室对主教的不满时,他们提出了约翰的二十九条罪状。尽管这些指控毫无根据,但最终导致了约翰第一次被流放。 约翰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和人气,如果他愿意,他只需要说一句话,民众就会起来保护他。然而,约翰选择了不挑起民变,接受了被流放的命令。第一次流放并没有持续很久。可能因为宫廷担心引发民变,他们很快就召回了约翰。然而,由于约翰直言不讳,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不久后他再次触怒了皇后,导致第二次被流放。约翰也再次以和平的方式接受了这次流放,但这次,皇室决心要彻底除掉这个一直给他们制造麻烦的主教。 尽管约翰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得到了民众和西方教会包括罗马主教的支持,但依旧无法阻止帝国将他流放到老家附近的一个小镇。帝国的领袖认为这还不够远,于是又将约翰流放到黑海附近的一个地方。他们觉得约翰还死的不够快,于是命令关押约翰的罗马士兵,在严酷的条件下强迫他徒步行走。最终,约翰在途中去世。临死前,他让人们把他抬到路边的一个小教堂里,领了圣餐,作了他一生中最短,但也最有力的一次讲道:;在万事中,荣耀归于上帝。阿门。; 直到约翰去世后的31年,他的名誉才被恢复,遗骸被带回君士坦丁堡。 通过安博罗修和金口约翰的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讲拉丁语的西方教会和讲希腊语的东方教会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挑战。西方教会面临着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主教和教会需要参与地方治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安博罗修在面对强大的狄奥多西皇帝时,仍能坚守他的立场。在西方,教会往往填补了治治理的真空。 然而,东方的情况并非如此。尽管金口约翰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孱弱的皇帝,但这个帝国却能够两次流放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直至他在流放途中去世。东方帝国的强大权势,或者说,帝国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在拜占庭持续了1000年。这大约就是东西方在政教关系上的主要差异。 讲稿完 问答环节 帝国的基督教 —— 君士坦丁时期的政教关系 **Q&A 部分 ** 问:西方的修院制度,它在政教关系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因为在东方的话,据我有限的了解,我觉得其实对于希腊教会来说,尤其是到后几次的大公会议,像到认信者马克西姆,六、七世纪的时候,其实不断地有修士群体跟皇权形成一种张力,我就渐渐地看到了至少是拜占庭的教会传统,由于这种修院的制度,其实还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并且它跟朝圣传统也有联系,因为在四世纪出现的沙漠教父,大家都去朝圣,所以也有深远的联系。但是对西方来说,确实我不是特别了解,西方确实跟你说的一样,也许在行政上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它在修院的层面,你觉得它在政教关系当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答:总的来说,修院制度和灵修制度,自从差不多三世纪开始兴起,它其实就是对基督教国教化或者建制化的一种回应,如果建制化带来的是信仰的弱化,可能是信仰机构的僵化,那或许对基督或者对基督福音的忠信,就必须要采取一种不同的方式,而这个不同的方式就是有意地把自己置于这个社会、这个制度,甚至是建制教会之外的,有意地边缘化的一种举措,作为对基督教建制的一种回应,这个在东西方都有。但像你说的其实在拜占庭东方更加地明显,这个侧面印证了刚才我说的,当帝国权力强盛的时候,它在社会当中就没有给你留下太多的我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这在之前是不太存在的,帝国的力量强,在社会当中留给教会的空间就少。那么教会或者想要对信仰忠诚的这一批人,就必须要在建制或者在社会之外开辟更多的空间,在拜占庭这边基本上就是修院了,他们需要在权力的体制之外,构建自己独立的存在。他们可以有独立的地方,大多数可以自给自足,可以有独立的训练,这些其实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基础,就是当一个信仰或者当一个教会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有能力、有意愿站起来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在东方,主要维护教会独立形象的就是修院。在西方,因为帝国的权力在不是那么强的时候,它就没有办法辐射到社会的诸多层面。换句话说,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修会,比如说意大利的本尼迪克修会,但是其实一直到中世纪早期,或者说查理曼的这个时期,修会在教会里边所占的地位,或者说至少在表现独立性方面不如东方这么突出。因为它有其他的渠道,比如说早在六世纪左右,当时罗马的主教就已经既是宗教领袖,又是世俗的治理的领袖,当时罗马教会在意大利、在西西里,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土地的耕种、给雇农的口粮、牲畜的蓄养和拍卖,这些东西全部要由罗马的主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教皇来负责,所以在西方可以说主教充当了更大的角色。而在中世纪早期,修会重新兴起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作为改革教会的力量,就是当教会的主教和司祭都已经有堕落的趋势的时候,真正改革的力量是从修会里边来,还有一个就是教育,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它的发源地就是在修会里边,这个是西方修会的两个特点。 问:好像中国就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我知道景教当时应该是在会昌年间,公元845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次会昌法难,但是没有发生早期罗马教会的现象。在中国,从你的研究来说,站在一个执政者的角度,是不是在他的脑子里面就没有被安波罗修和金口约翰给刺激过,可以这么说吗? 答:不管是基督教帝国还是帝国的基督教,跟我们在中国的,或者说是中国的处境,或者是现当代的处境好像都差得很远,好像这就是西方的东西,跟我们现在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共同点。哪怕是在君士坦丁的建制时期,跟我们现在一些中国教会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因为如果我们想一想的话,没有一个皇帝,如果他还想做一个称职的,或者说是有野心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容忍在自己的帝国,在自己的疆土之内,有另外这么一群人,他们说我们所信的上帝至少在某一些领域是要超越你的权柄之上的。没有一个皇帝甘心情愿容忍除他之外另外的一个权力来源,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去看希腊罗马本身的异教的宗教传统,基本上就是皇帝要什么,祭司就要做什么。而当时,罗马帝国的传统就是,皇帝不仅是政治和军事领袖,同时也是宗教领袖,皇帝也是大祭司。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安波罗修非常的重要,就是哪怕是有一个在名义上是基督徒的皇帝,他照样会抓权,而安波罗修做的就是在神学上、在实践上,划出一个边界,哪里是政治权力所及的地方,哪里是教会实践属灵权柄的地方。换句话说,安波罗修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说,如果皇帝是要我自己的财产,要我自己的房屋,我肯定给你,但是当涉及到神的产业,就是教堂的时候,这个立场我不能容让。所以,从安波罗修开始,他其实就为西方教会立下了一个传统,就是什么是政治的,什么是教会的。当然并不是说中世纪的西方就没有这方面的麻烦,有非常多的麻烦,但是至少他在信仰上面立下了这样一个风格,就是上帝的权柄和皇帝的权柄不是一回事。当然也有当时具体政治处境的因素,就是在西方,这个帝国的统治已经不是那么稳固了,但是我觉得这样在神学上、在理性上的分别,我们在现当下的中国这样的处境里边,其实也可以做,至少可以探讨和思考,哪里是政治权力的边界,哪里是教会属灵权力的边界。 **问:**请问怎么看待西方基督教国家这个说法,追溯的话,跟君士坦丁有什么关系吗? **答:**这个概念,它的源头当然是在君士坦丁,就是从君士坦丁的归信开始,直到后来狄奥多西皇帝把基督教立为国教,这其实是开启了基督教作为官方宗教的这样的传统,所以从源头上来说是这样。之后其实我觉得更加直接相关的是查理曼皇帝,因为不只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信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全方位地影响一个社会,文化上、社会的框架上、治理的方面、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基督教化,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是政治、文化和信仰的高度重合。我们真正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要从查理曼时期开始。 问:罗马教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影响力的,看教会初期历史,教会的重大会议之类,似乎跟和罗马关系不大 答:这位朋友的印象一点不错,哪怕是头三四百年,如果你去看第一次教会的大公会议,就是尼西亚会议,绝大多数与会的主教都是来自讲希腊话的东方,从希腊,从小亚细亚,从巴勒斯坦,从叙利亚这边过来。所以其实在头三四百年,绝大部分的基督徒其实是住在地中海的东方,如果我们去粗略地看人数的话,这种人数上的优势恐怕一直要持续到第九、第十世纪左右,换句话说,基督徒人数上的倾斜,其实一直要到伊斯兰统治北非、小亚细亚之后几百年,基督徒的人数才向西欧倾斜,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初期教会的这些神学和公会议里边,西方教会的比重不大,但比重不大并不代表它不重要,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参与。比如说在之后的卡尔西顿会议的时候,当时罗马的主教应该是利奥,他就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参与,而他写的大卷,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之后神学上的一个正统的立场,所以他们是有影响、有参与的,只不过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中世纪,教皇对罗马教会是一个统治性的影响。从一开始,罗马主教只是一个相对受尊崇的地位,在初期教会里边,类似的这种主教、这种城市有好几个,在西方最主要的是罗马和迦太基,在东方那就更多了,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安提阿,还有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所以罗马的主教并不是一枝独秀的存在,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去看罗马的主教在历次的教会的争端,比如说选哪一个日子作为复活节,从最早的这个争端,一直到之后一次又一次的公会议,你会发现每一次罗马主教的立场都成了教会之后决定的正统的立场,然后通过这么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其实就积累了相当的权威和权柄。所以,罗马的主教从一开始仅仅是受尊崇,到后来变成了有点像上诉法庭的地位,就是其他重要的教会和主教,如果他们有什么不确定的事情,他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带到罗马主教那儿,去听他的意见,罗马主教是作为一个仲裁者的角色,之后就又发展成了一个教导者的角色。就是从一开始,罗马主教只是简单地受尊敬,后来变成了仲裁者,再之后又变成教导者。到了教导者的这个地步,就是罗马的主教开始认为自己有这个权柄,就是他写的东西,写的信,他所表达的神学,对于其他的教会是有教导性的。等到大格里高利的时候,基本上罗马的主教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权威,开始使用「教皇」这个称谓,其实一开始就是「父亲」的意思。 问:安波罗修对当时皇帝的做法很让人敬畏,他对中世纪教权高于皇权以及教宗制度是否有相关的影响? 答:当然之后在中世纪,在教宗和皇帝之间的冲突当中,就是谁有权设立主教,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他作为一个先例,肯定会被之后的教宗所提及。其实除了中世纪那几个特例的教宗,就是那几个非常有手腕、有智慧、影响力的教宗,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看到教会虽然有自己的立身之处,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还达不到教权凌驾于皇权的这个地步。 问:东方教会比西方教会更显得屈从于政权,听了今天的讲解,看来是因为东边离政权更近,这样理解对吗? 答:我觉得大体上可以这么理解,离政权更近,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更加的强大。当你面对一个强大的政权,一个相对统一的帝国,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政权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管控和辐射,它的程度会更高。像西方,哪怕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以一种概念的方式存在,西欧在罗马帝国之后,虽然一直想要恢复帝国的荣光,这就是为什么有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概念或者传统,但是从查理曼到希特勒,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意义上把欧洲统一在一个皇权的统治之下。所以可以说,在东方教会,或者说在希腊的东方教会本身的立场,跟皇权就比较接近,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这种良心的事例,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修院,但是如果你在物理上不得不离这个皇权很近,在这个事情上,你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皇权就是在那。然后在心理上,它可能也会促使当时这些,尤其是坐高位的拜占庭主教想要依附皇权,所以其实有多个层面的影响。 问:为什么西方教会会出现经院神学,而东方没有出现? 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是很大的问题,西方怎么出现经院神学,我们要专门有一节课来讲。简单来说是从修院开始,比如说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先驱,坎特伯雷的安瑟伦,他就是修院出身,一直到经院神学的高潮托马斯阿奎纳,在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在巴黎大学了。在东方怎么样,这个就不是我主要研究的范畴了,但是我所知道的,在东方其实也有非常强的神学传承,而且它主要是根植于修院,至于东方为什么没有出现像西方这样的大学,我觉得恐怕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才能跟大家负责任地来讲一讲。 问:东方不怎么注重理性吗?...

May 1, 2023 · ephremyuan

教会对教育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

按:此是教会历史通识课《殉道精神》的问答系列三。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国内教会的现状,对后代教育的问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答: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把基督徒的生命和见证活到殉道的地步,教育自然是不错的。因为那个真实的生命以有形可见地方式传递下来了。 教育的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内目前的环境,几乎没有什么自由度去办教育,所以我觉得父母要以身作则,能够把信仰在孩子心中种下来就不错了,其实这一点是最难做到的,当然在教会里面也是可以的,有的人认为要建立在家教育,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难度比较大。 早期教会的教育是非常发达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亚历山大,那早期教会的教育为什么发达呢?因为跟政治环境有关系,古时候的教育不像现在被抓的死死的,对于这种小学,甚至初中到高中的教育,父母都可以在家自己教的,教会的人可以建立一所教会学校,然后就有人讲课。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像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奥利金,这些人都非常有名,他们几乎是当时整个罗马帝国里面非常顶尖的学者。 他们讲神学,然后很多人慕名而来,很多异教徒都来听奥利金的讲座。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没有这个环境。那没有这个环境怎么办?我觉得我们至少现在有网络的环境,就用一点网络的环境,尽量地把生命给活出来,生命活出来了跟没有活出来是非常不一样的,因为一个生命活出来,你真实地活出来,震撼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就像《殉道记》一样,我只是在跟你们讲《殉道记》,而真正的殉道给人的震撼更加的深远。如果说殉道的精神怎么流淌最好,就是直接殉道的方式最好,然后大家就都看到了,这个对你们的影响力绝对比我现在开这场讲座要好上十倍、百倍、千倍,我这个讲座只是从殉道精神的灵性大海里面拿出一桶水来交给你们,然后你们领会一下「哦,原来是这样子的」。但是一个人真正殉道,一个人真正的在这个环境当中,把基督徒的生命活出来,才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真正的影响。**所以不要管现在的环境有多恶劣,你就专心地把基督徒该有的生活活出来就好。**当时的这些使徒教父们,他们不会想着逃跑,比如安提阿的伊格纳丢不会说,「罗马教会逼迫我了,我们逃吧」,很多信徒可能说,「主教你很宝贵,你要逃啊」。可能有一些确实逃到山里了,但是他能逃到哪里去,现在跑不出去了,在他们那个年代他就能逃到波斯是吧?波斯也是受逼迫的环境,但是对于伊格纳丢和波利卡普来说,他们不逃,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他们会说,「我这辈子,我的生活太污秽了,我是个罪人,我是罪人中的罪魁,正好有一次殉道的机会让我可以与主联合,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是这样想的。就像刚才有一个人说,俗人求生,圣人求死,确实是这样的,有一定的道理。

April 30,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博士:论圣经的希腊背景

按:Dimitri Kepreotes博士是希腊人,是正教徒,跟Lydia讲师同一所神学院教书,开教父学,东正教教规,基督教教育等课题。此讲座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的第二讲,第一讲请见:论教育。欢迎推荐转发。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Theodosius弟兄按照同声传译Lydia博士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Lydia博士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 论圣经的希腊背景 讲员:Dimitri Kepreotes 博士 同传:Lydia 博士 整理:Theodosius弟兄 今天的主题是新约的希腊化背景,为什么这个话题很重要呢?因为它向我们展示并解释了,基督信仰是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的。如果不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基督信仰,不是只限于犹太人的一个小的团体,而是成为整个世界各个民族的产业。这样不光是从圣经的角度,而且看到了圣经所在的历史的、地理的和文化的处境。在基督教最初的阶段,很多人认为它只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迟早有一天会消失。而在起初的时候,信仰基督教的人确实是犹太人,为什么它能够这么迅速地、广泛地,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传到了整个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当时的希腊化背景。 这一系列的五场讲座,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要看到基督教神学的起源,也就是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在神学的开始,也就涉及到神学的本质,那么神学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晚上我们要具体讨论的,但是我们要看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并列来看,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难道神学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分,只不过是我能够认同的那部分哲学吗?显然,答案是不,神学不是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希腊哲学的特征,那么就是思考或者沉思,也就是说,我是怎样能够来思考关于上帝的事物。哲学运行的方式是从人到上帝来看到我们能够了解关于上帝的什么事情。与此完全相反的,神学的基本特征是用一个词来代表,就是启示。换句话说,就是上帝向我们启示了什么,是从上往下的方式运行。新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经文,《希伯来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上帝是把祂自己向我们启示出来的一位上帝,是经过时间逐步地把祂自己启示给我们。从旧约的时代逐渐地通过各位先知,先知们受到天主的启示,来讲述关于天主的事情。到了新约的时代。,不是通过先知们,而是通过天主自己的儿子来向我们启示,来讲述关于天主。 那么这两个词Greek和Hellenistic,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在说希腊化的时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希腊化」的那个词是「Hellenistic」。「Hellenistic」这个词和汉语中代表希腊的那个词是有关联的,它的词根是「Hellas」,是古代希腊的称呼,是从「Hellas」这个词得到了「Hellenistic」。Hellenistic指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大约的时间段是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年代,公元前323年,到当时希腊化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去世的年代,公元前30年。从那以后,历史上就产生了罗马统治的扩张,因此就有了「希腊罗马文化」这样的称谓。这一阶段一共有大概三个世纪,一直到基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希腊的语言和文化向东方传播,甚至一直传到了印度,因此,这对于所有学习新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咱们先来看一些非常简单的希腊化的特征。所有的宗徒都是犹太人,是犹太血统,其中三人有非常明显的希腊名字。一个是彼得,这个名字是基督亲自给他的,意思是岩石。还有一个是安德列,意思是有男子气概的。 第三个是腓力,,意思是喜欢马的人,马的朋友。因此,我们得知,即使是犹太人也在使用希腊名字,尽管他们不是生活在希腊而是生活在圣地。同样,早期教会的七位辅祭——Stephen、Philip、Prochorus、Nicanor、Timon、Parmenas、Nicholas,这些也都是希腊名字。第一位辅祭Stephen,是教会的第一位殉道的圣徒。圣经里还提到了一群人,他们叫做Hellenist希腊人,那么他们指的是谁呢?在新约的背景下,他们其实是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使徒行传第六章第一节说道,「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选出了七位辅祭。所以这群叫做Hellenist的人,他们说希腊语,生活在希腊的文化习俗中,但他们不一定是来自希腊人的家庭。比如说,如今在欧洲或者亚洲会有一些被美国化的人,但他们本身并不是美国人。这里你看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如果不是用英文来读,而是用希腊文来读的话,那么就是,「起初有Logos,Logos和天主同在,而Logos就是天主」。在英文的翻译中是把它说成圣言,在起初有圣言,圣言就是天主。希腊文的Logos并不只是指言语,它实际上是一个哲学词汇。古代的以色列人的确是有关于上帝的圣言这样的概念,希伯来圣经中也有上帝圣言这样的词汇,上帝的圣言会降临在先知的身上。在古代希腊哲学中,Logos这个词最首先提到的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哲学家,叫做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他的生卒年年大概是在主前540年到480年。Logos 是远远要大于只是说出来的言语这样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种理念,让整个宇宙成为一体的这样的理念。从希腊词Logos,我们得到了英语的这个词根logy,比如说神学theology、生物学biology、地质学geology,这些都是从logos这个词衍生出来的。潜在的意思就是,天主给予人类能够用理智来思考的能力,使我们能明白事物,并让整个世界都连接在一起。那么神学就不只是关于天主的言语,我们用话语来讲述天主,也是对天主进行学习和进行思考。 在约翰福音,他用了一个希腊词,说明这个福音是讲述给外邦人听的,他用的这些希腊词汇,就使得他的读者能够理解。使徒约翰所在的地方,正好是在小亚细亚和帕特摩斯岛之间,当时他在讲述福音的时候用的Logos这个词,这个词在历史上就是首先在那个地理位置使用的。圣约翰曾经在以弗所居住,正好在小亚细亚海岸,他是在帕特摩斯岛写的启示录。当时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正是在小亚细亚出生的,所以圣约翰是在早先使用了这个词而对它进行了发展。他写道,Logos是和天主同在,用基督教的语汇来说就是指,Logos本身是一个有独立位格的存在。他除了说Logos与天主同在,他还说Logos就是天主,含义就是Logos和天父是同等地位的。如果Logos只是止于天主的言语,那它只是天主的一个特征。但是Logos是和天主同在,那么对于Logos这个词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这只是新约的希腊化背景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圣约翰的福音书是在四福音书中最具有神学特征的一部,在东正教的圣像传统中,圣若望是用鹰的形象来代表的,因为鹰代表的是高级的神学的含义。其他的福音书的作者是用不同的形象来代表的,圣马可是用人的形象,圣马太是用狮子的形象,圣路加是用牛的形象来代表。新约中不光是福音书,各个书信也是告诉我们希腊化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信是不光是写给外邦人的,也是写给希腊化的犹太人的,都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当时的希腊文叫做通用语。这些书信都是以主流的希腊文化为考量, 尽管当时书信的背景是罗马的统治,但是你几乎感觉不到强大的拉丁文的影响。唯一提到拉丁文的就是,基督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他头上的当时的标志是用三种文字写成的,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 宗徒保罗生活的世界,也是非常希腊化的世界,希腊化指的是文化和思想,而不是指民族。圣保罗是非常以自己的犹太人甚至是法利赛人的身份而自豪的,但他是一个希腊化的犹太人,他的出生地是在小亚细亚的塔尔索斯,当时是一个以希腊化学问而闻名的城市。他在给读者写的信中,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他对希腊文化的了解。他在希腊城市格林多生活了一年半,有两封信是写给格林多人的,两封非常重要的书信。当时格林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比现在更为重要,当时是商船必经的一个商业重镇。今天如果你去格林多,你会看到古代的遗迹,有当时圣保罗和当地人说话的这样一个地点,但它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了。圣保罗在给格林多人写的书信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段,圣保罗讲到属灵生活的时候,他用的一个比喻就是赛跑的比喻,然后得到嘉奖,竞技就像运动员一样来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就会收到胜利者的王冠,就像古代的运动员或者角斗士,在得胜之后要佩戴用橄榄枝编成的王冠。他还讲到要对自己的身体来进行训练,这样的话,他就在竞技中不会失去资格。所有这些和运动相关的比喻,都被使用在他讲述属灵生活的语境中。为什么会这样?圣保罗所使用的比喻是和犹太人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的,犹太人从摩西时代开始根本就没有田径比赛这样的事情,但是后来我们在马加比书中得知,就是在非常接近基督时代的时候,希腊化的犹太人慢慢地就成为希腊化的地中海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以犹太人的文化和传统来说,没有赛跑或者是拳击这样的比赛,这些都是希腊文化的生活方式。所以竞技员或者田径运动员这个概念是希腊人的发明,而不是犹太人的,圣保罗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来鼓励大家都成为属灵的运动员。在那一段经文中,圣保罗还使用了王冠这样的词汇,这个王冠就是古代希腊的运动员得胜之后,佩戴用橄榄枝编成的王冠。这也是从希腊文得到的词汇,我们教会的第一个殉道圣徒的名字司提反,就是王冠的意思,所以第一个殉道圣徒得到了王冠。格林多书信中还提到了「竞技」这样一个词,圣保罗就是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在竞技场或运动场中,运动场在希腊的文化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圣保罗到了雅典以后,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希腊化背景的例子。我非常建议大家读一下圣保罗对雅典人说话的实录,在宗徒大事录中。在第17章第18节经文中说,圣保罗遇到了一些哲学家,他们是伊比鸠鲁哲学学派的,还有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这两个学派都得到了具体的命名。圣保罗对他们说,我可以看到你们这个城市中的人都非常有宗教感,因为在我来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祭坛,上面竟然写着「献给未知之神」。圣保罗非常巧妙地用这个来作为他传播福音的契机,说他们已经敬拜了这么多的神,但是同时还要想到一个尚未得知的神。他还做了一件事情,让我们非常惊讶地看到他对希腊文化的了解。他在讲道中,竟然引用了古代希腊两位名人的话。一句话是引用自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位人士叫做埃庇米尼得斯,他说,因为在上帝之中,我们生活,我们得以运动,有我们的存在,获得我们的存在。另一句引用的话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两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阿拉图斯和克里安提斯,他们说,因为我们也是上帝的子嗣。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圣保罗是一个犹太人的哲学家,而他却引用了古代希腊哲学家的话。 现在咱们先看看第三个例子,也是在宗徒大事录中,就是圣保罗和他同伴巴拿巴,这两个人竟被当成是希腊的神。圣保罗治愈了一个人,他和巴拿巴在一起,然后我们就看到有这样的引用的话语,人们看到了保罗所做的事情,他们都扬声地说道,那么众神已经以人的形象来到了我们中间,他们说神以人的形象下凡到人间,他们把巴拿巴称作宙斯,把保罗叫作赫耳墨斯,因为他是主要的说话人。所以这里看到他们把这两个宗徒叫作希腊的神,一个是众神之首宙斯,另一个是众神的信使赫耳墨斯。这个使我们联想到,我们作为现代人,现代的基督徒,别人会怎么样看我们,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圣保罗在亚略巴古,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人,叫作狄奥尼修斯,亚略巴古正好是在雅典帕特农神庙的下面。这个就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这里面强烈的对比,圣保罗就是在这个希腊众神的神庙之下来讲述关于基督真神的真理。圣保罗的讲道教给我们怎么样以平衡的方式来传播福音,他并没有完全摒弃所有的雅典人的文化,把他们叫做异教徒,相反,他是看到了在原来的文化中有正面的地方,而从那作为起点,比如说他看到了献给未知之神的祭坛,把它作为讲道的起点。他还运用人们已经熟知的一些事物,比如说他引用了希腊人已经熟知的诗人的话。圣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讲道,就显示给我们在以前的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和方面是可以被融入到福音中的,比如说某些词汇和概念,甚至是在以前大家所共享的一些智慧。但这并没有使得圣保罗不能够讲述一些比较大胆的,甚至是比较让人震惊的一些东西。就在他讲到死者要复活的时候,这时候他的听众就产生了对他不好的反应,因为死者复活这个概念对于雅典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新的概念。在圣经其他的地方,我们还读到基督被钉十字架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丑闻,而对希腊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愚蠢的事情。 我们还是要把古代的希腊哲学和正教的神学分别开来。对于希腊哲学来说,人是双重的,具有灵魂和身体两个部分,但是对于正教神学来说,人是一体的,有心灵和肉体,但是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统一体。在希腊哲学中,和灵魂相比,人的身体是非常低级的,在来世是没有地位的,是没有重要性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雅典人听到了圣保罗讲到关于复活的概念以后,都觉得这很不可思议。而在我们的神学中,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在,在来世都是要得永生,继续存在。对于哲学家来说,比如说柏拉图,人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而在基督信仰中,人的身体是圣灵的圣殿。所以,尽管基督教是在希腊文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和希腊文化是一致的。 新约中还有一些词,我们平时都不会多想,却是和希腊文化有关系的,比如说教会,教会被称为Ecclesia,是一个希腊词汇。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的雅典人的市民议会,所以非常有意思是,教会这个词是Ecclesia,而不是犹太会堂。这里有一句引用的话,是和古代雅典人的集会有关的。在英语中「教会」这个词「Church」,也是能够溯源到希腊的词「主」Lord这个词。希腊词「Kyrios」就是「主」的意思, 这个词进入到其他的语言中就是「Kirche」,然后到英文中就是我们所说的「Church」。还有其他的一些词,神职有三个位阶辅祭Deacon 、司祭Presbyter和主教Bishop,Deacon在希腊词中是「diakonos」,它的意思就是在饭桌上服务的人。「司祭」这个词其实就是来自「Presbyter」, 字面意思就是「长老」。「主教Bishop」这个词,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全面来控制,来掌握事情的一个管理的人。这些词本身就存在着功能。甚至现在有一些正教之外的团体,他们在给自己命名的时候,也会使用和希腊词汇有关的称谓,比如说长老会、圣公会、灵恩派、浸礼会等等。 圣经的最后一本书《启示录》中,基督用这样的话来描述他自己,他说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是起始,也是终点。他使用希腊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来作为开始和结束的比喻,这的确就显示出了希腊化的背景。在下一讲中,咱们会看到还有哪些在古代希腊哲学中的词汇,在希腊化的背景之下,进入到基督教神学中,成为基督教的神学词汇。咱们现在只看一个例子。英文中的这个词ascetic就是苦修,其实它是来自希腊词。什么是苦修呢?苦修其实不是身体上的训练,而是属灵的一种操练,以获得美德。这个词甚至也在现代希腊语中成为一个常用的词,它指的就是操练,也包括身体的操练。但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已经获得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现在咱们来做一下总结。当耶稣基督他在世上时候,当时的主流文化有可能比如说是埃及文化,或者是凯尔特文化,甚至也有可能是中国文化。但是我指的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在的那个处境下的文化,就是希腊文化。那么这是上帝的意图呢?还是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做回答,但是我希望我们从此在读新约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当时的希腊文化背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讲座的目的,使我们对新约当时是犹太人的一个支派,但他所处的希腊的文化背景,我们会对这一现象更为敏感。就是因为在这样统一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下,基督信仰能够渗透到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改变了罗马帝国,没有任何一个文化能够改变基督的福音。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它产生的在新约时代的这个文化背景,它就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福音是以何种方式得以传播,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一直传播到我们现在所在的21世纪。 讲稿正文完 论圣经的希腊背景Q&A部分 问:「苦修」一词的含义能否多讲些? 答:「苦修」包括身体的操练,但是它不仅仅是身体的操练,它不是像健身一样,为了身材好,它是为了让灵魂过上一个灵性的美德的生活。按照我的意见,这可能是东方教会特别采用这个词来描述属灵生活。在东正教,这个词不仅是用于修士或者修女,也包括平信徒,都应该过一个克修的生活,有时候翻译成「苦修」。「克修」这个词,在家里面,在生活当中,在教区的生活当中,反正几乎包括了生活的很多细节,我们都把克修的一些东西加进去。当我们谈论到过着非常严格克修生活的人物呢,我们就会谈到修士的生活,尤其是这些埃及沙漠修士生活的这种克修的典范。比如说大圣安东尼、大圣玛卡里,我推荐大家的读物就是《沙漠教父言行录》,他们住在埃及的沙漠当中,在基督教产生的第一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在沙漠里面过着非常模范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在城镇生活的人,到沙漠里面去追随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沙漠变成了城市,因为有太多的人去沙漠,去朝圣,去拜访这些阿爸们。 **问:**contemplation沉思这个词的意思,它是一个基督教的词吗? 答:我们在这里使用contemplation这个词,只是一种思考的进程,所有的哲学家他用理性、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试图去推导到底上帝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contemplation完全依赖于人的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当我们谈到这些哲学家的时候,这里没有任何神圣恩典的概念介入他思考的进程当中。 也许恩典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起了作用,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并不依赖它,因为它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有一些哲学家的言论写得非常棒,你可能就会怀疑他们是不是预备好自己要接近上帝了。例如,柏拉图提到正义之士将被钉在木头上,双目失明,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他也说了其他的话,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个巧合。有的人可能会说,他可能获得了上帝的一点点启示吧。但到了基督时代以后,我们不再依靠沉思,而是依靠启示,我们只能谈论上帝,因为上帝对我们说话了。也许在中国的传统下,在基督之前也有一些哲学家或者大师谈了很多智慧的言语,但是新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个希腊化的背景。我读到一些书说,各个文明的一些哲学家,他们都期待着一些事情到来,但是他们沉思的境界只能到那里,他们需要上帝的启示来让他们进入更高的境界。所有的文明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希腊文明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哲学家留下了不少著作。

April 23, 2023 · ephremyuan

护教士爱任纽

按:本讲座是亚略巴古学堂教会历史通识课第四课:护教士爱任纽。本讲座讲稿和问答环节是由Lily姐妹整理,阿甲修订而成,特表感谢。Enjoy! 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首先声明,我不是研究爱任纽(Irenaeus)的学者,但我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这里对他进行一个概略性的介绍。此外,任何人讲历史都带有他的历史视角,我也不例外,我的教会历史课自然带有东方教会的视角。我的这门课程并不能取代你们在其他地方上的教会历史课。因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任何一个教会历史或人物都会有很多与其相关的文献、有众多的视角可以供我们参考和学习。也许另外一位学者站在一个新教徒的角度来讲教会历史,同样也是讲爱任纽,但他的视角、采用的史料也不会和我一样。我采用的史料和讲课的方式是通过阅读一手材料,总结出我对爱任纽这个人物的解释,这是我的基本方法论。我是站在一个东方教会视角来阅读教父著作,而不是带着天主教或新教的视角来看待这些教父文献。 谈到爱任纽,我们不得不谈到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一个新发现。在埃及,就在这张图中标红点的位置,在尼罗河下游的这一地区,有一个叫纳格哈马地(Nag Hammadi)的地方,学者们发现了很多诺斯替主义的文献。它们主要用科普特语写成,其中包含很多早期的诺斯替主义文献,如《彼得福音》、《约翰福音》这些被初代教父们称之为伪经的著作。这些文献对于我们了解爱任纽护教的背景有很大的帮助。这张图的内容就是一些伪经、诺斯替主义的福音书,还有带着使徒名字的诺斯替主义文献,其中的细节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如果您想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在这张PPT上推荐了一个网站。目前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有很多的学者都在对其进行研究。 除了这些诺斯替主义的文献,我还要提到一位非常有名的护教士——游斯丁。橡树出版的《护教篇》一书将其名译为查士丁(Justinus,Martry),他就是殉道者——游斯丁。他的出生早于爱任纽,作为护教士他可与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Clement of Alxandria)齐名。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因使用希腊哲学的方式护教而驰名,我在下一堂课会详细地介绍这个人物。从已知的史料来看,很多早期的基督徒之所以加入基督教是因为他们认为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我在上一课“巴西尔会规的形成”中讲到,在巴西尔上一代人中,于亚细亚地区带领修道运动的欧斯塔修斯(Eustathius)就以哲学家自居。很多早期的信徒并不认为自己加入基督教就丧失了其哲学家的身份,而是认为加入基督教才是成全了希腊哲学家们所没有成全的事。关于这点推荐大家关注我们平台中Dimitri博士“论教育”的讲座。关于“哲学”我们要先澄清一下概念,现代人一谈到哲学就想到,在一个学院里跟着一位导师写论文,研究康德、巴特等近现代知名的哲学家,研究他们的思想,并写出有知名度的著作,然后产生很深的影响。但是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哲学家的概念里哲学不像这样,而是像我们的孔子带领3000门徒周游列国一样,带领弟子们共同生活,一起探讨,对他们来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Dimitri博士在谈到“教育”(Paideia)这一概念时,认为现在的教育是“职业教育”,就是教你怎样去从事一个职业。比如,博士毕业你就可以在一所大学里教书;你学了编程就可以做编程的工作。现在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但古代的教育却不是这样。Dimitri博士说的很好,古代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全然改变。因此信奉柏拉图的游斯丁,当他听到主耶稣的道理后就成为了基督教徒。为什么呢?我们听到“philosophy”这个词,“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的希腊文是“sophia”,就是智慧。Dimitri博士说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而基督教教导说“Sophia”——智慧的圣灵在洗礼的时候住到了你心里,你可以通过祂与创造天地的主相交,直接与祂联合。所以,当时很多了解希腊哲学的人认为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基督徒不但爱智慧,还可以达成与智慧合一的状态。 游斯丁就秉持了这样的理念。他可能是把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logos”(道)这个概念等同于耶稣基督的第一人。他比较大胆地使用了不少希腊哲学的术语来解释基督教教义。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护教士,一方面是因为他采纳了希腊哲学的一些概念释教;另外一方面,他拒斥了希腊哲学当中不符合基督教教导的内容。游斯丁成为基督徒后,最初在以弗所,后来到了罗马,并在罗马开设教会学校,最后在那里殉道。他的《护教篇》目前已有中译本,是一个研究早期教会的经典文献。在此著作里,他拒斥无神论;对指控基督教杀人、乱伦的说法提出辩护;记录了一些早期基督教如何进行崇拜的珍贵资料。此书包含“第一护教篇”、“第二护教篇”、“与特里弗的对话”,本书是由石敏敏翻译,三联书店出版。另外,应该还有一些他的其他作品仍没有被翻译完成。 在游斯丁所处的时期,教会并非处于一种平安的状态,而是充满了内忧外患。关于“外患”我在上一次课中已经讲到过,它促使殉道精神得以体现。罗马帝国的掌权者认为基督徒不崇拜帝王影响了国家的安全。于是,掌权者开始逼迫基督教,很多的基督徒在这种情况下为主殉道了。那么“内忧”是什么呢?内忧就是当时的教会面临着很多异端的兴起。比如游斯丁在“与特里弗的对话篇”里这样说,因为有些异端这样教导,有些那样教导,他们都教导亵渎造物主之事,有的被称为马西昂派(Marcians),有的被称为瓦伦廷派(Valentinans),有的被称为巴西理德派(Basilidians),有的被称为萨图尼利主义者(Saturnilians),其他有其他的名字。每一个称呼都是基于最初发明该教导的人,正如那些自称为哲学家的人,其追随者也都必须披上这位哲学家的名号。(以上内容大意可参见《护教篇》的第113-114页)。其实,柏拉图主义者、亚里士多德主义者的名称也是这样来的,指的是追随他们理念的人,以上那些异端最初也是如此被命名。 在早期没有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这个概念,“诺斯替”一词来自于希腊词“γνοστικος”,其意为知识。可见,这个主义非常注重知识,或称“灵知(Gnositic)”又或“隐秘的知识”(secret knowledge)。当时不称他们为诺斯替主义,他们只是瓦伦廷学说的代表,而诺斯基主义的称呼最早是由一位叫亨利·莫尔(Henry More)的学者在17世纪提出的。 谈到诺斯替主义的特点,首先要讲一下瓦伦廷(Valentina)这个人。他活跃于136年至166年间,曾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师。他受过很好的教育,聪明善辩,有很多的门徒。他们利用耶稣的名号也组织起一个教会,但他们的教导与传统教会却不一样。 诺斯替主义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主张灵肉二元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灵魂(spirituality)比他的肉体要高贵得多,肉体是低贱的,灵魂是高贵的,而且他们不认为至高的上帝创造了物质的世界。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谁创造的呢?他们发明了一些词,从至高的上帝衍生出三十几个神灵,其中有一个叫“创造主”的神灵创造了旧约中的物质世界;至于新约的耶稣是从至高神那里辗转派来的一个人,他来是为了拯救人类。灵肉二元论不仅推崇灵性至高、肉体低贱;它还推崇在灵性和肉体之间存在许多层级和众多的神灵。 希腊哲学也有诸多的神灵,比如宙斯、战神雅典娜、太阳之神、龙神等等。诺斯替主义试图把这些神灵纳入到灵与物质的层级体系中来。道教、佛教中也有类似的体系,即至高神之下有好几个神灵等级。诺斯替主义推崇“灵性的知识”或称“隐秘的知识”。隐秘的知识只赐给一部分人,因此他们在组织里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地位。他们轻视肉体,秉承类似于柏拉图的观点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牢”。早期的马西昂主义就秉承成了这种教导;后来的摩尼教也主张二元论,就是所谓的“永恒的光明”和“永恒的黑暗”。所有这些派别都产生于亚细亚和叙利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和叙利亚。 这样的教导是怎么产生的呢?在有其他宗教为背景的情况里才会产生出这样的教导。这就如同我们今天有一个非常美好的说法叫做“基督教中国化”,可能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他们声称的是“基督教诺斯替主义化”或者“基督教民间化”,以趋向于他们所认同的二元观念。 在展开讲诺斯替主义之前,先介绍一下爱任纽。爱任纽大概是130年到202年间的一个人物,比游斯丁稍微晚一代人。他出生于亚细亚士麦那(Smyrna)的一个基督徒家庭。他受教于波利卡普(Polycarp),据传是他的门徒。因为士麦那隶属于波利卡普管辖的教区,所以他们应该有过密切的接触或承受过他的教导。在爱任纽的著作中称波利卡普得到了基督的真传,并且因此强调其有使徒的统绪。177年,爱任纽成为法国南部小镇卢格杜努姆(Lugdunum,现法国里昂)的主教。 作为主教,他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他要面对政府对教会的逼迫,他之所以当选为此地的主教就是因为其前任已殉道;二是在教会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导和声音,尤其是瓦伦廷的门徒试图把他们的教导渗透到教会里。虽然瓦伦廷主义者也使用耶稣的名号,然而他们所讲的道理却与波利卡普和使徒约翰的传讲不一样。教会的信徒不能分辨其真伪以至陷入困惑,于是他们就求助于爱任纽。因此爱任纽专门写了五卷《驳异端》(Against the Heresy)以反对瓦伦廷派,这距他成为主教仅仅三年。游斯丁、爱任纽,还有我们下一节课要谈的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他们都是早期非常有名的护教士,正是他们把教会的正统教导流传了下来。虽然爱任纽没有后来迦帕多家(Cappadocian)的教父们那么出名,但因他既接触过东方也接触过西方,所以在早期的护教士中也非常有名,且在早期教会史中也是值得探讨的人物之一。 我们简单地探讨了他的生平之后,现在来探讨一下他的手稿。很不幸的是,他的希腊语手稿没有存留下来,仅存的著作内容都源于后来一些教父们的引用。他的《驳异端》最初用希腊文写成,由于当时他身处的法国南部通行拉丁语,所以此著作很快就被翻译成了拉丁文。目前有九个拉丁译本,还有一些亚美尼亚文和叙利亚文译本存世。我们今天探讨的内容主要是根据一个拉丁译本而翻译的英译本。请看左边这幅图,这就是大英博物馆存有的一个拉丁文手稿。目前,这四册由拉丁文整理出来的校勘本比较有名,很多的译作都必须参考这个版本。这张图就是他其中一部著作《驳异端》,另外一张图是教导使徒遗训的著作。它也属于一手材料,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 现在来读几段爱任纽的《驳异端》。虽然在这里我不能对此著作做一个非常详细的解说,但我想告诉大家三个要点。 其一,爱任纽在其所处的状况下提出了“使徒统绪”,我们这个平台倡导的“大公传统”这一口号也是同样的意思; 其二,他为圣经正典书目的确定做出了贡献。因为诺斯替主义者结合使徒的教导编撰了所谓的《彼得福音》等书迷惑了很多信徒,所以爱任纽非常痛恨伪经。 其三,他驳斥诺斯替主义为护教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现在很少谈护教,或许有人认为在中国谈护教不合时宜,而应该谈基督教中国化,赞同诸如中国古人就已相信上帝,中国古人相信的上帝跟基督教的上帝是一样等观点。真的是这样吗?如果爱任纽在世,他会赞成这些观点吗?他很可能给出否定的答案。 首先,“圣经是上帝的话”并不是宗教改革之后才有的概念,而是教父们共同承认的道理。爱任纽在其著作中说,圣经是完美的,因为是借着上帝的道和灵说的(2.28.2)。所以,护教士们认为圣经是上帝的话,他们在辩论中例举的理由就来自于先辈们留下的圣经。由于在爱任纽的时代圣经的正典还没有被订立,但是因他受到波利卡普的教导,所以他敢说哪一些书卷就是圣经。波利卡普是使徒约翰的门徒,爱任纽相当于波利卡普的门徒,这就是他们特别强调的“使徒统绪”。 当年,在使徒传道时有很多人并没有完全接受他们的教导,而是把他们的教导写下来,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即诺斯替主义的一些概念掺杂进去,从而产生了很多与使徒的教导——正典相类似的作品,这样就迷惑了很多人。由此可见,圣经的正典不是教父们的臆想,而是当时教父们要不断面对异端分子拿出所谓的《彼得福音》、《多马福音》、《多马行传》、《约翰行传》、《约翰升天记》等书卷,并声称这些都是使徒的著作。教父们要就对此作出判断,并否定他们的说法,认定他们那些书卷中的教导不符合使徒的教导,而成书的年代也有问题。 圣经的正典就是在与异端角力和征战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的召开。圣经正典的形成过程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哪一些书信才是使徒留下的书信及教导。在爱任纽的时代,使徒们已经去世了,波利卡普这样见过使徒的教父也去世了,作为第三代、第四代的基督徒再也见不到使徒了,能聆听使徒亲口教导的时代结束了,他们必须把圣经的文献收集起来,这就是圣经正典形成的过程。 我们再看另外一段与此相关的文字, “他——波利卡普从使徒领受了独一的真道”(Haer 3.3.4),“这只是他们的猜想,这猜想既不是先知所传,也不是主所教导,也不是使徒所传下的。他们却高声夸口说,知道的比其他人多,引用非圣经的文献。(Haer. 1.8.1)” 当时爱任纽有没有“圣经正典”这一概念呢?有的,这是来自波利卡普的教导。他知道有一些著作并非正典,而是异端在使徒的教导之外引用非圣经的文献。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位学者或基督徒,试图把圣经的经文与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相互掺杂成书,并宣扬这就是我们这个教派的教导,他就相当于现今的诺斯替主义者了,而这就是当时诺斯替主义者们的作为。他们将柏拉图主义或其他宗教的文献与使徒的话掺杂。基于这种情况,爱任纽一方才强调使徒统绪,因为拥有使徒统绪他们就可以决定哪一些存留的文献是正典,而哪一些不是使徒真正的教导。 接下来我们看看诺斯替主义者们是如何创作了他们的经典。他们拿来一些使徒留下的文字或主耶稣的一段话,按照他们的意思重新编排,试图从一事中产生另一事。他们采用“主,神谕”的方式,借着恶意组合之幻想欺骗了很多人(Haer. 1.8.1)。什么是“主,神谕”? 在柏拉图主义时期,柏拉图的导师苏格拉底有一位朋友曾去求问通神谕的人,那人说苏格拉底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听到这样的“神谕”应该很害怕,他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所谓“神谕传统”就是在一个宗教组织里有某种特别的人,他们可以直接跟上帝或他们的至高神相通,在相通的过程中,神会给出“神谕”即话语。诺斯替主义的“主,神谕”其实就是他们所说的“灵知”或者“隐秘的知识”。 在这个宗教群体中,这种特别的人会通过一些奇特的经历获取某种隐秘的知识,而此知识让他们在此团体中处于极高的地位。他们认为这种“主,神谕”比使徒的教导更具权威性,因为它是直接来自上帝的隐秘知识。这些知识上帝并没有告诉使徒,所以他们要按照它来重新解释使徒们的话。正是这种方式不仅欺骗了当时很多的人,之后也有异端说被圣灵感动、圣灵给他异象云云,其实都是多少受到了诺斯替主义的影响。他们用这种方式杜撰了很多伪经并奉为经典。由于教父们的驳斥希腊文的诺斯替主义文献存世不多,现存的文献主要是科普特文,还有部分的叙利亚文版本。 我们下面来看一个诺斯替主义的教导。爱任纽这样说,使徒约翰教导一位全能的上帝,一位独生子——耶稣基督,借着他,万物都造成,他就是上帝的道,是独生的,是造成万物的,是照亮世人的光,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是从自己来的,是成了肉身居住在我们中间的那位。这是使徒约翰的教导,但诺斯替主义者歪曲这教导,把这些概念分成了不同的神灵并加以解释。他们主张借着一种称之为“开端”释放的美德有了独生子;另外有一位救主,但与独生子非同一位;又说,此外还有一个变成了独生子的道。所以,开端、独生子、救主、变成独生子的道,还有为着完全的公义被释放出来的基督(1.9.2),这些加起来一共五个。对于使徒约翰来说这是一个存在的五种称谓,但是于诺斯替主义者来说,每一个称呼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样区分呢? 这与早期的宗教有关,跟中国的宗教中也有些相似之处。在这个时期,亚历山大的克莱门特把希腊哲学的神灵改造为上帝的大能。因为基督教相信只有一位上帝,而太阳里不可能有太阳神,月亮里不可能有月亮神,花里不可能有花神,树里也不可能有树神,海里也不可能有海神。古代的宗教却不同,人们打仗时需要一个战神供他们膜拜、献祭,以求赐下胜利;他们种植农作物时,崇拜农神以求多产。他们认为每一种能力背后都存在着一种神灵。诺斯替主义者很有可能采用了这种方式。他们试图在至高的上帝和他们认为至低的、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之间加入他们的神灵体系。这些加进去的部分当然不是使徒约翰的教导,而是诺斯替主义的教导。 总体来说,诺斯替主义就是极力拉开灵和肉的区别以至到达一个地步,肉体是污秽的、不洁的、必须被抛弃,在来生不可能有肉体的存在,甚至认为肉体不可能是上帝的创造。这当然不是基督教的教导。基督教的教导是旧约的上帝与新约的上帝乃是同一位,主耶稣基督就是上帝的独生子,造成万物的那一位。当时诺斯替派给很多的信徒造成极大的困扰,爱任纽就专门写了这部书,并得以流传。我们现在认为诺斯替主义的教导有明显的错误,但不要以为现在教会里没有诺斯替主义。诺斯替主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试图在使徒们留下的教导里掺杂其他的东西,主张灵肉分离。我觉得在中国教会里有一个派别*与他们比较接近,就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倪柝声派。他们的灵、魂、体三元论观念(请看《三元人论是否可取?》1有将灵和肉拉开之倾向,我们需要警惕这一观点,我也就此写过文章。 此观点在东方教会被贴上了奥利金(Origen)主义的标签。东方教会虽然也有过三元人论的说法,但它不是灵修学的主流。灵修学的主流不将灵魂和肉体割裂。关于这一点我有过一个讲座“以心为中心的人论”。由于诺斯替主义强烈地把灵和肉分开,以至于他们没有办法相信这位独生子——道真的可以住在一个污秽不堪的肉身里。爱任纽引用他们的说法,道没有直接成为肉身,就像上帝没有直接创造这个物质世界一样,而是救主穿戴了一个具有灵魂的肉身。他们说,一个不可言说的先见为着今世的考量而造了这肉身,这样他就成为可见、可触的,但肉体是上帝从尘土中制作亚当一般的古老手艺。但这肉体正是使徒约翰指明的上帝之道真正成为的。由这一段我们看到,他们没有办法相信道直接变成肉身或上帝就在污秽的肉身里面。 有一种遭到驳斥的诺斯替主义幻影学说就认为道不是真的成了肉身,而是一个其他的东西成了肉身;又或他们就直接否认道所成的肉身,说它是假的,跟我们这个肉身不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个全息的图像,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耶稣只是在人面前表演一下,并没有真的死在十字架上。在当时的希腊文化背景下,这种关于耶稣基督的新教导立时掀起了轩然大波。 追根溯源,其实是基督教的教导对传统的希腊哲学,他们所推崇的神灵,对他们的民间宗教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震荡,而诺斯替主义、幻影论、马西昂主义都是这个震荡余波的产物。 那么,中国教会有没有可能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肯定会,有人试图把与基督教纯正教导不相干的东西掺杂进来,然后迷惑很多的信徒,这是可以预见的事。因为如果基督教真的在中国文化里面扎根的话,一定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包括儒家、道家、佛家。大家不要对“基督教中国化”一说过于乐观,它最终可能落得与诺斯替主义同样的结局。这也是我们平台为什么要推崇大公传统的原因。 那么,有没有大公传统呢?有的。它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们可以说它是从使徒时代就开始了,但真正提出“大公传统”这个概念的是那些护教士。他们认为有一个公共的教导,无论是说拉丁语、希腊语、叙利亚语的人都认信的使徒教导。有人借由耶稣基督这个人物传了很多的异端,在中国也有一些异端产生,比如“某某闪电”或者从韩国来的某某教主宣称自己是“基督战士”等等。他们其实是想在中国教会还不知道大公传统的时候趁机作乱。我们平台讲的这个课程就是希望能够正本清源。如果我们开始阅读使徒时期、使徒教父、护教士们的文献,并反观自身,也许就不会偏离得太远。 我们继续谈谈为什么爱任纽会论及这些道理。因为在使徒时期,在《约翰一书》成书的年代,他们就已经面对诺斯替主义倾向了。诺斯替主义的幻影说不相信道成了肉身。他们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耶稣的肉体是假的,是幻影,要么就是他根本没有真的成为肉身。使徒约翰的教导又是什么呢?他说:“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这些假先知指的是谁呢?他们就是瓦伦廷(Valentinians)、马西昂(Marcians)、巴西理德(Basilidians)等人。使徒约翰团体的教导是什么呢?他们说:“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神的。”爱任纽的辩驳与此一模一样。爱任纽所讲的就是使徒约翰的教导。他非常直接地说,你必须认这一点,就算其难以置信,你也必须如此认信。但是很多人却不相信,因为他们把灵举得太高,把肉体压得很低,所以他们无法相信一位至高的上帝会屈尊到这种地步,真的变得与我们一样具有肉身。 从这里面我们就看到,其实诺斯替主义在使徒时代就已经开始了。爱任纽引用使徒约翰的教导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道成了肉身。”爱任纽的教导和使徒约翰的教导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和连接。他所强调的恰恰是《约翰福音》和约翰一、二、三书的内容。使徒约翰曾在亚细亚地区传福音,后来到了以弗所。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非常大,而在这里很快就出现了许多的异端。所以自使徒起就已经开始为基督教辩护了,到了爱任纽的时代,他们把这叫做“使徒统绪”。 爱任纽的另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大公教会”的概念。我们来读这段话,“何谓大公教会?教会虽散布天下,甚至到天边地极,但她从使徒和使徒的门徒们领受了一个信仰,相信独一神,全能的父,天地和海其中万物的创造主;又相信独一耶稣基督,神的儿子,他为拯救我们就成了肉身;并相信圣灵;并借众先知宣布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他是为童女所生,受难从死里复活升天,将来要在父的荣耀中从天再来,将万有归于他自己,使世人的肉体复活,好照无形天父的旨意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使一切世人亲口承认他为主、为神,为救主、为王,并且他要秉公义审判一切世人,使一切因犯罪悖逆的天使与邪恶之灵,一切不虔、不义、亵渎神、不守神律法的人都被摒弃于永火中;至于那些从起初或悔改信主后谨守诫命,住在他爱里的,他要赐给他们不朽坏的冠冕和永远的荣耀。” 大家读到这里就会发现,其实这就是一个简短的信仰宣告。这是他自己发明的吗?当然不是。很多早期的教父文献都表明,我们现在所有正统教派都承认的《尼西亚信经》直接来源于一个信徒受洗的时候,牧者对他的询问和他的宣誓口号。这个简简单单的信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标识。它简单扼要地概括了整本圣经的信仰和教义。这原是传统教会在一个人受洗时的礼仪,后来在大公会议上形成《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可以说是基督徒的一个标识。如果在一个教会里没有听过它,或者信徒可能过了十几年之后才知道原来早期教会有《尼西亚信经》,那这样的教会与大公传统就存在着距离了。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我们中国教会想要与大公传统相连接,建议所有的教会都在主日崇拜时一起诵读《尼西亚信经》。大公传统从与异端的对抗中凸显出来。 爱任纽继续说,大公传统是教会虽散布普天之下,却热心遵守这教理与信仰;如处一室之中,同心相信;恰如只有一个意念和一传道教训人;又恰如只有一个口,世上虽有许多方言,教会的遗传却只有一个。这就是他对大公传统的强调。那么,中国教会要回到大公传统该怎么办呢?我在我们平台上发出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其实比较简单的一步就是我们一起来学习、翻译、研究这些早期的文献。我们如果要回到大公传统,必须从教会产生的源头开始,尤其要了解东方教会的传统和早期东方教父的文献。否则,我觉得我们没有资格,也没有自信可以宣称自己秉承了大公传统。 讲稿完 问答环节: 《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的区别是什么? 我觉得区别在于目前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教派都认可《使徒信经》,或者说它没有被大公会议认可过,但《尼西亚信经》经过了大公会议的认可。当时所有的教派,包括科普特、叙利亚教派都认同《尼西亚信经》,而《使徒信经》被认可程度不如它。最大的原因是《使徒信经》未经大公会议决定和发表,虽然它本身没有错误,但《尼西亚信经》在很多方面更加能代表早期教会的大公精神。它是在四世纪时,唯一被大公会议确立的基督教信经。在之后的大公会议上都没有更改过这部信经,而只是对它进行了解释,所以《尼西亚信经》基本上代表了大公传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尼西亚信经》的出台是一个历史事件,为当时所有的教派认同,它的权威性比《使徒信经》更高。当然有很多人也使用其他的信经,但是我并不觉得它们可以取代《尼西亚信经》的地位。可能也有人说《尼西亚信经》不如《圣经》更具权威。这种观点我并不认同,我不认为一定要把它们看成对立的存在,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圣经》比《尼西亚信经》地位高就反对信经。《尼西亚信经》产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当时大家对《圣经》的解释各持己见,所以才召开大公会议。我们说圣经正典的形成过程就是与异端对抗的过程,那么正典形成以后,对其正确解释的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它完成于早期的大公会议中,体现在前两次大公会议上,尤其体现在《尼西亚信经》的形成上,与会者们当时正是用信经在解释《圣经》,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高举《圣经》到某种地步,甚至连前两次大公会议通过的《尼西亚信经》都可以否决的话,那就相当于跟大公教会对立。我们一些现代教会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危机,认为掌握了《圣经》就掌握了真理,因此可以自己来解释《圣经》,即便与大公会议的解释不一样也无所谓。我认为这有些过头,或者说太出格了。 曾经在《重拾教父传统》一书中读到,宗教改革以后的新教对许多大公教会的传统没有认同或者继承,甚至与之对立,此书的作者也认为这样做不妥。请您举例说明一下,新教没有继承甚或抛弃的大公传统有哪些?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宗教改革之后产生的教会我习惯称为“现代教会”,现代教会比较忽视灵修传统。比如像我讲的系列课程“心祷、默观的操练”在现代教会里就很少涉及。灵修这一板块基本被拿掉了;而另外礼仪这一板块也基本被拿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其他的形式,诸如“崇拜学”等等。这是两个能直接被看到的方面;在更深层次上,例如教规,现代教会也对此比较淡薄。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得不说跟宗教改革有关系。 在学习了这么久之后,我发现现代教会强调的许多观点早期教父们却很少提及。虽然他们都认同《圣经》的权威性,但是他们不会把它拿来跟“大公传统”作对。至于什么是大公传统,我们之前探讨过。各个传统教会对大公传统有不太一样的理解,如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是认同前七次大公会议产生的《尼西亚信经》和对教义的解释;叙利亚教会认同前三次会议内容,第四次会议之后他们就另有自己的会议了。区别还涉及大公传统对圣礼的解释,关于洗礼和圣餐礼的解释两方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说,现代教会跟传统教会的差异是前者对大公会议的重视和传承比较淡薄。我们可能有一些信徒信主好几年了也没听过有大公会议,有过几次会议也不知道,可能都没听过《尼西亚信经》,我觉得这很可惜。另外,他们对君士坦丁之后的教会历史、文献等等都采取漠视的态度。我觉得如果还不转回可能会与传统教会渐行渐远,而非越走越近。虽然现代教会说要回到使徒教会,或自称“归正宗”或“改革宗”,声称自己永远是走在使徒教会的路径当中,但是我们要想一想,当时开大公会议的人们也说自己传承了使徒的教导,所以才在一起开会,一起探讨,还留下了《尼西亚信经》。 那么为什么现代教会就不能回到《尼西亚信经》呢?是不是宗教改革的那股劲儿还没过呢?是否还要再等几百年?又或一直维持现状而不会改变了呢?我觉得中国有现代教会很好,但是不够,因为其根基比较薄弱。我希望中国教会的基础打得更牢一点,不要排斥这些文献,而是在其上做些学术研究。我们作为基督徒都不研究难道要留给非信徒去研究吗?比如有人说,我研究东正教,但我不是信徒;或者说,我是研究某某教父的大学学者,但我不是信徒,我觉得这样就不太好了。 《重拾教父传统》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书,它也影响了我。我们应该重拾教父传统,尤其在外部环境要将中国教会跟大公传统掐断时,我们这个事工就要试图把它们连接起来。所谓追本溯源就是你找到了自己的根才知道自己是谁。像当年的摩西一样,我们也不能说美国梦就是我们基督教的梦。当时,摩西虽然是埃及的王子,他还是脱离了那个身份,因为他知道他不是埃及人。我们首要的身份不属于某个国家或民族,外在环境会要求我们把这些身份当做我们首要的身份,但是我们的首要身份是基督徒,是天国的子民。那么,这个身份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们要从根源上去找。 问答环节完 这里并非直接说倪氏思想为诺斯替异端,而是指倪氏灵修思想建基于三元观,有诺斯替的倾向。因为三元人观因其奥利金主义和诺斯替背景不为东方教会灵修传统所推崇。 ↩︎

April 21, 2023 · ephremyuan

阿甲:巴西尔会规的形成

按:笔者已写过系列博文介绍了其生平和灵修精神,请见这里,这里不再详述。本讲座不是上述博文的简单复述,而是专注于巴西尔长短会规的历史背景,手稿传统,大致结构以及基本精神的梳理。自2020年撰写巴西尔系列博文以来,笔者亦陆续翻译了一些巴西尔的书信,如今巴西尔的《长会规》初译稿(待编辑)已完成初译稿。若您想阅读全文,请见阿甲教父原文翻译。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讲座主题:圣巴西尔《长会规》导读之会规的形成。 本次讲座聚焦于巴西尔的著作《长会规》,对其现有手稿的源流、形成过程、历史背景进行通俗的介绍。 当我们做学术研究时,首先需要找到一手材料,即手稿或称为原始材料,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和翻译。目前新编辑的《长会规》一手材料有以下几个: 巴西尔及其著作对灵修具有奠基性的影响力。它是早期教会灵修史上东西方共同的财富。相对于《沙漠教父言行录》巴西尔的长短会规代表了整个东方教会的精神,并延伸到拉丁和叙利亚教会。长短会规目前都有PG(patrologia graeca)版本。《短会规》只有一些残篇,比较有名的拉丁译本译于四世纪末,大约在巴西尔去世后十年左右。安娜·希尔瓦(Anna Silvas)是一位现在研究巴西尔《长会规》的著名学者。她在2005-2014年间,一直专注于研究巴西尔的长短会规。本次讲座主要的内容参考了她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果大家要研究巴西尔的会规,我在ppt上给出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巴西尔是全基督教会公认的知名人物。他有非常多的手稿和译本传世。保罗·约拿单(Paul Jonathan)在这方面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堪称做到了极致。他出版的一套五卷册的文集涵盖了巴西尔的书信、神学、讲道、礼仪、会规及其传记。凡是研究巴西尔的学者必会参考他的这套文集。本次讲座主要观注他文集的第三册,因为这一册是关于克修类的著作。 先介绍一下已出版的巴西尔著作的中译本。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从英文翻译的译本,但我认为其学术性不高。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小德兰书屋”的网站里找到它,以此作为对巴西尔及其著作的初探性资料。目前已有的一个中译本《创世六日》也译自英文。虽然它参考的英译本年份不是很新,但却是目前我所知道的较好的一个中译本。总之,中文界对巴西尔的书信、讲道、会规、礼仪的研究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PPT上是关于目前比较流行的二手材料的推荐书单,更详细的书单大家可以到我导师开课时推荐过的这个网站上去查询。 首先我们要从历史、地理的视角来了解巴西尔的会规。 我们之前讲《沙漠教父言行录》时展示过这张地图。图的下方包括亚历山大城以南的沙漠地区,以及右边的加沙、西奈山地区和耶路撒冷地区,这些都算是早期基督教灵修的第一重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这张图右上方亚细亚偏北部的这一片地区。在这个圆圈里就是灵修的第二重镇——巴西尔修院。之前博士候选人丹尼尔介绍过的“巴西尔的福利院”也在这个地方。巴西尔的修院与《沙漠教父言行录》中的埃及修院体系有一定区别。这里大概是在四世纪中叶开始正式成形,随后因着巴西尔达至鼎盛时期。早期教会灵修第三重镇在巴西尔修院的正下方——安提阿、艾德萨,当然还可以再往东延伸到波斯帝国的边境,那里是叙利亚教会灵修的发源地。以上埃及、叙利亚以及巴西尔所在的亚细亚地区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方教会的发源地,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教会的发源地。 这张地图选自安娜·希尔瓦的书,其中有几个地方比较重要。首先是位于艾瑞斯河(Iris river)附近的安尼西亚(Annisa)。巴西尔家族在这里有一座私产。巴西尔出身贵族,家在新卡萨尼亚城(Neocaesarea)。当他父亲去世后,巴西尔的姐姐玛卡瑞娜(Macrina)逐渐把安尼西亚和她的家族变成了一所修道院及修道者。目前最流行的巴西尔本都版会规就是来自于这个地方。 巴西尔会规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本都(Pontus)版本,二是凯撒利亚(Caesarea)版本。在这张图上可以看到本都和凯撒利亚这两座城市。凯撒利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其上标有两条杠的十字架,这说明它是督主教(Metropolitan)所在地。在它附近我们还可以看到加帕多家(Cappadocia)。四世纪时,这里出了三位有名的教父:凯撒利亚的巴西尔(Basil of Caesarea)、纳西盎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Nazianzus)与尼撒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Nyssa,巴西尔的弟弟);在他们之后还有金口约翰。他们都对整个东方教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凯撒利亚城是整个亚细亚地区在神学、礼仪、灵修上的代表城市。 这一张地图中的艾德萨(Edessa)就是最近在四月份发生地震的地方。它是叙利亚灵修的一个发源地。学者安娜·希尔瓦没有强调亚细亚跟叙利亚灵修传统的关系,但是从我读到的资料来看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简短地介绍一下巴西尔的生平,然后再来谈《长会规》的形成。 巴西尔出生于新凯撒利亚城。他的父亲也叫巴西尔,是位有名的修辞学家。作为贵族的他与帝国的官员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巴西尔从小由母亲和姐姐玛卡瑞娜教导,熟读圣经。等他到了上中学的年龄就开始在凯撒利亚、君士坦丁堡、雅典等地求学。他在求学过程中认识了他的挚友——纳西盎的格里高利。约在公元356-358年,因其弟意外去世他回到了家中。这次事件也促成了他们的家庭演变成一个修院。他的姐姐玛卡瑞娜劝归来的巴西尔受洗成为修士。他听从了这个建议,受洗之后被按立为读经员。然后他开始追随亚细亚地区当时修院的领袖欧斯塔修(Eustathius)。欧斯塔修此人从埃及到意大利游历广泛。在公元320年左右,他回到亚细亚地区开始推动这里的修道运动。 巴西尔跟着欧斯塔修跑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之后,最终选择在艾瑞斯河畔的安尼西亚修道。安娜·希尔瓦认为巴西尔的弟弟就曾在这里宣告守独身并开始修道,后来在一次狩猎过程中他意外去世。从那时开始安尼西亚逐渐变成了一所修院,并有很多修士、修女陆续加入;慢慢地其他的修院也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来。随着修院增多,修士、修女们经常来询问巴西尔应该怎么过修道生活,巴西尔就以书面的方式把他的答案写出来,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一个《短会规》手稿。 在公元362-366年,他被凯撒利亚的主教优西比乌按立为神父;365-366年间他完成了《短会规》,同时他写了《驳欧诺米》。在366-370年间,他再次在安尼西亚修订会规。第三次修订会规是在他被按立为凯撒利亚督主教的时候,就此形成了“Ask.2”这个版本。在375-376年,他又一次回到安尼西亚,于是产生了第三个版本——本都版。我翻译的《长会规》主要是根据这个版本,也在很多层面受惠于安娜·希尔瓦的研究,同时参考了一些拉丁译本。在377-378年,他回到凯撒利亚进一步修订会规,形成了“凯撒利亚版本”。大概在378年巴西尔就去世了。所以,目前巴西尔的《长会规》有三个比较著名的版本,就是“Ask.2”、“本都版”和“凯撒利亚版”。 《长会规》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遇见不同的人提问,巴西尔以书面形式回复他们,并不断地进行修订。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的会规就已广为流传,甚至可能传到了安提阿地区,而且有人已经将他的《短会规》翻译成了叙利亚文。 关于巴西尔受洗即成为修士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这与叙利亚“独一者”的传统有关,当然这一推论还有待于被验证。同样,《忏悔录》的作者奥古斯汀也有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受洗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要为主守独身呢?在公元四世纪的四五十年代,阿弗哈特(Aphrahat)就写了这样的话:“教会传道应警戒所有在洗礼中与上帝立约的人,那些起誓成为童身和圣洁,年轻未婚的男女,圣洁者。让传道者警告他们说:‘凡有心结婚的,让他在受洗前结婚,以免他落入挣扎中被杀。’”(Dem.7.20.) 这话表明在当时叙利亚教会中,受洗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一个人在受洗时是什么身份就要一直持守这个身份。比如,你受洗时没有结婚,那么受洗之后也不能再结婚。这就是叙利亚地区非常流行的“约之子”或者“独一者”修道传统。其流行程度不亚于今天在欧美盛行的LGBT+群体现象,但区别在于他们强调要为主守独身。他们认为为主守独身才是最流行、最光荣的身份和职业,很多贵族、平民都热衷于此。这一运动近乎导致一场社会变革。许多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夫妇们也参与进来;其中丈夫去了男修院,而妻子则加入女修院。当时巴西尔的修院就接纳这样的家庭。那时可谓是一个修道运动的高峰期。当我们阅读有关文献时,会诧异于他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社会所推崇的理念截然相反。 讲到这里我们要多介绍一下欧斯塔修和干刚然会议(Synod of Gangra)。 欧斯塔修出生于一个神职家庭,父亲是位主教。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到亚历山大求学,不但接受了希腊哲学的教育,而且受到了修道运动的影响。他回到亚西亚之后就自称为“真正的哲学家”。他如此说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早期教会,有位知名的护教士游斯汀曾提出一个观点,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做基督徒就是做真哲学家。在我们平台之前的讲座中,Dimitri博士说的很好,古代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全然改变;“philosophy”这个词中“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的希腊文是“sophia”,就是智慧;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而基督教教导“Sophia”——智慧的圣灵,在洗礼的时候就住到了你的心里,你可以通过祂与创造天地的主相交,直接与祂联合。所以,当时很多了解希腊哲学的人认为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 基督徒不但爱智慧,还可以达成与智慧合一的状态。早期的灵修运动跟希腊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联就是来自于亚历山大的传统。亚历山大灵修传统中有许多知名人物,比如奥利金(Origen)、他的忠实的弟子埃瓦格里(Evagrius)等等。亚历山大这个地方虽地处埃及,文化中却融合了希腊哲学。它的灵修比较强调“属灵的知识”(spiritual knowledge)。欧斯塔修带着这样的观点回到了亚细亚地区兴起了一场修道运动。 欧斯塔修的运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变革,也引发了当地主教的不满,其中包括他的父亲,还有另外一位主教优西比乌。他们不满这个运动中一些极端的做法,于是举办了一场会议——刚然会议。关于会议的时间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我比较认同安娜·希尔瓦的说法,会议于公元340年召开。刚然会议谴责了欧斯塔修修道运动中一些极端的形态,比如拒斥婚姻、与教会分离,个人主义等等。 欧斯塔修修道运动的主要特征 拒斥婚姻。直言不讳地说他们主张拆散家庭。我在“叙利亚早期灵修传统”的课程中讲过《多马行传》说婚姻污秽。早期也有些异端,如马西昂派(Marcians)也谴责婚姻。他们认为婚姻跟救恩没有关系,人在结婚和上帝的之间只能选一个。当一个家庭加入基督教,他们就竭力让丈夫和妻子成为修士和修女,而孩子则送到类似儿童福利院的机构去抚养。在已婚者的家中他们不祈祷,也不接受已婚牧者主持的圣餐,视其为不洁净。这样的主张与当时教会总体对婚姻的态度相抵触。在保罗的书信里提到婚姻是神圣的,但这一派却说婚姻污秽且与救恩无缘,这是极端的教导。 破环教规。他们允许守独身的人离开教会独立聚会,甚至可以私自领圣餐。 破环社会秩序。因为修道运动形成了一场社会变革,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家庭这个社会单位被拆散了,其次主仆关系也被拆散。一旦一个奴隶加入他们的修道运动,那他就可以自己宣告摆脱了主人的辖制得到了自由和释放。同时,他们也强烈地谴责富人,认为富人如果保留财富就不能得到天国,富人应该放弃一切所有过修道的生活。 谴责肉食。虽然他们中不是所有的成员都不吃肉,但有些成员认为吃肉就与救恩无缘。 奇异装扮。他们穿着非常显眼的衣服来表示自己是独身者;有很多的修女把自己的头发剪得跟男子一样,穿的衣服也跟男子一样。 强调“灵知”。我认为这很有可能跟叙利亚早期的一个异端“祈祷派”有关系。 以上这些主张都对当时的教会造成了冲击,因而遭到谴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斯塔修的修道运动也影响到了巴西尔的家庭,尤其是巴西尔的姐姐和母亲;而巴西尔家族修院的建立;巴西尔会规的订立也都与此相关。 巴西尔会规的形成还与巴西尔的姐姐玛卡瑞娜很有关系。艾米利亚(Emmelia)是他们的母亲,玛卡瑞娜是家中的长女,长子是巴西尔,次子鲁卡提奥斯(Naukartios),三子尼撒的格里高利,四子彼得(Peter)。玛卡瑞娜也是位传奇的人物。她大约在339-340年间定了婚,那时可能她也只有十三四岁。不幸的是她的未婚夫应在340-344年间去世了。玛卡瑞纳就以此为由决定为主守独身,而他的父亲估计也拿她没有办法。等他父亲在346年去世以后,玛卡瑞娜修道的心意更加坚定。她决定将艾瑞斯河畔安尼西亚的房产逐渐变为一个修道中心。她的母亲和几个弟弟也受到她的影响纷纷加入了为主守独身的修道行列。有学者认为尼撒的格里高利之前结过婚,后来才决定为主守独身。巴西尔的弟弟鲁卡提奥斯在21岁的时决定守独身,在356年死于一场意外。因为这个事件巴西尔回到家里,玛卡瑞娜劝他过修道的生活。后来,他们全家都成了修士和修女。在362年,玛卡瑞拉终于将安尼西亚建成了修院。她主要负责女修院,他的弟弟彼得主持男修院。巴西尔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就是当修士和修女对修道提出各种问题时,他就以书面的形式给与回应,因而最终形成了《短会规》。这事大约发生在362-366年之间,地点就在本都地区。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安尼西亚修院的模式。 它是在同一座修院中修士与修女分开居住。他们的日常饮食和起居都分开,只有在主日时才一起崇拜和领圣餐。修士和修女必须在监督或主持的允许下,并在有多人见证的场合中才能会晤。孩子们则由专人负责共同抚养。在巴西尔的会规里,他不称安尼西亚为修院,而说这是一个团契,一个按照主基督诫命生活的团体。 这里的修道者不像沙漠修士安东尼那样只操练节制或内心警醒,他们还做其他的工作。这种模式应与叙利亚教会早期的独一者修道传统相似,而这一传统并没有形成像埃及沙漠教父退居旷野的那种模式。虽然他们有的人也住在山里或郊区,但是他们跟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参与宣教,担任神职,在教会的主日学里授课,扶贫,接待客旅等等。巴西尔的修院也是如此。例如,修院设有专门接待客旅的房间;在369年大饥荒的时候,玛卡瑞娜专门去街上收揽孤儿带回修院;后来还建立了巴西尔福利院。 他们的修士和修女有不同的服饰,修女们都带面纱。 他们一日有七次祷告。这与埃及修院的传统相同。在巴西尔的会规里详细记载了日常祈祷的规条。他们一般在早上六点起来祷告,三个小时后,也就是九点要祷告,依次是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六点;晚上有两次祷告,在睡前祷告一次,然后半夜十二点起床祷告一次,一共七次。一天祷告七次是根据圣经的教导。每一次的祷文和圣咏内容并不一样。这就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他们每天劳作。我们在《沙漠教父言行录》里面也看到阿爸们自己编织篮子或做一些手工艺品,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以此来保证自己生活所需。巴西尔的修院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例如,他们做一些手工艺品、面包、椅子和衣服在市场上卖,供应修院所需。 修院的这些特征都体现出他们与欧斯塔修的修道运动和埃及修道传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认为他姐姐建立的安尼西亚修院模式对巴西尔的会规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都的版本之所以为现在多数学者所推崇,其原因也是因它诞生在这样极具实践性,又贴进社会生活的背景下。 手稿传统。 首先,巴西尔《长会规》有许多版本。为什么会有许多版本呢?在古代有一些编辑者会在手稿上留有旁注。通过这些旁注后人就能够知道一些与手稿相关的信息。 例如,这个出自五六世纪的旁注:“在巴西尔成为督主教之前,他被问及克修生活,他将回答写成文字给他们,【形成】《短会规》(τό μικρόν ἀσκητικόν)。之后,他继续修订,增加篇幅。 将之发给极为虔诚,热心请求他的修士……”。我们在这里看到两点,一是关于他《短会规》手稿的形成;二是《短会规》写完后被不断地修订。会规的修订版又被发给一些修士,这些修士可能把这些版本传到了更远的地方,比如安提阿地区。所以,巴西尔的会规在他有生之年就广传开来。又如,“当他自己被按立为督主教(high priesthood)的时候,他认为有必要给会规加个《论信德》的序言,并附上一部神所默示之圣经见证的合集(如《道德论集Morailia》)。”(Silvas,4-5)这个旁注告诉我们巴西尔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修订会规,因此产生了不同的版本。再如,“有时凯撒利亚的手稿与本都的手稿有所不同,就像在这里显明的。我想,理由是,这位伟大的导师一时被一些修士问问题,另一时被其他人问,并且问的地点也不相同。他就会拿着副本按他的想法修订……”(Silvas,6) 这个旁注告诉我们,它的编辑参照了本都的版本。我认同安娜·希尔瓦的观点,巴西尔的会规是“一部行走的会规”。巴西尔到哪里会规就修订在哪里,所以在他有生之年并没有出现一个完全固定的版本,这就是《长会规》的特点之一。 其次,在目前的版本里它的内容和标题都是以本都的版本为基础。 本都版本中的标题并非出自巴西尔,而是那些拿到手稿的人为方便读者了解每个问题的主旨而加的。前面这位做旁注的编辑者只是按照本都的版本,并参照了凯撒利亚的版本(Ask2)、东方的版本(可能是来自安提阿的早期版本)重新进行了甄别和整合。 下面介绍一下《短会规》的版本。现存《短会规》有三个版本,一是希腊文的残篇,二是Rufinus在397年翻译的拉丁译本。这个译本非常重要,它有还原《短会规》版本的作用。三是叙利亚译本,叙利亚译本很可能在巴西尔在世时就已经开始着手翻译了。 《长会规》的版本,目前也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版本是在370年初形成的“Basiliad”版本,就是他刚成为凯撒利亚大主教时修订的版本。它现存于君士坦丁大首牧的图书馆里。根据这个版本在十世纪翻译过一个格鲁吉亚的译本。第二个版本是凯撒利亚版(Ask....

April 11, 2023 · ephremyuan

早期灵修传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论灵修传统的起源

按:此问答系列系笔者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三课《殉道精神》之一。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早期的灵修传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论灵修传统的起源 答:早期灵修传统来源有两个 一个是为主守独身的传统 一个是殉道精神 关于为主守独身。在精神上,是出于主耶稣和使徒保罗的话。主耶稣在谈论休妻的时候,曾说:“还有些独身者(εὐνοῦχοι)是为了天国的缘故自己成为独身的。谁能接受,就接受吧。(太19:12)” 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七章亦鼓励人为主守独身,并说:“我愿意众人像我一样。只是各人领受神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 (林前7:7 )” 这话与主耶稣的话如出一撤,就是说,教会一定会出现一批为主守独身的人。 在形态上,是教会出现了一批为主守独身的人。从使徒保罗开始就开了为主守独身的头,从使徒保罗在林前7章的劝勉来看,使徒教父们应该多数就是为主守独身的人。叙利亚传统中,从使徒多马开始就开创了为主守独身的先河。叙利亚教会有一个专门的称呼:独一者和约之子。 独一者是因为耶稣也是独一者(参约3:16),是天婚,嫁给基督了,不但显明为主守独身,也表明心思对上帝的单一。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叙利亚的独一者群体才是修道主义的真正起源。 修道传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殉道精神。 上面课程已经提过了,殉道精神将肉体受苦与灵性的与主同在做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在君士坦丁之后,教会不再受逼迫,但为主受苦以至于流血的精神并未消失,而是体现在修士们克修的生活方式中。教会传统称他们为白色殉道士。 总之,教会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批为主守独身的人,首先是使徒,然后是使徒教父们。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的教会宣教工作,以及神职教导工作,是基督精兵。最初的灵修传统也来自于他们。在君士坦丁之前,灵修精神散见于新约和使徒教父著作,在君士坦丁之后,教会不再受到逼迫,出现了一批为主守独身,同时兼具殉道精神的修士,他们走到一起共同生活,将早期留下的灵修精神和传统以言行和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政治环境的鼓励当然占据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就造成我们以为灵修传统4世纪才开始的“错觉”。

April 11, 2023 · ephremyuan

君士坦丁堡朝圣游上问答部分 by Daniel Li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上) Q&A部分 by Daniel Li 按:Daniel Li 朝圣游记系列第一讲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记(上)已讲完。李洪德博士候选人前两年去土耳其,希腊等东方教会圣地朝圣游,集神学装备与亲身朝圣经验于一身,此朝圣游讲座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详尽地理,人文,历史神学等张力于一体。讲座与讲稿(不含问答环节)。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Daniel弟兄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如果是你推荐去君士坦丁堡游玩的话,要多少天才能把这些景点给游览完,刚才听你讲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有太多地方要去了,排队还要排那么久。 答:这两次我去君士坦丁堡加起来一共待了两到三周,都没看完,如果要把所有的景点都游览一遍,至少需要两到三周。并且其中有些地方我都没看到,像著名的提奥多西地下水宫这个,还有在加拉塔再往北一些的以及君士坦丁堡卫街,伊斯坦布尔的辐射城市,不属于君士坦丁堡中心区,往外扩展的像尼西亚现在叫伊兹尼克。其实我当时新年的时候本来想去那儿,但是后来被我的一个朋友撺掇着要去布尔萨,所以我就改了计划去了布尔萨。像这些辐射区域有很多,而且君士坦丁堡附近和基督教有关的遗迹太多了。这个地方可以好好游览,如果真有兴趣的话,其实搞个土耳其身份都不难,而且土耳其签证很容易获得,土耳其签证什么材料都不需要,办理电子签证,只要填写护照信息、出生日期、名字,保证自己有能力在土耳其负担这些费用,保证旅游之后不会黑在土耳其,交50美元,30秒签证出来了,打印下来之后直接去机场,非常简单。土耳其真是物美价廉,东西比英国能便宜2/3,而且住宿条件也都很好。前一段时间地震,但是地震发生在南边,是在土耳其叙利亚的边境上。所以现在去君士坦丁堡,或者去特拉布宗、尼西亚、以弗所这些地方的话都没有问题,这些地方没有地震。 问:语言和费用怎么办? 答:语言方面没有问题,因为现在伊斯坦布尔就是靠旅游业赚钱的,所以在伊斯坦布尔可以说英语,如果能说点土耳其语的话,当地人会非常高兴,当地人也比较好客。这得分两个部分,一部分当地人确实是比较好客,因为土耳其文化就是非常好客的一种文化,但同时,因为伊斯坦布尔旅游业搞得太火,所以有很多人也可能是假惺惺的,这个需要作区分,有的出租车会漫天要价。 不过总体来讲,土耳其人都挺友善,尤其是在大城市,他们基本都会说英语,如果你可以说一两句土耳其语,土耳其人会直接把你当兄弟。 费用方面的话,也不贵,就得看档次,如果有很多闲钱,那可以随便花,但是如果要找低档的,住得还不错的,其实不花多少钱也都能找到,所以说就看自己想追求什么样的档次了。 问:普世牧首教区的人有多少? 答:实话实说,我没有彻底研究过,但基本上就是一些自主教会,没有牧首的教会是隶属于普世牧首的,包括圣山,包括乌克兰、塞浦路斯、克里特,这些都隶属于普世牧首。还有一些分散在非东正教传统国家的海外教会,比如在东南亚,在英国,这些都是由普世牧首直辖,但是希腊教会由于历史原因,因为格列高利五世殉道,希腊教会当时就直接退出普世牧首区,现在它和普世牧首是一种合作关系,希腊本土最高的主教是雅典大主教。 问:自由行安全吗,有没有可推荐的接团旅行社? 答:这恰恰是讲座的原因之一,如果有基督徒想参与这种朝圣游,不是那种普通的旅行社旅游,我们会规划一个路线出来,然后制定价格,再看大家有多少人,我们就成团,到时候就可以去旅游了,而且我推荐我们自己组团,相当于一种半自由行。这两次去,我都是选择自由行,第一次是跟一位罗马尼亚弟兄,第二次是我跟一位朋友,我先飞到君士坦丁堡,之后我再搭车去了布尔萨和他会合,所以自由行没有任何问题,这地方很安全,而且现在也没有什么恐怖袭击,而且我在当地也认识人,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我如果带人去参观的话,我都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以及我当地朋友给我推荐的本地的,因为我当地朋友不是旅行社的,我当地朋友就是本地的土耳其人,跟我关系很好,所以都是他们本地人的经验。如果我要组织一个团的话,那我会真正走这种不坑钱的深度游,就和当地人一样。 问:以弗所治安好吗?当初的早期教会一直传下来了吗? 答:以弗所,可惜我没去,但是我的罗马尼亚弟兄从帕德摩斯岛坐船去了以弗所,之后从那儿通过陆路到了伊斯坦布尔和我会合,他说以弗所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了,治安挺好的,当地人也都不错,现在就只剩下当时古城的遗迹。 在以弗所当地没有基督教会,这是他说的,因为我没去过以弗所,这是他的经历。 问:土耳其人知道你是基督徒后,态度会怎么样? 答:态度挺好的,土耳其是一个世俗国家,别看现在埃尔多安在上面弄这些事儿,我在布尔萨,布尔萨是一个非常清真的城市,它原来是奥斯曼帝国的旧都,而且现在基本上都是非常虔诚的土耳其穆斯林或者是叙利亚移民。在当地,我跟他们说我是正教徒,他们态度挺好的,而且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会一些土耳其语,至于我是不是基督徒都无所谓了。我当时在乌鲁巴特湖的一个岛上,旁边就是清真寺正在放大喇叭,要做这个晚祷,结果这几个大爷晚祷出来之后,直接进旁边咖啡馆赌钱、喝私酿酒,之后还跟我这个基督徒开玩笑,就因为我会说两句土耳其语。 问:到底什么叫朝圣之旅,为什么要做朝圣之旅,对我们基督徒的属灵生命来说有什么影响? 答:我的感觉就是,我参观这些地方,第一,我选的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信仰,围绕着教会。而且很多地方,这些关门赏景的旅游团是去不到的。我是因为研究透了教会的历史以及教会的很多文化底蕴,我才决定去这些地方,并且我到那儿并不仅仅是看几张照片,我要参加礼仪、祷告、忏悔,之后,在圣像前审视自己,并且灵修,在教堂里边坐一坐。 然后,和当地的这些同去朝圣的人聊一聊,有时候会聊一些属灵的问题,也会跟当地的长老进行交流,毕竟在这些教会里边还是有一些神职人员在的。相当于更多的是去那儿净化心灵,通过祷告,通过长途跋涉,包括我后来去生命之泉修道院的时候,我是一路走过去的,走了很长时间,我当时走路加上祷告。进了教堂,又喝了圣泉之后,我就感觉心里有一种净化。 问:不是都是清真寺吗,怎么还参加仪式? 答:只是那些大型的拜占庭建筑被改成清真寺,但是在奥斯曼帝国一直都有希腊正教徒,而且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其实比现在的土耳其对于这些正教徒的态度更加开放。现在土耳其因为民族主义,可能对这些有一些问题存在,在当时奥斯曼只要你交税,它不管你,所以说只要你的建筑不比清真寺更大,那就不管你,但如果说你这个区域里边有太多的穆斯林,你弄一个这么大的教堂,那肯定不行,那就得改成清真寺,但是小教堂举行活动没有问题,所以有很多小型的拜占庭教堂,甚至有地下教堂都保存了下来。

March 30, 2023 · ephremyuan

殉道精神

按:公开通识课,教会历史第一季第三课:殉道精神将于2023年3月24日晚八点(北京时间)开始,已经讲完了。网站和油管视频如下,讲稿已经整理出来。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阿甲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问答环节将置于期刊栏目下,敬请期待,也欢迎转发推荐。注意:国内用户需退出手机端才能看到网站视频。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如下: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正文 早期教会的史料是非常多的,首先我们讲一下方法论,有的人可以站在罗马帝国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有的人可以从一个外邦人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也有很多人是从异教徒的角度来看待基督教。我们讲的是教会历史,我们秉持基督徒的立场,那我们今天的讲座就专注于基督徒如何看待教会受逼迫的这件事情,提供这样一个视角。关于罗马帝国如何看待基督教,以至于逼迫基督教,前一段时间孙泽汐博士开的一个讲座,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观点比较均衡一点,他可能把以前罗马帝国的视角,还有基督徒的视角都考量到了,从这个里面探讨政教关系。 我们这堂课是专注于基督徒如何看待为主殉道的这件事情,这是我们的视角,因为在历史上,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派别,不同的信仰人群之间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罗马帝国逼迫基督教,我们采取的立场是基督徒的立场,所以我们参考的史料主要是来自于早期教会比较有名的史料,像教会史。 还有早期非常有名的著作,目前都已经翻译过来了,如果大家想了解早期教会的话,可以去读一下比如说德尔图良的《护教篇》,里面有不少关于早期教会受逼迫的时候的一些史料,比较早的史料,就是来自于尤西比乌的《教会史》,还有一本书是《使徒教父著作》,里面留下了不少使徒教父的一些史料,我们就从这些史料来看早期教会的殉道精神。 在早期教会,基督教受罗马帝国的逼迫是有原因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在罗马帝国的时候,他们有一位罗马帝王形成了一个为罗马帝王烧香的习俗,他们立像烧香,因为在异教当中,很多有名的、有权势的人,他们就会给他造一个像,甚至在各大城市设立祠堂,然后规定有一天来向这个帝王烧一次香,然后进行一个礼仪,就表示帝国的臣民对这个帝国政权的服从、顺从的一种宣誓的状态。 这种行为对于基督教来说就等同于偶像崇拜了,那为什么这种行为对于基督教来说是偶像崇拜呢?因为烧香、献祭这个动作是献给神灵的,对于基督徒来说,在所有的异教崇拜当中充满了这种烧香和献祭的行为,给帝王烧香献祭,对基督徒来说,那就相当于认为罗马帝王是他们的一个神灵,就是相当于上帝一样,所以早期基督徒就受到了很大的逼迫。早期的教父居普良,他的《论教会合一》里面谈到因为向帝王烧香献祭这件事情,有些教会就分成了好几派,有的人为主殉道了,有的人妥协了,有的人贿赂,这些现象都出来了,这是一个方面。由于基督徒不向罗马帝王烧香献祭,那么对于罗马帝国的政权来说,就相当于威胁到了帝国治理的安全,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其实在任何时代都一样,无论是古罗马帝国,还是我们现今的各种政权,它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子民臣服在政权的治理之下,如果你因为信仰的缘故而不臣服它的一些政策规定的话,它视为对它这个政权的挑战,在罗马帝国也是类似的现象。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异教的崇拜。最后一个逼迫的原因,在使徒行传里面已经说过了,其实对于基督教来说,最初罗马帝国是看不到它的,认为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后来发现犹太教开始大规模的逼迫基督徒的时候,它才逐渐意识到,他们是基督徒,是从安提阿出来的基督徒。所以,当时的基督徒不但受到犹太教的迫害,还受到罗马帝国政权的迫害,也受到一些异教徒的迫害。早期的像奥利金写过一本书叫《驳塞尔修斯》,这个塞尔修斯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异教哲学家,他就专门写文章批驳基督教一些不好的东西,然后奥利金就写了一篇文章来为基督教辩护。所以我们看到,基督教一开始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然后它就融进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文化背景里面,它不但受到犹太教的逼迫,还有来自罗马帝国的政治压力,以及面对各种异教风俗的这样一个环境。 那么基督徒是如何看待为主受逼迫这件事情呢?罗马帝国大规模的逼迫是比较少的,都是一些零星的逼迫,大规模的逼迫时间都比较短。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逼迫的历史,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从公元30年到100年在司提反被害后,在耶路撒冷遭受了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来自犹太人的迫害,这个记载于使徒行传,这件事情明显最初是来自犹太教的迫害。罗马帝国第一次在政治上对基督徒进行迫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教会史的记载,第一次的国家逼迫来自于公元63年在罗马的一场大火,当时是君王尼禄统治期间,这个尼禄就把这场大火归咎为基督徒的原因,因为基督徒不敬拜其他异教的神灵,也不拜罗马帝王,所以就在尼禄统治期间,使徒保罗就在罗马被斩首了,使徒彼得也在那里被钉上了十字架。 所以在教会史中记载,罗马当地至今还遗留着彼得和保罗的墓地,这佐证了上述记载的真实性。所以是这个罗马帝王尼禄在公元63年的时候就已经开了这样一个头,从此以后整个罗马帝国,在他之后的一些帝王对基督教的态度,在君士坦丁之前,都是倾向于逼迫的态度。因为在罗马帝国,他们认为这些异教的神明,有战争之神、土地之神、生育之神,你拜的话,就可以打胜仗、可以保证物产丰富,或者保证国家安定繁荣,而基督徒不拜这些神明,也不向罗马帝王献祭。这对于罗马帝国来说,那你就是跟我对着干,你不维护这个国家的稳定和团结,你在挑战这个政权,所以他们就开始逼迫基督徒,这个逼迫不是基督徒自找的,基督徒做这些事情纯粹是因为信仰的原因,但是做这些事情,就是给当时的罗马帝国造成了挑战。 所以你们看到这个区别,他没有自己说我要反抗这个政权,不是,他们就是想过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想把这种生活活出来,想这样活出来的时候,就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很大规模的冲击和张力,就像保罗当时宣教一样,他是来颠覆这个世界的,因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和信仰在基督徒团体当中,从使徒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而这种生活模式和信仰,挑战了当时的罗马帝国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包括它的世界观。所以说政教关系本质上看就是一种属灵争战,接下来你们看到这些使徒们和教会史的记载,你就会看到这种属灵争战。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属灵争战,但是从罗马帝国的角度来看,由于你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了我安定地统治这个国家,于是我就要逼迫你,就是这样一个环境。 根据教会史的记载,当时给君王的一封信件,在公元112年的时候,这个君王回信说在小亚细亚地区,小亚细亚是一直以来是基督教的重镇,从一开始就是,使徒彼得、使徒保罗、使徒约翰都在小亚细亚地方传道,所以那里的基督徒非常多。在小亚细亚地区,仅因承认是基督徒,就会受惩罚、遭逼迫,他会问你三次「你是不是基督徒」,问三次以后,如果还不否认的话,那么就会被抓去受逼迫,甚至进到斗兽场里面殉道。在公元177年的时候,在高卢地区有逼迫,在公元180年,在罗马地区也有逼迫。在教会史里面,他记载了受逼迫的程度,说: 他们忍受暴徒的种种恶行:嚎叫、击打、拖拽、抢夺、监禁、投石,以及狂怒暴徒对所痛恨之敌人所可能做的一切折磨,接着,他们被拖到市集,接受保民官和城市官员的控诉,他们一旦公开承认基督,就会被关入牢中,听候总督的到来,之后,他们会被带到总督面前,遭受残酷刑罚。(《教会史》5.1.3-2.2) 所以我们看到,其实从古至今,基督徒所面临的逼迫就是这些,恐吓以及通过种种的酷刑,让他来放弃这种信仰。 我们来看这张地图,描述了刚才的这些地方。亚细亚地区,还有高卢地区,当时几乎整个罗马帝国,可能包括现在的英格兰地区都已经开始有基督徒了,但是基督教的重镇,基督教非常兴盛的地方就是在地中海东岸地区,还有北非地区,北非的这些地方非常兴盛,在西欧是以罗马为中心,也形成了基督教的一个重镇。 我们今天就侧重来看早期基督徒是如何看待受逼迫的。我只举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使徒教父的例子,一个是安提阿的伊格纳丢,另外一个是波利卡普,都记载在使徒教父著作里面,我推荐大家去读、去体会一下早期基督徒是如何面临、如何看待为主殉道的。 叙利亚的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丢,学者们的意见还不太一致,但都肯定他是为主殉道了,我们看到这幅画,是把他带到了斗兽场里,然后被狮子咬死了,就是这种殉道方式。安提阿教会在早期教会当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我们几乎可以说早期教会的中心不是罗马,也不是君士坦丁堡,甚至都不是耶路撒冷,而是安提阿,因为安提阿是整个的宣教中心都在那里。在安提阿,伊格纳丢是继彼得和友阿丢之后的第三任主教,友阿丢在使徒行传里面有记载。政府当时逼迫基督教,他们不是抓捕平信徒,而是抓那些非常有名望的主教,各大城市的大主教,那安提阿的主教,显然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政府因他是基督徒,就定他死罪,准备押送到罗马。在这期间,伊格纳丢还是可以写信的。在罗马帝国,虽然在政治上有这种压力,但是没有达到密不透风的程度,还可以探访,所以他途经不少城镇的时候,这些城镇的基督徒就出来跟他见面,他还有机会把这些信写给各个城镇的当地的主教和神父,然后让他们读给当地的平信徒。他之前写了七封书信,致罗马人书是他最后写的一封书信了,因为他要在罗马受审,受审之后就要殉道了,所以他在致罗马人书里面比较清晰地谈到了他对殉道的态度和看法。他整体的文风就是劝勉信徒不要阻止他殉道,他是渴望为主殉道的,因为这些信徒在想方设法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给救出来,但是他劝勉他们不要这样做。 我们接下来就具体来看他在这封书信里面谈到的他对殉道的看法: 借着祷告上帝,我得以见到你们配得上帝的面容,以至于我所领受的过于我所祈求的,因为我盼望为耶稣基督受锁链捆绑的时候向你们问安,倘若他的旨意是把我算作配得达成那结局。受迫害的开始是安排得很好的,只要我得到恩典去领受我的分,而不受干扰。我害怕你们的爱,恐怕你们爱我反而害了我;因为你们随着自己的意思去做是容易的,我要到达上帝那里却是困难的,除非你们宽容我。(1.1-2)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他要接受罗马总督的审问,最终确定殉道之前,写给这些罗马基督徒的信件,在这里很明显你可以看到,「我害怕你们的爱,恐怕你们的爱反而害了我」,这句话就是说你们不要想办法把我救出来,我已经准备好殉道了,但他没有说「殉道」,他说的是「要达到上帝那里却是困难的」。所以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对于罗马帝国来说,他想以此来恐吓基督徒,让他放弃信仰,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对于伊格纳丢来说,他说「我为主殉道才是我达到上帝那里的一种方式」,因为他们的眼界是不一样的,对于世俗政权来说,我都可以把你弄死了,难道你还不害怕吗?伊格纳丢说,「我不害怕呀,我为主殉道是我与上帝联合的一种方式」,他认为为主殉道才是真正的达到上帝那里,不然的话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看到,伊格纳丢这种对上帝的渴望和爱已经达到了一个视死如归的地步,死亡对他来说反而成为一种解脱和与上帝联合的方式,所以他完全是站在一个属灵和救恩的角度来看待殉道。他完全没有指责罗马政府,你们不应该逼迫我。这样的意思,在他的《致罗马人书》里面其实谈得不多,在德尔图良的《护教篇》里面倒是谈得很多,因为德尔图良见证了很多基督徒为主英勇殉道完全没有惧怕、没有恐惧,非常平安喜乐地为主殉道,所以他是因为这个被震撼到了,于是他也信主了。 伊格纳丢这种殉道的精神,在我们当今的时代,这种殉道的精神,我们是否还有?我们应不应该效仿这些使徒教父们的这种殉道精神呢?伊格纳丢在他的书信中又说道,「我写信给众教会,向众人强调我是自愿为上帝而死的,除非你们阻挡我。」在这里可以看到就是耶稣所说的,他在上十字架之前就已经说了,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他就讲到了这种为义受逼迫或者因他的名,因为信仰的缘故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伊格纳丢接着说,「我恳求你们不要“不合时宜地恩待”我。请让我成为野兽的食物,通过他们,我可以到达上帝那里。我是上帝的麦子,要被“野兽”的牙齿压碎,好证明我是纯正的粮。而且,你们最好哄诱那些野兽,叫他们成为我的坟墓,不要留下我身体的分毫,免得我睡去以后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样,世人再也看不见我的身体的时候,我就真的是耶稣基督的门徒了。请替我祈求主,使我借着这些工具证明自己是献给上帝的祭。我不像保罗和彼得那样给你们下达命令:他们是使徒,我是个罪犯;他们是自由的,而我如今却还是个奴隶。然而,只要我受苦,就可以成为属于耶稣基督的自由人,且在他里面起来。在此期间,我身为罪犯,正学习无所欲求」(4.1-3)。 在这里我们看到,他的这种谦卑,还有他看待殉道的态度,他不是急着为自己辩护,他很清楚他就是因为秉持了基督徒的信仰,过着基督徒的生活,而受到了这样的逼迫。他不是主动要去挑事儿,只不过是想在地上把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活出来,他就为此付出了代价。在他看来,他并没有强烈地谴责当时的政府做得不好,而更多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他和主的爱的关系,他说「使我借着这些工具证明自己是献给上帝的祭」,很明显可以看出,他跟主是一种生死相许的爱的关系,就像使徒约翰说的,「主为我们死在十字架上」,伊格纳丢也愿意为主、为信仰甘心地献上自己,他认为受苦是为主受苦,为主殉道是与主联合的一种方式。 他很谦卑,他认为自己不像使徒那样,他自己是个罪犯、是个奴隶,他也知道自己会被野兽吃掉,他的殉道方式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到,他完全是从属灵的角度在描述他的殉道,当然有一些其他的基督教的文献就会记载,有一些给基督徒施行审判的人,把基督徒杀死之后,他就看见天使把基督徒的灵魂接走了,然后他也信主了,这样的事情很多。但是对于现代的学术文献来说,他们觉得这个是不是有点迷信呢?基督教的圣徒传记,这些关于殉道的文献是不是不够客观呢?但是我们很明显看到,什么叫客观?伊格纳丢说的这些客不客观?他相信主耶稣基督,他相信一位看不见的上帝,他愿意为主殉道,这是非信徒无法看见的领域,或者说这种领域只有凭着信心才能看见,而他要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领域,他通过殉道而进入这个领域,这就是伊格纳丢的殉道精神。在很多层面,我认为伊格纳丢很可能跟使徒保罗一样也是为主守独身的人,所以他完全把自己献上,你就会想到保罗在罗马书第12章说道,「你们要献上自己,成为活祭」,他在这里,真的是把自己献给上帝了,通过这种流血牺牲的方式献给上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这种精神的延续。 伊格纳丢又说道,「请宽容我——我知道什么是对我最好的。如今我终于可以开始作门徒了。愿所有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都不要嫉妒我,好让我得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烈火、十字架,以及与野兽的搏斗,致残、乱砍、扭断骨头、砍断四肢、粉碎全身,还有魔鬼的严刑拷打,愿这一切都临到我身上,只要让我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5.2) 现在可能教会里面说,一个人信主了,给他做一个门徒培训,大概几个月就好了。我们来看看伊格纳丢的说法,对他来说,为主殉道他才敢称自己开始可以作门徒了,为主殉道,才敢说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我们现在是不是觉得达到耶稣基督那里太容易了,对于伊格纳丢来说,作门徒、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要献上自己的生命,要撇下一切所有的跟从主,要付出一切的代价达到主耶稣基督那里。对于他来说,殉道就是最好的到达主耶稣基督那里的方式。 所以我们要想象一下,在那个时候的这种景况,基督徒如何看待受逼迫为主殉道这件事情。对于外邦人来说,对于世俗来说,我逼迫你、折磨你,是想让你放弃信仰,但对于基督徒来说,受逼迫、受折磨恰恰是到达耶稣基督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这里描述的这些词汇,不要以为这些是随便说的,肯定有不少的基督徒也受到了这样的折磨,殉道时受到这样的折磨。所以他说,只要让我可以到达耶稣基督那里,我受这些苦没问题,这就是伊格纳丢的基本态度。他说,我与主联合要比我的肉身受苦重要多了,像保罗说的,我如今看主耶稣基督为至宝,只要我能到达他那里。所以,伊格纳丢作为一位使徒教父,他的观点,我相信在早期教会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我相信不只是他一个人这么认为,几乎所有的在那个时候为主殉道的基督徒都是持这样一个态度为主殉道的。**东方教会的救恩观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生与主生死相许的爱情。**在早期教会,其实透过伊格纳丢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了。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相信就好了,那他们的相信可不只是心里相信而已,他们的相信是殉道的那种相信,是为主殉道的那种信心。 我们再来看「切慕效法基督受苦」,他的这种殉道,是因为我们的主耶稣是死在十字架上。 他说,「尽管我还活着,但正如我写信给你们的,我是倾慕死亡。我的倾慕已经钉了十字架,在我里面再没有贪恋物质的火,只有活在我里面和在我里面说话的水,在我里面对我说:“到父这里来。”」,「我不喜悦会腐败的食物和今生的享乐,只要上帝的饼,那是大卫的后裔、基督的身体;至于喝的,我要他的血,那是永不朽坏的爱。」( 7.2-3) 所以,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了一种来生跟今生的对比,属灵的世界跟物质的世界的享受的对比。对于基督教来说,今生不是一个享受的今生,今生是为来生做预备的。保罗说,「我们现在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我们在今生就在一个竞技场,要诸事节制,像那些电影明星,要锻炼身体,有好的身材,这些运动员每天要花几个小时来做运动,为了获得能朽坏的冠冕,获得荣誉和名声。 基督徒是获得什么呢?获得不能朽坏的生命的冠冕,所以在今生就要做这种竞赛,他们跟什么竞赛呢?跟这些今生的享乐,还有这种贪恋物质的火做竞赛。为什么这么说?其实这种灵修精神从一开始就有了,保罗在罗马书里面提到,「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就是生」,贪恋物质就是体贴肉体,贪恋今生的享乐就是体贴肉体。如果贪恋,那么它会影响我们的来生,所以他在这里再一次提到,这种今生会朽坏的食物和圣餐里面不朽的良药的关系,他说,「上帝的饼,他的血,那是永不朽坏的爱」,这是指什么意思呢?第一次把对圣餐的理解说出来了,伊格纳丢在这里没有明说,他在其他的书信里面提到了,他说圣餐是不朽的良药。不是我们领受了圣餐,圣餐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和身体的能量,跟其他的食物一样,不是,是我们领受圣餐,我们的身体就成为了圣餐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说我们是基督的肢体,可以说是在主基督里面的弟兄姐妹,由此可以说我们是一体的,这是圣餐的观念。 伊格纳丢也有非常谦卑的品格。 他在这里说,「请在你们的祷告中记念叙利亚的教会,这教会是上帝替我亲自牧养的。只有基督耶稣可做教会的监督:你们的爱也可做它的监督。但我却自觉羞愧,不配被算在他们中间,因为我是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个,且是未到产期而生的。然而,只要我到达上帝那里,我就必蒙怜悯,得以成为不凡的人。」( 9.1-2) 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基督徒看待殉道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有的人会认为,他这个基督徒是有神经病吧,他怎么可以相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哪有什么上帝? 为上帝殉道怎么会跟他联合,怎么会有永生? 我就是在逼迫他,他为什么这么安静,没有惧怕地去接受死亡。其实从古至今,凡受逼迫的教会和基督徒,他的殉道观念和精神都是这样的,是一个属灵的视角,是一个与主联合的视角,跟今生的政权关系不大。基督教经历过多少政权?又有多少政权支持基督教?又有多少政权不支持而逼迫基督教?又有多少政权一开始支持,后来也逼迫基督教?那基督徒殉道是为了某个主义、某个理想国或者某种政治体制吗?是一种今生的可朽坏的人发明的制度吗?不是的,在这里伊格纳丢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这样做是为了与主联合,是为了到达主耶稣基督那里,是因为信仰的缘故,是体现了我们对主耶稣基督的那种生死相许的爱情。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记载,再一次来看从基督徒的视角如何看待为主殉道这件事情。波利卡普,据学者说可能是在公元155年或者156年2月3号在罗马殉道的。 《波利卡普殉道记》是最早的殉道记,早期教会为什么会形成这些文献呢?因为这些基督徒们看到这些殉道士为主殉道了,他们觉得他们的事迹应该被记载下来,他们认为这些为主殉道的人,他们活出了耶稣基督的生命,他们认为,耶稣基督的生命是可以传递的,他们把它记载下来,他们所记载的这种殉道记的方式,跟福音书的记载是非常类似的,甚至我们可以说福音书开辟了整个圣人传记和圣道传记的传统,包括之后的《沙漠教父言行录》。这些圣徒传记为什么一直存在,世世代代地在提醒基督徒,耶稣基督的生命一直在这些圣徒的生命当中,这是我对殉道记的理解。 我们继续来介绍波利卡普,他是士每拿教会的主教,在86岁的时候殉道,据传他是使徒约翰的门徒。这信件是由士美拿教会寄给罗马弗吕家省的一个小镇菲洛美里乌姆的教会,这城镇位于安提阿的东部。这个地方应该就是位于巴勒斯坦亚细亚那一带,就在安提阿这片地带。波利卡普为主殉道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就是罗马政府想杀鸡儆猴,找一些非常有名望的人,使一些使徒教父殉道。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画面。波利卡普的旁边,有很多信徒围着他,大家一起祷告,人们在斗兽场观看基督徒为主殉道的场景。在殉道记里面,伊格纳丢提到了殉道的一个原因就是与主联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效法基督的受难。 他说,「几乎都是为了让主再次向我们展现一件与福音吻合的殉道事迹。因为波利卡普像主一样,等候被出卖,好叫我们也效法他的榜样」。(殉道记 1.1,145页) 殉道记里面记载了,当时的基督徒为主殉道所受的那种痛苦的样子。 「因为即使他们受鞭打,以致他们肉身的内部结构都显露出来,甚至深处的静脉和动脉都可看见,他们仍是那么坚韧地忍受着痛苦,就连旁观的人也流下同情泪。然而,他们自己却达到如此英勇的地步,没有人曾经发出哭喊或呻吟的声音;他们向我们所有人表明了,就在基督的殉道者受折磨的时刻,他们超脱了肉体,或更确切地说,那时,主站在他们身边,与他们交谈。他们把心思意念转向基督的恩典,就轻看这个世界的折磨,以一小时受折磨的代价来抵消永恒的刑罚。」( 2.2-4) 所以我们再次看到,对于基督徒来说,就是保罗说的那句话,「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为要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对于为主殉道的基督徒来说,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的苦难,是为了成就与主联合的一种永恒的福乐。他受到折磨的程度也是很恐怖的,我们很难想象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坚忍。 所以,殉道、受难、受苦,恰恰是表明主的超凡恩典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就看到,一个正常人在受到这样的苦难的时候,他会哀求,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说,他受到这样的苦难时保持坚忍、不哀哭,然后把心思转向上帝。所以,你就会看到物质的身体的受苦和这种灵性上与神的联合,它就结合在一起了。 我们也会看到殉道士的精神本身就是后来的修道传统的根源之一,殉道士在殉道的时候,他肉体受苦、流血、为主牺牲,那么修道士他们在操练攻克己身的时候,也是要让肉体受苦的,保罗说「要攻克己身」,这个希腊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我击打自己的肉身,叫肉身顺服我。在这里面他就不断地在对比,肉体的享乐与灵性的堕落和败坏、肉体的受苦与灵性的福乐,在这里有一种张力,就是肉体和灵性之间存在着这种张力。从整个基督教的灵修,包括殉道精神来说,更强调要攻克肉身,而不是放纵肉体的享乐,不是,他们要节制,要攻克己身,那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使自己与主联合,为了自己在灵性上与主相交。 我们看看早期的使徒教父们是否具有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那种方式,其实在使徒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最可敬佩的波利卡普起初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并没有受到烦扰。事实上,他本想留在城里,但是多数人都劝他离开。因此,他悄悄地退隐到离城不远的一家农场,在那里与一些同伴住在一起,昼夜都不做其他事情,单单为众人以及普世的教会祷告,因为那是他恒常的习惯。」(5.1) 我们在读使徒保罗的书信的时候,使徒保罗说「你们要不住地祷告」,我们会认为,这怎么可能呢?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不住地祷告就是灵修传统,我在开的这些像爱神集、沙漠教父言行录的课,非常核心的一点,就是心祷默观的传统。那在这里面,我们也看到使徒教父也养成了类似的习惯,他们昼夜不做别的事,单单为众人以及普世的教会祷告。所以,殉道士有没有修士的精神?当然有,我们甚至可以说修士的这种精神就是殉道精神的延续,他们把宣誓成为一个修士的生活方式,认为是一种白色的殉道。 在这里面进一步谈到了一个细节,就是拒绝向凯撒献香。 「警官希律,和他的父亲尼塞特(Nicetes),出来迎接他。他们把他转送到自己的马车上,坐在他旁边,试图劝他,说:“称‘凯撒是主’,并供奉香品,”(又说了其他带有这个意思的话)“从而救活自己,又有什么害处呢?”一开始波利卡普没有给他们任何回答。然而,他们却继续坚持,他便回答说:“我绝不会照你们建议我的去做”。」(8.2) 波利卡普具有代表性,也包括后来的居普良,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一致的,就是罗马的政权希望让基督徒也向凯撒献香以表达忠诚、称凯撒是主,就可以不受逼迫,如果你不这样做,就会受到逼迫,这也是受逼迫的主要原因,因为对很多基督来说,尊凯撒是主并献香就是偶像崇拜。那么现在是不是呢?当然也是。 尤其是献香的这个行为,香一般不是献给人的,它是献给神灵的,在罗马的异教习俗当中,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对我们现在来说,其实也是共识。这就联系到我们现在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文化,比如说应不应该向祖先献香,对基督徒来说,如果献香始终是献给神灵的,不是献给一个普通人为了表达尊重的,那么在清明节的时候献香,这种行为就几乎等同于偶像崇拜,是不能这样做的,清明节就不能在墓前献香。那可以在哪里献香呢?献香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在教堂里面。当然对于新教的教会,他们没有这个习俗。但是在东正教会,也是有香的,在举行礼仪的时候有香炉。然后,天主教也是有香的。 「长官坚持说:“你要宣誓,然后我就释放你。辱骂基督吧!”波利卡普回答说:“这八十六年以来,我一直做他的仆人,他没有亏待过我。我怎么能够亵读那拯救我的大君王呢?”」(9.3) 这句话非常有名,是他对信仰的宣告,就是见证基督。 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把短暂的火与永远的火相比,把短暂的受苦与永恒的福乐相比,把为主殉道和与主联合相比,把今生与来生相比,这些对比我们要一直记在心里面。 在早期教会,这些对比是非常重要的。教会不是一个放纵肉欲的地方,不是一个与世俗联合的地方,教会不是这个世界追求什么教会就应该追求什么的地方。早期教父的这些文献告诉我们,教会应该追求的是天国,是与主联合,是永生,是那不能朽坏的、看不见的生命的冠冕。他信仰的对象不是这种可见的暂时之物,教会就不可能发展出成功神学,教会不可能向世俗的罪恶妥协,如果妥协了,如果我是波利卡普或者伊格纳丢的话,那么我就会说,「你们对基督不贞,你们已经嫁给基督了,你们犯罪了」。教会不应该是这样,但是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教会在趋近于这个状态。 我们继续来看这短暂的火与永火。 「总督说:“我有一群野兽。我要把你扔进兽群里,除非你改变心意。”但波利卡普说:“叫它们来吧!对我们来说,弃善从恶的改变是不可能的;然而,从邪恶中转向公义,却是高尚的行为。”然后总督又对他说:“你既鄙视野兽,我就用火来烧你,除非你改变心意。”波利卡普却说:“你用来威胁我的只是短暂燃烧的一团火,过一会儿就会熄灭。你对那代表即将来临的审判及永刑的烈火却一无所知,那火是为不虔敬的人存留的。你为什么还拖延呢?来吧,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10)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波利卡普也好,伊格纳丢也好,他们的生活的目标,不是今生的成王败寇,不是今世的享乐,不是今生赚了多少钱,拿到了多少权势、可以置别人于死地而自己不为此负责,不是这些。他们是为了来生,为了与主联合,是一种属灵的看见,这是需要信心的眼睛才能看见的。那些看不见的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他们怎么可能理解呢?...

March 22, 2023 · ephremyuan

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上

按:即日起,朝圣游记类讲座正式开通。第一讲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记(上)已讲完。李洪德博士候选人前两年去土耳其,希腊等东方教会圣地朝圣游,集神学装备与亲身朝圣经验于一身,此朝圣游讲座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详尽地理,人文,历史神学等张力于一体。视频和油管如下。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Daniel弟兄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如下: 万城之母——君士坦丁堡朝圣游(上) 讲员:Daniel Li 我想讲的是君士坦丁堡,是因为去年我去了两次伊斯坦布尔,而且我觉得感触非常深,不仅是因为它这个地方非常漂亮,当时君士坦丁整个罗马帝国,以及后来奥斯曼帝国选了这个地方, 所以它既有非常漂亮的风景,又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地理交通上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扼住博斯普鲁斯海峡,所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道。总体来讲,它对于我们正教徒来讲有非常高的地位,因为它是普世牧首所在地。我去了两次,都有幸去了圣乔治教堂就是普世牧首所在的教堂,甚至在第二次去的时候还见到了他。我今天更多的是要介绍一下君士坦丁堡,以及它这些重要的拜占庭时期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个讲座我准备要做三期,因为毕竟这个城市非常大,尤其是跟教会相关的事情非常得多。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老城区,现在叫做法提赫,原来就是君士坦丁堡老城的一些拜占庭时期的遗迹,因为毕竟在奥斯曼时期已经是伊斯兰教了,所以我不打算讲任何有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东西,但伊斯兰教的这些景点我也参观了。今天的主题就是拜占庭东正教的这些内容,在整个PPT里边,除了第一张复原图,再加上后面有一幅圣母像,以及格列高利五世牧首殉道的时候的油画,其余的照片全都是我自己在伊斯坦布尔旅游时候拍的。现在要先说说君士坦丁堡的简史,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君士坦丁堡,希腊语叫Constantinopolis,在奥斯曼土耳其语叫康斯坦丁尼耶,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即使进入了伊斯兰时期,奥斯曼帝国仍然没有把更改这个城市的名字,但是到后来才变成了伊斯坦布尔,其实也是土耳其人借用的希腊语。在斯拉夫语馆叫Tsargrad,意思就是皇城。它是现今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最大的城市,这个城市其实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到现在为止,它比伦敦大三倍,人口也多出好几倍。我当时从老城区的港口坐船到迦克敦,现在叫卡迪克伊,这是当地市民每天必走的路,但是这一段航程需要一个小时,而卡迪克伊仍然属于伊斯坦布尔比较中心的地区,可想而知它的整体面积有多大。整个君士坦丁堡的老城,就是指现在金角湾与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地区,它曾经是罗马帝国或者叫拜占庭帝国,其实拜占庭只是德国人为了和之前的多神教的罗马帝国进行区分而起的名字,因为这个地方原来叫拜占庭,但其实拜占庭帝国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是拜占庭,它永远都说自己是罗马帝国。后来还有一个天主教拉丁帝国,还有之后的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都以此为首都。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这个地方,在原来的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建立新都,并命名为新罗马,该城以它的建立者名字命名,就成了君士坦丁堡。在公元12世纪的时候,君士坦丁堡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为最繁华的城市,后来到了第四次十军东征时期,就是1202年到1204年,这个是由教宗英诺森三世发起了一次西方天主教世界的军事行动,他的目标本来是要攻占这个阿尤布王朝所在的埃及,但是后来因为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原因,就导致了十字军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所以这座被希腊基督徒所控制的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就被天主教法兰克人成立了拉丁帝国,这是在1204年的时候。1261年的时候,巴列奥略王朝米海尔八世将拜占庭帝国复国。拜占庭帝国在十字军东征之后就一蹶不振,并且逐渐衰落,到最后仅仅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再加上伯罗奔尼撒的一些小村庄地区,它的领土范围也就只剩下这么多,而且还不断地受到突厥穆斯林的压力。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此后便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再次繁荣了起来。西方学者们习惯将基督教治下的城称为君士坦丁堡,就是公元330年到1453年,在之后的伊斯兰教治下称为伊斯坦布尔。但是我们也看到,奥斯曼土耳其仍然把这个城叫作康斯坦丁提尼耶,所以其实名称没有变化。如今,君士坦丁堡这个名字仍然为正教会所沿用,教众们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牧首作为整个东正教名义上的最高精神领袖,就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君士坦丁堡亦以其宏伟的建筑而闻名,著名的建筑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君士坦丁堡竞技场、黄金城门,大道与广场在其间星罗棋布。在1204年和1453年两次劫掠之前,君士坦丁堡其实还保存着为数众多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在被奥斯曼帝国攻克的时候,当时这座城已经破败不堪,但是后来因为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新首都,所以再一次得到了迅速的复兴和发展,并且于17世纪中叶再次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都市,而现在依旧是欧洲的第一大城市。从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来讲,我认为这座城在二十年之后也会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未来。 在1453年之前,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就是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当时是十字军的这一支部队为了抵达圣地,他们雇佣了威尼斯共和国的船队来运输部队,但是因为内部分歧,使得参与的人数远不如预期,许多贵族骑士纷纷去求威尼斯提供帮助,而最后是十字军这支部队欠了威尼斯的钱,而且当时威尼斯总督恩里科丹多洛和拜占廷皇帝有冲突,因为丹多洛本人的眼睛好像也被搞瞎了一只。因此,十字军在威尼斯总督的要求之下,将矛头指向了东罗马,此时恰逢流亡在外的拜占庭皇储阿历克塞四世向十字军求援,要求将皇位从其伯父阿历克塞三世手中夺回,交换条件就是愿意支付十字军前往圣地的一切费用与给养,并将东正教会置于罗马教皇的权威之下。十字军因而取得出兵的借口,于1203年的时候将阿历克塞三世驱逐,被扶持上位的阿历克塞四世为兑现承诺,上台之后即开始大肆搜刮,他向罗马教会卑躬屈膝的态度被虔诚的东正教徒希腊人所痛恨。阿历克塞四世身旁的权臣阿历克塞杜卡斯趁机发动政变,并且将阿历克塞四世软禁并自立为帝,被称为为阿历克塞五世。阿历克塞五世不打算履行阿历克塞四世与十字军的任何约定,在与十字军的谈判破裂之后,十字军开始围攻君士坦丁堡,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后,对它进行了野蛮的洗劫长达三天。在此期间,有很多古代和中世纪罗马和希腊的作品不是被盗就是被毁,著名的青铜马从君士坦丁堡赛马场被送往威尼斯装点圣马可教堂的立面,直到今天还在那儿。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被十字军摧毁,十字军虽然曾经宣誓,并且有绝罚的威胁,因为当时确实教皇都看不下去了,把这些参与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十字军给绝罚了,但他们仍然还是系统地亵渎这座城市的各种圣地,毁坏或者偷窃所有他们能弄到手的东西,什么也没能幸免。据说从君士坦丁堡夺走的总金额约为90万银马克,威尼斯人收到的款项是15万银马克,十字军收到5万银马克,另有10万银马克为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平分,其余的50万银马克被许多十字军骑士秘密地带走,同时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居民对1182年的时候的拉丁大屠杀采取了报复,就是对等地去屠杀希腊人。 之后根据事先商定的条约,威尼斯和十字军领袖们瓜分了拜占庭帝国,成立了拉丁帝国。虽然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们认为有一个他们所支持的人会成为新的皇帝,但是结果并不是这样,因为威尼斯认为他们所支持的人和之前的东正教的东罗马帝国有太多的牵连,而最后威尼斯人是把弗兰德斯伯爵鲍德温送上宝座,他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加冕成为鲍德温一世。之后,博尼法斯建立萨罗尼卡拉丁王国,成为新成立的拉丁帝国的附庸国。威尼斯人还在爱琴海岛屿成立了很多公国,这些在爱琴海岛屿的公国甚至很多一直持续到了17世纪,当时威尼斯到一六几几年的时候仍然占领着克里特岛,直到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 与此同时,拜占庭的难民自己又建立了几个继承国,其中最著名的是尼西亚帝国、特拉比松帝国,还有伊庇鲁斯专制国。尼西亚帝国的米海尔八世致力于光复君士坦丁堡,考虑到要将与占有君士坦丁堡部分城区与拉丁帝国结盟并且拥有强大海军实力的威尼斯共和国为敌,所以米海尔就和威尼斯的宿敌同样为海军强国的热那亚共和国签订了1261年的条约,授予热那亚人贸易特权,以及和热那亚结盟,争取热那亚海军支持与对抗威尼斯的海军势力。我们看到,1453年的时候,在土耳其的强大攻势之下,依然是热那亚人前来帮助,但是可惜在金角湾的时候他们被土耳其人一举击败,所以热那亚的援军没有到达君士坦丁堡。在1261年的7月,尼西亚将军阿莱克修斯斯特拉斯戈普洛斯带着800名士兵组成巡逻队,在色雷斯前线完成任务的时候返回尼西亚领地的途中,在君士坦丁堡希腊居民的支持下混入城中,并且随即放火焚烧了威尼斯人的居住区。由于当时拉丁帝国为数不多的军队正在外出作战,拉丁皇帝鲍德温二世无法阻止抵抗,只能乘坐威尼斯的船逃走。不久后,威尼斯方面进行了形势评估,放弃了再度夺回君士坦丁堡的打算,转而寻求与米海尔缔结条约。因此, 君士坦丁堡就这么出乎意料地光复了。在1261年之后,君士坦丁堡再次成为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这个尼西亚帝国当时积累了大量财富被用于重修君士坦丁堡,以及用于支持帝国在欧洲方向对抗拉丁十字军国家以及伊庇鲁斯专制国的战争。许多部队从帝国原本的中心安纳托利亚西部被转移到欧洲进行这些战争,导致了安纳托利亚与罗姆苏丹边境的防守变得更加薄弱。因此,帝国再也无法阻止来自罗姆苏丹的这些突厥穆斯林战士对边境的掳掠,甚至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能组织出来一个强有力的有决定性的打击力量,将刚崛起的奥斯曼扑灭。这就是君士坦丁堡的简史,我为什么要介绍第四次十军东征呢?因为这其实是对于整个君士坦丁堡影响非常大的一个转折点,不仅是在政治经济上,而且对于很多文化上,以及对于后来东罗马帝国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们开始今天的旅行,今日的参观路线就是先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到托普卡帕宫的神圣和平教堂、君士坦丁纪念柱、瓦伦斯水道桥,之后是法提赫清真寺,原先的圣使徒教堂,然后到芬内尔区,就是圣乔治教堂。其实走下来也不远,大概需要两个小时,君士坦丁堡的公共交通非常好,买一张公交卡,而且非常便宜,坐一次车也就十几里拉,而且它的交通四通八达,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太大,老城区的改造不好,所以经常堵车,最好的交通工具还是电车或者地铁。坐公交车的话经常塞到半道,如果坐出租车的话,这些司机看到游客不会土耳其语,基本上会漫天要价,甚至不打表,所以这是游客陷阱,这是给大家的一个小贴士。 现在讲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希腊语是Hagia Sophia,土耳其语叫Hagia Sophia Camii,「Camii」就是清真寺的意思,是位于今天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就称索菲亚大教堂,它有着近1500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闻名于世,是一栋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索菲亚」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神圣、智慧,这个教堂的全名是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的是耶稣,因为耶稣本人就代表着圣智慧,而且这座教堂的祝圣日是圣诞节,就是12月25日。这种对于耶稣的称呼,可能是源自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一章第24节中对基督的描绘,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所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下,这座新设计的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进宫的时候,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的时候才它的建筑面积之最才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所取代,在此之前,圣索菲亚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包括公元360年的第一座教堂,一直到1453年期间都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主教座堂。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了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将祭坛用的器皿都移去,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画,日后要逐渐加上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闽拜尔,以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楼。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宗教意义,土耳其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转变为博物馆,并禁止把此处作为宗教礼拜场所。1935年2月1日,这座见证了数个帝国兴盛衰亡的建筑以博物馆的身份重新对世人开放,但是直到2020年7月2日,时任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撤销国父凯末尔在1934年签署的政令,恢复其宗教场所的角色,现在它被改为了清真寺,大教堂藏有大量圣物,当中一个15米高的银圣杖最具特色,这个是当时有的,现在已经没了,因为它是清真寺。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因为它作为牧首所在地,所以一直是正教会的焦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1054年枢机洪博特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宣布对牧首米查尔一世塞鲁拉琉斯破门,该事件被视为东西教会分裂的开端,西方的拉丁教会和东方的希腊教会在和子句上与礼仪上的纠纷一直存在。1053年,君士坦丁堡牧首马格尔塞鲁拉流斯把君士坦丁堡的拉丁礼教堂全数关闭,因其拒绝使用希腊礼仪。而塞鲁拉流斯致函罗马,指责教宗篡改圣经的内容及教义,质问西方教会圣餐用无酵饼是源自犹太教异端,安息日守大斋之后准许食未出血的肉,四旬大斋期间不唱哈利路亚等等这些教理上以及仪式上的冲突。教宗良九世派洪伯特枢机等人到君士坦丁堡与希腊教会协商,使节团尚未达成任务,却传来教宗于1054年逝世的消息,使者是否能代表圣座是有争议的,所以双方谈判失败。性情暴躁的洪伯特与他的同伴于1054年7月14日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将破门的判书放在祭台上,并对塞鲁拉流斯提出抗议,随后,洪伯特跺脚走出教堂,发誓说愿我主临建评判我辈,塞鲁拉流斯也不屈服,当众把教宗送来的诏书烧毁。最后,教宗和君士坦丁堡牧首互相将对方破门,标志着基督教正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这就是在这个教堂里面发生的,相当于影响了整个基督教历史的一个最重大的事件。 我们来看一下这座建筑,这是我拍的上午、下午、傍晚和晚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是接近1500年来在君士坦丁堡最重要的一座建筑,甚至后来影响了众多奥斯曼时期的清真寺,比如说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就是在它对面的蓝色清真寺,还有塞扎特清真寺、苏莱曼尼耶清真寺、奇利克阿里帕夏清真寺都是以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为蓝本,围绕它所建的。所以说,到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很多人会分不清,因为这些建筑看起来都很像,为什么呢?是因为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它们的蓝本,土耳其人没有太多的创造力,完全照抄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样子。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最佳现存范例,其镶嵌画、大理石柱子以及装饰等内景布置极具艺术价值,大教堂的富丽堂皇及精美粉饰,令查士丁尼在建造完之后也不禁声称「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查士丁尼监督建造索菲亚大教堂,直至十六世纪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完成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这个地位保持了一千年之久。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它是拜占庭建筑的第一个杰作,它的建筑和礼仪方面影响深远,并普及至正教会、天主教会以及穆斯林世界。这座教堂一共使用了107根柱子,柱头大多采用了华丽的科林斯式柱,柱身上还增加了金属环扣,以防止裂开。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制作,重约70吨。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它的内景,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了一个用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的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1/4,但是高度却多出了1/4,圆顶下的连绵的拱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有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所以圆顶已经不是绝对的圆形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形,其直径仍然是30到31米之间。如何在立方体建筑上放置圆形穹顶,一直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难题,但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给出的解决之道是翻拱,用四个三角凸面砖石结构将世界上最大的圆顶之一架设在恢宏的大厅之上,圆顶的重量通过穹宇再由角落的四条矩型柱子支撑,圆顶看似就在这些柱子和四个大拱形之间浮起,在东西两端各有两个半圆拱顶分散重量,每个半圆拱顶又将其压力进一步分散至三个较小的半圆拱顶上。室内的地面铺上了许多多色的大理石,绿白带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镶嵌画在砖块之上形成了外壳,这些覆盖物掩饰了柱墩,同时使外观看起来更加明亮。 这座教堂里边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镶嵌画,多个世纪以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镶嵌画布置相当华丽,这些壁画描绘了圣母玛利亚、耶稣、圣人、帝王以及皇后以及其他一些纯粹为装饰性的几何镶嵌画。1204年的时候,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军队肆意破坏城内重要的拜占庭建筑和贵重用品,其中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黄金镶嵌画,很多都被运到了威尼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1453年的时候变为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巨型的形像,许多镶嵌画都被石膏覆盖,不过这些画并没有一次性地被全部覆盖,一些十七世纪的记录反映出访客依然可以在教堂内看到基督的图像。在1847年至1849年间,加斯帕雷和朱塞佩弗萨蒂负责修复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阿卜多罗麦基德让他们记录在修复期间发现的镶嵌画,他们的修复工程不包括维修这些镶嵌画,因为在记录之后,他们就把这些又重新覆盖了起来,包括把教堂中央原先暴露的两个智天使也给覆盖了,但是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这座教堂里边看到这四个被重新展现出来的智天使的镶嵌画。剩下的有很多的马赛克遍布了整个教堂的许多地方,但是现在有一些已经被毁,有些已经看不见了,我们这回主要重点讲的是进门就可以 看见的三处最重要的镶嵌画。 第一处就是帝国大门的马赛克,我们可以看到它位于帝国大门,就是正门的这个位置,帝国大门是帝王进出教堂专用的大门。根据分析显示,帝国大门马赛克是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早期的作品,镶嵌画上有光环的这个人是当时的拜占庭皇帝利奥六世,他向基督卑躬屈膝,镶嵌画上的基督坐在有珠宝的宝座上祝颂,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籍,就是福音书,书上写着「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这就是约翰福音。在基督的两肩处各有一个圆雕,基督的左边是握有权杖的天使加百利,右边是圣母玛利亚,这些镶嵌画表达了基督将永恒的力量赐予拜占庭皇帝。 这个是西南大门的马赛克,查士丁尼一世在左边,右边是君士坦丁一世,站在圣母和圣婴两侧。西南大门马赛克位于西南大门的古市,绘制于公元944年,它是在1849年弗萨蒂负责修复工作的时候被发现的,镶嵌画上的圣母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双脚安放在以珍贵小石装饰的台座上,儿童时代的耶稣坐在她的膝上,基督的左手拿着卷轴给予祝福,站在圣母右边身穿礼服的是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君士坦丁堡送给圣母,在他旁边的文字提到圣人及伟大的皇帝君士坦丁,圣母左边的查士丁尼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模型呈给圣母。圣母头像两侧的圆雕刻有字,意思就是上帝的母亲。 这个是后堂马赛克,原先祭坛的正上方,它是圣像破坏运动之后的首个镶嵌画,它是由牧首佛提乌一世以及拜占庭皇帝米哈尔三世及巴西尔一世于867年3月29日揭幕的。后堂马赛克位于后堂高处的半圆顶,镶嵌画上的圣母玛利亚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耶稣坐在她的膝上,她的双脚安放在座台上。这幅镶嵌画被认为是溯源自六世纪的一幅,公元六世纪那幅在圣像破坏运动时期被毁坏了。这幅圣像被放在原本是金色的底面上,位于后堂讲堂的大天使加百利和米迦勒肖像同样也是来自于九世纪。因为现在这座教堂是清真寺,所以加百利和米迦勒的肖像不见了,现在这幅圣母像已经用白帐幕给遮起来了。这些是现在我们进门之后不仔细找就能看到的圣像,由于内部整改,现在恢复了清真寺的作用,所以二层以及更高的楼层已经不再对外开放,例如皇帝亚历山大马赛克、女皇佐伊马赛克、科莫宁马赛克、三圣像马赛克、北古士马赛克,这些都已经无法欣赏到。 这个是我拍的,现在因为是清真寺的作用,所以圣母像已经被遮起来了,天使像已经没了。 这个就是现在仅存的炽天使的一幅镶嵌画。其实有更多精美的镶嵌画,像类似著名的基督复活、卡帕多西亚教父这些镶嵌画存于科拉教堂,但是现在这座教堂已经暂停开放多年,我去了两次它都没开放,我怀疑可能也是因为要改成清真寺,现在的土耳其政府天天就搞这些事情。因为我没有亲自参观,连外景都没有看到,所以在此我就不做更多的讲解了。 这里的参观小贴士是,尽量选择在穆斯林晚祷期间(晚八点左右)进入参观,以避免白天的人流(游客排队能排出2公里开外),晚祷的时候我基本上直接就进去了,每日开放免费参观一个宗教场所,原来作为博物馆的时候是要收费的。入口为帝国大门,出口为西南大门。着装需要穿长裤,不然得租借围裙,土耳其夏天很热,但是因为这是宗教场所,所以还是要注意着装。女性需要蒙头,因为它是清真寺,入口处可以购买头巾。进入帝国大门之前需要脱鞋存放,现在它作为清真寺进入必须得脱鞋。非穆斯林不可靠近米哈拉布区域,就是最前头原来祭坛这一块儿。女性不可进入靠前的男性专属祷告区域,男性不可进入左侧女性专属祷告区域,这都是伊斯兰教的传统。宣礼塔的大喇叭声音超级大,如果住在周围的宾馆可能每天5点钟就会被吵醒(切身体会)。君士坦丁堡的公共交通非常的发达,不一定非得住在法提赫老城区,而且法提赫这地方游客陷阱太多,而且如果住宿是现找的话会非常贵,所以最好还是到对岸的迦克敦,就是卡迪克伊那块,那里既便宜,又都是本地人,而且没有这些嘈杂的东西。 这是神圣和平教堂,同时也被称为圣艾琳娜教堂,是一座原先的东正教堂。位于伊斯坦布尔托普卡珀皇宫的外院,它是伊斯坦布尔已知最古老的教堂,也是伊斯坦布尔唯一一座没有被改建成清真寺的拜占庭教堂。但是它也不是教堂,因为从1453年一直到19世纪,它一直被用作武器库,没有任何宗教价值。神圣和平教堂如今是作为博物馆和音乐厅运营的,这座建筑据说是矗立于一座在基督教之前的多神教寺庙的遗址,即君士坦丁堡从希腊贸易殖民地转变为罗马帝国的首都。它是第一座在新罗马所建造完成的教堂,据传,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四世纪委托建造的第一座神圣和平教堂,并于其统治末期公元337年完工,圣索菲亚大教堂于360年在君士坦丁提乌斯二世统治下完成之前,它曾经是宗主教座堂。在532年的尼卡起义期间,神圣和平教堂被烧毁,于是查士丁尼于548年又重新建造了这座教堂。740年,君士坦丁堡的地震又再次破坏了这座教堂,君士坦丁五世下令进行修复,并在其内部装饰了一些马赛克和壁画。但是在这一段时期,它所装饰的马赛克壁画没有圣像,因为这段时间正处于圣像破坏运动期间,这个时期的一些修复大体上一直保持至今。 穆罕默德二世于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后就修建了现在的托普卡珀宫,托普卡珀的意思是大炮门,当然「大炮门皇宫」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奇怪,所以之前一直叫新宫,因为旧宫是在大巴扎附近的一个没有修好的宫殿。但是,在建立新宫的时候,就把神圣和平教堂给圈了进来,所以它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因为新宫本身就有自己的礼拜场所,它没有被改成清真寺,直到1826年,禁卫军一直把它当做军火库。它也被用作军事装备的仓库,以及各种战利品展示的存放处。在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期间,它于1726年被改建成国家军事博物馆。1846年,帝国兵工厂元帅阿赫迈德撒特黑帕沙把这座教堂改建成了军事博物馆。从1908年到1978年,它一直被作为军事博物馆,后来移交给了土耳其文化部。如今,因为其非凡的声学建筑结构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氛围,神圣和平教堂现在主要被用作古典音乐表演的音乐厅。自1980年以来,每年夏天伊斯坦布尔国际音乐节的多场音乐会都会在这里举行。在2000年的时候,土耳其的高级时装设计师法鲁萨拉枝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展现了700件以奥斯曼帝国苏丹为灵感设计的一些作品,包括36位苏丹的长袍。多年以来,神圣和平教堂只能是在活动期间才允许进入。但是自2014年1月以来,博物馆每周都对外开放,周二除外。 可以看到目前的建筑其实是以532年为主体,里边是740年改造之后的样子,教堂大部分的上层建筑是在地震之后重建时期建造的。一个巨大的十字架的马赛克是圣像破坏运动的代表性痕迹,因为当时这些圣像都被破坏了,只有十字架才能代表信仰,黑色底线在纯金色的背景中勾勒出一个非常单纯十字架,十字架的末端呈喇叭与泪滴状,并围绕着半圆顶的底部延伸,这个十字架是君士坦丁五世在圣像破坏时期绘制的。在祭坛圆拱的内侧刻有诗篇第六十四章第四至五节的铭文,在外侧刻有阿摩斯书第六章第六节的铭文,这些铭文赞美了教堂作为主的圣所。因为这座教堂最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它保存了圣像破坏运动的一些内容,圣像破坏运动,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圣像的战争。这是指在第八世纪至第九世纪之间,东罗马帝国关于圣像崇拜问题的争论,以及其中数位皇帝所推行的相关政策。从726年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偶像崇拜法令为开端,至843年米海尔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表面上看起来只是破坏偶像主义的兴起,但是深层目的是要打击罗马教会和希腊教会在境内的很多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的贵族一直垂涎教会的土地,希望没收教会的财产。利奥三世推行运动是因为人民对当时奢华的教会不满,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取消圣像崇拜。教会地位崇高及财富雄厚,因此帝国政府就想利用破坏圣像来抵抗教会和修道院的势力,因此借由认为圣像就是圣经上所说的偶像,有违宗教原则,因而发动破坏圣像运动。利奥三世于740年去世,君士坦丁五世子承父业,继续推行此运动。虽然这些运动因为中途的一个叛乱而导致暂停,但是在743年的时候,君士坦丁五世复位后再次推行,大量的圣像被焚毁,教堂内的圣像雕刻被石灰水清洗。圣像破坏运动的推行影响了教会的收入及发展,更重要的是破坏圣像运动在教会中一直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它一直激发着各个教派的矛盾,令社会也处于动荡的情绪中,有很多教会支持圣像,有的不支持圣像,有的介于两者中间,有的是受到皇帝支持,有的是受到地方官支持,所以当时这些对于圣像不同的态度,最后发展成各种分裂的政治势力。君士坦丁五世大肆地进行迫害,因此他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大马士革的圣约翰也是维护圣像的,但是因为他当时是在伍麦叶哈里发国,所以说皇帝无法对他施加权威,这样一种社会乱象持续了大概30多年。大马士革的圣约翰这样说道,上帝临于图像中,正如他临在圣餐中一样,作表记的图像是未见之事物的真实代表,耶稣像如果没有描绘出来,那他就不是真耶稣了。为什么圣像是被允许的呢?虽然说确实我们无法知道圣父和圣灵长什么样子,但是圣子道成肉身,他已经是以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知道主耶稣是什么样子,而且在礼敬圣像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崇拜这块木头,而是通过这幅圣像看到主、看到圣母、看到这些圣人。 不是去说这块木头有什么灵验的,而是通过凝视这块木头,我们通过木头上的这个形象,而将我们的灵魂提升到和上帝结合。但是,当时这个圣像破坏运动是在整个罗马帝国全境,所以在西方的各个教堂里也出现了这些运动,还造成了当时西方很多封建领主和主教之间的问题,甚至君士坦丁五世在公元754年的一次宗教会议上,将圣像崇拜的拥护者大马士革的圣约翰逐出了教会。另一方面,教宗哈德良一世为了救助受到君士坦丁五世迫害的信徒,于782年复修了希腊永金团圣母堂,用于收容逃难的信友。君士坦丁六世继位,由于年幼,所以由伊琳娜女皇摄政,但伊琳娜女皇很快就废掉了君士坦丁六世的皇位,并且和支持圣像派妥协。教宗哈德良一世得以在787年召开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讨论敬礼圣像在教会中的地位的问题,结论是,不断注目于绘画的图画能够维持一个人的信仰,并使人经常留心其中的教训,肯定了圣像之重要性,且重申圣像可以被重视,但不可以被当成神来崇拜,并下令将反对圣像崇拜者的法令、文件和祝福全部销毁。843年3月11日,当时是大斋期的首个主日,米海尔三世的母亲、摄政的迪奥多拉皇后全面恢复了圣像崇拜,为纪念正教信仰凯旋这一东正教的重要时刻,大斋期的第一个主日被定为正信凯旋主日。破坏圣像运动对于拜占庭文化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大量圣像在运动中被破坏,对帝国文化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一些拜占庭帝国早期创作的艺术珍品在运动中毁于一旦,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亦是其中的牺牲品,但另一方面,运动却兴起了一种对于世俗艺术的热潮,一些无法逃离拜占庭的学者或者艺术家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主见,改变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特色,在这些被石灰水刷掉的圣像的墙壁上,出现了以皇帝的肖像或者是以花草、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世俗绘画,这些其中就不乏有对重大战役、皇家生活、公众运动和赛车竞技等场面的描绘。同一时期逃到意大利的学者在当地建立了大学和修道院,将东方的文化传到了西方。从长远上来讲,一直对于后来的文艺复兴都有很大的影响,经过了百年的圣像破坏运动终于落幕,印证着盛行雕像艺术的希腊文化战胜了历来反对偶像崇拜的阿拉伯文化,使希腊文化得到复苏,因为有传闻说利奥三世就是受到了当时兴起的伊斯兰教的影响,所以才因此下了破坏偶像的诏书。 参观贴士,现在这座教堂没有任何宗教活动,它仍然只是一个博物馆和音乐厅,每周二闭馆。进入此教堂需要进入托普卡珀宫宫门,可以买单独的门票,也可以买联票,但因为托普卡珀宫是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第二火爆的景点,它是奥斯曼的老皇宫,所以说排队至少40分钟,这40分钟还仅仅是安检排队,排完之后,买票还得再排队,所以最好还是购买土耳其博物馆卡,博物馆卡不仅可以在这儿买,在艾哈迈德广场上有单独的售票亭,也可以到考古博物馆里边买,这些地方都不用排队,价格是700里拉,就是伊斯坦布尔博物馆的通票,土耳其全境博物馆15日通票价格是1000里拉,推荐购买全境通票,以后要是去参观卡帕多西亚、以弗所等这些地方都可以使用。但是土耳其文化部就是对自己人特别好,我买的通票价格是1000里拉,而我的土耳其朋友是土耳其公民,只需要15里拉还是20里拉一年的博物馆通票,而且可以多次,20里拉的全境博物馆一年通票多次入境,我这个只能打卡一次,而且仅限15日。 现在我们来讲这座君士坦丁纪念柱。君士坦丁纪念柱是一座罗马纪念柱,于330年由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这是罗马传统,所有皇帝都喜欢给自己立个像,不管是之前崇拜多神教的皇帝,还是后来信仰基督教的皇帝,甚至听说之后信奉伊斯兰教的苏莱曼大帝,他自称是罗马皇帝,而且也给自己立了个像,这甚至都违反了伊斯兰教法,但只要是让自己跟罗马沾边儿的,都特别喜欢这一套。它是用来纪念拜占庭改名为新罗马,作为罗马帝国的新首都。君士坦丁纪念柱位于伊斯坦布尔老城中心的亲兵街,沿着古老的帝国议会路,介于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就是原先的君士坦丁堡赛马场和巴耶济德广场,就是在罗马帝国时候的迪奥多西广场之间。公元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纪念柱奉献,举行了基督教和异教徒的混合仪式。君士坦丁纪念柱位于君士坦丁广场,这个椭圆形的广场位于城墙外面,这个城墙不是外城,不是君士坦丁堡城墙,指的是大皇宫的内城城墙。当时的柱高50米,分为九段,用斑岩砌筑,颈部有君士坦丁的雕像,采用阿波罗的形象,他拿的球据说是含有真十字架的片段。在君士坦丁纪念柱的底部是一个神龛,保存的圣物据称是有在各各他与耶稣基督一同被钉的两个强盗的十字架、发生了饼和鱼奇迹的筐、抹大拉的玛利亚的雪花石油膏的药罐,她用香膏为耶稣洗脚,还有一个雅典娜的木质雕像,来自于特洛伊,1106年的大风刮倒了雕像上部的三段。几年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曼努埃尔一世在顶部安放了十字架来取代原先的雕像,并且增加了题词,上面写着「忠实的曼努埃尔复活了这座被时间破坏的神圣艺术品」。1204年,洗劫该市的十字军取走了上面的青铜,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奥斯曼土耳其人取下了十字架,1779年的地震和大火摧毁了君士坦丁纪念柱周边的街区,留下了黑色烧焦的痕迹,因而得名「被烧之柱」。阿卜杜勒哈密德进行了修复,增加了现在的砖石基础,基础在1779年进行了加固,原来的平台现在位于地面以下2.5米。君士坦丁纪念柱是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罗马艺术品之一,它今天高35米,修复工作自1955年开始,填补了裂缝,1972年更换了金属支架。1985年伊斯坦布尔半岛的历史古迹,包括君士坦丁纪念柱在内,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位于巴耶济德建筑群和大巴扎旁边,可以同时参观这些地方,而且大巴扎里边有那么一两个在胡同里边儿的很好吃的土耳其大市场,如果有兴趣的话我到时候再推荐。 现在讲的是瓦伦斯水道桥,它是建于公元四世纪后期的罗马渡槽系统,用于供应君士坦丁堡的用水。渡槽的建造始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提乌斯二世统治期间,并于373年由瓦伦斯皇帝完成。水道桥沿用了多个世纪,它是由拜占庭人和奥斯曼人扩展和维护的。最初,整个饮水系统从两条泉水饮水,每年春天渠道都会汇合。这个四世纪的系统,第一阶段长268公里,五世纪的时候,第二阶段又增加了451公里管道,从距离君士坦丁堡120公里的地方取水。该系统的最后一座也是最显眼的就是这座水道桥,它保存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法提赫区,离法提赫清真寺很近,它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它的拱门横跨阿塔图尔克大道。瓦伦斯水道桥横跨山丘之间的山谷,现在是伊斯坦布尔大学和法提赫清真寺所在的山丘,法提赫清真寺是以前的圣使徒教堂所在地。现存的高架桥全长921米,比原先奥斯曼时期减少了约50米。 下面我们就要讲的是圣使徒教堂,法提赫清真寺。很可惜,圣使徒教堂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只剩下法提赫清真寺。最初圣使徒教堂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兴建于330年,他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往君士坦丁堡。到他337年去世的时候,教堂尚未完工,由他的儿子和继承者君士坦丁提乌斯二世完成,他将父亲的遗体安葬于此。这座教堂供奉耶稣的十二门徒,皇帝打算将所有圣徒的圣髑都收集到这座教堂里边,但是他只收集到了圣安德列、圣路加和圣提摩泰的圣髑。查士丁尼时期,这座教堂已经被认为不够宏伟,于是在原地又建造了新的使徒教堂,新教堂在550年6月28日祝圣。君士坦丁和三位圣徒的圣髑被重新安葬回新教堂内,查士丁尼和他的家人的陵墓修建在教堂的北翼的底部。在700多年内,圣使徒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教堂,仅次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但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却位于城市最古老的部分,而圣使徒教堂则位于扩展后的这个部分,它属于君士坦丁堡扩建之后的一个中心。它在主干道梅塞大道上,因此当时是城内最热闹的教堂,大多数的皇帝、许多牧首和主教都安葬在这座教堂里面,在数百年间,他们的遗体受到信徒的尊敬。据该教堂的一些历史记录所说,最尊贵的圣髑是圣徒安德烈、路加和提摩太的头骨,此外还有金口约翰和其他教父、圣人和殉道者的遗物。该教堂还拥有一部分「鞭打柱」,据称耶稣曾经被捆绑和鞭打,这个其实现在还在,会在圣乔治教堂里边见到。多年以来,教会收到信徒捐赠的大量金银宝石。9世纪,巴西尔一世翻修了教堂。1204年,十字军洗劫了这座教堂,他们洗劫了皇家陵墓,抢走了黄金和宝石,没有一座陵墓得以幸免。其中很多珍宝被运到了威尼斯,现在仍然能在圣马可圣殿看到。米海尔八世从十字军手中收复了君士坦丁堡之后,在教堂矗立了天使长米迦勒的雕像,纪念这一事件以及他本人,因为他叫米海尔。在14世纪初,安德洛尼卡二世修复了教堂。此后由于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君士坦丁堡人口的下降,于是这个地方就年久失修。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穆罕默德命令牧首根纳季乌斯二世搬至圣使徒教堂,因此圣使徒教堂成为希腊正教会的中心,但教堂周围的地区很快就成为土耳其人的居住区,他们对于市中心有如此巨大的基督教建筑出现了很多的敌意,因此牧首就决定搬到了基督徒所聚的塞内尔区的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现在帕玛卡里斯托斯教堂也是座清真寺。穆罕默德二世于是就把圣使徒教堂没收,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对它进行翻修改成清真寺,而是直接把它摧毁,在原址上兴建了一座更为壮观的清真寺,命名为法提赫清真寺,「阿拉法提赫」在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中都是「征服」的意思,至今仍在那里,以及穆罕默德二世的坟墓。 在四世纪和五世纪初,有很多教堂都模仿了这座教堂的建筑结构,虽然说这座教堂我们见不到了,但是我们在很多西欧地区的这些早期教堂,巴西利卡里边,我们仍然能看到这座教堂的影子,所以它并没有完全消失,例如米兰的圣安波罗修圣殿、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都是模仿了第二座圣使徒教堂。从君士坦丁大帝337年去世,到君士坦丁八世1028年去世,大部分皇帝都安葬于圣使徒教堂内,后来堂内已经没有更多的空间,皇帝才开始安葬在城内其他教堂和修道院里。 因为现在教堂已经没有了,所以只能摆出法提赫清真寺的图片。它们都是模仿圣索菲亚教堂的样子,所以我一开始在做这个教案的时候,甚至还弄出了乌龙。我当时把苏莱曼的儿子的陵寝的这座清真寺,当成了法提赫清真寺,后来发觉不对,我才把它给改为真正的法提赫清真寺,这些照片全是我自己拍,只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太像了。君士坦丁堡所有这些清真寺看起来很相似,很难分辨出来。 这个就是原先存放于圣使徒教堂的拜占庭皇帝灵柩,现在位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可以使用博物馆通票进入馆前广场参观,这大概也就是仅存的一些。 下面讲的是比较重要的芬内尔区。芬内尔是伊斯坦布尔法提赫区的一个街区,在法提赫的北部,濒临金角湾。街区内布满了古老的木屋、教堂和犹太会堂,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代,介于主轴线和岸边之间的木屋经常是使用来自本都或者黑海地区的进口木材,其优美的立面大多是在1930年之后因拓宽街道而消失。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许多希腊人仍然住在芬内尔区,成为芬内尔人。奥斯曼帝国时期,富有的芬内尔人被任命为土耳其帝国欧洲领地和希腊,以及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的官员。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也迁居到本区的圣乔治教堂,芬内尔成为其代称,正如梵蒂冈代表着罗马天主教的教廷。1941年的时候,一场大火毁了牧首宫,1989年至1991年的时候,重修了牧首宫的建筑群。保加利亚的圣斯德旺教堂也是其中一座非常重要的教堂,它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巴洛克式教堂。还有许多其他的希腊东正教教堂,都可以追溯到拜占庭帝国时期。芬内尔区不仅是对基督教来说有着宗教意义,这个区域我认为是现在的伊斯坦布尔里面最漂亮的一个区,有着非常漂亮的木质建筑,或者是五彩刷出来的墙,以及它附近有非常棒的餐馆和咖啡厅。 这就是芬内尔区的照片。我强烈推荐右上图这种大概是瓦罐焖肉,这个安纳托利亚的一种菜,但我不推荐在伊斯坦布尔吃,因为伊斯坦布尔的这种菜是漫天要价,一般至少得要500里拉、600里拉以上,而如果到它的原产地就是安纳托利亚涅夫谢希尔,原来叫尼亚波利斯,在那里吃的话,大概只需要200里拉就可以吃到,非常棒,这确实是到现在为止,我认为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土耳其菜。猫就不用说了,到处都可以见到猫。 这就是保加利亚的圣斯德旺教堂,里边真的是金碧辉煌,这座教堂修得比牧首宫都漂亮。 这是芬内尔的希腊正教学院,我原本以为它一直在运作,它在18世纪、19世纪的时候在运作,现在天天关着门,我通过窗户望进去,里面破破烂烂的,估计是已经荒废了,但是就摆在那儿,不能拆,因为它是教会的财产。 这就是我说的咖啡馆餐厅这条街,它离牧首宫走路只需要三分钟,所以我在仪式结束之后就直接来这儿吃饭喝咖啡。 这个就是在山丘上。 像前面有宣礼塔这里,远远望去可以看到科拉教堂,现在是科拉清真寺,但就是一直关着门儿。整个芬内尔区都是在山上,之后我准备在下一讲的时候,详细地讲在芬内尔区的拜占庭时期的教堂。 现在就是最重点了,圣乔治主教座堂。圣乔治主教座堂,它是自大约1600年以来,一直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所在地,其领袖被视为东正教中的同侪之首,并且经常被视为全世界3亿东正教基督徒的精神领袖。这座以殉道者圣乔治为主保圣人的教堂,它是许多重要的宗教服务的活动场所,也是普世宗主教在圣周四祝圣圣油的地方。普世牧首会祝圣所有东正教会使用的圣油,然而现在大多数自治教会的负责人都会自主地圣油祝圣。教堂位于芬内尔区,是老君士坦丁堡历史中心的西北部,这是一个比较小的教堂,但它在世界基督教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实话实说,这座教堂比我在伦敦教堂的建筑面积都小一半,这完全是因为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兰教法,该法律规定,所有非伊斯兰建筑必须比相应的伊斯兰建筑如清真寺要更小、更简陋。在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前,普世宗主教的座堂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但是这座教堂是当时全城最大的建筑,所以不可能留给基督徒。自1453年以来,芬内尔区成为希腊基督教社区的生活中心。1597年,牧首马太二世将宗主教区迁至位于芬内尔区的圣乔治修道院。教堂经过多次重建,几乎没有保留其原始结构。牧首提摩太于1614年重建,并扩建了一些教堂,在君士坦丁堡牧首卡利尼库斯二世的领导下被再次扩建。在18世纪初,教堂被大火严重损毁,1738年又发生了一场大火,教堂再次遭到严重破坏,直到1797年,牧首格列高利五世才得以开始大规模的重修工作。这座教堂现在是一座三过道的大教堂,东侧有三个半圆形的后殿,西侧有一个横向的前厅,内部被柱廊分成三个过道,高高的乌木长椅沿着柱子排列。 这个是外景,我们可以看到,双头鹰代表着普世牧首以及拜占庭帝国的象征,底下这个是圣彼得的钥匙,上面这个是希腊语的「普世牧首」的意思。 我们来看它的内室。我是因为当时有人带领,所以我们受到祝福了,可以进去看到祭坛,这座教堂被设计成一座三过道的大教堂,东侧有三个半圆形后殿,西侧有一个横向的前厅,内部被柱廊分成三个过道,乌木长椅沿着柱子排列。就是这个乌木长椅,这些是主教坐的地方。这种安排在中殿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来进行礼拜仪式,当屋顶升高到现在的高度时,在牧首格列高利六世的领导下,对教堂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动。从这次修复开始,带有装饰性门框的新古典主义大门使这座教堂的正面外观看起来与大多数其他通常保持拜占庭风格设计的东正教堂不同。最后一次重大重建是由牧首约阿希姆三世进行的,更换了圣所的大理石路面,制作了用于存放圣髑的大理石棺材,修复了圣像框架,并用礼器和祭服丰富了教会的收藏,这些都是东正教徒所捐赠的,很多都来自于奥斯曼帝国以外的地区。1941年,教堂再次被大火烧毁,但是后来因为政治原因,直到1991年才完全修复。自奥斯曼帝国垮台和现代土耳其民族主义兴起以来,伊斯坦布尔发生了很多针对基督徒的暴力事件,伊斯坦布尔的大部分东正教人口被驱逐出境或者被迫移民,使得大牧首处于异常的地位,犹如一个没有羊群的牧人。今天,圣乔治教堂是普世牧首区和东正教的象征性中心,也是东正教徒的朝圣地,教会得到其他国家的东正教社区的财政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教堂里面的圣物,第一个就是主耶稣受鞭刑时所拴的石柱,然后是圣金口约翰的圣髑,再就是圣巴西尔的圣髑,还有神学家拿先素的圣格列高利的圣髑。这些圣物在1204年的时候被十字军从君士坦丁堡抢走了,但是在2004年的时候,被教皇若望保罗二世归还给了圣乔治教堂。 这个就是今年新年1月1号的圣巴西尔主日崇拜的时候,我参加的活动。圣巴西尔的圣髑被拿出来了。这位就是牧首巴尔多禄茂,他很平易近人,之前我也见过他,他一月份的时候来过伦敦,之后大家一起吃饭,他就跟一个非常普通的主教一样,根本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被一大堆人簇拥的感觉,当我亲眼见过之后,其实我还挺喜欢他的。 这个就是牧首官邸,这座白色的房子,上面是牧首宫办公区的主楼梯,这个是根纳季乌斯牧首和穆罕默德二世交涉献出君士坦丁堡城的镶嵌画,然后这个是至圣治理会议厅。 觐见厅就是牧首接见客人的地方,有时候也举行一些活动。 我们来介绍一下圣彼得门。格列高利五世是君士坦丁堡正教会普世牧首,同时又是民族烈士兼圣徒,他牺牲于希腊独立战争的初期阶段,在1821年君士坦丁堡大屠杀的时候,他被奥斯曼当局处死,罪名是他无法约束东正教的希腊人参加造反运动,因此以失职罪被处以绞刑。事件过后,他的遗体被悬挂在这儿三天,之后又被扔到了金角湾里,后来被人打捞出来送到了敖德萨,并于1821年6月安葬。1921年,在他受刑100周年的时候,他被东正教会正式册封为圣人。 这是一些参观贴士,早上8点到下午4:30对外开放,安全检查严格,但是人很少,不用排队,因为去的人基本都是朝圣的正教徒,我这两次去的时候都没有看到旅行团。普世牧首非常平易近人,他亲自参与礼拜,但是圣母安息节就是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没见到他,他去了特拉布宗,并且每年都会去,后来是在11月份他来伦敦的时候,才见到他。新年和其他重大节日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朝圣者,就像今年1月1日。我那天早起,在马尔马拉海坐船,我住在迦克敦,要坐船到芬内尔,沿海这第一缕阳光非常漂亮,这是早起的一个好处。礼仪时间非常长,大概早上8点半左右开始,一直要持续到下午1点,绝对能赶得上圣餐。而且这些朝圣者,大部分都是看到牧首合个影,然后就离开了。之后,牧首就会时不时的在礼仪结束之后亲手分发一些小礼物,像明信片、小十字架、小圣像,所以一定要坚持到崇拜结束,我就是拿到了一个小十字架。紧贴在教堂右侧的官方宗教用品小店,有不错的物美价廉的纪念品,老板娘是雅典来的,很友善,喜欢和大家聊天。可以安全地逗小猫,这个适用于伊斯坦布尔全市,所有猫都是打过针的,这个是归伊斯坦布尔市政府管,所有狗跟猫都是,尤其是狗,在耳朵上打了耳钉的,就是绝对安全的,被咬了都没事儿,而且这些猫狗都乐意与人亲近。 这是在牧首宫前面广场上特别小的一块儿空地上的猫,还有挺漂亮的异色瞳,一蓝一绿。 今天我们的介绍就到这里,这就是相当于我们从原来的拜占庭大皇宫,沿着金角湾海岸一直走到芬内尔,大概是这么个路线。下期,我们就要沿着芬内尔往西南走,沿着城墙就是蒙古圣玛利亚教堂,布雷契耐圣玛丽教堂,泉水诞神女修道院,君士坦丁堡城墙,1453纪念馆,基督全能者修道院(现在叫泽伊雷克清真寺),当时是君士坦丁堡最大的修道院,现在是一座清晨寺,还有到南边的小圣索菲亚教堂,相当于走了一圈回来,还有君士坦丁堡竞技场,回到了苏丹艾哈迈德广场。

March 5, 2023 · ephremyuan

孙泽汐博士:与帝国的张力(讲稿修订版)

按:孙泽汐是Belmont University 基督教历史助理教授,杜克大学世界基督教博士。孙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一系列政教关系的讲座,此为第一场:与帝国的张力——君士坦丁前的政教关系。视频应讲员要求不予公开,但讲稿是公开的,并且与视频内容基本一致。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泽汐博士修订而成。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应讲员要求,本讲座无视频内容,但提供录音和讲稿问答 与帝国的张力——君士坦丁前的政教关系 讲员:孙泽汐博士 讲稿整理:Theodosius 修订:孙泽汐博士 在教会建立兴起的头三百年之内,也就是从初期教会,到君士坦丁归信这一惊天动地的转折之前,教会和罗马帝国以及当时的主流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教会跟当时的帝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张力。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初期教会如何在一个对她充满敌意的社会中立足并且发展。 首先为大家澄清一个事实。在想到初期教会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教会跟政府有很多直接的冲突、公开的对抗,经历不间断的逼迫,好像每时每刻帝国在把基督徒拉去喂狮子。这多少是个误解。初期教会学者大多认为,教会在头二百年,对于罗马社会来说处于边缘化状态。大多数罗马人在公共领域很少跟教会打交道 (public invisibility). 所以有学者如此形容这个时期的教会,说她好像是一个关起门来的花园,如果没有人邀请,就不知其所在,也进不去。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初期教会如何跟周围的罗马社会和文化相互动。从教会的角度出发,这样的互动不是单方面的排斥和拒绝。教会不是一味地把所有希腊罗马文化尽数拒之门外,而是选择性地适应和采用。 但是帝国与教会的冲突还是会发生。冲突的发生是基于一个根本性的对立,是两种世界观的对立。一方面,罗马帝国当时普遍存在「pietas」的概念(由此演变出现代英语的「piety」),翻译过来就是「敬虔」。不过「pietas」并不仅仅指向罗马人的宗教,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更恰当的翻译是责任和必须做的事 (duty). 这种责任感既是对当时希腊罗马的诸神所言,同时也是对自己祖先的责任。在罗马人的世界观里,对诸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奉养,连同对恺撒像神一样的崇拜,一同构成了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石。可以想象,拒绝这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基督徒,在当时的社会看来,就是在拆整个帝国的台。他们可能大部分时间会受到冷遇。但一旦冲突爆发时,教会就会出现两种回应,产生两种人群。前者是殉道士,这个词在希腊语里就是为神作见证的人。在敌对的罗马社会帝国中作见证,代价就是成为殉道士。第二种是护教士。既然罗马社会对基督教存在巨大的敌意和误解,一批受过教育的人就应运而生。他们用哲学,就是罗马人听得懂的方式去阐述基督教信仰。这一批人就被称为护教士。 教会所受的逼迫又会给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一句话叫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殉道士的血就是教会的种子。逼迫一定会带来教会的增长吗?或许从长远和多数的例子来看,确实是这样。但是整个过程比我们想的要更复杂一些。逼迫到底会给教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会用公元250年第一次帝国性的系统逼迫作例子来给大家说明。 教会在头两百年间,是一个怎样对大部分公众不可见的状态呢?如果大家去罗马参观,可以看到公元二世纪初到中叶基督徒的地下墓穴。在通俗想象中,这里被描述成早期基督徒躲避逼迫的地方。其实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都表明,这地方主要就是墓穴。因为一旦有了基督徒群体,就会有生老病死,而教会要给穷困的成员提供埋葬的场所。当然这不只是一个墓地,也是基督徒群体聚集的地方,可以和当中出来的殉道士有近距离的接触。在这样一个地方,一起读圣经、唱诗,守圣餐,场所就赋予了敬拜特殊的含义。 同时,在这个地下墓穴里边,我们看到了最早的一批基督教的标志。 这边有一个鸟的雕刻,嘴里边叼了一个东西。从圣经出发,这个标志可以被解释成是一个鸽子叼着一根橄榄枝,预示着挪亚洪水的故事。 另一个代表基督徒和基督教的标志就是鱼。把“鱼”的希腊字拆开,其字母可以跟「耶稣基督,神之子,救主」的希腊语首字母一一对应。其他还有一些常见的标志,比如船,寓意把人从此岸载到彼岸去;或是一个锚,代表基督徒的盼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并非基督教专属的标志呢?有一种解释比较合理,就是在比较早期的时候,基督徒群体当中缺少自己的艺术家和工匠,以及自己的表达方式。所以他们选择借用这些希腊罗马文化和社会中已经有的,来表达和传递自己的信仰。 一个更加明显的例子,就是这个地下墓穴顶端的一幅壁画。我们大概可以分辨出这是一个年轻人,肩上扛着一只羊。从圣经来看,这就是约翰福音里面说的,耶稣是好牧人。 其实这种表达借用了在希腊罗马传统中已经存在好几百年的Kriophoros(lamb bearer),是一个乐善好施、帮助邻舍的概念。它被早期教会借用,去传递基督教框架内的爱邻舍的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再传承。单看这幅壁画,罗马人可以有罗马人的解释,基督徒可以有基督徒的解释。 这么多的例子里,基督教标志性的十字架为什么没有出现?耶稣被钉十字架这样的表达,这个后世基督教传统十分常见的标志,出现的时间惊人的晚。目前所发现耶稣钉十字架的明确表达,是Santa Sabina教会木质大门上的雕刻,时间约为公元430年。 而今发现最早的十字架的表述是这个Alexamenos graffito,出土于罗马旧城的核心位置。是凯撒宫殿区一组刻在墙上的涂鸦。图画中有一个人,即Alexamenos,在敬拜他十字架上人身驴头的神。考虑到这个涂鸦的内容和位置,一个合理的解释指向罗马人对他们所认识的基督教的嘲弄——基督徒敬拜一个被钉在十字架上长着驴头的神。这一嘲弄折射出罗马主流社会对基督教的误解,带有不屑和敌意。这大概是公元200年前后的东西。 当时的罗马帝国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他们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处理基督徒问题?在这儿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物和他所写的书信,这个人叫小普林尼,二世纪初,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极盛时,小普林尼作为帝国的一个官长,给皇帝图拉真治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是教会之外有关基督教和基督徒最早的记载之一,大概写于公元113年。鉴于视角完全从罗马帝国出发,内容应该相对可信,不会是基督徒编造来粉饰自己。从信中可以瞥见帝国对早期基督教和基督徒的态度和做法。 首先,针对他治下这一群奇怪的叫基督徒的人,小普林尼在信里描述了他所采用的流程。如果有人被指控是基督徒,他就会被带到官长那里面临审判。官长会问他三次,你是不是基督徒。如果回答不是,接下来你就给罗马的神或者皇帝上香、献祭,然后就可以离开了。若你三次承认是基督徒,惩罚就要来了:要么被斩首,要么去罗马上诉(如果你是罗马公民)。换言之,这些被带到普林尼面前的人没有犯任何罪。他们唯一的罪名就是他们是基督徒。 在皇帝图拉真的回信里,他基本上肯定了普林尼的做法。其中有两点很重要:他告诉普林尼,若没有人告发,就不要去追究,即不要去主动追捕基督徒;但若有人把基督徒带到你的面前了,只要他们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他们就应该受罚,被处死。这大概就是罗马帝国早期对待基督徒的政策。那么,当逼迫到来,基督徒不愿意否认主名的时候,殉道就发生了。 公元203年,有几位敬虔的基督徒妇女在北非的迦太基经历了殉道。其中两位的名字叫Perpetua和Felicity。她们的殉道是非常罕见的记载,因为在古代世界不太可能看到女性做主角,遑论大篇幅引用一个女性的日记。当时帝国发出了禁令,禁止任何的宗教归信。Perpetua作为上层社会的一个女性,还在怀孕的时候,就被迦太基当局逮捕。去读她自己的记载,就会发现她们看待殉道的角度耐人寻味。其重点不在于苦难,不在于说这是一个多么不幸或是需要逃避的事情;恰好相反,她的第一个异象把殉道看作是往天上攀登的黄金阶梯,是来到神面前的一个机会。魔鬼的工作不是把你杀死,而是阻止你殉道,不让你来到神面前。这些早期的基督徒是怎么殉道的呢?他们通常被丢到罗马的斗兽场里,和野兽搏斗,最终受死。而Perpetua在第二个异象里看到她所要与之战斗的,并非这些有血有肉的人或者野兽,而是魔鬼,是背后的属灵争战。总的来说,这些早期的殉道士把殉道看作一种胜利,因为它标志着他们在这样的受苦里,就跟他们受过苦的救主耶稣合一了。他们所流的血就成为他们第二次的洗礼。 再谈一谈护教士。Justin Martyr殉道者游斯丁,大概是公元二世纪早期的一个护教士,是为基督教信仰和基督徒作辩护的一个人。他是一个哲学家。当时,哲学不只是抽象的写作和教室里的高谈,而是一种美德的生活方式。游斯丁自述他年少时为追求美德的生活,到不同的哲学流派去寻找智慧,但都没有满意的结果。直到有一天,他在巴勒斯坦凯撒利亚的海边遇到了一个叙利亚的基督徒。这个老基督徒告诉他,你应该去读希伯来圣经,犹太先知比希腊哲学家说的要更美。这就成了他归信基督教的契机。 更重要的,是他惊讶于基督徒可以没有恐惧的迎接死亡。希腊哲学的传统中,为什么苏格拉底被看作是智慧的化身?因为他没有屈服于雅典对他的审判,没有因为爱惜自己的性命就不坚持他的立场。游斯丁在基督徒身上看到了哲学家不畏惧死亡的品质。他在归信后继续教哲学,成为了一个基督徒哲学家,把他的学生和学校带到了罗马。直到公元165前后,很可能是他的一个竞争对手,看到游斯丁的成功,就告发他和他的学生是基督徒。现在存留下来一份法律文件,记录了游斯丁的受审。因为他认信耶稣的名,所以游斯丁不仅是一个护教士,他也成为了一个殉道士而被斩首。 游斯丁是用希腊哲学的方式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当时的罗马社会如此指控基督教:如果你们基督徒真像你们说的这么正直和正义,那就不会被整个社会所仇恨、所批判了。游斯丁在回应时却说,不,是你们在属灵的知识上搞错了。罗马的诸神其实都是鬼魔(demons在当时泛指非善意的属灵存在),所以你们才会逼迫基督徒。这是对向罗马诸神和祖先的义务,即Pietas,的一个强有力的批判。他是不是完全抛弃了希腊的哲学呢?其实也不是。游斯丁巧妙地引入了Logos的概念,在圣经里边就是约翰福音一开始说的「道」,「the word」,希腊语就是Logos。游斯丁说,为什么我们在希腊哲学里也看到智慧的闪光呢?因为一切真理的源泉都是耶稣基督,都是神的道,Logos。Logos在进入人心里时,就给他们带来了智慧。而希腊哲学之所以有欠缺之处,是因为他们没有全备的道,没有接受耶稣。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可以跟苏格拉底类比:他们都有一个美德的生命,不惧怕死。因为前者有整全的Logos,他们就比苏格拉底更超越。 针对Perpetua还是对游斯丁的逼迫都在公元250年之前。早期基督徒所面临的逼迫有什么样的特征呢?鉴于早期教会的社会隐形,早期的逼迫是比较零散的,不固定的,具有一定的地区性。这样的逼迫通常不是想要根除整个教会,而针对那些教会领袖的捕杀,来震慑基督徒群体。但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长,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里引用一个社会学家对早期基督徒的人数做的估计。从方向上看,从一世纪到二世纪,基督徒有稳定而缓慢的增长。人数增长最快的这段时间,从不到0.5%一跃超过10%,是在公元三世纪。在这样的人数增长之下,局面开始发生改变。 到差不多公元300年的时候,基督教已经遍布了整个罗马帝国,所有蓝色点都标明了有教会存在的城市。所有的蓝色阴影区域,都是基督教扎根的地区。当时基督教已经远远不限于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和希腊,已经到了罗马、欧洲、西班牙和北非。 为什么基督徒的人数在第三世纪呈几十倍的增长?历史学家大多把三世纪的罗马帝国形容成是一个充满麻烦的时期。帝国在各方面经历挫败,战场上的失利,外敌在边境的入侵和骚扰,还有整个经济框架和货币体系所呈现出崩溃的态势,各种各样的天灾,洪水、饥荒和随之而来的疫病,使帝国一片混乱。这在权力的顶端也有体现。在公元210年前后,就是最后一个稳定统治的皇帝死去后,在三四十年里走马灯一样换了十几个皇帝,造成一系列血腥的政变。相对而言,在基督徒社区里,处于互助和照顾穷人的传统,出现了当时一个罗马历史学家所说的,做一个基督徒比做一个罗马公民更有安全感的现象。 公元249年,一个新的罗马皇帝上位了。Decius上位之后,有很大的雄心壮志,要重振帝国的声威。在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之下,他迫切需要做的就是重振社会的底层逻辑,即把所有人重新拉回对希腊罗马诸神的崇拜当中。 这个是从埃及沙漠里边所发掘出来的一个证书,上面记载了Decius推行他的运动的做法。每一个人都必须在当地政府长官的监督下献祭,要么对罗马诸神献祭,要么对罗马皇帝烧香。然后,政府会发给你一个证明,证明你献过祭了,最后加上官长和自己的签名。如果拒绝献祭,就要被拖去审判,面对财产被没收,人被流放或关押,或被施以酷刑以致被杀掉。为什么要如此兴师动众?如果有人数不断增长的一群人,拒绝给罗马皇帝烧香献祭、表达忠诚,这在政治上对帝国来说就构成极大的威胁。在文化上拒绝参与献祭,就好比住在同一个小区,但是基督徒不交物业费,大概率会被同小区的其他人所仇视。罗马人会想,我们之所以会在第三世纪遭受这么多麻烦,是不是因为缺失了对罗马诸神的敬拜和献祭?这种缺失的始作俑者是谁?如此,人数不断增长的基督徒和一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之间就会有冲突,一个大的逼迫就会来临。 公元250年,第一次帝国范围内系统性的逼迫到来。罗马、耶路撒冷、安提阿、迦太基这些主要城市的主教和教会领袖第一时间被逮捕、处死。这对迦太基教会的打击是毁灭性。这个打击不只在于其残酷的手段和死亡人数,而是有多少基督徒妥协了。在当时的主教居普良Cyprian的书信里,他提到有很多人主动地牵牛宰羊去献祭。这就在社群里产生了分裂,那些堕落的献祭者(the lapsed)和那些坚持信仰的认信者 (the confessors) 中间出现了一道鸿沟。这给教会带来的麻烦不止于此。后来居普良发现这些认信者开始行使主教的权力。在逼迫过去之后,有一些献过祭的人为了重回教会,就去求这些认信者替他们祷告。这样祷告很快演变成替他们写一封赦罪的书信,而类似的书信又泛滥成了一种打白条——内容已经全部写好,你只要填上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所以这个逼迫带来的不止是分裂,而且是在教会治理上更加深远的挑战。 收拾局面花了很长时间,直到北非的主教一起举行了一个公会议。最后采取了一个不是特别严厉,也尽量持守立场的处理方式。在这个对教会的试炼中,居普良写了一卷书论教会的合一,即教会怎样在帝国的压力和逼迫之下维护合一。里边就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you cannot have God for your father if you do not have the Church for your mother,如果你不把教会当做母亲的话,你没有办法真正让神成为你的父亲。而居普良在258年新一波逼迫来临的时候,也被抓起来审判。有法律文件存留下来作证。最后审判官问他「你是否承认是基督徒」,他说「我承认」。判罚是被剑杀死。居普良回应道,感谢神。...

March 1,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博士:论教育

按:Dimitri Kepreotes博士是希腊人,是正教徒,跟Lydia讲师同一所神学院教书,开教父学,东正教教规,基督教教育等课题。Dimitri博士会在我们平台开讲一系列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的讲座,此讲座为第一讲。此讲稿经Theodosius弟兄整理,阿甲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Paideia论教育 ——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一 讲员:Dimitri Kepreotes 同声传译及修订:阿甲 编辑整理:Theodosius弟兄 我们的讲座题目是希腊哲学到东正教神学,这个系列的讲座共有五次。在2007年的时候,我和我太太有机会去中国,我们去了北京和上海,我们喜爱那里的人,当他们听说我们是来自希腊以后,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希腊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新鲜的事物,所以我们觉得在中国很受尊重。可能你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比我想象得还多,但是我们今天的讲座会基于假设我们对希腊的这些传统没有什么了解,是一些非常基础的比较容易的知识。 我们这五节课的第一节课是希腊古典时期论教育,第二节课是在新约当中的希腊文化背景,第三节课我们会提到希腊的哲学和文明是如何传承到基督教信仰当中,第四节课我们会谈到教父们是如何使用希腊哲学的这些文献和思想,把它纳入到基督教的系统当中,第五节课我们会谈到如何把这些内容应用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 这里有一个词Paideia是希腊文“教育”的意思,这个词是在希腊古典时期,讲关于如何教育,希腊古典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或前四世纪。我们为什么关心希腊哲学的思想呢?我们读到新约希伯来书第一章第一到第二节的内容,一段很重要的经文:“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藉着先知对我们的祖先说过话。但在这末期内,他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既然我们谈到了希腊哲学跟基督教的神学,你可能会想,谈神学的时候,是不是只是谈上帝给我们启示的内容,因此,我们是不是只是读圣经就可以了,因为圣经包含了上帝的启示?如果我们关注旧约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个启示,只是针对世界上很多民族中的一个很小的民族,就是希伯来民族。为什么我们会关注圣经之外的和希伯来民族之外的文明和语言呢?原因就是,即使是当时的犹太民族,他们生活在一个被希腊语言和文明所浸染的环境下。这个希腊语言和文化,我们把它叫做教育(Paideia)。当时的希腊语言和文化,在基督来临的时候,是西方世界最流行和最有影响力的文明。犹太民族领受了上帝的启示,按照上帝的计划,这个启示需要进一步传递给外邦人,那么希腊文明就很自然地成了当时犹太使徒们把启示传递给外邦人的桥梁。如果没有希腊文明作为桥梁的话,那么犹太人领受的上帝的启示将会受限于一个非常小的民族和人群。在基督来临的时候,是罗马人统治的时代,从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得知,我们的主的父母需要到伯利恒去参加罗马的人口普查。如果当时是罗马人统治的话,当耶稣基督在教导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会讨论这么多希腊文明的影响呢? 我们来看左边这一列,第一个时期是希腊古典时期,大概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这段时间,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希腊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伯里克利斯Pericles、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希罗多德Herodotus、利奥尼达斯Leonidas。古典希腊时期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个黄金时代的文化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已知世界,即所谓的希腊化时期。与希腊化时期最相关的人物是亚历山大大帝,他是一位军事领袖。在亚历山大统治时期,随着军事上的胜利,你们可以看到,大概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语成为了文明世界的通用语言。希腊语作为一种流行的语言,甚至很多犹太人也说希腊语,并且把他们的经书翻译成了希腊文,这对他们的圣典来说是闻所未闻的。然后就从希腊化时期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基督和使徒时代之后的几个世纪。这是来了解我们的主和使徒们生活和交流的世界,一个基本的背景。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希腊词Paideia(教育)的几个特点。首先,Paideia(教育)力求使整个人得到完善。这不只是关于头脑和思考的教育,我们之后会知道,对于古人来讲完整的人是指什么。一个受教育的人,被称为有文化的人、有教养的人,其实希腊文里面没有另外的词表示文化。不仅是书籍,整个城市都对文化做出了贡献。你们可能听说过古希腊戏剧,今天还在上演的悲剧和喜剧,这也促进了教育,使读者和观众得到完善。另一个重点是希腊的文学作品,很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代代相传,你们可能听说过开创者荷马,荷马写了著名的《奥德赛》(Odyssey)。在世纪交替中,人们一代又一代地将这部文学作品传授给孩子们,一直持续到基督到来之后。你们听说过奥林匹克运动,因为中国举办过奥运会,这个运动竞技场也是古希腊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之后会谈到在使徒保罗的著作中,他使用罗马竞技场的比喻来教导基督教的道理。他把属灵生活比喻成一场赛跑,虽然他有犹太的文化背景,但是在他写给犹太人的书信中,他使用了希腊式的比喻和象征来讲道理。因此我们会看到,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思想是如何进入到了圣经里面。甚至是竞技场外面的训练区,也是一个受教育的场地。 在这个地图上,你们可以看到两个文化重镇,一个是犹太文明的中心——耶路撒冷,一个是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然后中间的区域是地中海。总之,这里就是圣经所有的书卷写成和传播的地方。你们应该知道圣经的最后一卷书是在哪里写成的,在拔摩岛(Island of Patmos),这座岛位于爱琴海。使徒保罗写了很多书信,这些书信成为了新约的一部分,他就是写给这个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当时被称为小亚细亚的地方,今天被称为土耳其,还包括塞浦路斯。唯一比较远的城市是罗马,圣保罗写了罗马书。使徒保罗写的所有这些书信——帖撒罗尼迦书、加拉太书、哥林多书、腓立比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都是鞋给这些地区的希腊文书信,是写给那些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基督徒。不然的话,你会期待保罗用另外一种语言去写,而不是希腊文。这些人不一定是希腊人,但他们受到了希腊文化深远的影响。这是我向你们展示的这个地方的地理和语言背景。 有一位名叫德尔图良的拉丁教父,他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何相干》,这个问题就是,上帝的启示跟古代的文明有什么关系呢?每一位优秀的学生,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都应该注意重要的作品最初写成的语言。了解旧约的优秀学生会学习希伯来文,因为这就是旧约主要使用的语言。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第二点是关于新约的,我们一再说到,它最初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这两门重要的语言,我就不太会希伯来语。但我相信如果我学习了希伯来语的话,我对圣咏会理解得更好。我们会看到东方教父们主要是用希腊文来写作,这是因为他们的读者在很长时间里也懂这种语言,而且不分民族地都在使用这种语言交流。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记住也有其他文明产生了它们的教父著作,我只举三个例子——叙利亚语、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语言。 关于Paideia(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一个人?到底人是什么?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雕像,他在思考,我们看到他的头和手,但是我们看不到他的身体。这张图帮助我们进入这个话题,来思考人是否只是有理性,或者还包括更多。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身体和灵魂吗?还是身体、魂和灵?在圣经里,我们读到过魂和灵这两个词。人是由身体和理智组成的吗?或者,人是由身体、智力和潜意识构成的?这些是古代的哲学家们在没有上帝启示的情况下,试图去理清和解释的问题。于我们今天的题目而言,只需要考虑身体和灵魂就可以了。关于魂和灵的区分,我们现在先不去讨论。我们就把人的组成局限在身体和灵魂这两个概念下。在旧约圣经的圣咏中有这样一句经文,世人算什么,你竟对他怀念不忘﹖人子算什么,你竟对他眷顾周详﹖ 这幅画是由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创作的。在这里我们会将两个领域作一些联系,一方面是哲学,另一方面是Paideia教育,因为Paideia(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哲学,处理很多很多的问题。“哲学”这个词语本身很有意思,第一部分是Philia,喜爱的意思,第二部分是Sophia,智慧的意思。哲学家是智慧的朋友,这正是哲学的字面意思。当我们来到基督教时代,教父们会讨论到Sophia的体现,不只是智慧的朋友,而是智慧本身住在基督徒身上,与他们合一(阿甲按:即保罗所言,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住在我里面)。因此,有人说基督徒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哲学。然后我们来看这个Paideia教育。我们如何了解哲学提出的这些问题?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将它们传递给后代,或是教给孩子们,等等。你能看出这两个领域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吗? 我们更接近于理解Paideia的一种方式是将其与另一种教育进行对比来看。你们看到这里有两种教育体系,第一种是职业教育,第二种是Paideia。在我看来,至少对西方世界来说,职业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形式。所谓的职业教育是说受教育是为了就业做准备。培养一个人,使他可以找到工作。我上学、选择课程,或是在大学选择专业,心里想的都是可以找到工作。通常当我们想到工作的时候,我们想到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薪水。可能有些人选择接受教育,并不是为了找份工作,而是基于其他的原因,但大多数人接受教育是为了就业的目的。所以概括地说,职业教育里面存在着物质利益的驱动,焦点是在个体身上。这个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在的教育基本都是这样。当我们谈到Paideia的时候,你会看到另外一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我之前所说,Paideia是一种包含着使整个人得到完善的教育方式。它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我们称之为古典希腊时期。它的特征是以文化和灵性教育为目的,而不是以物质利益为目的。如同我们之前看到的,它的关注点不是个体的人,而是社群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你马上会看到,哪种教育方式对教会群体来说有吸引力。在古典希腊时期,不仅有哲学和教育,还有我们所说的古希腊的宗教。对于世界上每种文明来说都有它们的宗教,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希腊人有神庙,中国人也有庙宇。有一部分的古希腊宗教,他们会用动物向他们的神明献祭。然而希伯来人会用动物向独一的上帝献祭。有一件事我们不太容易认识到,就是古希腊的宗教没有教义和教理。事实上,他们没有像我们这样正式的宗教经典。我们有写给上帝的赞美诗和颂唱给上帝的诗歌。 但没有一个宗教文本可以概括那个宗教的所有教义。你是否开始明白为什么古代世界为新约时代作了准备,但同时在为新世界作准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是古希腊的一座神庙,就是最有名的帕特农神庙。当使徒保罗去雅典的时候,他就在这座建筑前面的小山坡上讲道,我们在使徒行传第十七章读到这段记载,圣保罗在亚略巴古传道。这是一个神庙的例子。我会说一下古代的神庙和现在的教堂的不同。我们知道,我们进入教堂会彼此见面、倾听和咏唱。但古代的神庙不是这样,人们是不能进入神庙的,神庙只是为了供奉那些神明的雕像,或者他们的祭司可以进入神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古代其他的信仰和基督教信仰的区别。 在Paideia(教育)的历史当中,柏拉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柏拉图不是他的真名,而是绰号。“柏拉图”这个词描述的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字面意思表示宽阔。可能是因为他的额头很宽,或者是他有像摔跤手一样宽阔的肩膀。现在要弄清楚三位主要哲学家谁先谁后,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但在这里,你可以很清晰地知道,首先是苏格拉底,然后是柏拉图,之后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柏拉图告诉了我们,苏格拉底做了和说了什么,因为苏格拉底没有写下任何作品。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在思想史上对我们如此重要,因为他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言行。有一个人我们没有在这里提及,因为他并非哲学家,但他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那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我们之前看到了,他把希腊的文化、语言、戏剧、体育场和文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是柏拉图的雕像,今天你在雅典可以看到,上面是他的生卒年代——公元前427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写下了很多很多的著作,是以对话体写成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些来自古希腊语言和思想的关键术语,我们说的神学Theology,因为这个词的前缀Theos是上帝的意思,我们说的Psychology,现在的翻译是心理学,这个词的前缀Psyche是灵魂的意思,其实现代心理学所处理的问题并不是真的与灵魂相关,而是有关于一个人的思想、大脑和情绪,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名称。Logos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术语,它不止有一种含义,而是有好几种含义,这就是为什么它是最难理解的词语之一。Logos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话,但它也可以理解为理性和理性方面的事物。当新约提到上帝的话语的时候,它将其翻译为上帝的Logos。在著名的圣约翰福音的开篇当中,你们都知道圣约翰说到一段精彩绝伦的经文——“在起初已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因此,我们看到一个古希腊哲学术语进入了福音书的开篇部分。我们从Logos得到的另一个词是Logic逻辑。我们可以将一些基督教的信念与古代的观念来作对比,对于古代希腊人来说,身体是一座监狱或是一座坟墓,是什么的监狱呢?是灵魂的监狱。柏拉图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使用了身体这个词“σῶμα/soma”,他将身体这个词“σῶμα/soma”和坟墓这个词“σῆμα/sema”联系在了一起,它们的发音是很相似的。你会看到基督徒对于身体的看法与此有着明显的不同,对于基督徒来说,身体并不是灵魂的监狱,而是整个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一个奥秘,在圣经中描述道,身体是圣灵的殿。 根据古代信仰而非基督教信仰的观念,人们认为灵魂是先于身体存在的。关于灵魂是否先存在的思想,在早期教会和教义当中引发了激烈的辩论,最后他们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同时被上帝所创造的。而身体当然会死亡,灵魂依然存在,我们看到在古代的信仰中认为,身体在人死后不会复活。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简要且迅速地看到古代信仰和基督教信仰对于人的观念的主要不同所在。因此我们采用了古代Paideia精华的部分,而把那些与信仰方面相悖的部分去除掉。 我认为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是很相似的,不仅是我们保存着两种最古老的连续使用的语言,也不仅是中华文明被认为是东方文明的摇篮,而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还有另外一个相似性就是,中华文明和希腊文明都坚持群体智慧。群体智慧是指流传了很多世代的智慧,它是一种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跨越人群的文化,却不是一种个人主义式的文化。我们如今是个人主义的文化,而它是一种社群文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约,我们试着研究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并不意味着要拿掉新约的信息,而是为了增强新约的信息。正如我们所说的,这种Paideia文化主要影响的是地中海地区和所有中东地区不分民族的讲希腊语的人群。例如,有一位伟大的神学家、圣教父和圣歌创作者,他被称为大马士革的圣约翰,作为基督徒,他参与了希腊的Paideia,他使用希腊语写作,但他是叙利亚人。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里看到,尽管Paideia起源于基督降生之前,为何它有时会增强启示的真理,而在其他的时候却与启示的真理相悖。 讲稿正文完

February 8, 2023 · ephremyuan

Lydia博士:旧约圣经与东正教会

按:这是lydia博士的《旧约圣经与东正教会》讲座的讲稿问答。感谢关注。此稿是Theodosius弟兄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特此致谢。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前言 圣经作为传统 在上次的讲座《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传统》中,我们讲到了次经在正教会的圣经中的重要作用,我提出圣经也是教会的传统一部分的说法。我不知道大家听了以后有没有这样的印象,好像正教会不像新教或者天主教那么重视圣经,贬低了圣经的地位,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圣经的确是传统的一部分,但是圣经不是和传统相对立的,就是说我们在重视传统的时候,并不一定是要贬低圣经的地位,而恰恰相反,在正教会里面,圣经是绝对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不光是圣经的内容,圣经本身它已经成为了基督的象征。比如说在圣礼仪中,祭桌上或者祭台上必须要有福音书,因为它已经像十字架和圣像一样,成为了圣物和象征。那么,当福音书被打开的时候,你如果看到那个在礼仪当中使用的福音书的话,你就知道它的装饰性非常的强,因为它是基督的象征–(不可言喻的天主的圣言成为具体的文字和书的实体,也是一种道成肉身)。当福音书被打开的时候,宣读圣经的辅祭必须要走到美丽门前面,就是在至圣所前面和大众之间,来宣读福音书,象征着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而且正教徒对圣经是非常敬重的,比如说我们会亲吻圣经。有这样一个笑话,正教徒开玩笑说:“圣经嘛,我们非常地尊重和敬爱它,我们亲吻它,尽管我们不去阅读它。”(亲吻在正教中是表达敬礼。)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批评,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个别的正教基督徒的不足,而不是教会的不足,在教会中,圣经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圣经就没有我们的信仰,没有圣经就没有我们的崇拜和礼仪。**所以,圣经作为传统的一部分,它是什么意思呢?传统就是由远古以来你的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宝贵的东西,没有它,你就没有自我,你就不知道你自己是什么人,就没有身份认同。在汉语中有一个词叫“薪火相传”,那我们传的是一个活着的火苗呢,还是在过去被点燃的,现在已经熄灭了的死灰呢?我想说的是圣经,包括旧约圣经,在圣教会中是一个活的传统,特别是在崇拜生活和礼仪生活中能够看出来,而一个教会的崇拜生活就是她的生命的中心。所以,这就是我的前言,圣经作为传统在圣教会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家看到这个图,是节选于七十士版的圣经,西奈山的手抄本圣经,就是三大圣经手抄本之一。这个就是正教会的旧约的母本,是由这个为基础,其它的文本作为补充,而形成的旧约全书。 何为“旧约” 今天咱们要谈四个中心问题,这四个中心问题,我觉得每一个基督徒其实都应该仔细地来思考其意义的。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旧约?旧约指的是什么呢? 第二,如果有旧约,显然就是和新约相对而说的。那么如何理解旧约和新约的关系呢?只有理清了它们的关系,你才能准确的来考虑解经的问题。比如我们解释圣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向呢?它的指向在哪里呢?是从旧到新呢,还是从新到旧呢? 第三个问题,我们说的旧约,它是犹太人的经书,而且不是某一个犹太人写的,是经过了几千年的世世代代的犹太社区、犹太人信仰的团体、犹太民族,这样相传下来的一部经书,那么从何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我们基督教的经书呢? 最后一个问题,旧约在教会中,在教会的信仰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它是不是就是个人灵修,或者是和大家讨论、学习的对象呢,还是说它起到了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从第一个问题来说,何为旧约,在正教会中的旧约和新教、天主教的旧约是一回事吗?旧约是同一个旧约,但是何种版本是有差异的。什么是旧约呢?旧约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基督教会中使用的犹太人的圣经。犹太圣经可以是希伯来文的圣经,犹太圣经在古代也可以是希腊文的圣经。希伯来文的圣经,可以有很多的版本,现今我们只有一个版本,就是从拉比犹太教传下来的马索拉文本,但是在古代,其实不止一个版本,他们都是希伯来文的圣经,其中的一个版本,在基督前的300年还被犹太人翻译成了希腊文,成为了希腊文的圣经,那么希腊文的圣经也不止一个版本,因为圣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多次由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我们现在说的七十士版,其实是以摩西五书首先被翻译成希腊文以后成型的基础之上,有其他的书卷逐渐在历史中被翻译成希腊文,成为了希腊文的圣经。 除了西奈山的希腊文版的圣经之外,还有亚历山大版的圣经和梵蒂冈版的圣经,这是三大(接近完整保存的)七十士版圣经的版本。 上面这个表格显示东正教会的旧约,是希腊正教会使用的旧约,它分为四个部分,摩西五书、历史书、智慧书和先知书,以这样的次序来排列。我用的这些书名汉译,有的是新教的译法,有的是天主教的译法。有些书卷加了星号,加星号的书卷是正教旧约全书的一部分,**在新教旧约中没有这些书卷,而在天主教,它们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次经或旁经,但是这些书卷在正教会的旧约里,就是旧约的一部分,没有正典和次经之分。**还有一些书卷,比如历代志下和圣咏集,还有但以理书,又加了一个十字号,在东正教会的这些书卷中,因为它是来自希腊文版的圣经,它的书名是一致的,但是它比马索拉文本的圣经要多出一些内容,比如说上次我讲到但以理书的时候,在第三章里,三个青年被投进了火炉,因为他们拒绝崇拜巴比伦的王,他们在火炉中看到了神显,有天使一样的形象来拯救了他们,为他们洒下了甘露,所以他们毫发无损地走出了火炉。这个故事在希腊文版和和希伯来文版圣经中都有,只是在希腊文圣经中,除了这个故事的叙述之外,还有这三个青年的祷词和赞美诗,这些都是但以理书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关于但以理的故事,也收集在希腊文版的但以理书中,比如说那个恶龙的故事,还有苏珊娜的故事,这些都是关于但以理的传说,也收集在希腊文版的但以理书中。 这是东正教会的旧约,不仅是书卷的数目不一样,而且每一个书卷的具体文本也不完全一样,还有,书卷的排列次序也不一样。 上面的表格,是希伯来文的圣经,希伯来圣经的正典叫做“塔那赫”,妥拉、先知书和圣录。它的基本的书卷都是一样的,在希伯来圣经中一共有24卷书,这24卷书是在它的正典中确立下来的,正好相当于希伯来文字母表中的24个字母,所以它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代表了人类语言的全部(或者天主言语启示的全部)。除了妥拉这五本以外,我们所谓的历史书,在希伯来圣经中被称为前先知书。而撒母耳记不是两本,而是一本,因为它是抄在一个羊皮卷上的,列王纪也是一本,因为它也是抄在一个羊皮卷上的。三大先知书是单独抄的,十二小先知书抄在一个卷上成为了一卷书,这样它就有24卷书。 希伯来的圣经正典和东正教会的旧约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书卷的数目,还有,有的书卷的具体的内容不一样,再就是排序不一样,比如说小先知书的排序,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有的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能够确定其成书年代而按照历史顺序排列,所以它的顺序就不同。 第二,从整体的架构来说,它的排序也不同。基督教的圣经以摩西五书作为起始,然后讲述的是上帝向祂的子民启示自己的一个历史过程,拯救他们,所以是历史书,然后是智慧书,最后是先知书。在基督教圣经的先知书之后,接着就是马太福音,先知书关于弥撒亚的预言就在新约中得到了实现。即便是同样的书卷,如果你是编辑的话,你把它按照不同的顺序来排列,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解经的过程。按照希伯来圣经的排序,它就有所不同,它首先是核心的启示,由摩西作为中间人,天主向人类进行的核心启示,这个是妥拉;然后是启示的延伸,后来天主又派了像摩西一样的其他的先知来补充、修正、提醒和批判等等,这就是前先知书和后先知书;然后还有圣录,所谓圣录是什么呢?圣录就是子民们在圣灵的启示之下,对核心启示的回应。你的反思、赞美,你的关于智慧的思考和搜寻等等,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过程(希伯来圣经的结构像一个以摩西的核心启示为中心向外延伸的同心圆)。 那什么是正典呢? 我在上次讲的时候已经提到过,我想强调一下,所谓的正典,就是确立了固定的书卷的数目,而且每一个书卷的内容形式,以及固定的书卷的排列次序的典籍的合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典。显然正典在历史中是出现得相对比较晚的,拉比犹太教是在三、四世纪的时候,相当于基督教确定了正典的同时,它也确定了自己的正典,所以它是相对比较迟来的概念。当然,没有正典之前并不意味着没有权威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当时的犹太人已经有关于哪些书卷是具有权威性的天主启示的书卷了。 显然,权威性和正典不是同样的概念。旧约在基督教里可以说是同样的一部书,如果我们用比较泛泛的概念来强调它的话,但是它的具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在东正教会里面没有旧约正典的概念,我们知道哪一卷书是属于正典,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正典,在不同的教会,比如说俄罗斯正教和希腊正教,或者再谈到东方其他的正教,比如叙利亚语的圣经,或者是科普特语的圣经,在古代它不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呢?书卷的数目和排序不是完全一样的(尽管它们都是同一个旧约)。这是第一个问题。 如何理解“旧约”与“新约”的关系 第二个问题,旧约和新约是何种关系呢? 为什么要用旧和新这样的形容词呢?是不是新就是好的,旧就是不好的,过时的,要被淘汰的呢?(显然我们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旧呢,它也可以是古旧,古旧是由远古时代而来的,是有名望的、有权威性的。我们说的这个旧,就是古老的、有名望的、有权威性的概念。还有一个就是涉及到如何读经和解经的问题,旧约和新约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显然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但是怎么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有一些说法,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说两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历史叙事。旧约是历史,新约也是历史,旧约先发生了,然后继续延伸就成了新约的历史,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延伸,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这是一个说法。这个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它会在理解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产生一些误解。还有人说,旧约是关于基督的预表、暗示、预言,新约是那些预言的实现。这个也是很正确的,特别是关于先知书,当然它是处于一个历史阶段,对于解决当时人的历史问题,而受到的天主的启示,但是对这些人类所有问题的终极的解决,都是靠着耶稣基督,新约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些预言、预表、暗示是怎么样在基督身上得到实现的。还有这种表述,旧约是天主救恩隐藏的表达,新约是天主奥秘的显现。因为天主的圣言道成肉身,就把它过去比较隐蔽的表达完全彰显出来了,就像基督说的“你看到了我,就是看到了父”、“没有人能够到父那里去,除非你是通过我才能够到父那里去”。基督就是天主向人类的显现,以前天主是没有形象的,是不可触摸的,不可看到的,那么现在,你可以看到了,这个关系可以体现在旧约和新约两者之间的关系之中。 刚才有一个朋友说到,旧约和新约解经可以互相借鉴,从文本来说,有人就说旧约经书就是新约经书的根基,那么新约经书,就是以基督为视角和钥匙来对旧约的经书进行解释和定义。这句话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怎么来理解呢?我们可以想象那些门徒,他们在经历了基督的生命、死亡以及复活之后,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个历史事件的呢?他们如何理解这个事件的意义呢?作为犹太人,他们对圣经非常熟悉,在圣经的宗教思想和文化熏陶之下的人,他们只能通过经书来理解上帝救恩在基督身上得到的体现,对基督这个事件,他们的终极理解是受到他们的经书影响的,他们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都是以旧约经书为根基的。如果我们不理解旧约的话,我们对新约的理解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它其中的一些非常深刻的含义和象征,只能在了解旧约的基础上才能理解。从这个层面来说,旧约是我们的老师,它教给我们怎么样去阅读新约。同时,新约也是我们的老师,新约就教给我们如何去解读旧约。也就是说,在没有新约之前,你可以对旧约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读。那什么是权威的解读呢?基督告诉我们,所有的这些书,不管是摩西的书,还是先知的书,还有智慧书,讲的都是祂,那么这就是一个视角,祂的十字架的视角,祂死亡及复活的视角,那就成为了不仅是使徒们,而且是我们应该来解释旧约的一把钥匙。旧约在新约的视角之下,获得了它终极的诠释和定义。当然,这不是说旧约只能有一种解释方法,而是说它的中心的意义就是基督。这就是使徒传统,使徒是从耶稣基督那里学来的,然后又把它传给了教会,这样传给我们的。这些就是大家比较普遍的一些理解,那么两部书之间的关系显然是非常丰富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表达出来的,这是需要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旧约是基督教的经书? 下面我想要讲述的,就是从何种意义上可以说旧约,就是希伯来圣经或者犹太人的圣经,是我们基督教的经书? 从新约来看,路加福音中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在基督复活之后,很多人都看到了复活的基督,但是他的门徒还是非常地疑惑,这一天有两个人,他们正在朝着以马忤斯走去,一边走,他们一边在交谈,这时一个路人过来了。但非常有意思的是,经文说“他们的眼睛被遮蔽了,认不出他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难道基督在世上的时候,他们没有和他在一起生活过吗?三年的时间,他们追随他,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们的眼睛被遮蔽了,认不出他来呢?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耶稣问他们,你们在谈什么呢?就是有点开他们玩笑的意思。 然后一个人就说,你难道是耶路撒冷唯一一个不知道这几天发生什么事情的人吗?整个城都都炸了,这件事情,所有的人都在谈论,难道你是唯一不知道的吗?耶稣就揶揄他们说,那你说说是什么事情吧,他们就把这个事情讲述了。对他们来说,耶稣是谁呢?耶稣问过他的门徒,“他们说我是谁?”然后,他们说有人说你是先知,有人说你是弥撒亚,然后他就问他们说,“那你们说我是谁?”这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基督徒,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基督是谁?你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他们说到关于这个拿撒勒人耶稣,这个人是一个先知,这是他们对他的认识,他们说这个人是一个先知。所以,难怪他们认不出他来,因为他们还没有获得一个真正知道他的身份的知识和智慧,所以路加这样说“他们的眼睛被遮蔽了”,他们还不知道耶稣到底是什么人。他们说完了这个之后,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这些无知的人哪!对于信靠先知们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太迟钝了! 基督不是必须要这样受难,然后才进入他的荣耀吗?”之后,重要的一句话就来了,“于是耶稣从摩西和所有的先知开始,向他们解释了经上一切关于自己的话”。 然后他打开了经书,他把经书掰开了给他们讲解为什么从摩西律法和先知,讲述的都是基督必须要受难,然后再进入荣耀。到了晚上,耶稣与他们一同坐席的时候,他拿起饼来祝福了,然后掰开递给他们。这是什么?这是描述礼仪的用语,耶稣和门徒一起来进行圣餐礼,这个时候,“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这才认出他来”,然后他们还说,当时他对我们讲解经文的时候,我们心里不是在燃烧吗?这时候他们的眼睛打开了,他们认出了复活后的基督。这段经文为什么有重要的意义呢?其实它告诉我们,答案就在这里。为什么我们可以说那个经书是基督教的经书呢?因为我们是以基督为中心来解释它,我们相信这个经书讲述的就是基督。尽管在旧约中,它可能是一种隐蔽的、比喻的、或者是预表的、暗示的方式,但整部书讲述的都是基督,因此它才是基督教的经书。 而且还有一个我们要学到东西是,在哪里我们可以遇到基督?在这里有两件事情发生了,一个是在经文中,当你把经书打开的时候,这个打开不光是物理上的打开,而且是把经文掰开,把它解释出来的时候,还有就是在你在擘饼进行圣餐礼的时候,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之下,基督向我们显现,我们能认出他来,与他同在。这正好是在教会中每一个主日发生的事情,首先是要宣读福音书,耶稣基督来到他的众民之间,然后是圣餐礼,也就是我们的圣礼仪(我们通过圣体血成为他的一部分)。所以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为我们提供答案,就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才称这个经书是基督教的经书。也就是说,我们的解经必须要以基督为中心(也必须在教会的崇拜生活中发生)。正是因为这一句话,就是“从摩西和所有先知开始,基督向他们解释了经上一切关于自己的话”,这就成为了早期基督徒和教父们阅读圣经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经书中与基督相遇,与上帝相遇。 早期的教父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共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就是当他们在阅读旧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的时候,他们就认定这个预言讲述的就是耶稣基督。 比如,关于弥赛亚的这个预言最早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在旧约中可以说创世记就有了,创世记第三章说道,亚当和夏娃堕落之后,他们受到了诅咒,天主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这个被认为就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就是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他为什么不说夏娃,而说女人呢?在新约里面的确有这样一个女人,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要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其实他说的就是碾碎你的头,而你要伤他的脚跟,又使他受苦。圣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也引用过关于亚伯拉罕的后裔这样的经文,但他特别说,这个后裔是单数而不是复数,只有一个后裔,女人的一个后裔,夏娃的一个后裔,要砸碎这个恶魔的头。在犹太人的传统中,这就是最早的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整本圣经可以说就在回答这个问题,这个人是谁呢?他什么时候能出现呢?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碾碎这个毒蛇的头,使亚当和夏娃能够得到救赎呢?重新挽回他们和天主之间原来的关系呢?整个旧约,其实就是在揭示这个人是谁,这就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在先知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就更多了,比如在以赛亚书里中说的童女要怀孕,生下一个男婴,他就是上帝,天主与我们同在,这就是很明显的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第二种方式,教父们是在旧约中看到基督的影子,旧约中的历史事件——人物、事物和一些现象,在他们看来,尽管在历史中是真实的,但是它们的最终意义其实是关于基督给人类救恩的预备、铺垫和预表,基督就是这些预表终极的实现。 比如说过红海,比如说在沙漠中走了四十年,天主保护他们,给他们生命的活水,给他们天上的吗哪,给他们立约,这些事件尽管在历史中是重要的,但它的来源是天主对人类终极的拯救。带领我们出埃及,就是带领我们脱离死亡和罪。人物也是一样,比如说(来领天主子民进入应许之地的)约书亚其实就是基督的预表,所有的先知,他们的受难也好,他们和天主的关系也好,他们也是基督的一种预表。比如但以理书里面的这三个青年,他们的复活就是基督复活的预表。还有一些事物,比如吗哪和承载吗哪的罐子,还有亚伦的权杖,以及圣殿中的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比如宝座,还有献上去的饼和羔羊,所有这些在旧约中的事物,最终都在基督中得到了实现,他们指向的都是真正的天主的羔羊,真正的天主的宝座,真正的权杖。教父们解经的原则就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在旧约中他们不光看到了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且真正地看到了天主的应许,在新约中通过基督得以实现。 第三种方式,就是直接在旧约中描述的神显中看到道成肉身之前的基督,这个词叫Theophany,是从希腊文来的,Theo就是天主的意思,Phany就是显现的意思。 在旧约中,天主显现了很多次,祂在创世记中向亚伯拉罕显现,那三个天使般的人物,其实就是天主的预表。再就是,摩西看到了在树丛中燃烧的火焰,而那个树丛却没有被焚毁,还有他登上了西奈山,看到了天主的样式。(以赛亚和以西别先知也有神显的异象)。这些神显中所描述的,在教父们看来就是基督,因为基督是先于亚当存在的,像基督自己所说的,在亚伯拉罕之前我就在,显然,向这些先知显现的不是别人,就是天主的圣言基督。三个解经的原则,使得旧约成为了为基督作证的经书。 新约显然是看到基督对这些预表的实现,比如在创世记的第二章中,男人说道,这是我骨中的骨,我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我之中取出来的。亚当是第一个人,最初的人,根据圣保罗所说的,基督是最后的一个人,但这个最后不是按照前后顺序,而是祂是人的原型,亚当是根据人的原型也就是基督的原型而造的。然后祂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很多人把它作为婚姻神圣性的象征,这是正确的。但是在教父们看来,婚姻的神圣性完全不是基于亚当和夏娃的婚姻,而是基督与教会的婚姻。 圣爱任纽说道,是哪一个人,必须要离开他天堂中的父亲的怀抱,还要离开他地上的母亲的怀抱,上了十字架,把自己献给他所热爱的新妇,他的教会呢?来纯净她、来净化她,与她成为一体呢?没有其他的人,只有基督,他就认为这句经文虽然讲述的是亚当和夏娃,但其实它启示出的终极真理是基督和教会的结合。创世记第三章第15节,这句经文,它是指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从此开始整个的旧约其实就在讲述,天主是如何把弥赛亚逐步地揭示,把祂的真理启示给祂的子民。所以整个旧约,其实就是对弥赛亚的盼望。新约显然是这样来解释的,比如说路加福音中,基督说我看到撒旦像闪电一样从天上落下来,是我给了你们权威去踩踏这个毒蛇和毒蝎,他指的就是女人的后裔要去践踏魔鬼的头颅。在圣若望的启示录中,他也看到这样一个异象,这样一个女人,有日月,还有十二个星辰所围绕,而且也生出了头子,而这个孩子成为巨龙–撒旦的死敌。 旧约圣经在教会信仰生活中起怎样的作用 旧约圣经通过使徒们和早期教父们的解释,成为了基督教的圣经,那么它在教会的信仰生活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在正教会中,它是一个圣传统,这个传统是薪火相传的,它是活的火焰,而不是死的灰烬。它在教会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旧约圣经在教会中是怎样使用的呢? 可以有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神学阐述,它是神学阐述的基础,就是说它是以思辨的方式成为了教会生活中的重要的内容。第二,它是一个以听觉为基础,作为礼文的基本的纲要。所有的礼文使用的都是圣经的语言。特别是在第二世纪以后,基督教会就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了,它们就成为了两个不同的宗教,这就把教会从希伯来传统吸收营养而成长的机会完全剥夺了,那么就只能面向希腊传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希腊传统在基督教的成长和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大家也听说过教父们如何用希腊传统来传播信仰、解释教义和护教等等,但是有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就是正教的所有礼文,它的基础是希伯来圣经,即便是希腊文的希伯来圣经,犹太人的圣经,而不是希腊哲学或者其他的文化和宗教传统,就是说圣经真的是我们礼文的基础。没有圣经就没有崇拜,没有圣经就没有我们的圣礼仪。还有,在视觉上就是圣像,圣像的基础也是圣经,圣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对圣经进行视觉上的一种代表,如果说礼文是听觉上的,那么圣像就是视觉上的。**所以我想用这样三个方面来简单地概括一下旧约在正教崇拜中的作用。 首先,教父著作中的旧约,就是我们所说的思辨,使徒和早期的教父完成了犹太教经书向基督教旧约这样的一个定向和转换,他们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关于基督教正典的确立 基督教首先确立了自己的正典,为什么有这个必要性呢?因为在第二、三世纪的时候产生了很多异端,这些异端是在基督教内产生的,那么哪些是使徒相传的传统,哪些是其他人伪造的呢,哪些不是基督教的真理呢?这就有必要来确立基督教的正典,这个正典就是新约。新约可以看成是基督信仰对经书的回答,这里说的经书就是旧约,基督教的第一个世纪是没有新约的,只有经书,经书就是犹太人的经书,也就是耶稣和使徒们的经书,新约其实是对经书的回答,对天主向人类讲话的回应,并且从经书中产生了新的经书,这就是基督教的正典。是谁完成了正典的确立呢?是使徒们和早期的教父们。使徒们就是写福音书和书信的人——圣若望、圣保罗、圣彼得、圣雅各,还有和他们相关的人,比如马太、马可、路加等等。早期的教父们,就是捍卫了这些经书在教会生活中地位的确定,他们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第二个巨大的贡献,是确立了基督教的教义,比如三位一体 很多人说,那是后来的教父们编造的,因为在新约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表述,在旧约里也没有这样的表述。的确没有这样的表述,但并不表明没有这样的信仰。这些信仰早在使徒的时候就一次性的完全启示给使徒了,但是在基督教成长和宣教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就使得如何让信众能确定正确的信仰,产生了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父们才对教义进行了确立。那什么是教义呢?教义就是对经文的正确释义,如何正确地来解释经文,因为圣经就是为我们确立正确的信仰而给我们的礼物,是上帝的恩典。 第三个大的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基督教的解经实践 根据教会的具体需要,而不是某一个人说“我要成为一个神学家,我要成为一个解经家,这是我的事业”,没有这样的人,甚至连圣保罗也不是因为这样的目的而写了那些书信,而是在具体的教会的护教过程中,或者是在牧养的过程中,因为具体的情况、问题和需要而进行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释经和布道的作品,成为了教会的宝藏,是我们现在依然要借鉴的宝藏。这就是使徒和早期教父们的三大贡献。 第二个类型,是从听觉上对旧约进行使用,其实就是如何在崇拜中来使用旧约圣经。 在崇拜中正教使用旧约圣经 第一,是整篇的宣读经文,经文完全拿来进行宣读 第二,是在经文的基础上再创作的赞美诗,还有在经文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祷词。 这些赞美诗和祷词起到两种不同的作用,一个是非常实用性的,就是礼仪和崇拜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什么我们要崇拜呢?因为我们要赞美、呼求、谢恩、忏悔等等,这些赞美诗或者祷词就起到了具体的语言的功能,因为语言就是用来做事情的。 还有一个次要的功能,次要不是说它不重要,它只是间接的功能,就是起到教导教理和敬虔的功能。不是所有的人都去学神学,都能够去接受正规的指导来理解自己的信仰,那么通过崇拜和祈祷我们学习如何信仰–我们的祈祷律就是我们的信仰律。 所以这些礼文和赞美诗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它们起到了教导普通信众了解正确的信仰,形成对上帝的敬虔和对上帝的爱,教导信众如何去爱上帝以及如何去爱人。 经文和礼仪具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正教会中,有关于基督的节日,也有关于诞神女的节日,那么诞神女的节日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诞神女就是教会的象征,她是我们的母亲,既教会的代表。所以一方面我们在庆祝基督,另一方面我们在庆祝教会。关于诞神女的节日其中有两个,一个是她的诞生节,是在9月8日,而9月是正教会礼仪年的开始,正好以诞神女的诞生为礼仪年的开始。还有一个节日,就是诞神女的安息节,她睡去了,她在这个世界上死掉了,但是她其实是进入了天国,她的安息节是在8月15日,正好她的安息节的月份是我们礼仪年的结束,而她的诞生节是教会礼仪年的开始, 其实她就是教会的象征。 在庆祝这两个节日的礼仪中有抵暮课,抵暮课是宣读旧约经文比较常见的一个礼仪的语境。在这两个节日中教会选择的旧约经文,一个是创世纪第二十八章第十到第十七节,一个是以西结书第四十三章第二十七节到第四十四章第四节,还有就是箴言第九章第一到第十一节。为什么教会要选择这样的经文,在这样的礼仪语境中来进行宣读呢?这三处经文表现的是希伯来圣经关于旧约的三个分类——妥拉、先知和圣录,创世记出自妥拉,以西结书出自先知,箴言出自圣录。这就体现了犹太的传统,而不是希腊文圣经的传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可见这个传统是很久远的,真的表现了基督教会的犹太起源。 为什么是这些经文呢?创世记第二十八章讲的是雅各天梯的故事,雅各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这个梯子就成为了天和地、上帝和人相接的途径,有天主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雅各说“天主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这乃是天主的殿,也是天的门”,在这种情况下,天主与雅各立约说“你的后裔要多得如地上的灰尘,你要向东西南北扩展,地上的万民都要因你和你的后裔蒙受祝福”,就是把这个契约又重新跟他确定。还有以西结书第四十四章,以西结在异象中,他看到的了被重建的圣殿,但非常神秘的是,我们不知道他所看到的这个圣殿是地上的圣殿,是要新建的圣殿呢,还是天上的圣殿?但是有一个细节非常重要,这个圣殿有四个门,东门是以色列的天主进入和出入的门,在这之前以西结看到天主离开了圣殿,当以色列被放逐到巴比伦的时候,他的荣耀离开了圣殿、抛弃了圣殿,而在这个在异象中,他看到以色列天主的荣光又从东门进入了,而且对他说“这门必关闭不开,任何人不得由此门而入,因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已由此门而入,为此常应关闭。至于元首,因为他是元首,惟有他可坐在里面,在上主前进食;他由东廊的路而入,亦由原路而出”,然后先知以西结看到上主的光荣充满了上主的殿,他便伏地掩面,其实这就是神显的描述。箴言第九章说道,“智慧建造了房舍,雕琢了七根石柱,宰杀了牲畜,配制了美酒,铺设了饭桌,你们来,吃我的食粮,饮我配制的酒”。那么这个智慧是谁呢?这七根石柱又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知道基督之前,在知道诞神女和教会之前,可能我们会对这些经文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因为这些经文是在礼仪的语境中来宣读的,就有两件事情发生了,一个是这些经文为礼仪的庆祝注入了意义,为什么我们要庆祝诞神女的诞生和安息呢?这些经文为这些节日赋予了意义,这是一方面,但同时,节日的庆祝这个礼仪的语境又为我们解释这些经文提供了终极的途径。当然这些经文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它的终极的意义就是在这些礼仪的语境中得以实现的。它都是关于天主最终对人类的救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亚当和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来进行拯救。...

January 31, 2023 · ephremyuan

你们查考这经中”经”是指哪些? by Lydia博士

按:此为Lydia博士《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讲座的课后问答三。Lydia老师深入浅出的回答令人敬佩。此问答经阿甲编辑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Enjoy!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说你们查考这经,因为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这里的这经是指哪些经? 答: 现在一说圣经就是一本书,有不同的版本,但是在耶稣和使徒那个时候没有书,只是手抄本,一卷一卷的,抄在羊皮纸卷上。 其中摩西五经具有核心权威性,其形式和次序都是最早定型的;然后是先知书,在犹太人来看,历史书也是前先知书,就是经过神启示的,只不过先知们没有自己去写。比如说约书亚记就不是约书亚自己写的,但他是一个主角。所以犹太人认为历史书也是先知书。此后有后先知书,后先知书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大先知书,还有十二小先知书,三大先知就是三本书,抄在不同的羊皮卷上,十二小先知书是一本书,因为是抄在同一个羊皮卷上。 在古代,羊皮卷都是一卷一卷分开的,因此要判断在什么时候做出了旧约的排序比较困难。在二世纪的时候,由基督教会首先使用,才出现了和我们现在一页一页的非常相似书本形式,旧约才成为一个合集,然后才有了圣经是一本书的概念。 这部书的大体顺序是:摩西五经、前先知书(即历史书)、后先之书、智慧书。这是犹太人的排序。 但(继承犹太人的七十士本的)基督教旧约排序不一样:摩西五经、历史书、智慧书、最后是先知书。因为先知书就是关于弥赛亚的预言,预言在在在新约中得到了具体的实现。这就逐渐有了正典的概念,所谓的正典就是要确定有多少书目,次序也要固定下来。 那么在在基督和使徒时代,犹太人读的圣经是什么样的呢?死海古卷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有的旧约书目那时就是具有权威性的经书,但具体书卷的数目和次序,甚至版本,都没有固定下来。因此有的手抄本接近于希伯来圣经的文本,也有一些手抄本更接近于七十士译本。这些书卷的羊皮卷,那时的宗教团体都认为是“真”的,他们好像不太在意哪一个手抄本是“真”的,哪一个手抄本是“假”的,哪一个手抄本是可靠,哪个是不可靠的。 对于他们来说尽管版本不同,但都是同一本书。 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版本来自不同的手抄本传统,手抄本显然没有两本是完全吻合的,因为是人抄的,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数代之后难免有不同。 现今的希伯来文马索拉文本的圣经直到了九至十世纪才完全固定下来。那时拉比已经取得了犹太教完全的权威,所以其它传统的文本全部都不再抄了,不仅是销毁了,而且不再传承了,因此犹太教只有一个希伯来文圣经的文本。 但是在一世纪的时候就不是这样子的。 因此,基督和使徒们肯定读希伯来文的,也肯定读希腊文译本的。因为在新约中引用旧约的时候,有些跟希腊文版吻合,有些跟希伯来文版吻合,因此基督和使徒们读的旧约肯定有不同的版本。

January 28, 2023 · ephremyuan

正教唯独圣经吗?by Lydia博士

按:此为Lydia博士《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讲座的课后问答二。本问答碰触到了比较核心的二个层面:1)圣经不等于耶稣基督,而是耶稣基督的见证;2)唯独圣经并没有解决如何解经才能正确理解耶稣基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正教当然不能接受唯独圣经。此问答经阿甲编辑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Enjoy!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答: 有人认为犹太教,基督新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圣书之民(people of the book)。 **但对正教信仰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我们不是people of the book,我们是基督的身体(the body of Christ)。圣经不是(大写的)上帝的圣言,但耶稣基督是。 圣经是给耶稣基督作证的,所以我们信仰的是上帝,是主耶稣基督本人,而不是哪本书。**那么我们的信仰从何来呢?我们的信仰不是从圣经中来的,而是从基督那里来的。 那本书给了我们,在基督来之前给了犹太人。 什么是圣经呢?对正教来说,圣经也是传统,是使徒的传统,使徒传给我们的有权威性的文本,这个经书就是我们的传统,因为它能给基督作证。 那么它如果能给基督作证,就有益于我们的信仰,就可以去读,它怎么会解构信仰呢? 因为你信仰的不是那本书,你信仰的是基督,是使徒的传统,还有信经以及代代相传的传统。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能唯独圣经。如果你唯独圣经,就没有坐标,你用什么来做标准来解读它呢?为什么同样的一本圣经,犹太人读起来和基督基督徒读起来就有不同的结论了? 而且很多自称是基督徒的团体,他们也读同样的圣经,但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坐标。因此,我们不是以圣经为标准,而是以基督为标准的,我们信仰的是基督。

January 27, 2023 · ephremyuan

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

按:此为Lydia博士《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讲座的讲稿,此经阿甲编辑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此次讲座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概括地介绍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其次讲一下旁经或者次经在东正教神学和崇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首先要分析一下几个概念。 (一)第二圣殿犹太教 有两个概念要首先分析一下:1)什么是第二圣殿时期?2)这个时期有什么样的文学?第二圣殿是指在耶路撒冷修建的第二个圣殿,刚开始修建是在公元前516年,就是犹太人被掳巴比伦,之后获得许可返乡修建的,一直到公元前五世纪才修完。公元70年,这个圣殿被罗马军团毁灭。因为犹太人在公元66年到70年这三年多的时间中掀起了武装反抗,反抗罗马帝国的统治,随后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就被罗马军团毁灭了。 第二圣殿时期囊括了很多世纪,虽然它的结束有个指标性的时间点:公元70年,但其思想、习俗等却得以延伸一段过程。第二圣殿时期涵盖了波斯帝国时期(539-333BC)、希腊化时期(333-164BC)、犹太哈斯蒙尼王朝(犹太人为反抗希腊塞琉古帝国的宗教压迫而起义之后建立,164-63BC)、罗马时代(63BC-70AD)。 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或称旧约与新约之间的犹太教,有如下主要特征: 一、神启预言( נְבוּאָה )停止了 第二圣殿时期囊括了从旧约最后一卷书《马拉基书》到新约出现(马可福音)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难道什么文学都没有吗?难道是空白吗?恰恰相反,这段时期,犹太教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发展,为将来基督教和拉比犹太教的出现埋下了非常重要的伏笔,也是一个重要的一个准备过程。 这个阶段一个重要特征是犹太人意识到预言停止了,不再有先知了,马拉基是最后一个先知。上帝不再派先知来,但并不表示不再和他的子民交流,并提供指导了。 只是他启示自己意志的方式不再是派先知,而是通过经文来启示自己的意志。 二、经书的最后形式逐渐固定 – 尽管犹太教和基督教正典的最终形成要到三世纪以后 但是第二圣殿阶段正是经书逐渐形成固定形式的过程。因为在那个时候,大家还有没有正典的概念(无论是希伯来文还是七十士译本),正典还没有固定下来。那时,大家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是摩西五书、先知书、智慧书。但具体的固定数目和顺序则在主后三世纪才形成。尤其是基督教新约确立正典后,拉比犹太教也确定了自己的正典,即希伯来圣经的权威地位,而且不只是希伯来圣经,而是某种特定的希伯来圣经版本:马索拉文本。这个正典形成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是根据不同的信仰群体,崇拜祷告仪文等逐渐形成的。 因为我们在死海古卷中发现,希伯来圣经里所有的经卷在那里,除了艾斯德尔传。这一点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还有其它的没有进入希伯来正典的书卷,并且还有很多抄本。这些手抄本对当时使用它们的宗教团体而言具有权威性,因为他们在崇拜中使用,或在学习中使用,或在研读中使用,或在解释中使用。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就是说同一本书,比如说某先知书,如果仔细对照的话,在死海古卷中有不同版本的抄本,不同的抄本之间在很多细节上是不一致的。把它们跟现存的版本做比对,就会发现有些跟马索拉希伯来文圣经更接近,有些跟七十士译本更接近。而所有这些版本在死海古卷都有,这意味着对于当时的犹太教徒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具体的某个词怎么写,具体某个句子怎样,他们把这些版本平行的放在一起,都认为是有权威性的。 这表明当时的圣经还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经书还没有固定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的地步。等到正典形成,解经就变得非常重要。随着解经的重要,文士就兴起了。他们教导人们怎样去读,怎样解释圣经。还有抄写圣经的人群就出现了。 三、解经的重要与文士、经士、会堂的兴起;犹太教之内支派的兴起:法利赛派,撒度该派,埃塞尼派,奋锐党,昆兰人(死海古卷),早期基督团体 此外,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除了圣殿以外,还有会堂兴起,会堂不是崇拜的地方,而是学习经文的地方。当时的支派不但有法利赛人,萨都该人,还有埃塞尼人。埃塞尼人在新约里没有提及,但在约瑟夫的史书里提到了,还有奋锐党人。现在,我们还知道在死海古卷发现地,昆兰这个地方还有个群体,他们也许是埃塞尼派,也许是不同的派别。此外,还有早期的基督团体,早期的基督团体也是犹太教之内的一个分支。 那么这些支派是怎么兴起的?他们不是一夜之间兴起的,而是就在第二圣殿时期逐渐形成的。 逐渐形成,然后不断组合,不断互相竞争,竞争的目的就是对经文的解释权,谁对经文的解释是权威的,是正确的。福音书中描述的基督与法利赛人及其他群体的争论也应该放在这个背景之下。 四、一神论的加强,对律法的理解与严格执行 第一圣殿被毁之后,先知们明确说是因为希伯来人拜偶像,没有严格遵守律法,特别是一神论教导,因而受到惩罚。到第二圣殿时期,一神论得以强调,如何解读并遵行律法变得十分重要。比如说,如何遵守安息日,如何割礼,如何饮食,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是洁净的,什么是不洁净的等等,这些都是第二圣殿时期发展出来的律法体系。 五、世界观与历史观:末世观与默西亚(弥赛亚)的盼望 第二圣殿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末世观和对弥赛亚的盼望的形成。通过阅读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尽管不同的群体对末世是如何降临的,以及默西亚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但他们共通的地方就是盼望末世和默西亚的到来。也许我们谈末世是悲观的,好像一切都终止了,但对他们(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众支派而言)来说是天主终于降临拯救祂的子民和被造世界,一个更新的,更好的世界来取代现在的世界,因此是大好消息。 在这样背景之下的犹太教产生了怎样的文学呢? (二)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学 学者们使用不同的称谓来指代这一时期的文学。“Inter-testamental” – 两约之间的文学 – 是不恰当的。在旧约中的一些书卷也是在第二圣殿时期完成的,而新约中,比如马太福音,约翰福音也具有鲜明的犹太教特征。使徒保罗很多东西都是公元50年代写的,也在第二圣殿时期,因此这个称呼不恰当。 Extra biblical _圣经之外的文学_倒是可以的,就是凡是没有进入旧约,也没有进入新约的都可以称为extra biblical。但是它的所指非常泛,有必要进行更细的分类。 于是出现了Apocrypha 旁经/次经,但显然这个称呼具有贬义。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包括Pseudepigrapha 伪经/托名之作。 这一时期的犹太文学常常这样划分。 1.Dead Sea Scrolls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发现的手抄本,大部分是残片,也有保存较好的。大部分都是圣经中的那些书。还有一部分是圣经之外的作品,是当时昆兰宗教群体自己创作的一些作品,既是没有进入旧约,也没有进入新约,而是在旁经中,次经和伪经中。还有一些作品是昆兰社群独创的,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第二圣殿犹太教,尤其是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的重要原始资料。 2.亚历山大的斐洛 古代犹太文学大部分著作是不知道作者的,但也有一些知道作者的,比如说:亚历山大的斐洛的《論世界的創造》、《摩西生平》、《論賞罰》、《論律法》、 《論犧牲獻祭》,《論夢》等,主要是以希腊哲学来解释犹太教,捍卫犹太教信仰的,提供给我们希腊化的犹太教思想的重要资料。斐洛的解经法极大地影响了基督教早期的教父们。 3.約西弗斯 (亦称约瑟夫)的《犹太古史》、《犹太战史》、《驳斥阿比安》和自传《人生》等也是我们了解犹太教的重要资料。約西弗斯是犹太人,还是犹太人对抗罗马战争中的一个指挥官。但后来他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抗争,就向罗马人投降了,得到了罗马人很高的待遇。他就写了些历史。其中《犹太古史》是从犹太人的角度,为希腊罗马人来解释他的民族和宗教传统。 《犹太战史》是研究那场战争的非常重要的史料。《驳斥阿比安》是为他的犹太教信仰护教著作。由于他用希腊文来把圣经的传统重新进行诠释和介绍,我们就从中得到很多圣经之外,一些没有写下来的传统。 4. “伪经” /托名之作/无名之作 伪经,Pseudepigrapha (singular pseudepigraphon) Ψευδης + επιγραφη (pseudis + epigraphi),既 “falsely attributed,” 使用假名的作品。这些作品托古代名人的名字,但实际上是第二圣殿时期不知名者所著。比如书中可能说这是摩西所做,或记录了摩西的话,但是显然这个作品不是摩西写。最早使用这个“伪经”这个名称的是二世纪的Serapion of Antioch ,他质疑《彼得福音书》(Gospel of Peter)的真实作者。最初为经当然是个贬义词,但现代学术界普遍将这个词做为中性来使用,从18世纪起成为学术术语,出现在1713年,Johann Albert Fabricius所著的 Codex Pseudepigraphus Veteris Testamenti, 2 vols....

January 26, 2023 · ephremyuan

次经和伪经可靠吗?by Lydia博士

按:此为Lydia博士《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学》讲座的课后问答一,论及次经和伪经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基督徒当如何看待次经和伪经。关于何为次经,伪经,请参看讲座内容。此问答经阿甲编辑整理,Lydia博士修订而成。Enjoy!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次经和伪经的可靠吗?基督徒该如何看待次经和伪经? 答: 你说的可靠性指的是什么? 如果可靠性是指真实性,那么真实性指的是什么?比如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它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它具有真理性吗?这些虚构的作品不是历史真实事件,但它们也许比许多的新闻报道更具有真理性的。 从这个层面来说,所有的文体,如果它具有真理性,对我们都是有益的。那么真理性又是什么?就是它增加我们对基督的认识,因为基督就是真理。在他来之前,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给他作证的,你可以从历史上角度看,也可以从文学角度看,也可以从传奇角度看,这些东西都是来给他作证的。然后,你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看自然事物,它们都是给天主作证的。 你问是不是真实的,那么真实的指的是什么呢?是说是不是真的发生了吗?想一想在古代没有历史学,也没有新闻报道,因为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因为这些著作不符合我们所要求的“真实性”而拒绝它们,进而不去读它们吗?(这当然是不行的) 另外,可靠指的是什么?它是不是真的是摩西写的? 但是在古代不像我们现在这样有一个作者的观念。 大部分作品是不具名,不署名的,别人在读了之后,还可以往里加东西或者减东西,也是有的。旧约中的先知书当然天主的启示,但是先知书的每一个字都是他们自己写的吗?我想不是这样。因为先知不会自己闷在家里去写,而是去到圣殿前,在很多人聚集的时候,来宣讲天主的圣言。 而这些圣言,别人听到了后会记下来,形成学徒文书,在不同的社团流传下去。 比如说耶利米书中,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相距甚远。 首先是希腊文文本至少多了1/7的内容,而希伯来文中有很多希腊文本中没有的; 其次,它们的排序不一样,前面23章都差不多,到23章之后,次序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马索拉文本最后部分,对万邦列国的谴责,在七十士文本中被安排在中间位置。 在死海古卷被发现之前,学者们就在辩论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不同,哪一个是是原创,哪一个是后来的。 而死海古卷发现的抄本中既有跟希伯来文书类似的,也有跟希腊文文书类似的,那么到底哪个更具权威性呢?我认为最恰当的解释就是这些古代文本都忠实地传承了耶利米先知的传统,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地点,不同时间,不同的团体中,形成了这两种文本的传统。显然两个都是真实的,两个都是可靠的,都是代代相传的传统。 死海古卷的发现启发我们,在第二圣殿的古代,这个传统的内容要比它具体的文书传统更重要。 那两个都是耶利米亲自写的吗?每一字都是他亲自写的吗?显然不是, 但是并不表明这两个文本不是天主的启示。 但真实性的问题涉及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只要态度和方式不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就没有答案。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January 26, 2023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