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有中译本圣经吗?

按:此问答在我们的群里问过不止一次,故笔者在这里做统一回答。 若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问:东正教有中译本圣经吗? 答: 这个问题基本上也是传统教会与新教不同的地方,这里也一并回答了。 简单来说,由于对圣经的理解和应用之不同,再加上东正教在国内才刚开始,因此没有中译本圣经出现。 首先,传统教会的圣经见于礼仪文本,教父灵修著作,大公会议(尤其是信经),圣人传记中,信徒是通过这些文献来阅读和理解圣经的。比如说,景教入华时,也没有翻译整本圣经,但圣经的内容大多见于礼仪文本中。 其次,对传统教会来说,圣经不是什么初级读物,更不是人人都可以解经的。传统教会也鼓励人人读圣经,但不是一上来就让他们吃干粮,为了信徒属灵生命成长,他们看教会是一所学校和医院,故将圣经的话渗入教会礼仪文献,教父著作,圣人传记中。传统教会不会把对圣经的解读看为单纯是学术研究「懂原文,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等」,也会将一个人的灵性与他能不解经做一个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一点在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尤其明显。笔者就读到过叙利亚教会的修院规条,修士们读经是不允许将自己的理解拿来讨论的,只有修院院长才能解经。尊崇圣经的权威不等于只读圣经。是,人人都需要读圣经,但不等于人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解经,这是两码事。传统教会将圣经渗入这些“小学”教材(即上面提到的礼仪文本,圣徒传记等),就是为了信徒在读圣经时就按正统信仰来理解圣经。而目前,国内正教礼仪文本都没有统一,何谈圣经中译本呢?因此,对传统教会来说,翻译的正确次序是,先有礼仪文本,圣人传记,教父灵修著作,大公会议文献等资料后,圣经中译本的出现才会水到渠成。 最后,整本圣经的翻译只有在教会进入一个族群,有一定规模后才能发生。目前来说,国内没有这层土壤,所以,与其期待有东正教中译本面试,不如先祈祷东正教在中国教堂林立,神父主教上千甚至上万人,修院数量与佛道堪比时再说吧。

May 4, 2024 · ephremyuan

东正教与新教教义有何不同?

按:近来有一些读者问东正教与新教教义之不同,甚至有人在我们的油管平台直接问此问题,现简要回答如下。注:此回答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读者自行参考。 版权申明,若要转载引用此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新教与正教教义有何不同》(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17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 问:正教与新教教义有何不同? 答: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新教与传统教会(即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会)的教义区别,这里算是一并回答了。 简单来说,新教强调神恩之作用(甚至神恩独作),压制自由意志之能动性;新教主要以内心之认信理解因信称义;新教以唯独圣经摒弃教会不成文的传统;新教以人人皆祭司摈弃教会三阶层的建制:主教、神父/牧师和执事/辅祭,以上种种都与传统教会不同 下面一一解说。 首先,在自由意志与神恩之间,新教强调神恩,压制自由意志之能动性 从很多层面来看,新教是奥古斯丁与佩拉纠论战的一个副产品(当然结合了文艺复兴下,强调理性的特点)。在自由意志与神恩之间,奥古斯丁在论战中逐渐强调后者,而忽略前者,新教继承并强化了这种趋势(尤其是约翰加尔文的作品,除圣经外,其引用最多当然是奥古斯丁)。这种趋势最明显的极端教导就是一救永救论,笔者已写了几篇文章讨论自由意志与神恩的关系,并且驳斥一救永救说:论自由意志与原罪,卡西安论自由意志与神恩, 一救永救不除,灵修传统不兴, 从使徒教父看一救永救, 这里不再复述。 其次,在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上,强调内心之认信,压制信之外显——即外在行为 由于,神恩被极端强调,出现了无可抗拒之神恩的教导;自由意志被极端压制,出现了捆绑的自由意志,人是全然败坏的教导。这些教导都不是传统教会所提倡的。在这种趋势下,自由意志之能动性被彻底打压,灵修传统的基础也就丧失了。再加上改教时期,马丁路德公然还俗,导致新教以降,灵修传统极其匮乏,全人更新之灵修,与教会礼仪传统密不可分之灵修,被压缩到一个地步:灵修与读经几乎成了同义词。当然,灵修传统之匮乏,也导致了圣灵论的匮乏,与强调理性的改革宗不同,近来兴起灵恩运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信称义是教理没错,但整体而言,新教强调内心之认信,而非外在行为(参雅各书,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这与传统教会将信理解为信德不同,即信是一种外显给人看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内心认信而已。四世纪的圣艾弗冷,就把信看成是外显给人看的,祈祷看成是心里说给上帝听的。 并且,因信称义是新教理解救恩的基础,对很多新教徒来说,因信称义就等同于救恩,这与传统教会又是一大不同。 传统教会不会把信仅仅理解为内心之认信,恰恰相反,他们更多强调信要有行为出来;传统教会不会把因信称义等同于救恩;传统教会不会把信仰基督当成救恩之完成,而仅仅是开端;传统教会的救恩观是神化——参东方教会的救恩观。按阿塔那修所言,上帝成为人,是为了让人可以成为“神”。 第三,以唯独圣经,摈弃教会很多不成文的传统,包括贬低大公会议之权威,简化礼仪和教规,抛弃教会主教、神父/牧师、执事/辅祭的三个阶层的建制结构,只留下牧师和执事两个阶层 新教对唯独圣经的理解与古代教父们有差异,在改教时期,估计多半跟对抗教会中不成文的传统有关。换句话说,在改教时期,只要教会传统保留,而圣经没有明确记载的都被予以一一摈弃。在这种精神下: 大公会议的决议不再与圣经密不可分,不再是对圣经的正确解释,甚至需要经过圣经的检验。在教会崇拜中,不使用尼西亚信经,而采用使徒信经就是一个例子; 教会传统的礼仪文献,圣人,圣像等不成文的传统被完全摈弃,仅留下洗礼和圣餐礼 教会历史留下来的教规被完全忽视(估计当时要建立教会,这些教规俨然成了枷锁) 修道主义和修道院被完全摈弃。此后,新教兴起的敬虔主义运动,清教徒运动,灵恩派估计与这种缺失有关联。 教父传统和文献(纵观改教史)被选择性吸收。换句话说,教父们的教导估计要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思想的检验,免得他们起冲突。 使徒统绪被理解的宣讲圣经之真道,与外在的形式无关; 以人人皆祭司摈弃传统的教会三阶层:主教(可按立神职,举行圣餐礼,洗礼等)、神父(无按立权,可举行圣餐礼,洗礼等礼仪)和辅祭(无按立权,无举行礼仪的权柄),在教会论上与传统教会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种种,当然是传统教会无法认同的。再者,约翰加尔文(估计受文艺复兴影响,对理性推理过于自信)的双重预定论当然被传统教会视为异端教导。 关于近来兴起的灵恩派,站在传统教会的角度,多半与新教没有灵修和礼仪传统有关。因为圣灵之运行,除了让人想起圣经的话外(包括读经),主要见之于教会的灵修和礼仪传统。

April 15, 2024 · ephremyuan

从没听过福音的人会不会得救?

按:这个问题源自于一位读者的提问,我认为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性,经问者允许,将这个问题的回答放到这里。置于问答期刊,神学栏目下。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从没听过福音的人会不会得救?未得救的话是不是太冤了? 阿甲答: 首先,救恩唯独从主耶稣基督而来 教父们相信所有得救的人都是借着耶稣基督得救的。因为使徒彼得就说:天上地下,唯有借着主耶稣基督才能得救。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上帝显明的方式传福音也好,还是上帝隐秘的方式(即上帝未显明之奥秘),按他自己的美意,拯救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人也好,都肯定是通过耶稣基督得救的。 其次,未听过福音的人是否得救属于上帝的奥秘和主权,我们无权过问(即我们不知道) 根据圣经的启示,有一些是属于神的奥秘,所以教父们也没有明确答案。总体来说,这个问题已经穿透了上帝的奥秘,一方面教会不允许说在教会之外还有救恩的存在,另一方面教会也不会公开说:一辈子没听过福音的人,就一定要下地狱,因为这个圣经也没说。 上帝是否要怜悯他们,拯救他们,这个我不知道。我当然希望上帝拯救所有人。比如有一些教父奥利金就相信万物复原论,甚至魔鬼最终都会得到拯救。尼撒的格列高利也持类似的看法,大意是:这些恶人所处的地方其实就是在上帝的爱中,因为上帝的爱对他们来说就是烈火。但这样的说法没有圣经根据,都是教父自己的意思,并未得到任何大公会议或地方会议的确认,算不上教会的教理。 不过,对于婴儿的夭折这种情况来说,尼撒的格列高利写过《论婴儿的夭折》,里面的基本思想是:这些婴儿,因为他们左右手都不知道分辨,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会得救。 第三,除了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请问,在众人中,有哪一个可以像主耶稣那样,从小到大都没犯过任何罪?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这样的人,那就不用道成肉身了。因此,没有哪一个人是真正无辜的。这样,除了上面提及的婴儿夭折的情况,只要他长大了,他起心动念间有了恶念,不讨神喜悦,那就是得罪了神,犯了罪。主耶稣说:看见妇女动淫念的,他就在上帝面前犯罪了。按这标准,哪有什么无辜的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只能说求上帝怜悯。 第四,上帝是公义的,他会惩罚作恶多端的人,安慰怜悯受苦受难受冤屈的人 当然,在没有听过福音的人当中,有的人作恶多端,宛如恶魔;有的人好公义,行怜悯,可能就是犯了一些小错。他们将来的得不得救我不知道,但公义的上帝一定会让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受更重的刑罚;让那些少犯错,少犯罪的人受少一点的惩罚;而对那些受苦受难受冤屈的人,上帝一定会安慰他们。但是他们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这实在不再咱们权限范围之内,咱们管不着。不如多花点时间专心对付自己的罪,多多为主做见证,传扬福音。

September 14, 2023 · ephremyuan

Lydia博士问答系列:东正教如何理解预定?

按:此问答系读者专门想问Lydia博士关于东正教的理解。经Lydia和问者的同意,刊出此问答,以让读者了解东正教关于预定的看法。当然此篇并非学术专文,但观点是有的。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 天主是全知全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万事都是祂预定的。那么,始祖犯罪,吃禁果,是不是预定呢?奥古斯丁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从正教的角度,安瑟伦对预定的解释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安瑟伦认为:对上帝来说,万物都在他的面前,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永恒的现在;因此,人的自由意志不单与上帝的预知相配合,也与预定协调,毫无冲突。人真正的自由是不犯罪的自由,不作罪的奴仆,因此人的自由与上帝的预定是可以并存的。 我觉得安瑟伦的解释指出了预定这一概念中的时间因素,这是其他学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具体到经文中,有 . 徒13 :48 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神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林前 2:7 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 加 4:2 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 弗 1 :5 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 这些经文都出现了“预定”这个词,从解经的角度,这个词正教是怎么解释的呢?谢谢。 Lydia博士回答: 谢谢来信分享你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我来就你所说的表达一些非常浅显的看法。 你说的是对的,预定是天主救恩计划的确定,在创世之前就已经预定了通过圣子的道成肉身来成就人类的圣化:既教父们精辟总结的,“天主成为人,以使人能成为神”。亚当的犯罪当然不是天主的意愿,而是人类始祖自由选择的后果,但是亚当的犯罪却不是不在天主的意料之中的。基督的道成肉身不是天主A计划失败后的B计划;无论亚当是否犯罪,天主创造完美人类的意愿都要实现。教父们甚至说,尽管亚当犯了罪,天主却将人类的经历转化成他们得以成长而渴望认识天主的契机,尽管亚当的罪带来死亡,天主却将死亡转化为人类进入永生的门楣。这就是天主的预定,祂所意愿的无一例外都会实现。 你引用的那些经文,使用“预定”一词,就是这个意思:祂预定了人们因信德而获得永生。如果预定论是这样的话,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它描述的是天主的全知全能和大爱。 但是大公信仰—就是正教信仰(我们相信正教就是大公教会,否则她就不能自称正教)反对这样的说法,就是天主在预定了一部分人必定得救之外,同时预定了其余的人必定丧亡,因为这样的理论违反了基督信仰最根本的“语法”。 这“语法”的头条就是—天主是爱,在祂之中是全然的光明,没有丝毫阴暗。天主的爱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祂在爱中创造了人类,为了所有人都能与祂共融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天主怎么可能像残酷任性的暴君事先预定了丧亡呢?这样的教导不仅是逻辑错误而且不敬神。 从天主是爱延伸出的另一个“语法”就是人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天主是爱,因此不会强迫任何人和剥夺任何人的意愿,救恩需要人与天主合作,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天主的呼召。可以确定地说,任何人的得救都是因为天主的仁爱恩赐,而任何人的咒罚都是因为他自己的抉择。 分享几段清晰表达这一真理的经文: 以西结书18:31,“我不喜欢任何人丧亡—吾主上主的断语—你们回心转意罢!你们必得生存!” 以西结书33:11,“你要告诉他们:我指着我的生命起誓—吾主上主的断语—我决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却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以色列家族啊!归正罢!归正罢!离开你们的邪道罢!何必要死去呢?” 提摩太前书2:4,“祂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 彼得后书3:9,“主决不延迟祂的应许,有如某些人所想象的;其实是祂对你们含忍,不愿任何人丧亡,只愿众人回心转意。” 愿这些粗浅的想法能有帮助。祝好!

May 6, 2023 · ephremyuan

形势严峻,信徒应该努力跑出去吗?

按:此文是殉道精神系列问答之二。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有人说,将来形势更严峻,信徒应该努力跑出去,你怎么看。 答:我们在地上都是寄居的,因此主要看上帝带领。如果你觉得上帝确实带领你,然后你要出去,你也有条件出去,那你就可以出去,但是不要以为出去了就是进入了天堂,有很多人把离开国内当成出埃及,这是不对的。 从殉道精神里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埃及,在地上没有天堂,美国不是,英国也不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是。伊格纳丢和波利卡普他们为主殉道,他们不是说要进入索多玛或者蛾摩拉那样的城市,他们是要进入一个永恒的天国,他们认为在地上,你无论在哪里都是寄居的,所以一切看上帝的带领,我觉得是最好的。有时候你自己想出去,但说不定你出不去呢,那也是上帝的带领。

April 28, 2023 · ephremyuan

为何圣像看起来不喜庆?

按:本文的几张圣像是我进入一间希腊正教会拍到的,其他的像则来自于网络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记得在圣十字架学习的时候,我看到圣像,就欢喜不起来,因为它看起来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故此,我对圣像一直没有什么好感,直到我最近翻译巴西尔的《长会规》第17条,谈论节制的美德时,他说 然而,如果有人免于绝大部分的罪,却被一个罪掌控,他就算不上节制的人。这就像人身体有一个疾病,就算不上健康的。他未获得自由——无论其掌控者是谁。其他暗中操练的美德极少向人显明,但对操练节制的人而言,人遇到他时就暴露了他节制「的美德」。健硕的身体是运动员的标志,照样,枯瘦的身体和由节制而来的苍白显明基督徒真的是基督诫命的运动员1。因为在身体的软弱中,他将仇敌摔倒在地上;在虔诚的竞赛中,他展示出力量,如经上所记:“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林后12:10)。 其中“枯瘦的身体和由节制而来的苍白显明基督徒真的是基督诫命的运动员”这句话改变了我对圣像“忧郁”气质的看法。 圣像一方面不像人真实的样子,因为是照着那原型去画的,显出一种末世的神学观念;另一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克修特质,仔细观察圣人的面庞和身材,不见希腊雕塑和油画那种健硕窈窕的肉感,而可以说是面黄肌瘦的。这显明攻克己身,尤其是禁食在克修当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圣像不但提醒人它不是那原型,而是那原型的真实代表(按一位神父的说法,笔者对此表示赞同,因笔者亦反对代表论等同偶像崇拜);而且也提醒人通过他们的眼神和体貌特质去效法他们克修的“样貌”。 深陷的眼神、凹陷的脸颊、发黄的面色回响巴西尔关于基督徒真运动员的体貌特征。这种特质甚至可以说带着一股“死”气,让人觉得不舒服,这恰恰是我起初对圣像的误解:不喜庆;因为这股“死”气也回响着《沙漠教父言行录》中的一个重要操练:忆念死亡。 这样,圣像不会挑起人的情欲,反而扼制人的邪情私欲,并激发人效法圣人们克修的美德(至少在视觉效果上),尤其是操练节制和忆念死亡。 反观我们现代社会,电子屏幕所充满的,不是要扼制人的情欲,恰恰相反,是激发它。而要取得这种效果,健硕或窈窕肉感体貌首当其冲,是短视频或图片当中的流量担当;可想而知,人看多了这些东西,对于他的灵性会带来多大的伤害。而这正是耶稣所言的宽门大路之一,因为进去的人也多。 从这个角度看,下面沙漠教父中的例子毫不奇怪,反而值得效法,就是谨守我们的眼目,以避免犯罪。 一天,阿爸伊西多尔去见亚历山大的大主教阿爸提阿菲罗,回 到瑟格提斯时,弟兄们问他:“城市里有什么新鲜事儿?”他却 对他们说:“弟兄们,老实说,我什么人的面孔也没有看见,只 见到大主教。”他们听到了,甚是焦虑,问他说:“阿爸,是不是发生了什么灾难了?”他说:“不要瞎猜,只是我没有想到要四处张望看其他人。”他们听到这话,心中充满钦羡,就立志谨守自己的眼目,不至于分心。(安东尼等著《沙漠教父言行录》,陈廷忠 中译(北京:三联书店,2012),牧师伊西多尔 第8节) 如此看来,与其花时间看手机短视频,和夺人眼球,甚至诱人心里犯罪的图片,不如看圣像以遏制情欲,激发人灵性的渴望;与其天天趴体,大鱼大肉,不如操练禁食,谨守眼目,专心祈祷。 回想一下,笔者起初反感圣像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文化中对福祉的理解多限于今生(多子多福,有钱有吃有穿,有车有房有权,高官厚禄等),对于来生只是存着“未知生,焉知死”的淡漠态度罢了。所以我们过年过节的画,甚至神灵都需要充满喜庆的,肉肉的,或者大腹便便,咧嘴大笑着的。 因为是人都想大鱼大肉,在成王败寇的信仰下恶事做尽的同时得永生,这多容易,多方便;记得笔者一位亲友跟我们说,要我信教,那是绝对不行的,那样的话我就无法喝酒吃肉,想干嘛就干嘛了。 然而,危险的是:现今教会内充斥的一救永救的教导,成功神学等都在鼓吹这种倾向,因为它们都很吸引人。谁不愿意吃着酒肉,享着“人上人”的清福,坐着轿子上天堂呢? 然而,在爱世界(即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和爱上帝之间,体贴肉体还是体贴圣灵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人不能同时侍奉两个主;人也无法同时走宽门大路和窄门小路。 这早期教会广为流传的,两条路的救恩观已经被我们忽视了;因为,对基督徒来说,今生不是享福,懈怠的时候,而是一个竞技场,是要诸事保持节制,以便获取了不能朽坏的冠冕的。连使徒保罗都说,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7) 基督徒是运动员的主旨充满了巴西尔的Second Homily on Fasting, PG 31. 185-97, 例如基督的精兵,虔诚的运动员(185B)。埃及的修道主义也有这个例子(参阿塔纳修《圣安东尼传》4 (NPNF, 2nd ser. 4. 196)。关于修道场地是运动员的训练场的,见《长会规》19.1。 ↩︎

December 7, 2022 · ephremyuan

清心等于专心做一件事吗?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就等于清心吗? 答:简单来说,除非这一事是指心祷,否则就不等于清心。 心祷就是操练第一条诫命,警醒祈祷,不住地祈祷和进屋关门祈祷的另一种说法。四世纪的圣巴西尔称之为不止息地忆念上帝,神学家格列高利宣告要呼求耶稣基督超过你的呼吸。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可见,清心是默观的基础。在神父赫斯科《论警醒与圣洁》第193节中说道: 清心——我们由此领受谦卑和一切从上头来的的祝福(参雅各书1:17)不是别的,仅仅是不让邪念进入我们心中。1 而按神父赫斯科在第154节的定义,邪念是指有形有相的念头。他说: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一切邪念不是别的,仅仅是可感觉的,世俗事物的相。如我们坚持警醒祈祷,这会脱去心中一切这样的相,并使人同时意识到敌人的诡计和警醒祈祷的极大好处。2 可见清心是让心处在无形无相的状态,因为无形无相的上帝需要以无形无相的方式才能接近。 而一个人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的念头虽然极少,但由于他专注于做那次好的,即被造物,心灵就难免染上被造物的繁多和样式,从而远离上帝。这种状态不叫清心,教父们有一个专用的词来描述这种状态,即思无邪。 7世纪的叙利亚圣以撒说: 清明之心灵/思 (Purity of the mind) 与清心 (purity of the heart)有别,正如一个肢体与全身的区别。心灵只是灵魂的一种官能,而心掌控内在的所有官能:它是众官能之官能,是它们的根本。如果根部是圣洁的,那么它的枝干也是圣洁的;但如果只是一个枝干圣洁,就不是那么回事了。3 圣尼克弗罗引用圣天梯约翰说: 防备杂念是一事,守卫心灵是另一事,两者如同“东离西一样远”(诗 103:12),并且后者远比前者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才能达成。正如当盗贼看到皇家武器放在城门口时,不敢发动进攻;同样地,灵性的盗贼也不能抢夺将祈祷与心结合的人。4 可见保持心思清洁,做事专心致志并不能等于清心,最多算是圣以撒所说的清明之心灵或者天梯约翰说的防备杂念罢了。试想一下,我们有多少时候,专心致志地做完一事,或者喜乐地进行神学思考之后,心灵又迅速转入犯罪之中呢?因为思无邪来的快,去的也快。 一个人可能通过禁食,读经祈祷就能很快进入思无邪,专心做一事的状态。但下一刻,他的心思很可能又进入犯罪的幻相中,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因此,我们不能将一个人专心致志,甚至喜乐地做一件事等同于清心。因为清心就是使心时刻与上帝相连,不止息地拒绝一切邪念,它远比思无邪这种状态来得深沉,实在和稳固。 St. Nicodemos of The Holy Mountain and St. Makarios of Corinth eds., Φιλοκαλία τῶν ἱερῶν νηπτικῶν: ἐνερανισθεῖσα παρὰ τῶν ἁγίων καὶ θεοφόρων πατέρων, 3rd ed., vols.1 (Athens: Aster-Papademetriou, 1957), 171. ↩︎ 同上, 165. ↩︎ Isaac of Nineveh, _Discourses. _Part I. Mar Isaacus Ninivita: De perfectione religiosa, edited by Paul Bedjan (Leipzig, 1909; reprinted 2007), 29....

September 3, 2022 · ephremyuan

读者问答三:Nous (mind) 与心的关系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 在阅读耶稣祷文的相关资料中,看到了两个词:灵智(nous)和灵魂,如何区别和理解它们呢? **答:在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Nous 和灵魂是指心不同的活动,Nous特指心灵与神相交的活动,灵魂特指人理性思考和情感的活动,而心是它们的中心和根。**具体请参考笔者的文章阿弗哈特论心在圣祷中的作用 Nous源自希腊文Νοῦς,在中文中没有专门对应的词。在希腊传统中,灵魂与nous最初几乎可以互换,但后来经过希腊哲学家的强调,nous就比灵魂更加精微,专门用来静观一/至美者的,以获取知识和智慧。因此,nous对于希腊哲学家(按希腊文原文即爱智慧者)而言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也能解释为何Nous常与灵智,理智相关,是一个获取知识的官能了,但在希腊教父和东方教会灵修传统中,Nous的功能却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已,更多时候指向与神相交。 总之,心与Nous是体用的关系,心是体,Nous是用。 在亚当堕落前,心与Nous原是一体,Nous始终与神相交,自亚当堕落后,Nous忘记神,离开心之家园,跑到外面去了,从此,人开始追求世上之荣华。 因此,笔者不赞成将nous译为灵智或理智(估计采用了日本的翻译)。灵智或理智跟知识相关,而属灵知识是与神相交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因为在正教灵修传统中,Nous的本职工作就是与神相交的,按巴西尔观点,人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人忘记了神,因此要时刻忆念神。 笔者以为,在希腊教父和灵修传统中,最好将Nous译为:心、心灵、或心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论就是心性论,因此,心一词最适合nous。而神指心之神秘莫测,灵指心之通灵,与灵相交的能力,思指心之思考,理性之官能。然而,nous只是心的一种活动,特指它应该与神相交。但心还有其他活动:灵魂,灵魂又分为理性和情感两部分。理性 (λόγος)的能力,也叫心思(多是主动的)就是能思考,说话(语言能力)和推理,进行逻辑三段论的论证(数学尤其如此);情感就是人的欲望,就是喜乐爱恶怒等情感,它们多是被动的。 此外,心还有其他的活动,这就跟我们的身体相关了,比如说言行动作,五感都是此类,因为这些活动也是隶属于心的。传统文化中,所谓心统性情,心是主宰都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心是人的中心,而nous和灵魂都只是心不同的活动。 所以,按正教灵修传统:你要把心放在中心位置,然后把nous和灵魂看成心不同的活动。这就像树根与枝干的区别,nous是一个枝干,灵魂是另一个枝干,但心是它们的根。

December 20, 2021 · ephremyuan

袁永甲:论自由意志与原罪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近两周讲授奥古斯丁与佩拉纠派的课,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算是多了一点了解,遂成此文。 问:如何和解 “爱神之心,人皆有之”与 “没有人寻求神” ? 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答亚当的状态以及亚当堕落以后的状态。 在亚当堕落之前,亚当是时刻与上帝相交的,这种相交使他得到神恩的保护(看不到自己和夏娃赤身露体,眼中只有上帝),因此那时候的亚当在神面前是健康的,他不被肉欲侵扰,思无邪。然而,亚当被造虽然天真无邪,纯真健康,但并非完美,他就像孩子一样要经过上帝的考验——不许吃善恶树上的果子。 为何不让吃善恶树的果子呢?正如识别假钞的最佳方式是熟悉真钞,照样认识恶的最佳方式是认识至善的上帝,在亚当对上帝的认识未到足以抵抗罪恶之前是不适合吃善恶果的,就像有些食物大人吃了没事,小孩吃了就会中毒,甚至死亡。因此,作为孩子的亚当吃善恶树的结果不是能分辨善恶,而是恶进入心中,从此心思转离对上帝默观,而转向被造物,从那至好的转向次好的,这就是恶的开端。 人远离上帝的第一步是忘记上帝和他的诫命,正如夏娃受到蛇诱惑之后,吃禁果前的心里状态(参创3:6),她只看到果子的好,却把上帝和他的诫命忘得一干二净。 忘记上帝和他话语就是没有与上帝相交的意思,而没有与上帝相交就是丧失神恩的意思,丧失神恩就是本性不健康的意思,这就是像没有放在冰箱的面包,很容易变质一般。因此亚当罪恶的结果就是两点:1)肉体朽坏必死;2)本性病了或弱了。 此后所有从亚当出生的人都接受了这两点。婴儿并没有犯(也无必要承担)亚当最初的罪(奥古斯丁认为承担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但却承担了罪之结果:肉体朽坏必死与本性之病弱(失去神恩之故)。 婴儿受洗要免除的是罪果,即本性之恢复以及恩典之必要,而非罪行,也是为着得救之故,因为救恩唯独从主耶稣基督而来。如果有人认为原罪是指人人必有一死以及人性失去神恩之后的病弱状态,那么笔者可以接受。 此外,关于灵魂起源的问题,笔者无法采纳奥古斯丁因男女性交而传递原罪的说法。笔者较为接受的灵魂起源论来自于金口约翰(见笔者的译作金口约翰论造人)和巴西尔,即在精子受孕后,上帝像创世纪第2章一样给这个受精卵吹入他的气息,受精卵的结合也许像动物一样具备了一定的生命力,但那“照上帝形象造的”那部分来自于上帝的创造。 耶稣来,借着道成肉身医治和恢复了我们病弱的本性,借着战胜魔鬼的诡计使我们也可以靠着他战胜魔鬼,借着十架受难流血赦免我们的罪,借着死里复活叫我们有肉体复活的盼望。一句话,他破除了神人相交一切的阻隔,使我们可以借着他得与神和好,尤其借着忆念上帝,时刻默想他的话语而与他时刻相交。 亚当堕落后,人心忘记了上帝,从此人心分裂了;人心从孩提时期开始就跟着感官跑到外面去了,远离了上帝。忘记上帝,远离上帝的心病了,软弱了,因此,我们的心才会感受到痛苦,无法安宁。心一旦病了,迷失了,我们的身体就不受控制,于是心就跟着肉欲和被造物跑,试图在它们那里找到安息。这就像我们身体健康时,不会觉得哪里疼,不舒服,但生病时就会觉得了。这就是笔者理解的我们本性病弱的状态。 自由意志作为一种能力并不能作为人的主体;自由意志作为人爱上帝爱人潜能的必要赠品也不能完全代表那“按上帝的形象造的”那部分。因为爱的前提是自愿,自愿的前提是有选择的可能,这种选择的可能正是自由意志的定义。自由意志并不能代表整全的人,人比这个更为深邃,奥妙。笔者秉持以心为中心的人论,因此认为心比自由意志更能代表人的整全与奥秘性。 此外,恩典必须放在一种爱的关系的维度去探讨,否则就容易进入恩典与自由意志的拉锯战中,失去平衡。爱都是基于自愿的(包含自由意志),是相互的。我们与万物的关系不是静态的,是互动的,可以说,我们爱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上帝已经借着主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十架受难复活显明了他的爱,人要做的是对这爱的回应,这个回应也是基于人的自愿和爱的潜能的,这个自愿和爱的潜能并非什么上帝恩典之外的东西,正如巴西尔在长会规竭力争辩的,也是上帝在造人时给人的。笔者说的“爱上帝爱人之心,人皆有之”就要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我们常听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这就像卖菜刀的人,卖一把菜刀给一人,结果那人拿着菜刀不去切菜,而去天天砍人,伤害人。我们不能因此怪罪于那卖菜刀的人,而要怪罪于拿菜刀砍人的人;另外,如果有人买了菜刀就拿去切菜(他当然用着顺手,因为菜刀就是为切菜设计的),那他也没什么可夸的,因为他只是恰当地使用了菜刀的功能。 照样,爱上帝爱人之心,即爱上帝爱人的潜能就是上帝造人时给人的“菜刀”,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人得救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是一个事物的开始阶段,而非完全阶段。人拿这个东西来爱别的事物就会陷入奥古斯丁的教导中——原罪,本性之病弱,捆绑的意志,甚至预定论等,显然他强调恩典的必要性指的就是人忘记上帝,甘愿远离上帝的状态;但人如果拿这个东西来爱上帝爱人——对于信主的人是借着耶稣基督,教会圣礼,大公传统,在耶稣基督里长大成人;对于没有信主的人而言,只要他“知道上帝”也感谢荣耀他(尽管不认识),并按上帝写在心版的是非之心而行(罗1-2章),就算是“爱上帝爱人”了(虽然无法长大成长,但至少可以长大一点),他当然会喜乐,会讨神欢喜,因为这就是上帝的设计,上帝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显明他爱的高深长阔(读者完全可以把上帝的向人显明的爱理解成恩典之助),这个人也不会自夸,因他只是恰当地使用了这个潜能而已。 站在这种爱的关系中,神和人是自愿的,不是被动的,是互动的,不是静态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是只有我或只有你的,如此恩典与自由意志是平衡的,不是拉锯较劲的。 爱难道是被动的吗?是被上帝暗中操纵的吗?当然不是。若如此,人跟木偶或动物有什么区别呢?爱难道是上帝一厢情愿,并且迫使人一厢情愿吗?亦非如此,因为强迫的爱不是爱。 因此,人人都有爱神爱人的心,是说人人都在被造时被神赋予了爱上帝爱人的潜能,这种潜能从可以犯罪,也可以与上帝相交的角度来说与亚当无异,从堕落后忘记上帝的人类状态而言,可以说它“病弱”了。 人若恰当地使用它,上帝就高兴,并乐于帮助,让它不致生病软弱,而是健康成长,在教会成长到完全的地步;人若误用它,上帝就任凭。然而任凭中,他仍掌管历史和人心向恶的限度,没有纯粹的恶人,即没有人从生到死时刻地不敬畏上帝不爱人。上帝在不信主的人中间也有恩典,这恩典正是借着上帝放置人心的爱上帝爱人的潜能暗中发动的。 至于圣经的宣告“没有一个行善的,”“没有一个寻求神的”(参诗篇14:3,53:3;罗马书3:10-12),我们不应该按“一个人时时刻刻地作恶,背离神”理解,而应该按“一个人从生到死不可能时时刻刻遵守上帝的诫命理解。” 那么,巴西尔如何解释“没有人行善,寻求神”呢?在他的《长会规》序言中,他说:“因为所有的诫命都交织成一个整体,根据圣经可靠的见证,因此不遵守其中一条,我们必然会违犯其他的诫命。” 主耶稣教导说:“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太 5:19)”使徒雅各说:“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雅 2:10)” 巴西尔对遵守主耶稣的诫命是极其认真严苛的,就是人应该时刻遵行主所有的诫命;倘若他在某一个时刻犯了其中一条诫命,那他就犯了众条,他在神面前就不能称为是行善的,寻求神的,他只能悔改求主怜悯。确实,人应该时时刻刻地行善,时时刻刻地寻求神,呼求神。 因此,以巴西尔为代表的东方教父会认为:人是可以行善,可以寻求神的,因为神给了他们这样的能力;但人误用了这种能力,只能偶尔行善,偶尔寻求神,但在神看来这样是不够的,偶尔行善就是没有行善,偶尔寻求神就是没有寻求神。

December 19, 2021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