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约翰生平

按:此是阿甲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九课:金口约翰生平。 版权声明。若要引用此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金口约翰生平——教会历史通识课希腊传统第九课》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26日),JohnsonHam整理,阿甲整理,本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正文 金口约翰生平 感谢大家来参加我们这个教会历史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的第九次课,一般讲教会历史不会像我这么讲的,我把它分成了希腊、拉丁和叙利亚传统,讲到了公元大概不到400年的时候。 今天第九次课我们重点介绍的是圣金口约翰,我们会分为三个部分讲,第一部分我们首先要介绍金口约翰近期的学术发展史,我参见了Mayer的一篇文章,他是现在研究金口约翰比较权威的人物,所以他会给我们梳理一下近期研究金口约翰的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出版物;然后我们会过一下金口约翰传奇的一生——当然也是比较简单地过,因为如果说讲详细了,完全可以开一个学期的课,人家是写一本书来做的;第三个如果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就继续简单地来读一下,我翻译的关于金口约翰创世纪讲道的部分著作;还有一部分时间,如果大家有问题的话,我们就把它留给课后问答的时间。 一、学术研究概况 首先,我其实已经把比较近期的学术资料放到了我的群里面,所以我们现在来看这篇文章,它主要是2019年的出版物。作者主要是Wendy Mayer,她是比较知名的学者,当然另外一个也是比较知名,就是Wet Chris.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根据她的这篇文章,来逐步地介绍一下金口约翰的学术研究最新的发展和历史。 金口约翰大概的出生时间是在349年,然后在407年去世——当然是被逼迫致死,因为他被流放了,这个我们具体到人物生平的时候去讲——他一生绝大部分的著作是在安提阿和君士坦丁堡期间——当然他大部分的著作全部是释经讲道。所以是这样子:他的每一篇讲道基本上都被人记录下来。在那个时代,他就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可以说出口成章,因为我们以前学希腊语的时候读过他的著作,特别优美,就是你读希腊文,你都感觉到文采斐然的这种感觉。各种比喻、圣经的话,信手拈来,真的是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又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所以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圣金口约翰是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典范,那么这一点我是怎么知道的呢?是有一次我跟一个正教神父聊天,然后这个正教神父就提到,说每一年纪念金口约翰的那一天的时候,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就会把这个座位让出来,他们就不坐在那个座位上,就专门放一个金口约翰的圣像,以表示对金口约翰的尊敬。那么可见,金口约翰基本上是整个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典范人物。 我们现在来简单的讲一下他的一些著作。他一生大概有八百篇真正的著作,是在整个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著作最多的一个人物,几乎是一个most prolific Christian author(最多产的基督徒作家)。为什么他留下的著作最多呢?因为如果说奥利金在五世纪以后没有被定性为异端——他的著作开始被逐步的销毁的话——那有可能奥利金是跟他齐名的。但是很不幸的,奥利金的著作在五世纪的时候被定性为了异端,从此奥利金的著作就不再流行了。 所以奥利金著书性的著作就没有金口约翰多。金口约翰的讲道在整个教会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至少翻译成了拉丁文,那叙利亚文有没有呢?不太清楚。我相信现在应该也翻译一部分过去了。光他真正的著作就有八百部著作,当然还有很多托名的著作都是跟他有关。他著作的数量,在西方可能只有同一时期的奥古斯丁才能与他媲美。那么他托名的著作就更多了,就是托金口约翰的名,比如说我们翻译的一篇《爱神集》里面讲到金口约翰论耶稣祷文,其实是一部托名的著作,但是被教会的信徒们认为,它就是金口约翰的著作。那么金口约翰还进行礼仪改革,现今东正教用到的金口约翰侍奉圣礼基本上是所有东正教徒通用的,在主日崇拜用的侍奉圣礼,绝大部分的主日都用金口约翰的侍奉圣礼。所以金口约翰在礼仪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那么在这里面她推荐两本著作,当然都是西方的著作,由于这个学者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他涉猎了应该是法文和德文的著作,俄文的应该比较少。关于俄文的研究金口约翰的,那其实我也不通俄文,所以很抱歉啊,这方面我就没有什么补充的。在这里面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出了两部比较有名的代表性的著作,一个是John Norman Davidson Kelly写的金口约翰的人物生平,在1995年出版;另外一个应该是法文的著作,也是写关于金口约翰的专门论述。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大家对金口约翰这个人物的关注——他说的当然是学术界——就下降了,但是到了21世纪以来则有所发展,比如说在2018年之前,大概有22本关于金口约翰的专著出来,他说的专著呢,是指说在大学里面有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他写作的论文专门是以研究金口约翰为主题的,所以像这样这个两位学者呢,基本上就贡献他们一生来研究金口约翰,所以学者的领域是非常专精的,他探讨的细节很多。 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下它最新的出版物,比如说在第三页的时候——当然在这篇文章里面,如果大家有兴趣去了解金口约翰的这个最新的学术发展,我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发给大家,大概有93篇,或者更多关于金口约翰研究的专著出来。他(作者)说,在过去两年之内就有专著出来。 如果说在希腊传统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话,金口约翰一定会排在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希腊教父里面。金口约翰几乎是所有东正教的信徒全部都喜欢的人,没有不喜欢他,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他留下的手稿特别多的,基本上不需要出版。这个是他的一个特点,跟我翻译的《爱神集》不一样,《爱神集》的很多内容是在修院里面流传,它是讲心祷的,所以对于平信徒来说,其实很少接触到这些文件。当18、19世纪的尼哥底母要出版这本书的时候,他就哀叹说,《爱神集》里面这么好的著作要是不出,就要被虫子咬了,所以要出版。但那个时候他们不担心出版金口约翰的著作。为什么呢?因为金口约翰的著作哪里都是,只要稍微有一座教堂,有一个修道院,他们都会存留一份金口约翰的讲道集。金口约翰的讲道集有800多份,非常多的,他基本上把整本圣经都通过讲道的方式注疏了一遍,所以特别多。所以现今也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金口约翰的校勘本出来,因为版本太多了,就是因为大家对金口约翰喜爱的程度,所以有很多的抄本流传,这个是他的一个特点。 下面的内容我们就简化一下,当然对于学者来说,我们可以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我以前经常讲的一个例子,就是比如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手材料是可以变化的,根据你研究的范围可以变化。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做干锅土豆片,那就是放了一些猪肉,放了土豆,然后用一种干锅的方式来做这个土豆。也可以把土豆做成泥状,比如说培根土豆泥,这样子也是一道菜,或者说鸡蛋炒土豆,也是一道菜,所以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你采用的一手材料呢,也会有变化,但如果是整体来说,你研究的是金口约翰的话,金口约翰的手稿是一定会接触到的,只不过是你研究的范畴不一样。所以他这篇文章就是告诉大家,目前研究金口约翰的学术界,他们出现了哪些内容? 她在第二点讲到,研究金口约翰的人物生平和他的历史是一个方面,因为金口约翰的人物生平是非常传奇的一生,所以非常值得研究,并且我们可以说还值得细究。当然我们前面提到那两本上世纪90年代的著作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但是在这里面她又总结了一些内容。所以如果大家要了解金口约翰的历史的话,那么就是刚才推荐两本书,Kelly和Brändle的著作——Kelly是英文Brändle应该是法文的著作——比较权威,但是新来的一些学术研究,他在这里又推荐了其他的一些学者,Justin Pigott和Jonathan Stanfill这两个人物,他们对金口约翰人物生平的一些细节,又做了另外一个角度的补充。 关于金口约翰有,他们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采用的视角是把金口约翰看成一个灵魂的医生,以这样一个角度来探讨金口约翰的讲道集,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所以对于学者来说,可能光研究金口约翰一生的各个层面,他的历史背景就已经有够多要研究的了,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活。基本上我们可以说,如果大家要做学术研究,你们没有机会上大学去研究怎么办?那么基本上有两条不可或缺的,你可以达到一个学术标准,或者说我们就在100年前,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博士都不算是一个头衔。 我听说有的人说博士在当时还没有流行,那么博士是谁发明的呢?是德国人发明的,然后德国人发明以后呢?现在感觉你要做点研究,必须读博,读完博之后,基本上只剩下在大学任教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学术研究已经瓦解了,就是说博士即将瓦解的,就是可能过了我们这一代人,博士已经不怎么值钱了,因为现在满大街都是博士。 学术研究必备的两个技能 其实博士没有那么高尚,就是说白了就像你可能十多年时间一直在耕耘一件事情,你把这个事情做到极致了,那你就是博士了。所以对于人文科类的学者来说,读博其实你要具备的就是两个要点,你要达到一个所谓的学术研究的水平,你需要哪些基础条件?第一个基础条件,是你需要懂得原文。比如说你研究的是哪个时代的某个人物,那你就必须去了解这个人物他使用的语言。比如说你研究的是斯拉夫时期,12、13世纪斯拉夫的民族——最初希腊人是怎么把东正教传给斯拉夫民族的?那你至少要知道两门语言,希腊语还有古斯拉夫语,甚至现代俄语。这个是关于一手材料,你要阅读那个时候的人物和生平所使用的语言,我们把它叫做一手材料所具备的语言能力;第二个语言能力,是你要具备的现代学术语言的能力,它的意思是说在研究这个人物的生平的时候,可能有不同国家的学者们,他们用不同的现代语言发表了相关的论述,比如说有英文世界的人写了希腊人是如何把福音传给斯拉夫民族的,又有法国的学者用法文写了,有德国的学者用德文写了,也就是说,这也涉及到做学术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说你必须学好几门现代语言,或者说你要了解这些现代的学者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因为有时候你读原文,你产生了一些理解,你觉得你新发现了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你读一篇英文著作发现他写的内容,跟你读出来的内容是一样的,那你没必要再写了。所以学术研究的第一个层面,你需要在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上预备自己,对于研究金口约翰来说,我们学现代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至少是英文,我推崇是英文。 金口约翰他使用的是希腊语,那你至少要懂希腊语,你才能够够到研究金口约翰这种说法,接下来一个动作就是你要梳理我们研究金口约翰的学术史,在中国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文献综述。那么这篇文章呢,基本上就是一个文献综述,它在梳理过去研究金口约翰的不同层面,现在研究金口约翰的发展阶段,它采用的方法论是什么?所以我们说到做学者,首先你有语言的能力,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古典语言和现代语言能力,其次你要熟悉这个领域,熟悉这些前沿的学者,关于你感兴趣的话题有所熟悉。然后你有了新的发现以后,你才可以发表写文章,那么这个基本上就是学术的过程,不管你是不是博士毕业的,你硕士毕业也行,你没有学位也行。 比如说在我读博的时候,我就学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是20世纪初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俄国作者写的。而这本书到现在也经久不衰,他当时写那篇论文的时候就是个硕士生,他把那篇论文写出来以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这些教授们直接就把他列为老师了。可见在上个世纪就100年前,博士跟硕士其实没什么区别的,你要说学术研究,其实就这点事,就是你会古典语言,会现代语言,你熟悉研究这个领域的这些前沿学者,然后你有一些新的看法和方法论,那你就在这个学术圈子里面,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所以我是觉得,现在我不建议大家再读博了,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说实话,我觉得现在有一点过剩的,他已经背离了这个学术的初衷,其实学术你的基本生活是不用担心的,他就是一个——像现在的人说——书呆子,或者一个傻子。就像牛顿一样,苹果掉在头上就思考,为什么苹果掉到头上。一个笨蛋、一个疯子,对某一些事物,他具有极度的兴趣,然后甚至奉献一生的时间来做这个研究。他有时候也许就做成了,也许就没做成。所以说白了其实就是特别钻牛角尖的一群人,世界上不需要那么多钻牛角尖的人,就是这样子。谈学术的这个研究,其实大概就是这些内容,我是用大白话跟你们说。 这个后面的内容也许大家不是特别感兴趣了,我就简单地梳理一下。关于金口约翰他的人物生平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直有学者在研究,因为他就是传奇的一生。他不像有些——比如说教会历史上的修士,他就留下一本小小的著作,也就是十几页,然后关于他的生平呢?基本上就没有,所以没办法研究。但金口约翰不是这样子的,待会我给你介绍的时候,你就知他的一生有多么传奇,他涉猎的资料,他的身份和地位,他整个一生的言行——无论是史学家也好,还是他自己的讲道集也好,还是他周边的朋友们留下的著作也好——零星点点地就留下来了,所以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一大兴趣点。 我们再来说,关于金口约翰学术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我们要知道金口约翰与社会正义,与关注穷人这个主题其实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关于教会的讲道,就是这些教父们,比如说尤其是在做主教,像这种君士坦丁堡的主教,还有一些著名的城市主教的这些讲道为什么这么有价值呢?就是在社会关心的层面有价值。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也讲道不是他自己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而是因为他在跟信徒日常交流的时候,这些信徒们的诉求反馈到他耳中,然后他试图用这些圣经上的话语、通过讲道的方式来规劝这些信徒,所以他可以反映很多当时社会的现象。金口约翰比较有名的一篇讲道,痛斥当时的富人生活奢侈、奢靡,他关心他社群里面的穷人。所以这就是金口约翰讲道的一个特点,因为可能他的辖区里面穷人很多,他们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需要在讲道当中有所体现,我们后面如果去读他的生平,他在当时的皇后支持下就被流放了,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所以金口约翰关于他当时关注社会方面的,也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并且这还没有止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在381年的时候,金口约翰还没有成为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是在381年以后,也就是说教义之争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定型了。所以他的著作里面可能关于三位一体论就比较少,它更多的是关注它切实的人物。我们平台目前没有在这方面去介绍,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再去讲他。 关于这些细节我还是不谈了,我就把这个大标题给大家讲一下,大家知道目前学术界关注金口约翰的点在哪里就好了。我们就读一小段吧,在这里面我就不翻译了,我就直接给大家讲一下金口约翰关于医生的理论。医生的理论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即教会是一所医院。在当时四到五世纪的时候,这个理论对于教父们是一个常识。他们为什么开医院?因为很多穷人看不起病的,没有钱看病,所以他就开赈济的医院、开孤儿院,做社会慈善事工。然后他就建立了一套医治灵魂的理论,当然他说的医院并不只是像我们说身体得病的医治,他主要关注的是医治灵魂,所以像学者James他就说到了金口约翰使用了希腊的医治概念。比如我们说灵性的疾病、灵魂的疾病是很微妙的,那么在希腊的理念当中,灵性的疾病意味着灵魂的失序,就是它丧失了秩序,他的情欲在他里面运行、占领统治的地位,无论他们愿不愿意。那么希腊哲学的概念是要达至灵魂的幸福(happiness)。那么像柏拉图的哲学里面也提到到底什么是幸福、如何追求幸福,希腊哲学认为灵魂秩序颠倒了,就说你要用你的理性来控制你灵魂当中激情和欲望的情绪层面。所以说得直白点,我们就叫做用理性控制你的情感,这意味着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情欲,要重新回归自己的秩序。 但是金口约翰并不是全盘采纳希腊这种关于灵魂的医治学说,或者说金口约翰也理解,就是灵魂的生病跟我们心里面的私情邪欲有关系,我们养成一个坏习惯,它就会不断地在我们心里面扎根,但我们养成习惯以后,就难以摆脱,就是一到那种场景,就像动物一样,就像有一些诗篇的作者说,我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我真的是深有感触,就是你如果有一些坏习惯,只要那个情境一发动,你就自动把全部的动作都做完了,这就叫畜类一般,这就是我们所说被情欲统治的灵魂状态。这种灵魂的状态当然是一种生病的状态,它需要得到医治。 而金口约翰他跟希腊哲学很不同的一点,就是他们最终保护的不是某一个人要经历happiness,在你把灵魂医治之后你可以在今生就经历生活的幸福,你在今生通过克修的生活,你可以获得上帝在来生(in future)永恒的幸福,那么这也是克修观念的一个跟现代人关于医治的理论很不一样的地方。现代人医治理论,比如说道家养生,那么基本上我们可以说他是比较关注今生的幸福、健康和长寿的。但是对于基督教的克修不是这样子的,他们关注的是来生。所以保罗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我们今生就在一个竞技场赛跑,我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我们要得胜永远的、不朽的冠冕。这个冠冕不是在今生就获得的,是在来生为你预备的,所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相信来生,要相信上帝赐给我们永生,需要相信死里复活。保罗也说,如果说一个人不相信死里复活,那我们吃吃喝喝吧,因为就这一生了。所以金口约翰是以一个天国的理念,来劝导他的受众信徒们过一个克修的生活,在今生就过克修的生活。这克修的生活不只是说修道是这样的,当时的平信徒也是一样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当然说到他的一些医治理论,跟他的社会关心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再来看第四点,关于金口约翰的神学。处理金口约翰的神学是一直被学术界忽略的一个状态。总的来说,只要谈到神学,那么其实我们说,像金口约翰这种从安提阿出来的圣人就不占什么优势,像叙利亚的一些圣人,那就更加不占优势了。我在翻译几乎是同一时期叙利亚的艾弗冷的著作的时候,他们的著作你不能说他们没有神学的思想在里面,你很难去单拎出一个神学的主题来进行研究,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说话方式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导致我在上叙利亚语课的时候,我就听到有一些学者们说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很多人看叙利亚的学者粗鄙得很,就觉得他们很笨,因为他们的著作不会采用一种特别逻辑式的、希腊哲学三段论的方式来讲一件事,而是采用一些图像、比喻来跟你讲道理,所以你很难总结它里面的神学主题。 那么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缺憾,你几乎看不到有人研究金口约翰的三位一体观念的。我们看这个研究的话,现在还是主要停留在叫做rhetorical theology,就是修辞学的神学理念,因为他讲道很厉害、出口成章。当然还有说还有一个叫是教牧学和教育学的神学理念。这也是他们最近比较关注的一个主题。那关于金口约翰的释经呢?大部分学者其实还是认为金口约翰的释经传统来自于安提阿学派,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后期的东正教中,是通过金口约翰,才使得东正教的释经和灵修传统与亚历山大学派有所中和。我们说在灵修传统当中,有《沙漠教父言行录》,那么比较有名的一个代表,算是亚历山大出来的一个灵修代表,那就是本都的艾瓦格里(Evagrius of Pontis),他就采用了不少的希腊哲学来描述灵修的状态,是非常有名的灵修传统,他的影响遍及东西方。在同一时期,像叙利亚地区,就出了一个马加略(Macarius),我现在翻译的讲道集里面就是St. Macarius,那么有时候也把它叫做托名的西门·马加略的讲道集,他是从叙利亚出来的。那同一时期叙利亚的传统,比如说阿弗哈特(Aphrahat)的论文集,叙利亚的艾弗冷(Ephrem)的诗歌,其实也非常有名。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金口约翰身上,由于它到了君士坦丁堡,你可以看到亚历山大传统和安提阿传统的一个融合,或者说一个比较独见的一个融合的状态,就是叙利亚地区的灵修传统和亚历山大的灵修传统,亚历山大的释经传统和安提阿的释经传统,亚历山大的神学解释和叙利亚的神学解释在融合。甚至可以说加帕多加(Cappadocia)三教父,从某种意义上也是融合了叙利亚和亚历山大的神学阐释说。如果说仔细读艾弗冷的诗歌的话,会发现有非常强烈的神秘主义的倾向,就是说他们对神学的界限是非常有意识的。但是如果你读奥利金的著作呢?你会发现希腊哲学好奇的影子还在。当你到了加帕多加三教父的时候——我们前两次课学了神学家格里高利的著作,讲他的《神学讲演录》第一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奥秘的部分被强调,甚至放到了什么呢?放到了我们认信三位一体的基础。就是说三位一体的基础是什么?是承认上帝是奥妙的,不能穿透的,尤其是它的本质是不可接近的。那么我在以前课程里面说过,它是一个希腊哲学进入神学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以后,希腊无哲学,它主要就是神学来带领整个东正教的传统,拜占庭的权威其实就是出自四世纪到五世纪的这些圣人,还有他们的著作,他们对拜占庭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基本上是第二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我们在这里就不详细读这些著作了,刚才我总结了,比如说在1967年的时候,有一个人评论研究金口约翰,因为金口约翰很难研究,他的难点在于他的讲道是很分散的,就是说研究金口约翰的结果是,都是一些不相关的学习,很难总结出一套有意义的结构出来,并且总是重复的,没有必要研究金口约翰,大概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也是西方学者对——这些我们可以说从叙利亚的,或者说东方的——文件比较难研究的一个原因,金口约翰很难做学术的研究,因为要找一个主题把它放大,但是他的讲道太散了,各个主题都很难总结出来。但是他们后来的总结是,其实研究金口约翰的学者还是挺多的,原因其实也挺简单,因为大家都喜欢金口约翰,只要你们读过金口约翰的讲道——我觉得没有人不喜欢他的讲道,就是太美了。希腊人的《古文观止》,金口约翰的讲道估计要占几十篇,文字非常优美。 二、金口约翰的生平「简述」 关于他的学术的研究,我们简单的介绍到这里,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他的另外一个层面。那么在这里推荐这几本书,Golden Mouth: The Story of John Chrysostom—Ascetic, Preacher, Bishop是1995年的,关于金口约翰的故事,在英文学界,Kelly的著作非常有名,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发到群里面,当然了,你们自己私下阅读就好了,你们需要有英文的阅读能力;那么还有还有一篇就是我今天引用的这篇,Revisioning John Chrysostom : New Approaches, New Perspectives,主要是总结了近二三十年的关于金口约翰研究的学术发展趋势,那么还有一个关于金口约翰的书单网站 ,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可以待会儿发给大家。基本上手稿就是我从Mayer里面提取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手稿数量巨大,目前没有很少有校勘出来,因为太多了;然后他的手稿里有真品和伪作,伪作也很多,辩伪也是一个很巨大的任务;那么研究它的视角呢?主要是从圣徒传记,社会政治视角,还有他讲道的风格、灵魂医治的视角。关于他在神学上的贡献,似乎是没有的,就是很少有人说研究金口约翰关于基督论、神人二性是什么样子?比较难研究出来,因为他的讲稿,很少是专门专注这一块。 金口约翰碰上了一个好时代,跟加帕多加三教父一样,是这个国家权力在赞助基督教的时代,那个时候通过米兰敕令,很多的地方官员不但把教堂还给了基督教,他们还集资赞助建新的教堂,很多官员的子女,因为加入神职可以获得一些特权,所以他们也通过贿赂的方式成为神父,那么这个时候腐败就滋生了。那时候还有很多的神父,豢养一些婢女在他的身边,待会我们就会看到为什么金口约翰会整治他们教会的腐败,就是这个原因。那时,325年的尼西亚会议、381年的第二次大公会议都已经尘埃落定,当金口约翰坐在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位置的时候。从330年开始,君士坦丁堡主教的位置就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位置。当时的罗马帝王,他为了均衡亚历山大的势力,当时亚历山大的主教可以说是东方角逐的第一号人物。因为第一次大公会议——尤其第二次大公会议——把君士坦丁堡列为罗马之后,亚历山大和安提阿辖区的权威性,就成了一个角逐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的话,他们要么是从亚历山大,要么就是从安提阿(出来)。那么当时帝王为了均衡,他们就经常从安提阿选择一个主教放到那里,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亚历山大最终“胜利了”。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就是东正教的神学的倾向,其实亚历山大学派的影响更多一些,并不是说安提阿学派的影响完全没有,我觉得那也不是事实。 金口约翰是349年的时候出生啊,19岁受洗。在368年——三年后,他就在教会里面的被安立为读经员,在19岁到21岁之间,他就立志过一个修道的生活,但是由于他母亲寡居在家,所以他就负责照顾他的母亲,估计是当时的神父不建议他这样做:你留下母亲不照顾,直接是出家修道,这是不行的,要尽孝。所以他就四年在那里照顾寡居的母亲,然后从26岁开始,他就有四年的时间在山中修道,我们知道安提阿地区在周边,估计有不少山区,他就进入山里面,估计搭一个很小的帐篷,甚至住在洞穴里面,不要认为这种方式很不正常,其实这是当时在叙利亚地区早就流行的修道方式,大家都跑到一个山洞里面,在山里面修道。 当然,当时他修道的时候也有一位神师指点,只不过他的神师不是正式的那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大的修院,有好几百号人,不是这样子的,应该是一个老的修士,也在同一个地区,他受他的指点而已。所以之后他有两年的时间在山当中就专门——几乎一天24小时全部——用于读经和祈祷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面,他把整本圣经都背熟了,就是倒背如流,新约到旧约倒背如流。所以我们现在看这个太神奇了,但是他确实就花了两年时间来这样做,但现在估计你随便拎一个学者或者像我这样的学者,说你把整本圣经倒背如流,他没有这种可能,并且他背的圣经,旧约的话,应该是七十士译本,那么新约的话,应该来自一个安提阿的手稿,不过,新约差距应该也是不大的。他这两年过了极端克修的生活,因此就损害了身体,可能就是他的肠胃不好,或者身体太虚弱了。...

April 26, 2024 · ephremyuan

译作:圣西卢安如何与非正教徒对话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阿索斯山的圣西卢安(Silouan)如何与非正教徒对话 译者:译者:Albert Sun,牛津大学神学与宗教系博士生 文章来源:Saint Silouan1 the Athonite, by Archimandrite Sophrony (Sakharov) (Essex, England: Stavropegic Monastery of St. John the Baptist, 1991), pp. 63-65. 英文链接,请见这里 译者注:此文章引自圣索弗罗尼•萨科哈罗所著的阿索斯山的圣西卢安传记,圣西卢安(1866-1938)为圣索弗罗尼(1896-1993)的属灵父亲,因此此书有特别的参考价值。 西卢安神父对待不同于他的人的态度是,真诚地希望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不冒犯他们认为神圣的任何东西。他始终保持自我,坚信 “救赎在于基督般的谦卑”,凭借这种谦卑,他努力用自己的整个灵魂去诠释每个人的最佳状态。 他以自己爱基督的能力找到了通往每个人内心的道路。 我记得他与一位从事传教工作的大司祭「即正教神父」的一次谈话。这位大司祭对「西卢安」长老评价很高,并多次在访问「阿索斯」圣山时去拜访他。长老问他向人们布道的内容是什么。大司祭还很年轻并且缺乏经验,他用手比划着,全身摇摆着,激动地回答说:“我告诉他们,你们的信仰是全然错误的,是堕落的,没有一样是对的。如果你们不悔改,就不会得到救赎。” 长老听完他的话,问道:“大司祭神父,请你告诉我,他们是否信仰耶稣基督,信他是真的上帝?” “是,这他们还是信的。” “那他们敬重圣母吗?” “敬重,但是他们对她的看法不对。” “那他们对圣人怎么样呢?“ “他们是敬重圣人的,但既然他们已经脱离了教会,他们还能有什么好的圣人吗?” “他们在教堂里事奉礼仪吗?他们读福音书吗?“ “是的,他们确实有教堂和礼仪,但如果你把他们的礼仪与我们的相比,他们的礼仪是多么冰冷而毫无生气!” “大司祭神父,人们在信仰耶稣基督、敬重圣母和圣人(他们在祈祷时会呼求圣人)时,会从灵魂深处感受到他们在做正确的事情,所以如果你谴责他们的信仰,他们是不会听你的…… 但是,如果你肯定地说,他们信仰上帝、敬重圣母和圣徒做得很好;他们去教堂、在家里祈祷、阅读圣言等都是正确的;然后温和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改正,那么他们就会听你的话,上帝也会为他们感到高兴。这样,我们就都能靠着上帝的慈爱找到救赎…… 上帝就是爱,因此传讲祂的话语必须始终以爱为出发点。 这样,传道者和听众都会受益。但如果你只会谴责,人们的灵魂就不会理睬你,也不会得到任何益处。” 译者按:好像没有什么翻译的先例。我找到有中文网站用过“西拉”,不过用“西卢安“按发音可能更合适。 ↩︎

April 23, 2024 · ephremyuan

尼撒的格列高利论肉体复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八课:尼撒的格列高利——《论肉体复活》及驳斥六道轮回导读。讲稿由祝心斋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若要引用本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尼撒的格列高利——论肉体复活以及驳斥六道轮回导读》,讲稿由祝心斋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19日)。亦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正文 一、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著作译本及校勘本介绍 我们这里主要参考三个译本,一个是石敏敏在2004年根据英译本翻译的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灵魂与复活》。我觉得这个译本总体来说质量还不错,但是跟原文翻译过来的就没有办法去比较了。就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很有必要出一个从原文直接翻译过来的译著,这非常重要。对于一个六道轮回和转世投胎观念如此盛行的国家来说,这本古教父反驳轮回转世观点的重要著作,应该要从原文直接翻译——他当然没有接触过佛教,但是我们在这本著作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在驳斥佛教那种关于轮回的观念。 另外参考的一本是Behr在2023年出版的《On the Human Image of God》。作者把尼撒的格列高利关于人论的一部著作,做成了校勘本,然后又翻译成英文。 我们主要参考这本书中的英文及原文。 最后一本是关于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一些著作的介绍:《The Brill Dictionary of Gregory of Nyssa 》。这是介绍他的各个神学主题以及相关人事的字典,此字典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学术信息。 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两本著作,《论人的形象》和《论灵魂与复活》。 在这里,我粗略的把有关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已经出版的一手材料的校勘本罗列出来。 这里面最著名的专门介绍尼撒的格列高利的是Gregorii Nysseni opera,简称GNO。 他的大部分著作,通过这个系列的校勘本基本上都做出来了。如果大家能直接读希腊文,愿意翻译他的著作,那么我可以帮你们找到这样的原文,你们可以来从事翻译的工作。 二、尼撒的格列高利的生平介绍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尼撒的格列高利。 光从东方来这个网站上,有关于尼撒的格列高利的基本介绍,是我去年上半年的时候给David Tang提供的。 尼撒的格列高利是大圣巴西尔家族中最小的弟弟,他没有上过学,而是受教于姐姐玛卡瑞娜。在巴西尔去外面求学的时候,姐姐玛卡瑞娜在教他。主后355年到358年的时候,巴西尔也做过他的老师。也就是说,尼撒的格列高利基本上是通过家庭教育而成材的。 他结过婚,但之后丧偶。主后372年的时候,他被按立为主教。379年1月的时候,他哥哥巴西尔去世;同年,他的姐姐玛卡瑞娜也处于弥留之际。这时候的他,才开始从哥哥巴西尔和姐姐玛卡瑞娜的圣洁光环之下,走上历史舞台。 关于巴西尔更多的介绍,这里有John Behr的一本书,叫做《The Nicene Faith》,在其400到414页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尼撒的格列高利的主要著作,其实是继承了巴西尔没有完成的一些作品。巴西尔写了《创世六日》,但没有写人论的部分,所以尼撒的格列高利就写了《论人的造成》。为了驳斥欧洛米,他又写了《驳欧诺米》。主后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他也参加了。但总体来说,在这次大公会议上,还是神学家格列高利的权威性更强一些。 在学界,关于他的研究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才受到重视。原因很简单,之前关于巴西尔和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研究已经太多了,大家需要找一个还没怎么研究过的新的历史人物。 目前,他晚年的著作,比如说《雅歌书注释》,《论摩西的生平》等,也有了中译本。 三、《论人的造成》 接下来我们就直接讲他的著作。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进行一场思想上的探讨。 首先,我们简单的讲一下,下面这两本书的大致背景。 第一本书叫**《De hominis opificio》,就是"论人的造成"的意思**。这本著作大概写于379年,正好在巴西尔去世以后。总的来说,《论人的造成》这本书,是为巴西尔的《创世六日》所续写的一部著作。这其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就论到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这和后来东正教静修主义的传统有些许的不同,我们待会儿再详细的进到这些句子里面去谈论。 另外一本书是**《论灵魂与复活》**,以对答的形式展开——尼撒的格列高利想象他的姐姐玛卡瑞娜在跟他对话。这场对话发生在Annesi,就是玛卡瑞娜修道的地方。时间上是在主后379年的12月份,他参加完安提阿的会议回来以后,以他姐姐的身份来探讨灵魂与复活这个话题。此时他姐姐正处于弥留之际。 《论人的造成》这本书我找到了原文,可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去读。《论灵魂与复活》这本书我也找到了原文,但是还没来得及和译本逐字逐句去对照。 我们来读一下《论人的造成》的一部分: 如果你考察神性之美表现在人身上的其他各点,就会发现它们都完全保存了神的形象。神性就是心,就是道,因为"太初有道",并且保罗的跟随者"有基督的心"在他们里面"说话",同时这些人也并没有脱离人性。你可以在你自己身上看到话语和理解,它们其实就是神心和神道的一种模仿。另外,神就是爱,就是爱的源泉,这是伟大的约翰说,“爱是从神来的”,又说:“神就是爱”。创造人性的主也使我们具有这样的特征。 大家也许不知道这个"心“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看原文。 大家看这个词**“Nous”和“λόγος”。“λόγος”这个词大家可能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言语的意思,在思高本里被翻译成”圣言",在和合本里被翻译成"道"。“Nous”是一个没有中文能够对应的词。从希腊哲学的角度,它通常被翻译成"理智"、“心智”,有时候翻译的更奥秘一点,叫做"灵智"。在我翻译的灵修著作里,通常把它翻译成"心灵"。所以当大家读到上帝是心的时候,不要惊讶,因为"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没有人论这个概念,而在中国古代,我们有一种"心性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人论。我以为以前没有人把“Nous”**翻译成"心",但这里翻译了,我觉得这个翻译特别好。神性就是"心",对于中国人而言,完全可以这么说。 “Nous”和“λόγος”是什么关系呢?希腊哲学里面有探讨,尤其是到了新柏拉图主义时期。本来,这两个词基本上是同义词,但是到了新柏拉图主义时期,“Nous”的地位提升了,而“λόγος”的地位稍微降了一点。“Nous”是用来与上帝相交的。人的心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与上帝相交的。“Nous”还衍生了其它的一些功能,包括话语的功能。这个词在柏拉图的灵魂三段论里面,被叫做“logistical”,这个词的前缀和**“Nous”是一样的。在很多时候,它被翻译成人的理性。文艺复兴以后,“Nous”**跟神相交的功能被淡化了很多,理性被高抬起来了。 在此处,尼撒的格列高利抓住了人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Nous”和“λόγος”。上帝照著祂的形象和样式来造人,主要就是指这两方面。当然,自由意志也是在它们中间出来的,爱的能力也是在它们中间出来的。这就是尼撒的格列高利对人论的解释。说白了,就是我们有上帝的形象,我们有心灵和理性思考的官能。 所以说,你要认识上帝,首先要认识自己。但是我们看到尼撒的格列高利在这里说: 倘若原型超乎理解力,而它的形象却可以理解。那么从两者所表现出这种相反特点就可以表明这形象是有缺陷的。然而,按造主的形象造人的心灵,其本性是我们所无法认识的,所以它必与那高级本性完全相同,它自身的不可知性就是神性不可理解性的表现。 在之前的一次讲座中,我们谈到神学家格列高利,说他是整个希腊哲学的分水岭——希腊哲学从好奇探索世界的特质,转向了神秘和灵修。尼撒的格列高利显然继承了这一点,因为大家都知道神的本性是不可知的。如果说,上帝按照祂的形象和样式造人,那么,从某种意义上,人里面也有某些东西始终是不可知的,它是个奥秘。上帝是个奥秘,所以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也是一个奥秘。有时候,大家担心AI要毁灭人类,我觉得这言之过早了,因为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还怎样去制造一个活人?我们现在所造的AI,其实只是一个大数据下的预测模型而已,和有灵魂的生命体无关。 在此,就出现了人性的第一个特点:照着神的形象造人。这个形象指什么?指我们的心灵和理智,或者说心智。尼撒的格列高利还讲了一个人性的特点,即我们人性当中有一部分是不清楚的,因为人的原型上帝,也是不可知的。 接下来尼撒的格列高利开始谈论,心灵到底在哪里?有的人认为在心脏,有的人则说在大脑里。以前我开过一次讲座,专门讲以心为中心的人论。我说,不能排除心灵在身体里面的可能性。然后我也得出一个结论:圣灵住在我们心里面,在心里面是有一个位置的。这个位置和静修主义的祈祷姿势有关系,即吸气入心的祈祷姿势。尼撒的格列高利并不处于静修主义之时,他的观点和14世纪的圣格列高利·帕拉玛有一定的差异。我们甚至可以说,他跟同一时期的玛卡瑞娜的著作也有一定的区别。 “灵魂发现惟有在智性与理性中才有其完全的形式,因而,凡不具备智信和理性却也有"灵魂"之名的,都不是真正的灵魂,只是与"灵魂"这名称相关的生命力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动植物也有灵魂,因为它是有生命力的。而尼撒的格列高利很显然把人的灵魂跟动植物的灵魂做了一种区分,他认为只有具备理性思考能力、智性推理能力的人,才能被称之为拥有真正的灵魂。 “正因如此,为万物立法的神也赐给人动物性——因为动物性离植物生命不是太远——使人除了植物还有动物可用,他说:“你们可食各样肉,如同食菜蔬一样。“因为有感觉能力之物与没有感觉能力惟有营养生长之物相比” 在这里我们看到,尼撒的格列高利使用了传统希腊哲学的分类方式,分为人、动物和植物。植物只有营养生长的功能,它不像动物一样能看,能听。动物可以活动,有触觉有听觉有视觉等,有些动物的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比人类还高,但是它仍然是处于感知的层面,没有上帝造人的形象的部分,即人的心灵和理智部分,这是动物没有的。 “因为我们所要思考的主题原不是人的属性中心灵比他的质料器官更富尊严,而是心灵并非囿于人体的某一部位,乃是均等地存在并贯通于全身,既不包围他物,也不为他物所包围。包围、被包围这些词专门适用于罐、桶或者其它容器,但身心的结合却是一种难以言喻、不可思议的关联,心灵既不是在身体"里面”(因为无形者不可能包裹在形体里面),也不是在外包围身体(因为无形者不可能内含任何东西),心灵靠近身体乃是以某种难以名状,无可理会的方式进来与它接触。 可以说,心灵既在身体里面,又包围着它,既非根植于身内,也不是被身体包裹着,此种情状是非我们所能表达和想象", 在这里,尼撒的格列高利是什么意思呢?他认为,首先,身心的结合是一个奥秘,它们有着一种难以言喻、不可思议的关联。他用了两个词来描述:难以言喻和不可思议。 然后他认为心灵并非囿于人体的某一部位,而是在身体中均等的存在,并贯穿于全身。这个概念和静修主义所持守的稍微有一点区别,故而有人认为,静修主义的祈祷姿势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尼撒的格列高利不认为心灵位于脑部或是心脏的位置,而认为其是均等的贯穿全身。他最重要的一个论点是认为身心结合乃是一种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联合。 同时,我们要注意尼撒的格列高利跟格列高利·帕拉玛一样的地方在于,都认为心灵在身体里面,又包围著身体。这个很重要,因为心灵如果不在身体里面,那我们就不能说身体是圣灵的殿了。正因为身体和心灵有这样一种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可以说圣灵住在我们的心里,也住在我们的身体里。尼撒的格列高利不断强调这种密不可分的关联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的,是没有一个确定部位的。心灵均等的存在并贯通全身。而静修主义的论点是什么呢?他们认为心灵有一个确切的地方,就在我们心脏周边这些比较狭小的空间里,在那里面发动。这是二者的一个区别点。...

April 19, 2024 · ephremyuan

东正教与新教教义有何不同?

按:近来有一些读者问东正教与新教教义之不同,甚至有人在我们的油管平台直接问此问题,现简要回答如下。注:此回答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读者自行参考。 版权申明,若要转载引用此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新教与正教教义有何不同》(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17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 问:正教与新教教义有何不同? 答: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新教与传统教会(即宗教改革之前的教会)的教义区别,这里算是一并回答了。 简单来说,新教强调神恩之作用(甚至神恩独作),压制自由意志之能动性;新教主要以内心之认信理解因信称义;新教以唯独圣经摒弃教会不成文的传统;新教以人人皆祭司摈弃教会三阶层的建制:主教、神父/牧师和执事/辅祭,以上种种都与传统教会不同 下面一一解说。 首先,在自由意志与神恩之间,新教强调神恩,压制自由意志之能动性 从很多层面来看,新教是奥古斯丁与佩拉纠论战的一个副产品(当然结合了文艺复兴下,强调理性的特点)。在自由意志与神恩之间,奥古斯丁在论战中逐渐强调后者,而忽略前者,新教继承并强化了这种趋势(尤其是约翰加尔文的作品,除圣经外,其引用最多当然是奥古斯丁)。这种趋势最明显的极端教导就是一救永救论,笔者已写了几篇文章讨论自由意志与神恩的关系,并且驳斥一救永救说:论自由意志与原罪,卡西安论自由意志与神恩, 一救永救不除,灵修传统不兴, 从使徒教父看一救永救, 这里不再复述。 其次,在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上,强调内心之认信,压制信之外显——即外在行为 由于,神恩被极端强调,出现了无可抗拒之神恩的教导;自由意志被极端压制,出现了捆绑的自由意志,人是全然败坏的教导。这些教导都不是传统教会所提倡的。在这种趋势下,自由意志之能动性被彻底打压,灵修传统的基础也就丧失了。再加上改教时期,马丁路德公然还俗,导致新教以降,灵修传统极其匮乏,全人更新之灵修,与教会礼仪传统密不可分之灵修,被压缩到一个地步:灵修与读经几乎成了同义词。当然,灵修传统之匮乏,也导致了圣灵论的匮乏,与强调理性的改革宗不同,近来兴起灵恩运动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信称义是教理没错,但整体而言,新教强调内心之认信,而非外在行为(参雅各书,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这与传统教会将信理解为信德不同,即信是一种外显给人看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内心认信而已。四世纪的圣艾弗冷,就把信看成是外显给人看的,祈祷看成是心里说给上帝听的。 并且,因信称义是新教理解救恩的基础,对很多新教徒来说,因信称义就等同于救恩,这与传统教会又是一大不同。 传统教会不会把信仅仅理解为内心之认信,恰恰相反,他们更多强调信要有行为出来;传统教会不会把因信称义等同于救恩;传统教会不会把信仰基督当成救恩之完成,而仅仅是开端;传统教会的救恩观是神化——参东方教会的救恩观。按阿塔那修所言,上帝成为人,是为了让人可以成为“神”。 第三,以唯独圣经,摈弃教会很多不成文的传统,包括贬低大公会议之权威,简化礼仪和教规,抛弃教会主教、神父/牧师、执事/辅祭的三个阶层的建制结构,只留下牧师和执事两个阶层 新教对唯独圣经的理解与古代教父们有差异,在改教时期,估计多半跟对抗教会中不成文的传统有关。换句话说,在改教时期,只要教会传统保留,而圣经没有明确记载的都被予以一一摈弃。在这种精神下: 大公会议的决议不再与圣经密不可分,不再是对圣经的正确解释,甚至需要经过圣经的检验。在教会崇拜中,不使用尼西亚信经,而采用使徒信经就是一个例子; 教会传统的礼仪文献,圣人,圣像等不成文的传统被完全摈弃,仅留下洗礼和圣餐礼 教会历史留下来的教规被完全忽视(估计当时要建立教会,这些教规俨然成了枷锁) 修道主义和修道院被完全摈弃。此后,新教兴起的敬虔主义运动,清教徒运动,灵恩派估计与这种缺失有关联。 教父传统和文献(纵观改教史)被选择性吸收。换句话说,教父们的教导估计要经过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思想的检验,免得他们起冲突。 使徒统绪被理解的宣讲圣经之真道,与外在的形式无关; 以人人皆祭司摈弃传统的教会三阶层:主教(可按立神职,举行圣餐礼,洗礼等)、神父(无按立权,可举行圣餐礼,洗礼等礼仪)和辅祭(无按立权,无举行礼仪的权柄),在教会论上与传统教会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种种,当然是传统教会无法认同的。再者,约翰加尔文(估计受文艺复兴影响,对理性推理过于自信)的双重预定论当然被传统教会视为异端教导。 关于近来兴起的灵恩派,站在传统教会的角度,多半与新教没有灵修和礼仪传统有关。因为圣灵之运行,除了让人想起圣经的话外(包括读经),主要见之于教会的灵修和礼仪传统。

April 15, 2024 · ephremyuan

大圣巴西尔——《创世六日》《论圣灵》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六课:大圣巴西尔——《创世六日》《论圣灵》导读。讲稿问答由祝心斋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以下格式:**袁永甲《大圣巴西尔<创世六日><论圣灵>导读》,教会历史第二季希腊传统第6课,祝心斋整理,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3月29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大圣巴西尔 《论创世六日》《论圣灵》正文 一、方法论 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先讲一讲方法论,把学术是怎么样的讲清楚。我在读博士之前,没有怎么思考过方法论的问题,但是读博以后,发现这个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 这幅图片是我在做博士项目的时候遇到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僧侣的名字。在吐鲁番地区的阿斯塔拉,有一个墓葬群,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要搞大建设,就在里面挖了一些墓葬出来。这些墓葬有一个特点,就是安葬的时候下葬的人会用一些没有用的纸来包裹住死者的尸体。这些纸后来被人们发现和翻译出来,整理成了文书。虽然这些文书都是残片,但这些残片的内容很丰富,我的博士论文有一部分就涉及到这些残片内容。 大家看这个残片,会发现里面写着「僧顺」、「德颖」等名字。这些残片现在主要由北大荣新江老师的团队在作整理,他们团队将这一批残片整理成了这样,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上面是图、下面是释读的一个版本。 我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会把这些名字打到我的论文里面去。在这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感触就是:历史留下的是残片,是一些碎片化的东西。而做考古、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其实就像是做一个侦探。像我做人文学科的研究,就没有办法穿越到过去去问那个僧人,你到底是佛教徒还是景教徒?他留给你的就是一个名字,也许这个名字在历史中出现一次,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图片里的这个残片是高昌时期的,高昌时期大概为公元五世纪末到七世纪初。这段时间,高昌经历了好几代人,而这个僧侣就留下这么一个名字,学者们唯一能用的就是这个名字。 我想说的是,所谓学者做学术研究的人,虽然能讲一些东西,但是他拿出来的一手材料极其有限,所以他试图要讲的这个历史内容也就极其有限。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不多。在考古领域,我们发掘出了很多墓葬、古城,但是很多商代遗迹中就没有发掘出文字。有发掘出文字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文字会记录一些事情,学者就可以据此推测那个地区的人以前做了什么。如果没有文字,那学者就很难推测出来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相信学者们的推测,因为他的一手材料是一个碎片化的东西。 如果你较真,就会发现学者们的很多推测并不一定有理有据。学者们的推测暂且不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不了解这些一手材料,不知道如何去处理,那他们的推测是不是更不靠谱呢?其实也不是。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比如我研究的这个残片,大部分的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毫不怀疑的认为这些名字的僧人就是佛教徒,但事实上这些残片上的僧人名字就只出现了一次,是没有上下文的。你不能从残片的上下文推论出任何东西来。有一些名字它就在那里,比如一个寺院的名字,它就立在那里;一个僧侣的名字,他就立在那里。没有上下文。你没有办法判断它是佛教的,还是景教的,还是拜火教的。那怎么办?你不能坚定的认为他一定是佛教徒吧?现在我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大家觉得在唐朝的高昌地区,在三夷教(祆教、景教、摩尼教)进入高昌的时候,见到一个僧人就很自然地认为,如果他不是景教徒,那一定是佛教徒。这个逻辑也是不对的。如果不能证明是景教徒,也不能证明是佛教徒,那我可以存而不论。为什么?因为历史留给你的就是碎片,你没有办法确定的时候,可以不说,可以对历史的原始材料保持诚实。我们现在的很多推论,都是根据这些残片断章推论出来的。 在当时宗教类的文书比较流行,比如像敦煌和吐鲁番就出了很多佛经。景教大部分出的是一些礼仪和灵修的文献,这些文献很普遍,因为关乎永生。古人一点也不笨,他们知道自己生命有限,所以一些关乎永生的资料,无论是佛教也好景教也好,这些经典著作就存留了下来。我们今天要讲的大圣巴西尔的著作就属于这个类别——宗教类的著作。 历史上,宗教类的著作其实很多,其次,就是在政府赞助和支持下的一些著作,比如官方的文书、官修的史书等。我们现在在国内看到的历史大部分是经过了宋、元、明三代人所加工过的历史,这种历史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历史中被彻底的遗忘?多到不可胜数。《传道书》中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1:2)。已过的世代,无人记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传道书1:11)。我们过去了一代人,马上就会忘记前一代人。我们经历过很多政治事件,但是历史没有记载下来,我们马上就忘了。比如说我有一次在YouTube上发布了2022年4月份的上海之声,下面就有一个人留言,说才过了一年,但是大家已经把这事给忘了。 二、巴西尔研究之手稿篇 介绍手稿传统: Fedwick, Paul Jonathan. Bibliotheca Basiliana Universalis : a Study of the Manuscript Tradition of the Works of Basil of Caesarea. 5 Vols. Turnhout: Brepols, 1993. 我们既然谈到了历史碎片化的天然趋势——历史总是留给我们碎片,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谈一谈,这些碎片是什么? 巴西尔生活在主后四世纪,是非常有名的圣人,所以他留下的不是碎片——他太有名了。历史上出现一个巴西尔这样的人物非常不容易,一个时代可能出现一两个就足够了。几乎他所有的著作都不断的有人在传抄,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有一些异端,如阿里乌,他们的著作就不会被传下来,因为政府不支持出版,那就会绝版,绝版书不再版那过几年人们就忘了。而巴西尔无论是在教义上,还是在灵修、礼仪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教会历史上后来的教父们、主教们、抄写员们都无法遗忘,并且他一直得到了拜占庭帝国的公开支持。他是一个圣人,所以他的著作才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所以他才有非常多的手稿留存。这些手稿跟我们上面看到的那些残片是不一样的,上面的是历史上偶然留下来的,就是一个残片,可能就这一份。但巴西尔不是,他有非常多的版本在各个地区普遍的流行,比如在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就存留了他的讲道集和长会规;在阿索斯圣山,又存留了一份他的长会规抄本。所以他有很多抄本。对于学者来说,他就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我怎么处理这些不同的抄本?于是就出现了校勘本。 三、巴西尔研究原文以及现有校勘本 校勘本这一概念最初不是用来编辑教父著作的。它最初由自由派神学发展起来,自由派神学家把所有的新约圣经版本,比如亚历山大、安提阿、君士坦丁堡这三个地区信徒用的版本,以及一些古代沙漠地区所找到的圣经残片拿出来做对比,做出了一个校勘本,这样在一个本子上你可以看到所有版本的异同。做教父学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处理这些不同的版本。目前大部分的版本都存留在修道院或者博物馆里。有一些比较大的教会会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他们可能也存留了一些手稿,只是这些手稿可能就比较新了。在古代,存留最多的就是修道院。 非校勘本:PG 29-32 (PG = patrologia graeca, 下载见: https://patristica.net/graeca/ 校勘本:《驳欧诺米》希腊校勘本以及法文译本,见: B. Sesboüé, with G.-M. Durand and L. Doutreleau, Basile de Césarée: Contre Eunome suive de Eunome Apologie, SC 299, 305 (Paris: Cerf, 1982,1983)....

March 29, 2024 · ephremyuan

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导读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七课: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导读。讲稿问答随后整理出来。 若要引用此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导读》,阿甲教会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七课,祝心斋整理,阿甲修订(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4月5日),引用日期,本文链接。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神学家格列高利《神学讲演录》讲稿整理 一、神学家格列高利的基本介绍 首先,我对神学家格列高利做一个整体的评价。 【神学家格列高利】有时也被称为【纳西盎的格列高利】。他和大圣巴西尔、尼撒的格列高利这两兄弟是非常亲密的朋友。巴西尔甚至在一份书信里说,他和我就像是一个灵魂住在两个身体里面,由此可见他们俩的亲密程度。他们俩在上学期间相识,故在很多神学理念、灵修精神上非常契合。神学家格列高利比大圣巴西尔要长寿一些,巴西尔成为修士的时间比神学家格列高利则要早一点。格列高利不是很热衷于加入神职、参与教会的服侍。他的一些相关资料以及和巴西尔来往的书信表明,他不热衷于参与教会事务,而是喜欢过独修的生活。能在独修的生活里,安安静静的读经、祈祷、渴慕上帝,他就非常开心了。他后来之所以被拉到君士坦丁堡开讲座,完全是被迫的——如果不是巴西尔去世,他估计不会出来做这一系列的演讲。 我们来看他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是我翻译的,英文版出自我在波士顿学院的导师之一Dunkle翻译的神学家格列高利的部分著作。格列高利说 主,不要让我忘记你,求你也不要忘记我; 主,智者之亲,三一之光,不要忘记我,免得敌人掳掠我,到地狱坑和痛苦的黑暗中。 因为,恐怖的撒旦埋伏在你朋友周围。 我知道,只要你记得我,不断以话语和洞见与我相亲,我就会摆脱他。 格列高利也创作诗歌,但是他的巅峰之作,还是**《神学讲演录》**系列。 我们今天讲的,是其讲演录里27到31篇这五篇。这五篇非常有名,并且就此奠定了尼西亚信经的权威地位。由于他的卓越贡献,教会给了他一个特别的称号,叫神学家格列高利。之所以叫神学家,是因为其神学著作的思想深度、文字的优美,都达到了一个与使徒约翰同等的地位。在东正教的传统里,只有三位神学家——而直接说是神学家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圣使徒约翰,一位就是这个神学家格列高利。之后在11世纪出现的新神学家西默盎,有一个【**新】**字,可见其不是直接以神学家被命名。 神学家格列高利并不仅是以神学的辩论、阐发的精微而闻名,他在神学和灵修上,我觉得他达到了与大圣巴西尔几乎同等的地位。他于主后325年出生,大约390年就去世了。这在McGuckin写的关于纳西盎的格列高利的生平介绍里,有详细的介绍。我们先来看他的生平年表。按照时间顺序,这个年表会记载教会、帝国,以及格列高利的重大事迹。 主后325年,格列高利的母亲说服其丈夫成为了基督徒,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328年时,格列高利的父亲——老格列高利,成为了纳西盎地区的主教。 329或者330年,格列高利出生1。他跟巴西尔几乎是同一年出生的,出生地同属于加帕多家地区。 在他12到14岁的时候,曾跟随当地的名师接受启蒙教育。古往今来,但凡是家里有点家底的,如贵族这样的富人阶层,都会给他们的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345-346年时,在加帕多家的凯撒利亚城,格列高利学习修辞学。 347-348年时,他在巴勒斯坦的亚历山大城求学。格列高利的游学经历非常丰富,他先在本地,然后到本地有名的城镇中心,然后到巴勒斯坦的亚历山大求学——亚历山大当时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重镇。 主后348年时,他跟着他的导师来到了雅典求学。 348到358年,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他和巴西尔相识,并成为挚友。 他们俩在青春年少时得以相识,且都是基督徒家庭出身,有着同样的理想,都求学在雅典。在雅典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对雅典的哲学和各种思想流派,了解的非常深。大家可以类比一下,如果是在国内,那他们是在北京大学学习;如果是在美国,那他们是在哈佛大学学习。他们了解着世界上当时各种各样的思潮。 在此期间巴西尔的弟弟去世了,于是巴西尔回到了老家。主后356年时,巴西尔开始修道,并开始写短会规。但是格列高利还一直在雅典求学,直到358年。那时格列高利28岁,他回到了故乡加帕多家地区,继续和巴西尔保持联系。 主后361年时,格列高利的父亲强迫性的把他按立为神父——在这之前,由于受巴西尔的影响,他已经过起了修道生活。巴西尔和格列高利一直是朋友关系,所以巴西尔如果有需要帮忙的,基本上会找格列高利。 370年时,巴西尔的姐姐去世了,巴西尔自己被选为教会的主教。 372年,巴西尔把神学家格列高利按立为凯撒利亚的主教,但格列高利逃离了那里。逃离之后,他在纳西盎帮助父亲做助理主教。他有一些演讲录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374年,格列高利的父亲去世。375年到378年,格列高利退休了——他真的不喜欢担任神职。退休这三年期间,他到塞琉西亚过着修道的生活。 此时巴西尔开始写《论圣灵》,而欧诺米作为阿里乌异端的代言人,开始跟巴西尔论战,所以巴西尔也写过《驳欧诺米》。巴西尔的弟弟尼撒的格列高利,也写过好几卷《驳欧洛米》。今天我们要讲的神学家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主要反对的人物也是欧诺米。 主后379年,大圣巴西尔去世,而格列高利被请到了君士坦丁堡,开始他的一系列演讲。380年,格列高利开始和半阿里乌派论战。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主后380年的夏秋两季之间,格列高利所做的五次讲演。这五次讲演被奉为他的代表作,其神学思想的深邃、文词的优美,几乎达到了巅峰。我看的时候非常感动。这不是大学学者写论文的态度——他像保罗写书信一样,是被圣灵感动了一路写下来的。所以我昨天在重读他的这些著作时,决定我们要一步一步认真读,不能图快图多,哪怕最终只是把其中一篇读完也行。 主后381年时,神学家格列高利演讲了38、39、40这三篇,并且还参与了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也就是第二次大公会议。 382年,他做了一场纪念巴西尔的演讲,这一篇演讲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了解巴西尔生平非常重要的资料。 神学家格列高利人生中最光辉的几年,就是在379年巴西尔去世以后到383年之间。由于他进入了君士坦丁堡,于是所有的风暴都聚集在他一人身上。他是继巴西尔之后,最有名的一个能够代表尼西亚正统的神学家。在他进入君士坦丁堡短短的四五年间,就扭转了当时的混乱局面,使正统得以澄清。此后,他又回到了纳西盎,继续做该地的主教,直到于主后390年去世。 二、神学家格列高利著作的校勘本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他的著作。像神学家格列高利这么有名的人物,其著作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一个是演讲录,一个是书信,一个是诗作。其中演讲录最具有代表性。 关于神学家格列高利最近的校勘本,主要是Sources Chrétiennes, 我们简称为SC,它是法国巴黎出版的一个一系列的校勘本。通常情况下,其一边是希腊文,然后下面罗列一些其他版本的差异;另外一边就是一个法文译本;根据情况,有时候也可能是德文译本。不管怎样,其标准是这样的:一边是原文的校勘本,另外一边是相对应的译作。而在这里面就罗列了神学家格列高利的演讲录,从1到43,一共有43场演讲。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其27到31篇。这是神学家格列高利专门针对其敌手欧诺米所做的五场演讲。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场场演讲——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提前写下来,如果没有提前写下来完全是现场发挥的,那他几乎达到了圣金口约翰的地步——出口成章。 欧诺米是主后四世纪最有名的异端之一,他参考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系统来进行逻辑推演和论证,是当时著名的辩证法大师。他坚持认定上帝是一个绝对存有的上帝,是不能被生育的。如果能被生育,那必须有一个生育的开端,所以他就采用了阿里乌异端的态度和立场。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上帝永恒的出生,因为这是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不符合辩证法的。 三、驳欧诺米主义者 接下来我们看看,神学家格列高利是如何在《神学讲演录》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来反驳欧诺米的。 在我国先秦时代,有一个白马非马的辩论。欧诺米可能是把这种辩证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所以他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我们知道希腊人是特别崇尚理性、逻辑推理的。他们的哲学可以让他们在这个世界自由地翱翔。在中文的哲学系统里,就没有像柏拉图或者苏格拉底这样的人物可以如此自由自在的思考。希腊哲学这种自由自在的畅想精神,到了加帕多家教父的时代,尤其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演讲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就画上了一个句号。从此以后,大家不再说希腊哲学了,取而代之的是神秘神学。为什么说是神秘神学呢?因为上帝就是一个奥秘。格列高利的前两篇演讲就是想论证这一点:上帝是一个奥秘,是超乎理性的,不能用三段论来论证祂。我觉得这是格列高利对三位一体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三位一体这种神学概念,必须基建于神秘神学的基础之上,它一定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不合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 神学家格列高利说 他们热衷于世俗的虚谈,科学的反面,无畏的语词的论争。因而圣保罗,这位传讲并确立"他的话速速完结"的人、渔夫的门徒和老师,要求讨论中删去一切额外、多余的话。"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背景。如果你们读过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你会发现他和格列高利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别。格列高利的神学讲演录,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论战对手——欧诺米,他是阿里乌异端的代表人物。格列高利说他们热衷于无谓的词语的论证,找一些只言片语论证一大篇,讲很多的话。所以格列高利就特别引用保罗的话说,你们讲的太多了,要把一切额外的多余的话都删掉。而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非常具体的论战对手,因为奥古斯丁在写《论三位一体》的时候,这场重要论战在东方已经结束了,他更多是对圣经的一种默想,然后自己记下来了而已。这是他们俩的一个区别。 “我得说,我的朋友们,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哲学角度谈论神。这个题目没有那么粗俗、低级,以至任何人都适合聆听;我还要说,不可在每个听者面前谈论,这不是在任何时候,也不是就任何一点都可以谈论的话题,只能在适当的场合,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范围内来谈论。” 这段话也是在回应欧诺米那一帮人,因为他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拉到他们阵营里面。他们每遇见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场合——澡堂、餐厅、娱乐场所,都和他们谈论神学。当时的人谈论三位一体,就如尼撒的格列高利在其一份书信中所描述的那样,你在市场里面买个辣椒,都会有人跟你说:圣子应该要比圣父低一级吧。当时大家的心思都在这上面,而我们现在的心思不在这上面了。我们现在的心思在马斯克什么时候到火星去,或是AI怎么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格列高利的那个时代,没有电动汽车,没有AI,他们的心思就在神学探讨上,对他们而言,神学就是最高级的高科技了。 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叫做:古人驭心,今人驭物。古人特别关注如何驾驭自己的心灵,而现在的人特别关注如何驾驭物质的东西。我们现在一切的高科技都跟驭物有关;而古人的心思在于如何驾驭自己的心灵,如何不产生贪恋,如何不撒谎,如何不欺骗别人,我的永生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信仰的对象到底是怎样的。当时最前沿的高科技、热门话题,就是关于三位一体的讨论。那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年代,一整个世代的人,都在关注三位一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救主是怎样的一位救主。所以神学家格列高利说:够了,神学的探讨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那么粗俗的,不是在任何场合都要探讨的,不需要这样探讨。只有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候,我们才能谈论神。 接下来神学家格列高利说到一个特别有名的论据 “不适合对所有人,因为只允许对那些已经过考察,掌握了冥想之法,灵魂和身体都得了洁净,或者至少正在洁净的人讲论。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洁者触摸洁净者是不安全的,就如让软弱的眼睛直视耀眼的阳光是不安全的一样。” 我们首先考察一下这段译作的一个问题,译者在这里使用了「冥想」这个词,而**这个词的希腊原文叫做θεορία,翻译成「冥想」我是不赞成的,如果你要翻译成希腊哲学,可以翻译为「沉思」,但是在这里,以灵修的角度翻译成冥想,就会让人感觉跟佛教的冥想是一样的。 我们现在有一个标准的翻译,叫做「静观」或者「默观」。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获取灵性知识的一种方式。你可以简单地说,它代表了一种获取灵性知识的经验,并且是一种直接的经验。比如修士们,他们首先有一个阶段,叫做遵守诫命洁净自己。当洁净自己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进入默观的阶段。在我读到的有限的知识里面,默观就是你跟神交往的一种直接经验。从这种经验当中,你获得了认识神的知识。 就像一个人,他在书本上读到手不能碰火焰,因为手只能承受的温度是多少度,而火焰外围的温度有多少度,所以你的手一定不能碰火,会烧伤的。这种就不叫「默观」,而是叫学术研究。默观是什么呢?是你把手直接在火上一放,你立刻就知道你的手不能碰火了。默观就是这样一种与上帝相交的直接经验。而这种与上帝相交的直接经验,只有一个灵魂和身体都得了洁净,或者正在洁净的人才可能获得。也就是说,神学不适合和非信徒探讨,不适合和佛教徒探讨,不适合和道教徒探讨,而只适合和基督徒探讨。即使在基督徒里面,也只适合和那些灵魂和身体都得了洁净或者至少正在洁净的人讲论。当一个基督徒说,我已经信主了,已经得救了,神的诫命遵不遵守无所谓了,反正我的罪已经赦免。那么神学家格列高利会很明确的说,我们就不要探讨神学了,你没有资格跟我探讨神学,因为你没有过一个遵守主诫命的生活,你没有尝试要过一个圣洁的生活。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早期的教会传统里,神学跟灵修是分不开的,是一体的两面。我们读教父们的文字,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这些话语,是来自于他们直接遵守主诫命的经验。他们在遵守主诫命的过程中,对上帝的体会,默观的经验,让他们对上帝有了这种认识,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在灵修过程中的这种体验,以人能听得懂的话说出来了而已。有的人,比如隐修士,他们已经有默观的经验了,但是他们说不出来,因为你要用恰当的言语把默观的属灵知识说出来,也是一种恩赐。神学家格列高利兼具这两样的恩赐:他既有默观的经验,上帝又给了他讲道的恩赐,他可以用清晰的话语,把神学的精妙之处阐述出来。 在第五节的时候,神学家格列高利继续说: “当然,我不是说不必在任何时候都纪念神……我绝不能让人有这样的误解,否则,就是让这些反应敏捷、伶牙利齿的人又拿住了我的话柄。我们当时时想念神,甚至要比我们的呼吸还频繁;倘若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只想念神,别的什么也不做。是的,我就是那些完全赞成道的人中的一个,道命令我们昼夜思想,要晚上、早晨、晌午都诉说,要时时称颂耶和华。”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我要一再强调,即:忆念神。如果大家读过我翻译的巴西尔长会规第五篇的话,会发现神学家格列高利在这一点上和巴西尔几乎是一致的。其实在他们那个时代,耶稣祷文并没有很流行,所以我不赞成有人把耶稣祷文等同于后来所说的心祷。心祷这个词的含义比耶稣祷文要宽泛一些。早期教会,跟心祷可以等同的词,叫做忆念神。它的希腊词汇是:μνημονευτέον,就是想起、纪念的意思。你们要想起上帝超过你们的呼吸,这恰恰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祷的操练。 有人说,早期教会没有心祷。这是错误的认识。宗徒圣保罗说:你们要不止息的祷告。他说的就是心祷。你们要忆念神,超过你们的呼吸。 神学家格列高利在这里区分了想念神和谈论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在所有场合都适合谈论神的,其只适合在灵性上进步的人,不然,听众就会把你说的神当成一个笑话。神学家格列高利绝不是像一个哈佛学者那样在假设这些事物,他是在亲身实践自己的信仰,然后把自己和上帝相交的经验说出来了。这也是我们光从东方来的基本精神:把房子建在磐石上。也许欧诺米的学术水准、对原文的了解程度,都比我们强,但是他信上帝信出了异端思想,那我们在信仰生活上当然就不能参考他的著作。 神学家格列高利在这里讲到一个现象,就是为什么神学探讨不能够跟任何人讲。他说到: 请你想一想,人若是赞同通奸,子女的败坏,敬拜情欲,不能思考任何高于身体的事……直到最后为自己立起神祇,包括那些以最邪恶的行为而闻名的神,这样的人怎能领会关于这些题目的讨论,即使接受了,又会把这些讨论变成怎样的东西?这些人的思想岂不是始于一种物质性的立足点,然后不知不觉地在他习以为常的意义上可以可耻的生长?他岂不会拿你的神学为他自己的神祇和情欲做辩护? 上述这些人,确实是不适合探讨神学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已经不适合去探讨属圣事物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早期教会对于灵修,或者说对于实践主耶稣的话是多么重视的一段话。 “第一点要考虑的是——这位滔滔不绝、喋喋不休地说话的大敌人是谁?这种贪得无厌的新病是什么?我们为何束缚双手,武装舌头?我们不称赞热情友好、弟兄之爱、夫妻感情、童贞,也不敬佩对穷人的慷慨捐献,吟唱诗篇,彻夜警醒,痛哭流涕。我们不以禁食攻克己身,也不借祷告亲近神;我们不使卑贱的服在高贵的之下——我的意思是尘土服在灵——就像对我们的复合本性形成恰当论断的人可能会做的那样,我们不使自己的生命成为死亡的预备,也不使自己成为情欲的主人,满有我们属天的高贵;我们不是驯服膨胀而爆发的愤怒,不是制止使人跌倒的骄傲,不合理的忧愁,不纯洁的快乐,不由衷的笑声,贪婪的眼睛,奢侈的耳朵,喋喋不休的话语,荒诞不经的思想,恶者从我们自己里面的源泉所得到的任何反对我们的机会;引死亡上来,进了我们的窗户,如圣经所说,也就是进了我们的感官。” 从这段话里,早期教会灵修精神的图像就出来了。我们可能很少在教会里面听到讲童贞、捐献、唱诗、警醒、祷告、禁食等,这些可能在我们看来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觉得读圣经就可以了。但是对于早期教会来说,这些是最基本的操练。我们读德尔图良的《护教篇》,会发现当时的基督徒不仅是在积极地传福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对整个社会产生的革命性变化。使徒时代,众人把自己的钱财都抛了。到了他们那个年代,政府的逼迫没有了,但是他们开始创建另外一种白色殉道士的精神,那就是修道主义。我们说,继殉道士之后是修道士,因为殉道士愿意为了信仰的缘故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上帝,而修道士是怎样的呢?他首先要抛弃自己的家业,然后进入一所修院去修道,过禁食攻克己身的生活。在当时,哪怕是结婚的一些夫妇,也会效法这种生活。我们现代社会做基督徒太容易了,做一个决志祷告就行了,教会可能都不期待你每周能来教堂。...

March 29, 2024 · ephremyuan

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

按:这是阿甲教父历史通识课,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五课: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讲稿问答由喵淼杪妙整理,经阿甲修订而成。 若要引用本文,请按以下格式:袁永甲《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教会历史第二季希腊传统第五课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3月8日),本网页网址,引用日期。也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第二次大公会议之信经与教规 校勘本以及英文译本: ·Riedinger, R., Straub, Johannes and Catholic Church (1984) Acta conciliorum oecumenicorum : sub auspiciis Academiae Scientiarum Bavaricae. Berolini: Walter de Gruyter. ·Tanner, Norman P. Decrees of the Ecumenical Councils. London : Washington, DC: Sheed & Ward ;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0. 先提一下两个校勘本,比较新的校勘本1990年的英文校勘本,另外一个校勘本是在1984年做的德文的或拉丁文的校勘本,我用的是1990年的校勘本,因为我对英文的资料更熟悉一些。 一、方法论 方法论很重要,第一个层面是关于一手材料。无论是一手材料还是二手材料,都要特别仔细看他们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写作的观点和立场是什么。我们的授课会专注于一手材料,尤其是教会历史课,对于一手材料是特别看重的,对二手材料相对忽视。因为在梳理一手材料的时候,会梳理这个一手材料的学术史——有哪些学者接触过这一手材料,然后是如何解释的。如果要在一个方面比较资深,就必须把这个一手材料的学术史也梳理一遍。 新晋出版的书有一个优点,通常来说他们会把他的一手材料的学术史在第一章或者第二章的时候给读者做一遍梳理,然后你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他们。 方法论还有第二个层面,就是如果能直接阅读原文,这是最好的,达不到这个要求就退而求其次找一些翻译过来的文献就相对可以。 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增长知识,而是能够在新生活当中有所体现和应用实践,这是所有知识的最终目的,这是AI没有办法做到的。 二、第二次大公会议的背景 狄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 I)于 379 年登上罗马帝国东部的帝国宝座。他为解决各种形式的阿里乌主义。于381年召集,在君士坦丁堡举行大公会议。召集了东方主教(共约 150 名),罗马教皇达马苏斯一世 Damasus I 接受了信条,但没有接受关于君士坦丁堡优先权的教规。因为他觉得这触犯了罗马的地位。罗马确实只在 13 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建立的拉丁帝国君士坦丁堡时期接受了君士坦丁堡的优先权,仅次于罗马。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在那时占据主动地位,优先权对他来说就无所谓了。 为什么要召开会议,因为其实在尼西亚会议之后,也就是在325年之后到381年之间,阿里乌主义并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各种形式的阿里乌主义还是出来了,另外就是没有触及到教会的教规内容。大会始终在试图走一条中庸之道,既不能把这个圣子从上帝的神坛拉下来让他成为一个被造物,也不能说圣子取了肉身但是没有取得灵魂当中理性的部分、理性思考的能力,那圣子就不是完全的人,就不能做拯救的桥梁。 君士坦丁堡第一次会议主要针对的其实还是阿里乌主义。在阿塔纳修之后,解释三位一体信仰内容的重任主要就落到了现在土耳其的亚细亚地区,然后由卡帕多西亚三教父来做一个均衡。卡帕多西亚的地理位置处在亚历山大和安提阿之间, 所以能够做出这种均衡。当然其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主要是巴西尔和这个神学家格里高利。尤其是神学家格里高利,他写的《神学讲演录》是令人震撼的关于神学探讨的讲演录,不仅是神学的辩论文章也是优美的散文,其思想的深邃、文采性,即使经过翻译也能被看到,推荐阅读。尤其是27-31章就是专门驳斥阿里乌主义,为三位一体呼吁的。...

March 1, 2024 · ephremyuan

郭子然:静修主义与文艺复兴

按:此是郭子然博士候选人讲座:静修主义与文艺复兴。讲稿问答正在整理过程中。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February 17, 2024 · ephremyuan

光从东方来两周年记

by 阿甲 引言与祈祷 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 愿你坚立我们手所做的工; 我们手所做的工,愿你坚立。 ——诗篇90:17 光从东方来网站建立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写了一周年记,数算神恩。一路走来,回顾过往,有尝试,有失败,也有成功,然而,凡事都有神的美意和带领。 建站之初,由于读博要交学费,抱着一点“私心”,想着开课赚钱,补贴家用。这本没什么难以启齿的,毕竟,凭自己的本事赚钱养家,不累着别人就是神的美意。然而这种小作坊的心态却与光从东方来公益推广的初衷不合。我开的一系列灵修类收费课程(爱神集导读版,沙漠教父言行录导读班,早期叙利亚灵修导读班,卡西安和圣本笃导读班等),报名人数渐趋减少,以至于无人报名。**我逐渐意识到,整体而言,大家对东方教会传统,其实还是比较漠然的。当今的情形,这东方教会传统宛如世外桃源,国人仅有耳闻,甚至未曾听闻有其名,更别提进入一探究竟了。**因此,笔者决定把自己的“小作坊”与光从东方来的事工做个区分,挪到了这里。目前课程类,只有沙漠教父言行录录播课,自2024年开始,我所有的收费课程将在这个小作坊平台展开(请点击),不会体现在光从东方来网站。 2022年11月,我开始了免费讲座类的课程,包括有主题的学术课,朝圣游讲座,以及阿甲专栏。这类公益课程受到读者的欢迎,可以说是成功的。目前网站上方栏目是免费讲座类的,Lydia博士是本平台的常驻讲师,故为她开设了专栏,她主要介绍方向是东正教的礼仪和圣经。而目前,我的方向是教会历史和灵修类。 2023年2月,我开设了会员制。这种制度的初衷类似于筹款做翻译,主要目的是将笔者和团队同工的译作分享出来,同时以订阅会员的方式收取一定费用,以促使翻译事工无论在经济支持上还是在固定产出上都能稳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过于乐观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我做出了暂停光从东方来会员制的决定,转而挪入自己的小作坊模式**(请点击)**。具体原因与事宜,我已在暂停光从东方来会员制和录播课的通知中列出,这里不再详述。 2023年8月,我开设了公益项目教父原文中译计划,写了《教父原文中译手册》,牛津在读博士David亦贡献一篇《自学古典语言篇》。这个事工与光从东方来互为表里,但更加深化和长远。 自2024年开始,光从东方来所有事工将完全公开免费,其事工具体细节,请见关于我们,这里不再详述。从此,在未来至少20年内,光从东方专注于东方教会传统最基础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学术角度推广,而非灵性牧养 光从东方来,从学术角度介绍东方教会传统。所谓从学术角度,是指不瞎说,不道听途说,而是有理有据地介绍东方教会传统。从学术角度也意味着光从东方来的事工将不涵盖属灵牧养*的层面,而是专注于从学术角度来普及推广。 此外,光从东方来也添上了宣教的视角。自唐元之景教,明清之天主教,基督新教以来,东方教会传统在唐元之际的遗迹和影响未得阐发,而明清之际的教会史观难免带着欧美中心论的调子,少了东方教会传统的异彩。这对国人而言,实乃缺憾,而非幸事,希望光从东方来的事工能部分弥补之。 *属灵牧养特指教会中的神职人员和修道院中的神师,长老传统。光从东方来不会涵盖这个层面,但若读者有这方面需求,欢迎联系我们,我们尽可能地为您提供这类渠道。 喜乐歌 飞鸟花草慰吾心 公交飞机有何别 与主同行才真金 忍耐哭泣之后 必有欢呼喜乐 何来子成龙,女成凤,做人上人 可谓今生蒙福不信主,宛如死亡之畜类 不如信耶稣,近亲主,粗茶淡饭 做天国子民,永享安乐

December 10, 2023 · ephremyuan

暂停光从东方来会员制和录播课的通知

光从东方来会员制已经开始大半年,现在回看过来,是我当时乐观了些,不得不做出暂停光从东方来会员制的通知,理由如下: 首先,自从会员制以来,有同工退出,不再参与此事工。我现在(几乎)一个人做,有些力不从心。同时也感谢之前同工的付出。 其次,会员制的建立几乎难以维持光从东方来的运营。 最后,会员制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实际的效果与此有差距。而且,经过这两年对东方教会传统的推广,我发现很多读者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背景等信息都不清楚,会员制的土壤显然没有起来。 故此,笔者决定暂停光从东方来会员制,转为个人译作分享,即[阿甲教父原文翻译网站](www.ephremyuan.com)。网站译作分享将持续到2023年12月31日,此后将在笔者的个人译作分享平台分享,所有会员专享文章将在在那里保留,并且定期更新。光从东方来平台的录播课也将暂停。总之,光从东方来的所有其他栏目都将公开免费。 目前个人译作分享计划如下: 由于爱神集选集和巴西尔长会规初译稿已经完成,会每周定期更新这两篇,直到连载完毕。目前计划是爱神集每周约1500字,巴西尔长会规每周约1200字(将很快完结);艾弗冷《天堂之歌》正在翻译中,每周更新三节三节内容。现代学术文章翻译将取消,因为笔者精力有限,找到合适的译者亦很艰难。 问:《爱神集选集》和《长会规》更新完后有什么计划? 答:我将每周两篇译作(取决于笔者翻译进度):一篇希腊原文译作,一篇叙利亚文译作。目前,我在翻译圣玛卡里奥(St. Makarios)的讲道集,故此,希腊文会分享之。叙利亚文艾弗冷《天堂之歌》会一直分享至翻译结束。 至于其他的学术文章译作,本平台在此网站讲逐步全文公开分享。 问:我的会员还没有到期怎么办? 答:我会邀请您加入阿甲教父原文翻译网站,我将在那里持续分享,直到您会员到期。此后若您想继续支持笔者的翻译,请付款续费。此外,若遇到任何问题,欢迎与笔者私聊。 记得有人说,创业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几率成功;我想光从东方来的几率更低一些,估计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吧!虽然几率低,但有些事,做了就有可能有;不做肯定没有。求主怜悯,如摩西祈祷的:愿主我们神的荣美归于我们身上,愿你坚立我们手所做的工,我们手所做的工,愿你坚立。(诗篇90篇)

November 26,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博士:如何应用教父精神

按:这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第五次讲座,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次讲座:如何应用教父精神。本讲座从东正教礼仪和灵修的角度阐明教父精神不应该停留在思想层面(即学术研究层面),而应该参加通过参加教会礼仪和操练灵修生活践行出来。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Dimitri博士《如何应用教父精神讲座讲稿问答》,阿甲同声传译,lily编辑整理,2023年11月10日网上讲座,光从东方来,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今天是我们这个主题之下的第五次讲座。上一次我们谈到从希腊哲学到教父精神的转化。这一次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教父的精神践行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当我们谈到这个主题时,我们不能,也不该把教父和教会割裂开来,他们和我们都是教会的成员。在东正教每一年的礼仪当中,某些日子教会会吟唱一些赞美诗,歌词涉及教父这一群体。请看下面图片上这一首赞美诗。 图片的左边是希腊文,右边是英文,歌词大意是: 是祢,基督我们的上帝配得极大的尊荣。 是祢,在地上设立教父如明灯照耀我众。 是祢,借他们引导我等进入真实的信仰。 是祢,全然充满怜悯的那一位荣耀归祢。 这首赞美诗告诉我们是上帝设立了教父作为引导我们的光,为要让我们进入真正的信仰,这是上帝的工作。圣诞节将要来临,在教会的传统中圣诞节前40天,也就是从11月15日起是大斋期的开端。下一首赞美诗在圣诞节时会被咏唱。这首赞美诗非常的优美,它以诗歌的形式向主求问。 歌词大意如下: 基督,我们能向你献上什么呢? 祢为我们的缘故取了人的样式; 万物藉祢而造并向祢献上感谢: 天使,献上赞美; 天空,献上星宿; 博士,献上礼物; 牧人,献上惊叹; 大地,献上洞穴; 我们,献上圣母。 哦,永在的上帝, 求你怜悯我们吧! 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思想这些事是很好的。藉着赞美诗和礼仪,我们得出如何过教会生活的一些答案。因为信心的经历是源于上帝的恩典,是礼物,所以歌咏者希望用某种方式作为感恩的回应。那么,相信这位三一上帝的信众们能向祂献上什么呢?他们献荣耀给上祂。正教(Orthodox)一词的后三个字母dox的来源是希腊文Doxa其意为“荣耀”。所以,作为一名正教徒的意义就是要向上帝献上正确的荣耀。Doxa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信仰”。我们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讲座中都谈到过希腊哲学。这种向上帝献上荣耀和感恩的方式区别于希腊哲学家们所做的事。因为就算是古希腊最优秀的哲学家也不向上帝献上荣耀和感恩。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进行希腊哲学思辨和正教徒归荣耀于上帝,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我们来看正教的“荣耀颂”(The great doxology,天主教译为“光荣颂”)。每周日礼拜时,在早祷之后和金口约翰圣礼仪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几分钟的简短吟唱——“荣耀颂”。赞美诗开头几句的大意是:荣耀归于祢,祢光照我们。荣耀归于至高神…… 这歌词让我们想起在旷野的牧羊人去见婴孩耶稣之前听见天使唱的赞美诗。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怎么通过另外两件事来荣耀上帝。图中展示的两件事,第一是一本书,《基督永恒之道》作者是单萌心神父;第二是修道主义和耶稣祷文。 单萌心神父写的这本书是得益于他的神师塞拉芬.罗斯(Rose·Seraphin)神父的早期研究。罗斯神父已经安息了。本书的链接在图片上,如果有感兴趣可以下载。我无法代替中国人去评价这本书的好与坏,这要你们自己去判断,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在努力尝试把东正教和中国的“道”这一概念做连接。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摘要。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同时看到基督和他的信息,以及老子和他的思想。老子虽然生活在基督诞生前500年,但他凭直觉觉察到基督在万物中的临在。” “在中国文化当中,师承方式是老师将智慧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方式。东正教也遵循同样的传承方式,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基督本人。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脉络在正教会中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西方教会在这一点上却自1054年出现了断裂。” 作者在书里想呈现的是中国古人传承智慧与东正教传承信仰都是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东正教我们可以找到清楚的引导,诸如如何获得内心的静谧,如何克服自己的情欲,如何做到摆脱杂念和培养品格,如何识别属灵的欺骗,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和正确地走向上帝。这是此书上的一些要点,中国读者也许会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接下来谈一谈第二件事,以属灵的生活荣耀上帝。它对我们来说既是目的也是践行的方式,适用于我们所有的人。这与我们在教会的呼召、职位;与个人的职业、种族、社会背景和贫富都没有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教会的构成。她主要由三类人组成,第一是平信徒,第二是修院的修士和修女,第三是教会的神职人员,主要是指主教、神父和执事或称为辅祭。无论是谁,我们都有同样的属灵目标,操练的方式也一样。这一点我们总不要忘记。因为我们可能认为属灵的操练和生活与平信徒无关,应该是修院里那些穿着黑色长袍的修士或者教会的神职人员的事。说到第二类修道者,在我们希腊的北部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以介绍给大家。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修道圣山——阿索斯山。 这是一个修道的圣地,有一千多年的修道传统,坐落着二十所修道院。这是其中一所修院的照片,它的规模很大,与世隔绝。这座圣山只允许男性进入,女性不得进入,当然在山的周围有一些女修院。地图中红标所在的那个半岛就是阿索斯山,全部奉献于修道之用。这里海拔最高处是2360米。 这是阿索斯山里一座位于海滨的俄罗斯风格的修院,修士们来到这里就是专注于一件事——祈祷。 这是他们在祈祷的照片,可以观察一下他们的服饰、表情和祈祷的氛围。 这是他们的餐厅,桌上的食物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味道不错,它们都是修士们自己做的食物。餐厅的墙壁上绘有许多的圣像,看起来就像是一座教堂的延伸部分。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修院的内外情况。我知道在亚洲也有修院,而这里是东正教的修道圣地。修士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上为荣耀上帝。 上图中是另一个荣耀上帝的方式——“耶稣祷文”。修道者、神职人员、包括平信徒都应该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这件事上。修道者每天要念诵这个祈祷很多很多次。“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怜悯我罪人。” 这则简短的祷文包含了全备的圣三一教理。我们很明显地在祷文中看到耶稣和上帝之名,那么圣灵之名呢?圣保罗说过:“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和合本)所以,在祷文中主耶稣之名就包含了圣灵,而上帝之子也包含了天父上帝。通过这个祷告我们祈求的是上帝的怜悯。大家能否想到在圣经中有谁做过类似祈求上帝怜悯的祷告呢?最明显的有两位,一位是税吏那不同于法利赛人的祷告(编注:路18:13,“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和合本);另外一位是耶利哥城路边的瞎子(编注:路18:39,和合本),他请求主耶稣怜悯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时代的祷文一直传承到现代,我们今天还在这样祷告。通过呼求耶稣的名,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主耶稣身上,同时排除我们内在的各种杂念或者邪念。因为我们都知道让心灵保持清静和专注是多么地困难,哪怕是一分钟你我可能都做不到,总有各种念头在我们心中盘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祷文来充满我们的心,让它指引我们的心思意念朝着正确的方向。修道者每天大量地念耶稣祷文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保持不住地祈祷状态。 他们常常用这种祈祷绳。这个祈祷绳每一个小节都是很小的一个十字架形状,在末端是一个大的十字架。修道者拿着祈祷绳,当他们捻过一个结时就诵念一次耶稣祷文。 在前四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教父们能够看清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提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使用这些部分向非基督教受众阐述基督教的信仰。他们采用了希腊哲学的术语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学,其中最好的例子是用logos(道)这个希腊文来描述耶稣基督。我们今天添加的新内容就是Doxa(荣耀)这个词,把荣耀献给上帝。古希腊哲学有告诉我们如何向上帝献上荣耀吗?没有。想要荣耀的是人自己,就像那些古希腊的运动员们,他们自己想要获得荣耀。虽然在古希腊人们也会向神灵献上牛、羊,但这也不过是讨好而非献上荣耀。上帝并不需要从人得荣耀,但把当得的荣耀献给上帝时我们的心里会充满喜乐。另外,还要思考我们能将什么献给上帝。这五次讲座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思想上帝,也鼓励大家能够在实践当中操练如何荣耀祂。在实际生活中荣耀上帝是正教信仰的本质。 我们会问如何去做呢?如何参与到上帝的恩典当中呢?答案是向上帝献上荣耀,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基督教的圣人们向我们显明了这一答案。 这是一幅中国圣人们的圣像。他们是如何向上帝献上荣耀的呢?他们都是殉道士。他们为了见证上帝而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中国的圣徒都这样做了,从圣像中可以看到其中还有一些小孩子也为主殉道。 使徒圣保罗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和合本)这就是圣人们给我们作出的榜样,我们需要效法他们,看着这些先贤的榜样,追随他们的脚踪。 在每一天正教的日历中都有很多的圣人被纪念。昨天我们纪念的是一位比较现代的圣人——涅克塔留斯(St. Nektarius)。纪念圣人时,教会会为圣人们点上蜡烛,但这不足以表明我们对圣人的尊敬,最好的敬礼方式是效法这些圣人的生活,如同圣保罗所说的那样。 我们可以效仿圣人们的生活方式、热切的祈祷、面对逼迫时的勇气。上图中的中国殉道士们以身赴死,而今天在伦敦或希腊可能不会有这种性命之忧,但是会有其他的逼迫现象,比如在伦敦可能有人会嘲笑基督徒的信仰。效法圣人,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被点亮,正如他们被上帝光照一样。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爱上帝,如何呼求圣灵。虽然他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但正因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信仰生命的榜样。 这一位是新神学家圣西门(St.Simeon),在1022年安息主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他在一首赞美诗中写道:“圣父是光,圣子是光,圣灵是光。” 他这么说是因为他亲身经验到上帝是光,是那非受造之光。 这是他的另外一首关于圣爱的赞美诗,歌词大意是: 被造者, 如何理解: 祢存在之方式? 祢圣子之降生? 祢圣灵之运行? 如何得知祢的全部? 如何深究祢的本质? 圣格里高利.帕拉玛是14世纪的一位圣人,在1357年安息主怀。他的祷文这样说:“照亮我的黑暗。” 帕拉玛也在阿索斯山上住了一段时日。他越是看到上帝的光,他越是想要摆脱自己内在的黑暗。 最后,留下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基督教在宗教和哲学之外给了我们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要记得正教是一个完整地保留了教会教导和精神(Ethos)的群体。 问答环节 问题一:现在东方教会是否单指东正教?...

November 11, 2023 · ephremyuan

Xenia:如何敬礼圣像

按:此是Xenia圣像师傅第三次讲座,如何敬礼圣像。关于Xenia三次讲座目录,请见Pdf往期下载。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喵淼杪妙姐妹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Xenia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Xenia圣像师傅《如何敬礼圣像》,阿甲同声传译,喵淼杪妙编辑整理,2023年10月13日网上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事工,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简单总结如下: 不恰当地用法如下: 1)圣像不是艺术品,在教育功能外,圣像主要是用来祈祷,与其原型相交,建立关系的。 2)圣像也不是法器,本身没有什么超自然的能力; 3)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成熟,很多人把圣像印在咖啡杯上,T恤上,或做成书签等,很容易造成对圣像的不敬,不建议这样做; 4)不建议把圣像仍垃圾桶或仍放在地上,正确的方式是烧掉(看不到圣像了)。 如何敬礼圣像:圣像是用于与其原型相交的媒介。 1)在圣像前划十字,鞠躬,亲吻圣像(对于不习惯以亲面颊问候的民族而言,也可以以前额贴圣像,或者以手摸圣像代替) 2)在家里做一个圣像角,或祈祷角落(建议每天早晚一次在那里祈祷 欢迎赏赞我们的事工,请点击Donate. 讲稿正文 圣像画讲座 我们已开展了两期讲座,第一期是讲到这个圣像之争的历史背景,第二期讲到圣像的神学和它的意义。今天我们要谈到圣像的使用,所以今天的讲座将更加具有实践性。但这是好事,这对于我们很重要,是把我们的神学理念和信仰运用到生活的实践当中。 第一部分对圣像不恰当地使用 那么教会历史上,教父们经常谈到否定神学。基本的意思是说,我们以否定的方式——说上帝不是什么来谈论上帝。因为我们准确地谈论上帝是什么是非常难的,但是我们谈上帝不是什么却没有那么难。那我们首先要谈的也是使用圣像的否定方面,就是我们不恰当地使用圣像的方面。 首先,圣像不是装饰品 圣像画并不是只是为了视觉享受。如果我们把圣像挂在墙上跟其他的艺术作品一样放在那里,那么这个就是对圣像的一种误用。有一个朋友从前是一个新教徒,他有一次去了圣地拜访,去了伯利恒耶稣诞生的地方——伯利恒教堂,在教堂里有一个洞,洞下面有个石头,这个这个石头下方据说就是耶稣诞生的地方。这个新教徒就左看右看,然后不断地拍照片。在教堂里面有一个修士,抓住这个人的手,然后把他的手放到洞里面,不仅仅是想让他四处看看,而是希望他也能够去碰触那块石头,去感受耶稣小时候安放的地方。这也是我要谈论如何使用圣像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只是拿着圣像看看而已,就像这个人进这个教堂左看右看然后拍拍照片。 如果我们只是从外表来看这个圣像的话,那么这个圣像跟我们还是分隔的状态。但是当那个修士抓住这个新教徒的手伸进这个洞里时,就把他带到了基督的体验中。圣像在这里提供了一个媒介,将我们与基督和祂的母亲以及所有的圣徒、天主联系起来。圣像是为了邀请我们向天堂敞开我们的生活,将天堂带入我们的生活。但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不向这种关系敞开心扉,我们只把它们看作墙上的装饰,那么他们是与我们分离的状态。 二、圣像不是法器,本身不具备法力 我们也有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出错,太执着于这个圣像的物质层面,也是另外一种极端,圣像不是法器,不具有法力。把任何灵性力量归于木头和油漆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认为圣像所使用的这些颜料啊或者材质具有某种法力的话,那也是对圣像的一种误解。 圣像的目标是将我们与所描绘的原型——也就是耶稣基督、上帝之母、圣人们联系起来,不是将我们与艺术品或木板本身联系起来。 早期的教父们总是这么说,美德处于两个极端之间。如果我们没有打开我们的心去跟圣像所描绘的原型相交的话,那我们和圣像的关系就是一种隔离的状态,就达不到圣像真正使用的功效。但如果我们认为这些圣像的材质和和材料有什么神奇的法力或者像巫术一样,那么也是另外一种极端。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一个注脚。与其他圣像相比,有些圣像确实有更多神迹出现。比如有的圣像确实流下了没药,就是带着香味的一种液体,然后人们用一些棉布放在那副圣像的下方来收集这些没药。神父将收集没药的棉布拿下来,然后抹在人的身上。也有人确实因为涂抹这个没药,疾病得到了治愈。确实在圣像当中有一些特例。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他们亲眼看见或者得到这个特别圣像的祝福的话,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生命彻底的改变。 即使有这样流出没药的种种神迹奇事的圣像出现,我们仍然不要认为这个圣像本身有什么特别的能力,这一切都是由于上帝的大能造成的。上帝可能使用这些圣像以及它流出的没药来医病、来施展神迹,但这始终是上帝本身的大能,透过这些来施展。 三、不可圣像不敬,随意对待 第三个我们需要避免的就是,在使用圣像过程中与他们太熟了。这个是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因为现代社会很容易就能把圣像打印出来。在古代,没有现在这些印刷技术的时候,圣像是一个非常贵的物品,在那时,唯一获取圣像的途径是给圣像师傅付钱,然后定制一个。因此,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圣像非常珍贵的,并且会把它当做一个传家宝一样的一代一代往下传。那时,教堂里的圣像经常受皇室或上层人士的委托而绘制。因为他们才能付得起费用请圣像师傅画整个教堂。由于当时这种现象,人们很自然的对圣像抱有很大的尊重。但今天,我们可以大规模打印任何我们喜欢的圣像,并把他们放在任何一个地方,就有可能对他们失去了同样的敬畏和尊敬。 第七次大公会议的时候明确,圣像里面有三个元素,第一个是名字,第二个是圣人后面的光圈,第三个所画的肖像要和圣人的原型相似。即使是今天比较粗糙的印刷技术印出来的圣像,只要它包含这个圣人的名字、圣人后面的光圈、还有圣人肖像,那么它仍然算是一副圣像。 这些成本低廉打印出来的圣像当然也是圣像,但是问题不在这点,而是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些打印出来的圣像。如果现在人没有钱来请圣像师傅给他们专门地画一幅圣像,那么他可以自己去打印出来,只要对这个圣像恰当的表达尊敬的话也是可以的。 但问题在于,我们有时对圣像不尊敬。比如说如果我们把一个圣像放到我们的钱袋里,然后它被磨损了或者被破坏了之后就把它扔到垃圾桶里面,这个就是对圣像的一种不恰当的使用。 再比如说现在我们有的咖啡杯子上会印圣像,那么我们会反问,这个是一种恰当的对圣像表达敬礼的一种方式吗?或者说圣人们喜欢我们把这个咖啡倒到这个上面吗?还有把圣像印在衣服上,那么如果我们把衣服脱了随便扔到地上的话,这是对圣像的一种恰当的尊重吗?我觉得应该不是。所以总的原则不是印出来的这个圣像本身,不是圣像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圣像。**我们必须一直表达对圣像的一种尊敬,圣像总是激励我们去祷告,不应该将圣像扔到垃圾桶里面。**即使这个圣像由于时间的原因被磨损了或者已经不能再用了,那么也不应该扔到垃圾桶里面,而是应该把它烧掉。圣像也不应该被扔到地上啊、随意的放到地上,这种态度对我们知道如何敬礼圣像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需要表达对圣像的尊敬,因为圣像所描绘的原型是圣洁的,尤其是关于耶稣基督的圣像。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这也提醒我们,要恰当的使用上帝所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所使用的一切不是我们的,而是上帝借给我们的,当以一种讨神喜悦的方式来使用。 在诗篇里,诗人大卫这样说“诸天藉耶和华的命而造,万象借祂口中的气而成”。作为上帝的子民,我们应该去珍视上帝所借给我们的一切,去照他的心意去使用,而不是随意使用,然后扔掉。 圣像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使用上帝赐予我们一切的例子。这也帮助我们谦卑,不认为自己拥有什么东西,而是上帝给我们,我们就以感恩的心照着上帝的心意来使用它,来珍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第二部分如何恰当地对圣像表达敬礼? 既然早期教会的基督徒们就已经开始对圣像表达敬礼,那么对于正教徒来说,对圣像的敬礼并不是一种精神上的尊敬,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和操练。上帝不仅造了我们的头脑、灵魂,也造我们的身体,是整全的人。 对正教徒来说,表达敬礼的方式是在圣像的面前画十架圣号,对圣像鞠躬,然后亲吻圣像。画十架圣号是圣化我们或者净化我们自己,以给我们能力可以去接近圣人;在圣像面前鞠躬,是表达我们来到了一个圣人面前,表达我们对他的尊敬,表示这个我们所面对的人要比我们更加的圣洁;亲吻圣像当然是表达我们对圣像的一种爱。 **通常来说,我们会亲吻圣人的手啊,但如果是耶稣的圣像的话,我们会亲吻祂的脚——如果能够在圣像当中看到他脚的位置的话。**对于正教徒来说,我们向圣像表达这种敬礼其实就是对基督表达尊敬。在多年的传统当中,我们只要看到这个圣像中耶稣的脚,就亲吻耶稣的脚,这是正教徒的一种习惯,是正教徒很自然的行动。 对于那些习惯亲吻圣像上耶稣的脚的人来说,可以想象,当他上了天堂的时候,他会很自然的来到耶稣的面前亲吻他的脚。 我们应该把圣像放在家里一个体面的地方,即放在墙上或者墙上的一个延伸出来的小桌台上,或者放在一个特别的桌子上。正教徒的家里面通常会留下一面墙或者一个角落专门用于放置圣像,这个地方专门用来祈祷。在那个地方通常也会有油灯在燃烧,有一个、三个或多个。也可以焚香,用一些很小的香炉,放一些香料到里面焚香。如果可以的话,圣像放置的位置,是我们站着对他们祈祷时脸朝东方的这样一个方位。东正教教堂也是朝东建造的,这是因为基督是公义的儿子,东方是光的发源地。 我们看到有作为基督之光降临的圣像。所以我们面向东方祈祷的时候,总是期待着光明的到来。所以,这个地方被称圣像角或者祈祷角,即使它不是一个角落我们也把它称为角落。 这个圣像角不是一个书房内或者办公的一个桌上或者厨房内的一个小桌台上,而是一个专门用于祈祷的地方,因为你放在那些地方的话容易分神。虽然圣像角不建议设置在这些地方,但是这些地方也是可以放置圣像的,比如在办公的地方或者做饭的地方摆放圣像可以让你在办公、做饭、吃饭的时候通过看到圣像来提醒你祷告。 设置一个放有圣像的专门用于祈祷的角落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首先、这样的一个圣像角跟房间的其他地方有所区别,就可以帮助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专注于祷告,不被其他事物所分心。有一个圣像角落也提醒我们把房间的一个地方专门用于服侍上帝,并且也提醒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给我们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在圣像角落里祷告,如果说早上或者晚上有一段时间在这个角落里祷告的话,你做的其实还可以了。那么即便你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祷告,你只是看一眼这个圣像角落在那里就很有帮助,记住上帝在你的家里和你的生活中都有一席之地。 对于很多正教徒来说,当我们经过这个祈祷的角落的时候,我们会画十字架的圣号然后做一个简短的祷告。不需要做一个很长的祷告,直接在心里说主怜悯我就可以了。它也提醒你每天要向上帝祷告。我们看到圣像并对其作出响应的频率越高——即使只是很短的祈祷,我们就越习惯于时刻记住上帝。 最后我想提醒的是,就是圣像必须跟所绘制的肖像的历史背景相连接。即使在圣像中,不需要描绘得和现实一模一样,但它仍然需要能识别出圣像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如果你还记得我们说过第七次大公会议给了我们三个圣像的特征,其中之一是要有相似性。因此,如果圣像所呈现的与圣人所处的历史场景不相似,它所描绘的就失败了。 主耶稣基督诞生于一世纪,属于巴勒斯坦的犹太血统,如果我要画耶稣受难的场景是祂穿着t恤和牛仔裤,那就是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相似性被打破了,圣像就失去了它的用途。 还有这种情况也是,当人们试图把耶稣描绘成金发碧眼或者是非洲人或者来自其他地方的人,那就不再与历史事实的上帝之子有关系。这也适用于更现代的圣人,圣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如果我们把他们画成和一世纪的使徒穿着同样的衣服,这仍然是一个错误。 一副描绘了天使长加百列从洪水中拯救了修道院的圣像,事件是9世纪发生的,那么场景中的修士的服饰就应是9世纪的修士服装。一副中华殉道圣人的画像,描绘的是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时候的殉道事件,那圣像中的神父是神父的服饰,但其他的人的服饰可以看出来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人的装扮,而不是来自其他地区的。圣像所绘制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的事实,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圣像画描绘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话,那么就只是出于一个人的想象,而幻想不符合正教精神。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尤其是关于祈祷的作家灵修生活非常严格,需要避免幻想,要严格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因为在幻想中,是我们自己的世界,我们在扮演上帝创造我们自己的神灵。上帝创造了我们面前的世界,但当我们进入幻想中,我们就离开了现实的世界,进入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进入自己想象的世界;那时,我们就离开了上帝。因此,圣像总是把我们联系到上帝的事实当中、教会历史的事实当中,而不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当中。上帝的真实的世界是远远超过我们肉眼可见的现象世界的,这个上帝的真实、上帝的宣告、上帝的国已经在我们当中了,这就是圣像正试图引导我们进入的现实。 我们现今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幻象和欺骗,还有很多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但是上帝的世界从不改变并且始终美丽。圣像向我们见证我们相信的上帝的世界是真实的,我们与圣像交流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学会如何参与到上帝的国之中。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即使我们还生活在地上,圣像也将引导我们生活在天国。 问答: 1.问:东正教圣像和天主教圣像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之处? 答:东正教的圣像当然跟拜占庭帝国和第七次大公会议有更深远、更紧密的联系。从800年到1400年,正教一直练习同样的技术,保持同样的圣像传统,他们的圣像变化较小,相比天主教圣像来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正教的圣像对圣像的功能做了更具体的说明,更具体的规定了该如何制作圣像以及圣像的规范应该是什么。**圣像的功能和用途是让我们与圣人建立关系,保持传统的圣像绘制技术和规范使得这基本的功能可以实现。**我不太了解天主教圣像,但我看来,历史上或大家对待它的方式更倾向于是天主教的艺术,所以天主教的圣像会随着时代艺术发展而改变,比如说绘制方法、展现方式会随着时代而产生变化。 **东西方教会的这种差异其实可没有出现那么长的时间,其实在一千多年以前他们是一个教会,还没有正式分裂,所以他们之前的圣像的风格和绘制技法其实是很类似的。**对于东正教来说,他的圣像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12世13世纪以后,对西方来说,他们随着这个时代的变化,绘制技法风格有了变化。所以你看一个八世纪的时候西欧圣像的话,那么他看起来跟拜占庭的圣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当时他们都属于东罗马帝国。 **当文艺复兴的时候,所有天主教的圣像看起来都像文艺复兴的那种风格。那么到了现在,天主教圣像现代的技法又不一样了,你甚至可能在天主教教堂里面看到非常抽象派风格的圣像。**在正教圣像中,时间从800年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在,你会看到圣像会有微小的差异,但它们不会看起来像不同的艺术形式。 **我个人认为,这是由于东正教对圣像的认识是圣像是把人带入与圣人或者与上帝相交的媒介作用决定的。但是,对于这个西方教会来说,他们认为圣像的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教育,就是绘画出来的圣经,用于教育那些些不识字的人关于圣经的故事,所以教育性更强一点,相交性少一点。**所以这些潜在的差异和制作圣像的出发点就导致了视觉上的差异。这是我尽己所能的回答,毕竟我不是研究天主教圣像的专家。 2.问:关于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的圣像区别,正教的圣像里耶稣的脚是分开的,天主教的圣像里耶稣的两只脚是合在一起的,请问这种区别有何含义? 答:我不认为这个是神学上的差异,这只不过是一个实践的层面,就是东西方可能对于耶稣钉十字架当时的这种景象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关于这个耶稣受难的解释当然会有不同,但不会具体到这个脚是怎么摆放的。 对天主教来说,十字架上的耶稣就是一个尸体。因为天主教非常强调基督的受难和十字架上的受苦,乃是我们最终得解救的一个根源;但东正教更加强调基督的复活,基督确实在十字架上死了并且确实是我们信仰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基督的复活把我们从死里带入复活当中,当祂从死里复活的时候,祂把所有的死者都带入了复活,正是通过这一点,死亡不再拥有支配我们的力量。 所以你看东正教的耶稣受难圣像的时候你看不出那种悲剧苦难、痛苦表现在圣像当中,基督虽然死在十字架上了,但祂的身体仍然有力量,因为对于正教徒来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复活——即使在被钉十字架的那一刻。 3 问:每一幅圣像都需要神父祝圣吗? 答:在圣像之争的时候,并没有祈祷祝福圣像的这种现象出现,这是反而是破坏圣像的人——那些不喜欢圣像的人——用来反对圣像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圣像没有被祝圣。 破坏圣像的人说圣像没有得到祝福,因此它们不是神圣。**教父们回应说,正是圣人的存在造就了圣像,而非神父的祈祷祝圣。**当然,在这个1,000年以后,我们确实有为这个圣像祝圣的祷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操练,如果能找到神父祝圣的话,那当然是可以的。但并不是这个神父给圣像祝圣的就让这个圣像成为圣洁的,而是圣像所绘制的圣人使这个圣像成为圣洁的。当圣像得到祝福被特别献给上帝时,我们应该更加小心地处理和使用它。我们把我们的东西奉献给上帝是件好事,当然去把这个圣像让神父祝圣也是好的,但根据第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圣像只要具有了名称、光环、相似性不管有没有被祝福,它仍然是圣像。 4.问:中国人见面不像其他国家的人一样拥抱然后亲脸颊来问候,面对圣像的时候就很难去亲吻圣像,我认为这个有中国文化的因素。因为我成长的环境大家见面不彼此亲吻、亲脸颊问候的。所以请问,如果是有不少的中国的正教徒,敬礼圣像的话还有必要去亲吻圣像吗?...

October 13, 2023 · ephremyuan

版权声明

这里是光从东方来事工总站,旗下有教父原文中译计划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讲座、讲稿、译作分享、问答期刊都归光从东方来版权所有。本网站秉承从学术角度介绍东方教会传统,所谓学术角度,就是不瞎说,不道听途说,而是有理有据地说。按[圣巴西尔在书信二]1说: “如果从别人那里学到什么,不可隐藏(从何处习得),不要像卑鄙的女人隐藏她们的私生子,而是要坦白地承认这种观点的来源。” ——巴西尔书信二 虽然本网站所有内容都是公开免费的,但在转载引用时,请尊重版权,注明出处。 本网站推荐的转载引用格式如下,并以本网页为例 作者/讲员 标题 编辑/修订者(如有) 出版地点与平台 网址发布时间 网址 引用网址时间 袁永甲 版权声明 伦敦:光从东方来事工 2023年12月30日 https://gcdfl.org/quote-policy/ 2023年12月30日 转载自: 袁永甲著《版权声明》(伦敦:光从东方来事工,2023年12月30日),网址:[https://gcdfl.org/quote-policy/]2,引用时间:2023年12月30日 本网站的图片和嵌入的油管视频,如无特别说明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https://ctcfol.org/2021/12/20/%E5%B7%B4%E8%A5%BF%E5%B0%94%E4%B9%A6%E4%BF%A1%E4%BA%8C-%E8%8A%82%E9%80%89/ ↩︎ https://gcdfl.org/quote-policy/(在新窗口中打开) ↩︎

October 2, 2023 · ephremyuan

Pino博士:圣帕拉玛和静修之争

按:Pino博士是马凯特大学神学博士,专门研究圣帕拉马斯,本次讲座提纲挈领地介绍静修主义和帕拉马斯的基本思想。现讲座讲稿,问答,视频等资料均已上传完成。Enjoy! 注:本文的讲稿和问答环节由喵淼杪妙整理,特表感谢。讲稿和问答环节是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笔者认为同传基本传达了Pino博士的意思。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和问答: 介绍: (以下为阿甲凭着记忆未录制部分的大体内容) 阿甲按: Pino博士以一个四世纪的圣人玛卡里奥(makarios)讲道集中的故事开始。这个故事是说,没有亲身经历属灵恩赐的人如同去了沙漠,找不到水源解渴,他只能自己画泉水在纸上,看看而已。Pino博士谦卑地提到他自己就是那位画泉水在纸上的人,他并没有经历多少属灵的恩典。他承认这个讲座是从学术和知识上介绍静修传统的,并非师徒相授的属灵教导。 hesychasm源自于希腊词ἡσυχία,直译为平静,安静,静默,静谧等意思。但在灵修传统中,主要不是指一个安静的环境和地点,而是指身心的宁静。身体的静是指主宰肉欲,控制五感,这主要体现为操练节制,攻克己身的操练,诸如禁食,守夜,谨守眼目等;心灵的静谧主要指主宰灵魂的私情邪念,包括心灵升起的心念和情绪,即清静心之意。这种静修操练对于在世生活的基督徒是极其艰难的,故专门用于为主守独身的群体,即修士群体。 (未录制部分的内容完) 以下是录制的部分: 一、何为静修主义? 修道院是修士和修女们追求静修生活的地方,在希腊语中,大型修道院被称为Cenobitic (阿甲按:即Ceonobion (κοινόβιον),直译为共同生活的。该修院通常由一个大型的建筑群组成。),通常由一位院长来主持管理。 修院内制定有会规,规定了其中所有人的生活规则和秩序。他们有做礼拜的时间表以及工作安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服侍位置。 大型修院往往有一个大型建筑群,几十甚至上百个修士们共同生活在内。 此外,也有一些人数不是很多的小型修院,大约十几个人,由一位长老带领着他的弟子组成一个类似家庭一样的共修组织。 在希腊语中,这种小型修道团体被称为Skete,相比大型修院生活方式更为静谧。 阿甲按:斯科提(skete,希腊词 σκήτη)一种修院组织的称呼,源自于埃及的斯科提修道地区。属于安东尼开创的隐修传统。相对于拉然的修院团体,组织更松散和偏远。 斯科提修院通常有一些小的洞穴或修室组成,其中心是一个教堂。是介乎极端隐修(eremetic)与拉然和大修院之间的修院组织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隐修的方式,就是独居隐修。这种远离人群进入荒漠修道的模式,通常不是出于个人的直接选择,一名独修士往往要经历先从一个大型修院进入小型斯科提修院再进一步进入荒漠旷野独自修行的历程。 《神圣攀登的天梯》作者天梯约翰这样描述道:独居修行者无需他人陪伴,因他已有天使在侧。 天梯约翰这样形容,独修者的目标是独处以直面上帝,与上帝面对面交流。为此,他们远离了社群生活的障碍,远离噪音和干扰,关闭了身体之门——关闭了讲话的舌头,同时也守护了心门,拒绝其向邪灵敞开。 东正教传统中将这种操练称为“警醒”。如同守卫一般,谨守心门,留意进出之物。 一些教父们把这种静修主义的操练比喻成蜘蛛在网上——蜘蛛安静耐心守候在网上,一旦猎物落网,即迅速出击将其捕捉。静修士亦如此,时刻与上帝交流,如蜘蛛一般,时刻警惕内心各种念头,一旦不好的念头出现,也如蜘蛛迅速捕捉将其撕碎。 这种操练对于我们这些要工作学习、有家庭婚姻的普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静修主义的操练者通常是独居的修道士。 二、十四世纪的静修之争 Γρηγόριος Παλαμάς 帕拉玛斯(圣格列高利•帕拉玛斯)是14世纪静修之争的中心人物。 帕拉玛斯出生于一个很有名望的拜占庭上层社会家庭。其家族来自小亚细亚——即今天的土耳其地区,与君士坦丁堡的皇室有着密切联系。其父康斯坦丁实际上为皇帝工作,在朝廷中担任元老院议员。这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家族,他的父亲因为是一个很有灵性的人而受到人们的尊敬,他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当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去往修道院成为了修士、修女。 圣格列高利·帕拉玛斯从小就希望过一种修道生活,尽管受过最为良好的教育并和皇室关系密切,他仍然想要远离这一切,成为一名修士。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人经常带他一同去修道院和教堂拜访修士们。当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在一些小型修道团体中(即上文所述斯科提)度过了大量的时光,为了成为一名修士,受教于那些圣洁的长老们。 他的传记中描述说,他每天早上都做祈祷,通常从埃及的圣玛利亚在圣地忏悔时于上帝之母的圣象前所作的祈祷词开始。在每天的祈祷中,他都向上帝祈求能够照明他的黑暗。 当帕拉玛斯还是一个年轻的修士时,传福音的圣约翰(即使徒约翰)向他显现,并且告诉他,圣母派其前来告知,上帝会回应他的祈祷,上帝之母已垂听他的祈求,将赐予他照明之光。这开其了他深刻的灵性经验历程,此后,沙漠里的圣安东尼、圣母玛利亚也向他显现。 大天使米迦勒显现在他面前,指示他要为圣彼得写传记——圣彼得是修道院的创始人之一。帕拉玛斯书写圣人传记的写作生涯由此开始,特别的是,他写下了关于上帝之母的生平。这些都为他将来成为一位有名的修士和神学家做了良好的预备。 当静修之争刚发生时,他还不是神父,只是一个因生活圣洁而受人尊敬的普通修士。在静修之争期间,他是维护静修主义的发言人,并因此受苦。在1347年以前(由于静修之争),他都饱受迫害,包括被投入狱中监禁4年。 拨乱反正后,他被任命为帖撒罗尼迦的主教(帖撒罗尼迦在今天的希腊),任职期间留下了不少重要的属灵遗产,他的讲道集在教会史上影响巨大。 帕拉玛斯于1357年去世,在他的一生中,大约经历了数十个神迹,甚至在他去世后,还有神迹奇事通过他的代祷发生。以上对是帕拉玛斯的简介,作为14世纪静修之争中的著名人物,关于静修之争,还需要了解另一个人——巴兰。 2.巴兰(Βαρλαὰμ Καλαβρός ) 静修之争由一个叫巴兰的修士开始,他来自现意大利的哥伦比亚(当时仍属于拜占庭帝国)。尽管他是希腊人,但由于他来自意大利,所以他对于拜占庭文化来说还有点像局外人(对于拜占庭文化还有些陌生)。到目前为止,他还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总的来说,由于他的个性,他树敌颇多。他众多争论的其中一个就是批判阿索斯圣山修士的静修方式。这项争论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理解“上帝之光”,即对上帝光照、启示方式的理解。 3.争论的内容 静修士们在祈祷时经验了上帝之光的光照,他们将这光与耶稣登山变像的景象进行了比较(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马可福音9:2-9)。静修士们认为,他们在祈祷中看到的光,和耶稣登山显荣时使徒彼得、雅各、约翰看到的光是一样的。 巴兰批判静修士们对此的认知,他认为这些修士们由于缺乏教育而显得单纯——直白说,就是无知而造成的愚昧迷信。他指出,这些静修士们需要被光照,被光照就是接受教育启蒙、增强智识或学术研究,而不是这些不属于思想层面的低级身体感官经验。 帕拉玛斯则为静修士及他们的修道经验辩护。他认为,这些静修士经验的就是上帝本身,他们把上帝看作是光,就像使徒们在他泊山(Tabor)看到登山变像的主耶稣基督是光一样。巴兰和帕拉玛斯之间的反复争论的焦点是:上帝是否可以被看见,静修士们看到的光是否就是上帝,亦或是某些低于上帝的事物? 巴兰声称,静修士们在经历中看到的光不可能是上帝,因为上帝是不可见的,上帝本身不可能被人所看见。在这个问题上,帕拉玛斯就上帝的本质和上帝是什么做了区分,上帝之光就是上帝的能量。 这可以用一个太阳从窗户照进屋内的情形去类比: 巴兰认为,太阳是不可能进入窗户的,因为太阳太大了,在天上即远又热,如果真的进来的话将会破坏屋内的一切;而帕拉玛斯则认为,即使太阳非常遥远、即大又热。然而,正是从窗户进来的阳光使房间明亮、房间温暖,人们所经验到的太阳是一致的。 太阳和太阳光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上帝的本质和上帝的能量之间的区别。上帝的本质是超越人的理性所能理解的,始终如太阳般触不可及;然而,上帝的能量如同太阳光,是我们可以经验的。上帝的能量是与上帝同质的。 将上帝的本质与能量之间做出区别,是帕拉玛斯最突出的神学立场。这对基督教神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为帕拉玛斯是在为主耶稣基督在他泊山上(Tabor)向使徒显示祂的荣耀这一事实辩护,主耶稣显荣的光表明了耶稣的神性,显明了祂的神性如同太阳光一样是可以经验的。所以,如果将静修士看到的光称为被造物,或某种象征,亦或是级别低于上帝的事物,那么就是在诋毁上帝本身的属性。 由此,可以解释静修主义。静修士尽力获得平静、静谧,是为了经验到上帝的神光,上帝正是由这光显示祂自己。引用太阳光的类比,也可以解释静修士为何要离俗出世。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太阳发出光亮、给予温暖的世界,但是人们却四处奔走,试图通过生火、发电来照明取暖。静修士远离这种活动,只为找寻真光,经验太阳的温暖和光明。 对于静修士来说,在俗就如同生活在太阳以外的世界,只有出世才能走出去经历太阳的温暖和光明。要经验上帝的神光的温暖,并不只是打开窗户走到屋外就能够找到的。上帝之光是由基督带来的,经由道成肉身,祂将这光带到了世界,因为祂就是上帝。祂通过洗礼传达给我们,我们受洗就是披戴基督。 对基督徒来说,这个明亮、闪耀、温暖的神性太阳就在我们心中。这就是圣经所说的天国——“天国就在你们的心里”,于受洗之时就根植于我们心中。如果把它想象成一颗种在心中的小种子,基督徒——特别是静修士的工作,就是去那里找到它、培育它、让它成长。 三、上帝之母——静修主义的典范 帕拉玛斯认为,静修主义的完美典范,就是上帝之母。 当上帝之母为圣子的降临预备自己的时候,这个进入耶路撒冷圣殿的年轻女子,成为了静修者的典范。她将自身从世界中分离出来,远离俗世的分心,只专注于上帝,与上帝独处。通过关闭世界的力量活动和自己的欲望冲动,她以这样一种方式经历了上帝的能量在她身上的彰显——如同清空的房间一般来接待上主。 因此,静修士应将心房内的所有家具抛空,因为国王的到来将会带来属于祂的器具。 圣母就是静修士的楷模,她预备自己,迎接上帝在她身上的降生;静修士们效法圣母,是为了让上主也居住在他们里面。当上帝的能量进入时,静修士的身体和灵魂就被圣化,如同被提。因此,静修士的圣化是全人的圣化,不单是灵魂,身体也成为了属灵之躯。 【附】讲座问答 问1:圣帕拉玛斯和天主教的圣托马斯阿奎那,大概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二者在灵性知识方面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是否存在互相影响、彼此启发、协同增效的情况? 答:我认为阿奎那和帕拉玛斯在教义神学、形而上学和哲学问题上的认识是接近的,但二者关于神圣之光的解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圣帕拉玛斯的传记里面就记载了他经验神光的经历。 有意思的事,当圣安东尼显现的时候,帕拉玛斯正过着一种非常神秘、孤独的生活,圣安东尼告诉他不要忽视教堂仪式和教会服侍,特别是和其他修士们一同唱诗。由于帕拉玛斯大部分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圣安东尼(saint Anthony)告诉他不要忽视参与团体事务。 问2:正教的帕拉玛斯和天主教的圣文德(Saint Bonaventure)有没有可以比较的地方? 答:在我看来,圣文德在神学上的观点可能更像是帕拉玛斯和阿奎那的结合,但更接近帕拉玛斯的精神。圣文德批评过一些学习经院哲学的学生,认为他们对上帝的理解过于理智。...

June 2, 2023 · ephremyuan

Mellas博士:终极奥秘,东正教礼仪

按:Andrew Mellas博士是悉尼大学哲学博士,专长拜占庭历史和礼仪。Andrew博士将在我们平台提供三次讲座,此为第一场:终极奥秘:东正教礼仪。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圣礼仪——东正教的终极奥秘 祷词大意: 以父、子及圣灵之名。 基督真光光照并圣化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愿你的面容映照我们,使我们能在这光中见到那不可触及之光,愿你引导我们的脚步践行你的诫命,经由你至洁之母及诸圣的祈祷,阿门。 以上祷词经常用于学习之前。因为基督是我们的真光,所以我们希望基督之光能来照耀和光启我们。 希望这是一次对大家来说富有成效并具洞察力的讲座。 正教崇拜礼仪由传统的终极忏悔仪式塑造而成。经过了历世历代的演变和传承,它既是正教神学的源泉也是其呈现。礼仪宛如一曲神学之歌,在敬虔的、可经验的各项圣事中,使每一位崇拜个体与他人和谐共融为基督的身体。 礼仪这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信众崇拜生活中的很多圣事,但是我们所说的圣礼仪(Divine Liturgy)是指圣体血的礼仪,也就是感恩祭。它堪称正教教会圣事之母。其实,与其说感恩祭是最重要或最核心的圣事,不如说它是圣事的缘起和终极。因为没有它圣事就根本无从谈起。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圣体血的礼仪涵盖了教会所有的奥秘,揭示了天主的救恩。正如圣尼古拉斯·加帕西(St.Nicholas Cabasilas)所说,这是终极的奥秘,在此之外无以复加。在拜占庭的教父传统中,圣礼仪这一终极的奥秘不仅仅是地上的一个宗教仪式,而是在教会中居于神圣地位的天堂与此世的共融。 君士坦丁堡的圣日尔曼(St.Germanus of Constantinople)说过:“教堂乃地上天堂,天主居住其中”。教会中其他任何一个圣事都有赖于圣礼仪的能力。有圣礼仪的地方就有教会,而没有圣礼仪就没有教会。在正教的历史中,圣礼仪一贯被描述成在地上的天堂,其奥秘如是:无论在哪里,当地上的崇拜者在圣礼仪中开始咏唱,天上的天使也一同应和,而临在于我们中间的那位大祭司正是,且只能是基督耶稣。 以上这些说法让人感觉高深莫测,那么就让我们脚踏实地,厘清礼仪(liturgy)这一基础概念。礼仪这个词应该如何定义呢?这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词,但是要真正地把它的意思讲明白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人们对它普遍地存在一个误解。礼仪一词的词源是希腊语 λειτουργία,它是一个合成词,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εργον(work)工作或服事的意思;二是λειτος(public)公共的意思。若将其译为礼仪,在神学意义上可以通过,但就其词源来说并不正确。 “λειτουργία”这个词指的是公共的事物或工作,但它不是由公众亲自来实施,而是专门指定一个或一群人代表他们实施这项工作。根据使徒圣保罗的说法,基督本人其实是代表我们完成圣礼仪的那一位。在《希伯来书》第八章中圣保罗说:“我们所论述的要点即是:我们有这样一位大祭司,他已坐在天上‘尊威’的宝座右边,在圣所,即真会幕里作臣仆;这会幕是上主而不是人所支搭的。”(思高版圣经) 关于正教会的圣礼仪——感恩祭,我今天不想从教父们的相关论述出发,而是想和大家一起从重新审视一下圣经中三个为人熟知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基督用五个饼喂饱了五千人;第二个故事,浪子的比喻;第三个故事,两个门徒在去往厄玛乌(以马忤斯,Emmaus)的路上遇见复活的主。虽然大家很熟悉这些故事,但是我希望可以近距离地探究它们,并去聆听教会中相关的赞美诗,通过它们来领悟这些故事的意义和其对圣礼仪——感恩祭奥秘的揭示。 首先,看基督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五千人的故事。耶稣在加利里的海边,有一大群人跟随着他。耶稣想给他们食物吃,但这让他的门徒们感到非常为难,且不说要花多少钱才能让五千人吃饱,现下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唯一能找到的食物就是一个小男孩带着的五个饼和两条鱼。耶稣举目向天祝福了这五个饼,把它们掰开分给了众人。通过这样一个奇迹每个人都得到了食物,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我们如何在正教会的礼仪传统中经验这个圣经故事呢? 现今,在教会的复活季,人们会听到圣若望福音中五饼饱众人的故事,但却不能听到圣罗麦诺(St.Romanos)依此创作的圣诗在复活节至圣灵降临节期间被咏唱了。圣罗麦诺是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us the Great)统治时期拜占庭的圣诗创作者。他的职责是主持夜晚的祈祷。恰逢庆祝基督降生节的晚上,至洁诞神女在他睡着的时候向他显现,给了他一个书卷让他吃下去。上面的那张圣像画表现的就是圣罗麦诺张开嘴吞下了书卷,立刻从梦中醒来,惊讶之余就赞美天主。他随即登上了讲经台开始咏唱,今日童贞女诞下了那位在万有之前的神…… 据说在他安息主怀之前,大约谱写了近一千首赞美诗用于各种节庆,而在现存的赞美诗手稿中,只有八十九首属的是他的名字,其中有六十首被认为是天才之作。五饼饱众人的赞美诗就包括在这六十首之中。以下就是这首赞美诗的歌词。 大意如下: 旷世奇闻信使惊,芸芸众生自尘兴, 栖身下界污浊处,意念举扬至昊庭。 介入基督受难功,分得体血共相饮, 天粮救命虔诚取,藉此得赎待永境。 五感皆知其为饼,灵识见众化神形, 常新不朽如何解,不腐天粮唯主因。 这首赞美所描述的是基督把饼分发给五千人,天使们看到的不仅是人吃的物质食粮,而且是天国不朽之粮。这个神迹发生在古时的加利利海边,它向今天的我们显示出一些礼仪性的特征。圣罗麦诺在诗歌中说那五千人在意念中被高举,使我们想到在正教的礼仪过程中,祭司要求众人高举他们的心。你们会发现圣罗麦诺的措辞同样被一些叙利亚教会的传统礼仪祷词所采用。在圣礼仪的这个时刻我们被告知,吃饼者成为基督被钉十架的参与者——因为基督以肉身承受了十架圣难,因此肉身之人就得以分享其神恩。圣保罗也在哥林多前书中告诉我们:“的确,直到主再来,你们每次吃这饼,喝这杯,你们就是宣告主的死亡。”(哥格林多前书11章26节,思高版圣经)感恩祭,这份赐给我们的圣礼邀请我们参与基督的圣难,并经历他应许给我们的彻底转变。正如基督所说:“我是从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粮;谁若吃了这食粮,必要生活直到永远。”“我所要赐给的食粮,就是我的肉,是为世界的生命而赐给的。”(若望福音 6章51节,思高版圣经) 值得注意的是,圣罗麦诺在其赞美诗中,将这生命的礼物解读为,这是赐给那些信仰基督之人的礼物,是专门留给那些热忱前来领受这神秘之粮的人,他们所怀的意念纯洁且真诚。 此时,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在这首赞美诗中只提到了五饼,而未曾提到圣礼仪中的酒——基督的血呢?这是因为在纪念五饼奇迹圣周的前几周,正是教会纪念加纳婚宴奇迹的日子,“耶稣将水变成酒”这一主题已经出现于圣罗麦诺为此纪念日而作的一首诗歌中了。 在这首赞美诗中,圣罗麦诺描写了耶稣批评门徒们不信他能以五饼喂饱五千人。歌词大意是: 尔众需思加纳行,合欢酒罄玉樽轻。 童贞圣母慈心动,上主如我终允情。 转化清泉无葡藤?琼浆覆上客相迎。 千民颔首增其饼,不朽天粮葡蔓青。 对于谱写诗歌的圣罗麦诺来说,复活季中的圣礼仪,即感恩祭,用基督所施行的两个奥迹表达出来,一为加纳婚宴水变酒,二为五饼饱众人。五饼饱众人这首圣诗向我们揭示了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诗人在结尾给了我们一幅非常美丽的图景。 基督祝福那五个饼,以不可见的声音命令道:“现在,让人看见你们增添,并喂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立时,饼服从了主的命令,按基督的要求以不可觉察的方式增添了。诗歌用“增添”(英文译为multiply)来表现饼数的增加,让人联想到妇女生产,饼的增加仿佛一个个新生命的出现。圣罗麦诺提醒我们基督是天主,他创造了宇宙中的一切,既包括天上的月亮和星宿,也包括亚当和夏娃。他曾命令亚当和夏娃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他也以这样的方式去命令那五个饼。但诗人同时又警告我们说:“人是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完全了解这个奥迹,因此我对这一奥迹保持沉默,因为我无法进入到这个奥秘的深处。”所以,我们也应该带着信心上前去领受圣礼仪的奥秘,而不是以理性的方式去了解它。 最后,我们一起聚焦于基督如何让他的门徒把饼分给众人。我们教会的圣教父们和圣教母们1教导说,基督以这样的行动将分发的权柄和恩典授予了门徒,使他们成为天主奥秘的管理者。直至今日,通过使徒传承,在教会中我们有主教和司祭把天上的、永生的圣粮分发给我们。他们凭基督给予他们的恩赐来做这些事情。 基督本人把神圣的天国永生之粮分给我们,也就是把他自己分给了我们。在这个奥秘中,他既是这粮,也是给我们分粮的人。实际上,在这个圣礼仪中基督的临在既真实又极具活力。 圣尼古拉斯·卡巴斯拉斯(St. Nicholas Cabasilas)说:“基督把我们变成了他自己的状态……我们原本由泥土做的身体变成了王的身体。基督的身体和我们的身体合而为一,他的血和我们的血融在一起。一般的食物被人吃了以后就被消化了,比如鱼、饼等食物,它们就变成了人血肉的一部分;而在这里却恰恰相反,生命之粮本身改变了他所喂养的人,使食者变成了与他相似的人。” 我们要重新审视的第二个圣经故事是大家非常喜欢的“浪子的比喻”。 我们熟悉这个故事是因为在正教会每一年礼仪的循环中,接近大斋期时都会讲这个故事。 故事讲到一位父亲的小儿子索要了他的财产去了远方。在那里他过着奢靡的生活,挥霍光了所有的财富,变得身无分文且无朋友,只能和猪在一起。后来,他幡然醒悟,并感到悔恨。他就起身回到了父亲的家中。父亲看到小儿子回来了就跑向他,拥抱他,亲吻他。父亲吩咐仆人们把最好的长袍穿在儿子身上,把戒指戴在他手上,又给他穿上鞋子,并为这死而复生之子杀牛以庆。 那么,故事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个关于悔改的故事和圣礼仪有什么关系呢?从圣词曲作者罗曼诺的角度看关系极大。我们必须要记得从五饼饱众人的赞美诗中所学的道理。“感恩祭”邀请我们成为基督钉十字架的参与者;还要记得基督本身就是从天而降的食粮,这食粮就是他自己的身体,并赐给了我们。他来是为了整个的世界能够得到生命,这其实是天主爱的表现。 在关于浪子的赞美诗中,圣罗曼诺把父亲给儿子披的长袍说成是我们受洗时接受的长袍。这第一件长袍象征那起初的长袍,即在古时,亚当和夏娃没有犯罪之前他们所承载的荣耀。它代表所有基督徒受洗归入基督时就披戴了基督。在这个比喻中父亲就是创造世界的天主。圣罗麦诺在赞美诗中写下了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尽管这些话并未出现在圣经中,但是父亲的话其实表达了天主多么期待所有的被造物都能接受他赐下的宽恕,其歌词以父亲自言自语的方式写出。 歌词大意如下: 我怎能无视,他之身体赤裸。 我怎能无患,我之圣容染浊。 我怎能不因,我儿受辱连坐。 我怎能不期,因尔荣耀复活。 诗人在这里讲述的正是基督的救赎之功:他被钉十字架,下到地府,还有他的复活。圣罗麦诺把被宰杀的肥牛,还有酒宴看成是为了祝贺浪子回头而举行的节庆。这就是基督救恩奥秘圆满的实现。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浪子为代表的人类悔改情节的铺陈;另一方面是天主恩慈的呈现,即由他亲自道成肉身并为人类付出牺牲。关于“被宰杀的肥牛和宴会”他在这首赞美诗里这样描述。 歌词大意如下: 拖它进来, 它是,生命祭! 生命祭被献,而非处死; 拖他进来, 他是,生命祭! 生命祭在死地赐予生命; 拖他进来, 他是,生命祭!...

May 26, 2023 · ephremyuan

我为什么选择专职做光从东方来的事工(音频+视频+油管)

按:凡事开头都很难,这时候尤其需要勇气坚持下去。本视频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笔者为何选择专职做光从东方来的事工。感谢您的专注,赏赞和支持。 文字稿整理中…… 油管

May 9, 2023 · ephremyuan

孙泽汐博士:帝国的基督教:君士坦丁时期

按:孙泽汐博士政教关系系列讲座第二讲:君士坦丁时期讲稿和问答环节(文字版)列于此。本讲稿和问答环节经Theodosy弟兄整理,孙泽汐博士修订而成。Enjoy!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应讲员要求,本讲座无视频内容,但提供录音和讲稿问答 讲稿正文 帝国的基督教 君士坦丁时期的政教关系 讲员:孙泽汐博士修订版 继上次讨论君士坦丁之前的秩序后,我原本计划推进到中世纪前的查理曼时期。但思虑过后,我决定将焦点集中在君士坦丁身上,尤其是他对帝国和基督教带来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此,基督教社区的内部又有何种反应?这些影响和反应是我们今天将要探讨的主题。 在君士坦丁之前,也就是基督教的前三百年,教会对外部社会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半隐形的状态,我们称之为public invisibility。这意味着,除非有人引导你进入教会,否则你可能并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基督教作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的想法。但实际上,罗马与基督教的融合,从一开始就并非既定事实,更不是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早期教会有一些教父曾表述过基督诞生于奥古斯都时期是神的预定,所以基督教与罗马有某种关系。但多数则普遍认为,教会的期望与世俗统治者——那些住在罗马宫殿里的统治者的野心之间,并没有太多具体的联系。 大多数时候,早期教会主要关注的是内部事务,如教会的发展、分裂或异端的出现等。与外界、与公众的交流相对有限,多少带有一些危机应对的意味,比如那些护教士在争辩信仰或面临逼迫时。如图所示,这是现在法国里昂保留下来的罗马时期剧场,许多基督徒就在这样的剧场中被处死。宣教和受逼迫的时候,是教会与外界互动的有限机会。 然而,这种半隐蔽的状态,在四世纪初,大约公元300年开始时,发生了剧变,这个变革的源头就是君士坦丁。君士坦丁的归信为基督教带来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基督教的合法化。在他的继任者狄奥多西任期内,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转变。从一个在公众视野中隐秘、时常遭受迫害的宗教,到四世纪成为帝国的国教,帝国基督教从此出现。这对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基督教在欧洲和北美都在一定程度上享有国教待遇。这都反映了君士坦丁在四世纪及其后继者使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深远影响。 此地图显示了公元300年左右,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也就是地中海世界的分布状况。在西部和北部,当时基督教已经在罗马的高卢(现在的法国地区)、日耳曼(现在的德国地区)、西班牙、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埃及扎根。它已经不仅限于城市,如亚历山大,而且已经沿着尼罗河扩展到了许多农村地区。然而,初期教会的重镇依然位于说希腊语的东方,如希腊、小亚细亚(现在的土耳其)、巴勒斯坦和东边的两河流域。所有蓝色区域都是基督教社区影响力较大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到,在公元300年左右,尽管基督教仍然是一个少数派宗教,但它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影响力。在那时,基督徒大概占罗马帝国人口的10%。据记录,当时在北非的一次教会会议上,聚集了超过200位主教。在尼科梅底亚(Nicomedia),一个离拜占庭非常近的城市,公元300年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在这个城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而从皇宫向外看,就可以直接看到一座教堂。然而,这种发展势头引发了罗马帝国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酷的全国范围内的迫害,这就是在戴克里先皇帝治下的大迫害。这次迫害始于公元303年2月,教堂被大量拆毁,帝国官员要求基督徒,特别是教会领袖,上交圣经,然后集体焚烧。许多教会的领导者——祭司、主教被逮捕和关押。 正如这幅图画所描绘的那样,许多人遭受了严酷的折磨,有些人失去了手脚,有些人失去了眼睛,有些人甚至被烧死。因此,在随后的第一次大公会议——尼西亚公会议上,许多主教带着跛脚,或少了一只手臂,或少了一只眼睛参加了会议。然而,由于当时罗马帝国的状况,戴克里先的迫害在北非和小亚细亚地区尤为严酷。在君士坦丁的父亲统治的西方,大规模迫害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虽然有一些教堂被拆毁和圣经被焚烧,但是因此殉道的人却非常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版图已经与前几个世纪有所不同。 最后一次如此猛烈和残酷的迫害虽然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基督徒死亡,但实际上到了公元300年左右,罗马帝国已经很难将基督教从其内部根除。因此,这其实是戴克里先皇帝的一个误判。他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狭隘的异教立场来完全解决基督教这一问题。但是他并不知道,在社会中,基督徒和非信徒的邻里关系,或者是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基督教已经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根基。 让我们将视线转向君士坦丁。在君士坦丁直接统治的西方,也就是现在的英国、法国以及西班牙等地,当他继承了父亲的统治地位后,就立即结束了这场迫害,无论是出于基督教的好感和同情,还是为了收买人心。他接下来的行动就是集结那些忠于他的士兵,向罗马进军,争夺罗马皇帝的宝座。接下来在罗马城外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上有一些争议。君士坦丁在他的梦或异象中收到的一个命令是,从天上有一个声音,让他把看到的这个标志画在他士兵的盾牌上,放在他的军旗上,这样他就可以借此获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志呢?这是两个希腊字母,是“耶稣基督”在希腊语中的首字母,代表了耶稣,也是基督教长久以来的一个标志。我们可能更熟悉的是一个;X;和一个;P;,这其实也是希腊语中“基督”的前两个字母。因此,君士坦丁和支持他的军队,确实获得了胜利,然后君士坦丁也就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了罗马,延续了历代罗马皇帝的传统。 谈到君士坦丁时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是,这位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但我希望大家能考虑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作为一个皇帝,他既有个人的一面,也有公共的一面。因此,对于君士坦丁来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既然他现在选择了信仰基督教,那么这意味着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我们也看到君士坦丁的两面,一方面,他铸造了纪念他这次胜利的硬币,硬币上印有;得胜的太阳;,;太阳神;的字样,保留了异教的传统观念。但当他进入罗马城时,他并没有像之前的皇帝那样在异教的香坛上献香。对于基督教来说,君士坦丁的皈依为基督教开启了一个公共的层面。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君士坦丁进入罗马后,他很快批准给基督徒在建造一座教堂。这座教堂的选址很有意思,它并没有选择在罗马的中心地带,可能是君士坦丁不希望一个新的宗教有太大的公众影响力,以至于触怒当时仍信奉异教的元老院。所以他选择了罗马城东南的一个地方,靠近城墙,在一个居民区,还有军营的地方,给基督徒划出了一块土地,并从他的私库中拿出了一些钱来支持建造这座教堂。但同时,这座教堂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而近乎于罗马的公共议事厅(Basilica),是一座非常宏大的建筑,有大理石柱子和非常精美的地面,足够容纳3000人。这座教堂给了基督教一个公众的标志,同时,它也将罗马帝国政治性的建筑赋予了宗教的含义。 这座建筑大概长什么样呢?现在在罗马,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叫Santa Sabina的教堂,它是现存罗马保存最完整的Basilica风格的早期教堂,没有加入过多的复杂元素。 在教堂内部,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长方形的主体结构,两侧有两排柱子,将中厅与两边的走廊分隔开,上方有一排天窗用于采光。在中厅的顶部,有一个半圆形的后殿,围绕着这个半圆形的后殿是神职人员就坐的地方,而中间的位置,就是主教的座位,主教的座位在进行圣礼的圣坛后方,这个位置被称为Cathedral,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大教堂会用Cathedral作为名字的原因。在罗马公共议事厅中,主教的座位就是罗马的裁判官的座位。从这个建筑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基督教进入公众视野,它打破了公众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把个人信仰带入公共领域。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君士坦丁。在他皈依基督教后,他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313年发布了米兰赦令。这个赦令是由君士坦丁和另一位皇帝共同签署的一封公开信。信中不仅宣告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还涉及宗教自由的问题。它强调了对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的宽容,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无论你崇拜哪种神,都应该以自由的心去做,任何对于宗教的强制都与虔诚的本质相悖。赦令同时也赋予了基督教会拥有财产的权利,使教会的公众地位得到了法律认可,进一步推动了基督教的公开化。君士坦丁在发布赦令后继续征战,直至成为帝国唯一的皇帝。 君士坦丁统一了罗马帝国后,他决定从罗马迁往东方,建立一座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城市——君士坦丁堡。在那里,他可以摆脱罗马千年的异教文化影响,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真正配得上罗马帝国的新首都。这个新首都,在西罗马灭亡后,持续承载着罗马帝国的名声,直至1000年后。 君士坦丁的皈依对基督教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前,教会可能在较小、非公开或半公开的地方举行活动,但是在君士坦丁皈依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教不仅作为宗教领袖出现,往往还承担了公共社区的管理和治理职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督教的建筑和艺术开始兴起。 例如,这是一幅公元六世纪的马赛克地图,出土于叙利亚地区,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对巴勒斯坦地区的认识。通过研读地图上的希腊文标题,我们可以得知,地图中心的城市就是耶路撒冷,该城市在那个时候已被冠以;圣城;的称号。君士坦丁和他的母亲在整个巴勒斯坦地区,尤其是在耶路撒冷,主持了大量教堂的建设。因此,一个圣城的概念在公众视野中呈现出来,这也是君士坦丁改革后基督教的新现象之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朝圣的兴起。人们可以公开自由地前往那些在圣经历史上发生了重大事件的地方,比如约旦河,那里曾经详细记录下了施洗约翰的洗礼地点。人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一些途经的旅店,一些圣徒显过神迹的地方。换句话说,基督教的传统与这些自然景观——河流、树木、死海——已经融为一体,成为了当时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你对世界的想象将会投射到这幅地图上,这也是君士坦丁为基督教带来的另一个改变。 我们可能曾听过这样的观点:在君士坦丁之前,教会受到逼迫,因此保持了其纯洁性;而在君士坦丁信仰基督教后,教会开始堕落。实际上,真实的情况要更为复杂。在君士坦丁时期,甚至更早,在教会中已经深深扎根了这样一个传统:通过服务穷人和弱势群体来实践敬虔的信仰。教会历史学者彼得·布朗甚至指出,基督教的主教们是“穷人”概念的创造者。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社会上就没有穷人。而是指基督教首次在其信仰和实践中,赋予了帮助和关爱穷人的道德必要性。因为在基督教之前或之外虽然也存在赠予或福利,但与我们现在的概念大相径庭。在希腊罗马社会中,有钱人确实会捐献财物,但这些捐献通常是为了修建道路、增添城市中心的建筑物或资助新的竞技场。总的来说,他们需要看到实际的物质成果,这样才能在新建的建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以此来扬名。所以,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捐款是为了提升自我形象。这意味着,如果你把钱花在看不见的穷人身上,就是浪费了。 然而,圣经的传统并非如此。例如,路加福音的登山宝训中提到:“贫穷的人有福了。”所以,从一开始,包括君士坦丁时期,基督教的目标是赋予这些穷人公正和尊重。如二、三世纪中期的特土良,就提到了教会为那些无法负担费用的人提供免费的葬礼。在三世纪中期,罗马的主教写信记录下了当时教会支持的寡妇和穷人超过了1500人。埃及的教会留下了更详细的记录。他们建立了一整套的执事体系来支持穷人。当时的教会最常见的产业就是烘焙房,用于烤面包。在那个时期,也出现了最早的照顾病患的机构。 所以,基督徒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因为君士坦丁的信仰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在君士坦丁之后,有一位罗马皇帝,在基督教的传统中被称为;悖道者朱利安;,他是君士坦丁之后一个不信仰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加利利人(指基督徒),不仅全力支持他们自己的穷人,还支持那些不信基督教的穷人。”他说这话时带着一种不甘。他认为基督教能够如此发展壮大,是因为基督徒真正实践了他们的爱心,而异教徒的失败正是因为没做到这一点。 因此,在君士坦丁皇帝皈依后,教会的确面临许多新问题,例如主教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紧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会完全被政治环境所控制。刚才我们谈到的对穷人的照顾、社会援助,以及我们今天无法讨论的隐修制度(其也是对君士坦丁改革的回应),表明教会的反应是多方面的。接下来,我将用两位主教的生平给大家分享两个例子,分别展示了西方和东方在政教关系中面临的不同困境。 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米兰的主教安波罗修。他活跃在四世纪中期至末期。当时西罗马帝国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社会动荡不安。安波罗修的父亲是高卢地区的一位重要帝国官员,他们家有着丰富的人脉。当他的姐姐要加入教会时,教皇亲自赐给她这个身份。安波罗修本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用希腊原文阅读教父的著作,并精通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他一开始并不在教会工作,而是一位律师,希望走上从政的道路。在成为了意大利北部两省的长官后,他治所就设在米兰。然而,当米兰的主教去世,那里的人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想要推选安波罗修作为他们的主教。据说,在主教座堂外,从一个小孩子开始,大家就大声呼喊;选安波罗修当主教;。他自己也描述说,他是从帝国官员的袍子里被拉出来,披上了主教的衣袍。 有趣的是,安波罗修不仅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西罗马的皇帝认为,安波罗修在政治领域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他的判断力非常出色。因此,他既得到了民众的赞同,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安波罗修的时代,也就是四世纪,主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宗教人物,同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众领袖。在米兰这个城市,很可能仅次于皇帝。 若把安波罗修和100年前的居普里安主教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首先,这两位主教有非常相似的背景,居普里安也在罗马的一个重要城市——迦太基服侍。他也来自中上阶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加入教会之前,也学习法律,在法律和公开演讲上都非常优秀。然而,居普里安所在的基督教群体,规模比较小,联系密切,而且相对封闭。尽管教会外的人可能认识居普里安,但大多数的信件都是在他和教会领袖之间传递。对于居普里安来说,罗马皇帝是在地中海的另一边,而且他最终死于迫害。因此,对于居普里安和他的教会来说,罗马政权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存在。但是,在100年后的安波罗修的时代,一切都已完全不同。在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的敕令进一步确定了教会与国家的联系,使得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在安波罗修的主教任上,政教或者说主教与皇帝之间的冲突有哪些呢?一件发生在塞萨洛尼基的事件成为了这种冲突的体现。一群暴民侮辱并攻击了皇帝驻派在城市中的军事领袖,导致了他的死亡。这使得狄奥多西皇帝勃然大怒,他利用比赛作为一个诱饵,引诱市民们去赛马场。然而,当市民们沉浸在赛马的刺激中时,皇帝却派遣军队入场,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据说,士兵们像割玉米一样的大屠杀造成了几千人的死亡。 然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作为罗马皇帝的狄奥多西,他在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后,是否仍有资格领取圣餐?换言之,如果我们对所有人都持有同样的标准,那么,皇帝在领取圣餐前,必须进行忏悔礼。这并不是安波罗修为了削弱皇帝的政治权力而做的,他只是想维持一个原则:任何犯了罪的人,在进行忏悔之前,都不能领取圣餐。 同时,忏悔礼在当时是一个公众的仪式,并不是我们现在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一个人可以私下向神父忏悔。在初期的教会,所有需要忏悔的人都必须在教会中公开忏悔,然后留在教会为忏悔者预留的专区,在完成忏悔之前,是不能领取圣餐的。这显然会对皇帝的公众形象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安波罗修坚持这一原则,而罗马皇帝也不得不遵守。这就表明了一个立场:即便是已经信奉基督教的皇帝也并不在教会之上,而是在教会之内。这就意味着,在属灵层面上,皇帝也要服从主教的属灵权柄。 那么,这个事件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如果基督教像希腊罗马神话那样遵循老路,那么基督教可能就会变成帝国行政中的一个部门,失去其独立性。然而,安波罗修却为西方教会划定了边界,明确了属于皇帝的范围和属于教会的范围。这非常重要,因为随着基督教社区逐渐步入公众视野,教会与世界之间的界限可能会逐渐模糊。因此,安波罗修实际上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重新定界工作。 第二个例子来自东方的拜占庭帝国,讲述的是被人们称为金口约翰的故事。金口约翰在四世纪的教会领袖中,以他卓越的讲道技巧而著名。在叙利亚安提阿,约翰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其中包括一位异教老师教授的公众演讲和雄辩术。约翰23岁受洗后,选择隐退至叙利亚深山,过隐修生活。他在严酷的隐修生活中度过数年后返回安提阿,他出色的讲道才华迅速传遍了周围地区,甚至吸引了君士坦丁堡皇室的注意。安提阿的官员们非常害怕,如果约翰去往君士坦丁堡,本地的群众可能会因不满而暴动。所以,他们只好悄悄将约翰带出城,直接将他送往君士坦丁堡,并在那里祝圣他为主教。 然而,当一个直言不讳且经历过严苛隐修生活的约翰来到繁华、奢靡的帝国首都时,他怎么会安于现状呢?于是,他开启了一场旋风般的改革。他的目标是唤醒那些陷入堕落和腐败的神职人员,他们破坏了独身的守则,有许多妻妾,居住在豪华的住所,马具和马嚼子都是镀金的。约翰首先将主教宅邸中的贵重物品全部变卖,将所得的钱分给穷人。然而,这种激进的改革挑战了许多权贵,引发了与皇权的冲突。 这里我要向大家分享两个故事。首先,当时有一种传统,视教堂为避难所。如果有人在被追杀时逃进了教堂,他们的追捕者就不能入内来威胁他们的生命。有一次,一些人为了逃避宫廷总管的迫害,逃进了圣索菲亚大教堂。约翰坚决阻止士兵入内追捕这些人。讽刺的是,后来当这位宫廷总管在权力斗争中失势,成为了逃犯时,他也逃进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而约翰坚守原则,庇护了他的对手。 然而,随后的宫廷权力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皇后误以为,因为约翰和宫廷总管之间的矛盾,她可以利用约翰为她服务。所以皇后给了约翰一大笔资金。然而,约翰并未因此而停止对权贵阶级的批评,这引起了皇后的愤怒。当约翰的敌人看到他们有机会利用皇室对主教的不满时,他们提出了约翰的二十九条罪状。尽管这些指控毫无根据,但最终导致了约翰第一次被流放。 约翰在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和人气,如果他愿意,他只需要说一句话,民众就会起来保护他。然而,约翰选择了不挑起民变,接受了被流放的命令。第一次流放并没有持续很久。可能因为宫廷担心引发民变,他们很快就召回了约翰。然而,由于约翰直言不讳,根本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不久后他再次触怒了皇后,导致第二次被流放。约翰也再次以和平的方式接受了这次流放,但这次,皇室决心要彻底除掉这个一直给他们制造麻烦的主教。 尽管约翰作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得到了民众和西方教会包括罗马主教的支持,但依旧无法阻止帝国将他流放到老家附近的一个小镇。帝国的领袖认为这还不够远,于是又将约翰流放到黑海附近的一个地方。他们觉得约翰还死的不够快,于是命令关押约翰的罗马士兵,在严酷的条件下强迫他徒步行走。最终,约翰在途中去世。临死前,他让人们把他抬到路边的一个小教堂里,领了圣餐,作了他一生中最短,但也最有力的一次讲道:;在万事中,荣耀归于上帝。阿门。; 直到约翰去世后的31年,他的名誉才被恢复,遗骸被带回君士坦丁堡。 通过安博罗修和金口约翰的例子,我们可以观察到讲拉丁语的西方教会和讲希腊语的东方教会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挑战。西方教会面临着罗马帝国分崩离析的情况,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主教和教会需要参与地方治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安博罗修在面对强大的狄奥多西皇帝时,仍能坚守他的立场。在西方,教会往往填补了治治理的真空。 然而,东方的情况并非如此。尽管金口约翰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孱弱的皇帝,但这个帝国却能够两次流放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直至他在流放途中去世。东方帝国的强大权势,或者说,帝国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在拜占庭持续了1000年。这大约就是东西方在政教关系上的主要差异。 讲稿完 问答环节 帝国的基督教 —— 君士坦丁时期的政教关系 **Q&A 部分 ** 问:西方的修院制度,它在政教关系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因为在东方的话,据我有限的了解,我觉得其实对于希腊教会来说,尤其是到后几次的大公会议,像到认信者马克西姆,六、七世纪的时候,其实不断地有修士群体跟皇权形成一种张力,我就渐渐地看到了至少是拜占庭的教会传统,由于这种修院的制度,其实还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并且它跟朝圣传统也有联系,因为在四世纪出现的沙漠教父,大家都去朝圣,所以也有深远的联系。但是对西方来说,确实我不是特别了解,西方确实跟你说的一样,也许在行政上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它在修院的层面,你觉得它在政教关系当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答:总的来说,修院制度和灵修制度,自从差不多三世纪开始兴起,它其实就是对基督教国教化或者建制化的一种回应,如果建制化带来的是信仰的弱化,可能是信仰机构的僵化,那或许对基督或者对基督福音的忠信,就必须要采取一种不同的方式,而这个不同的方式就是有意地把自己置于这个社会、这个制度,甚至是建制教会之外的,有意地边缘化的一种举措,作为对基督教建制的一种回应,这个在东西方都有。但像你说的其实在拜占庭东方更加地明显,这个侧面印证了刚才我说的,当帝国权力强盛的时候,它在社会当中就没有给你留下太多的我们所说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这在之前是不太存在的,帝国的力量强,在社会当中留给教会的空间就少。那么教会或者想要对信仰忠诚的这一批人,就必须要在建制或者在社会之外开辟更多的空间,在拜占庭这边基本上就是修院了,他们需要在权力的体制之外,构建自己独立的存在。他们可以有独立的地方,大多数可以自给自足,可以有独立的训练,这些其实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基础,就是当一个信仰或者当一个教会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有能力、有意愿站起来坚持自己的立场。所以在东方,主要维护教会独立形象的就是修院。在西方,因为帝国的权力在不是那么强的时候,它就没有办法辐射到社会的诸多层面。换句话说,在西方也有这样的修会,比如说意大利的本尼迪克修会,但是其实一直到中世纪早期,或者说查理曼的这个时期,修会在教会里边所占的地位,或者说至少在表现独立性方面不如东方这么突出。因为它有其他的渠道,比如说早在六世纪左右,当时罗马的主教就已经既是宗教领袖,又是世俗的治理的领袖,当时罗马教会在意大利、在西西里,有大片大片的土地,土地的耕种、给雇农的口粮、牲畜的蓄养和拍卖,这些东西全部要由罗马的主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教皇来负责,所以在西方可以说主教充当了更大的角色。而在中世纪早期,修会重新兴起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作为改革教会的力量,就是当教会的主教和司祭都已经有堕落的趋势的时候,真正改革的力量是从修会里边来,还有一个就是教育,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它的发源地就是在修会里边,这个是西方修会的两个特点。 问:好像中国就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我知道景教当时应该是在会昌年间,公元845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次会昌法难,但是没有发生早期罗马教会的现象。在中国,从你的研究来说,站在一个执政者的角度,是不是在他的脑子里面就没有被安波罗修和金口约翰给刺激过,可以这么说吗? 答:不管是基督教帝国还是帝国的基督教,跟我们在中国的,或者说是中国的处境,或者是现当代的处境好像都差得很远,好像这就是西方的东西,跟我们现在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的共同点。哪怕是在君士坦丁的建制时期,跟我们现在一些中国教会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的共同点。因为如果我们想一想的话,没有一个皇帝,如果他还想做一个称职的,或者说是有野心的皇帝,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容忍在自己的帝国,在自己的疆土之内,有另外这么一群人,他们说我们所信的上帝至少在某一些领域是要超越你的权柄之上的。没有一个皇帝甘心情愿容忍除他之外另外的一个权力来源,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去看希腊罗马本身的异教的宗教传统,基本上就是皇帝要什么,祭司就要做什么。而当时,罗马帝国的传统就是,皇帝不仅是政治和军事领袖,同时也是宗教领袖,皇帝也是大祭司。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安波罗修非常的重要,就是哪怕是有一个在名义上是基督徒的皇帝,他照样会抓权,而安波罗修做的就是在神学上、在实践上,划出一个边界,哪里是政治权力所及的地方,哪里是教会实践属灵权柄的地方。换句话说,安波罗修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说,如果皇帝是要我自己的财产,要我自己的房屋,我肯定给你,但是当涉及到神的产业,就是教堂的时候,这个立场我不能容让。所以,从安波罗修开始,他其实就为西方教会立下了一个传统,就是什么是政治的,什么是教会的。当然并不是说中世纪的西方就没有这方面的麻烦,有非常多的麻烦,但是至少他在信仰上面立下了这样一个风格,就是上帝的权柄和皇帝的权柄不是一回事。当然也有当时具体政治处境的因素,就是在西方,这个帝国的统治已经不是那么稳固了,但是我觉得这样在神学上、在理性上的分别,我们在现当下的中国这样的处境里边,其实也可以做,至少可以探讨和思考,哪里是政治权力的边界,哪里是教会属灵权力的边界。 **问:**请问怎么看待西方基督教国家这个说法,追溯的话,跟君士坦丁有什么关系吗? **答:**这个概念,它的源头当然是在君士坦丁,就是从君士坦丁的归信开始,直到后来狄奥多西皇帝把基督教立为国教,这其实是开启了基督教作为官方宗教的这样的传统,所以从源头上来说是这样。之后其实我觉得更加直接相关的是查理曼皇帝,因为不只是一个帝国的统治者信了基督教,而是基督教全方位地影响一个社会,文化上、社会的框架上、治理的方面、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基督教化,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看作是政治、文化和信仰的高度重合。我们真正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大概要从查理曼时期开始。 问:罗马教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影响力的,看教会初期历史,教会的重大会议之类,似乎跟和罗马关系不大 答:这位朋友的印象一点不错,哪怕是头三四百年,如果你去看第一次教会的大公会议,就是尼西亚会议,绝大多数与会的主教都是来自讲希腊话的东方,从希腊,从小亚细亚,从巴勒斯坦,从叙利亚这边过来。所以其实在头三四百年,绝大部分的基督徒其实是住在地中海的东方,如果我们去粗略地看人数的话,这种人数上的优势恐怕一直要持续到第九、第十世纪左右,换句话说,基督徒人数上的倾斜,其实一直要到伊斯兰统治北非、小亚细亚之后几百年,基督徒的人数才向西欧倾斜,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在初期教会的这些神学和公会议里边,西方教会的比重不大,但比重不大并不代表它不重要,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参与。比如说在之后的卡尔西顿会议的时候,当时罗马的主教应该是利奥,他就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参与,而他写的大卷,其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之后神学上的一个正统的立场,所以他们是有影响、有参与的,只不过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中世纪,教皇对罗马教会是一个统治性的影响。从一开始,罗马主教只是一个相对受尊崇的地位,在初期教会里边,类似的这种主教、这种城市有好几个,在西方最主要的是罗马和迦太基,在东方那就更多了,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安提阿,还有之后的君士坦丁堡,所以罗马的主教并不是一枝独秀的存在,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去看罗马的主教在历次的教会的争端,比如说选哪一个日子作为复活节,从最早的这个争端,一直到之后一次又一次的公会议,你会发现每一次罗马主教的立场都成了教会之后决定的正统的立场,然后通过这么一次又一次的积累,其实就积累了相当的权威和权柄。所以,罗马的主教从一开始仅仅是受尊崇,到后来变成了有点像上诉法庭的地位,就是其他重要的教会和主教,如果他们有什么不确定的事情,他们可以把这个事情带到罗马主教那儿,去听他的意见,罗马主教是作为一个仲裁者的角色,之后就又发展成了一个教导者的角色。就是从一开始,罗马主教只是简单地受尊敬,后来变成了仲裁者,再之后又变成教导者。到了教导者的这个地步,就是罗马的主教开始认为自己有这个权柄,就是他写的东西,写的信,他所表达的神学,对于其他的教会是有教导性的。等到大格里高利的时候,基本上罗马的主教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权威,开始使用「教皇」这个称谓,其实一开始就是「父亲」的意思。 问:安波罗修对当时皇帝的做法很让人敬畏,他对中世纪教权高于皇权以及教宗制度是否有相关的影响? 答:当然之后在中世纪,在教宗和皇帝之间的冲突当中,就是谁有权设立主教,肯定是有影响的,因为他作为一个先例,肯定会被之后的教宗所提及。其实除了中世纪那几个特例的教宗,就是那几个非常有手腕、有智慧、影响力的教宗,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看到教会虽然有自己的立身之处,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是还达不到教权凌驾于皇权的这个地步。 问:东方教会比西方教会更显得屈从于政权,听了今天的讲解,看来是因为东边离政权更近,这样理解对吗? 答:我觉得大体上可以这么理解,离政权更近,或者说政权的力量更加的强大。当你面对一个强大的政权,一个相对统一的帝国,那么就意味着这个政权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管控和辐射,它的程度会更高。像西方,哪怕有神圣罗马帝国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以一种概念的方式存在,西欧在罗马帝国之后,虽然一直想要恢复帝国的荣光,这就是为什么有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概念或者传统,但是从查理曼到希特勒,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意义上把欧洲统一在一个皇权的统治之下。所以可以说,在东方教会,或者说在希腊的东方教会本身的立场,跟皇权就比较接近,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这种良心的事例,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修院,但是如果你在物理上不得不离这个皇权很近,在这个事情上,你可能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皇权就是在那。然后在心理上,它可能也会促使当时这些,尤其是坐高位的拜占庭主教想要依附皇权,所以其实有多个层面的影响。 问:为什么西方教会会出现经院神学,而东方没有出现? 答: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是很大的问题,西方怎么出现经院神学,我们要专门有一节课来讲。简单来说是从修院开始,比如说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先驱,坎特伯雷的安瑟伦,他就是修院出身,一直到经院神学的高潮托马斯阿奎纳,在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是在巴黎大学了。在东方怎么样,这个就不是我主要研究的范畴了,但是我所知道的,在东方其实也有非常强的神学传承,而且它主要是根植于修院,至于东方为什么没有出现像西方这样的大学,我觉得恐怕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才能跟大家负责任地来讲一讲。 问:东方不怎么注重理性吗?...

May 1, 2023 · ephremyuan

光从东方来一周年记

by 阿甲 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 诗篇65:11 近几日一直想写一篇感恩之文,又不知从何下笔。只是觉得回顾过往,一股温暖在心里流淌,因为这一口气,几张口都是源自你的恩典。 我这一生在你面前犹如微尘,但你若愿意,请笑纳;我似乎无路可走,但你却逐渐向我显明前方的路;我似乎一无所有,却样样都有,并未有所缺乏;我时常挂虑,但借着祷告,你托住了我;六千九是我这两个月来心心念念的数字,然而,感恩的是,我竟然每晚都睡得着,我的妻儿都在身边,都健康平安。因此, 我要向你献上感恩。 今年最感恩的有三件事。第一件是我太太顺利找到一份全职工作;第二件我们光从东方来的事工越发清晰;第三件我成功升级为博士候选人。 我太太说,我学的这个方向是一片犄角旮旯之地,恐怕少有人感兴趣。回顾我过往所学,相对于国人而言,确实可以说是荒芜之地。我最初单纯是凭着自己个人兴趣而学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生活与信仰两极分化的问题。然而,走着走着,我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荒原,来到华人教会,没有办法跟弟兄姐妹分享我学的东西,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过东正教,也未知有尼西亚信经。他们惊呆的同时,也把我自己惊到了;我不知道是他们在世外桃源,还是我在世外桃源。能跟我聊得来的是班里的同学,我们用英语交流,但遇到一些跟我背景相关的议题时,他们也难以理解;能跟我用中文说这些东西,还聊得津津有味的,实在难以找到了。 记得几年前在波士顿时,我们北京教会的一位牧者来看望我们,他跟我说,阿甲,你走了一条孤独的路,如果你申博,你会更加孤独。他说得没错。我是孤独的,确实难以找个人聊这些;但我其实也不孤独,在翻译的时候,有教父们与我说话;在祈祷时,有主与我说话;妻儿在身边时,我们会交流,虽然较少地聊到这些层面。 感谢主,赐我一位贤惠的妻子。我的妻子是伟大的,如果将来我配得什么冠冕,我的妻子会加倍的配得。她一路陪我走来,历经各种生活的艰难,却始终支持我做的事。 感谢主,让我在去年这个时候开办光从东方来网站,开亚略巴古学堂。不然,我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此感兴趣,又有多少人心灵饥饿,找不到合宜的灵粮。那个时候,我莽莽撞撞的,不知道这些事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我只是想着把前些年的一些随想和心得分享出来,出人意外的是,有不少人对此感兴趣。 感谢主,借着众同工和读者的建议,我们事工的方向越来越清晰(具体请参见关于我们)。感谢主,让我们在2022年11月开始开讲座,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赏赞。 感谢主,我开班时有学员;我写博文时,有读者关注,支持和赏赞;这里特别感艾莉姐妹主动请缨,承担我译作和其他一些文章的编辑工作,使得译文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感谢所有弟兄姐妹为我以及我的事工献上的代祷,支持和赏赞。 感谢主,在我授课,写文章的同时,收到学员和读者建议和回馈,我自己也从中学习良多。 感谢主。因着你们的关注,支持,转发和赏赞,让我明白这条路是可以走下去的。我不再孤单,我希望有更多人借着这个事工,能进入内心的,看不见的天国,在那里与主相交。 诚然,当今世界的世俗化,战争等灾难与内心天国的荒芜有关。让我们起来,背起主的十字架,走内心这条窄路。 正如一位神父所言: 主让人充满教会,我们的任务是以祈祷充满内心的教堂。我们不但要留意周遭的世界,也要留意内心的世界,那是基督的世界。这很重要,因为这两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如果我们心里平安,那么我们的外在世界也会发生变化。 这位神父的话与步书的作者不谋而合。

December 21, 2022 · ephremyuan

About US

GCDFL.ORG is a non-profit platform. Its only goal is introduing the Eastern Churches through academic lectures. All the contents of this site will be public and free. We offer: Free academic lectures and pilgrimage touring lectures every Friday. The origin of the name The name Light from the East (Chinese name 光从东方来) this website aims to introduce the Eastern Church tradition from a scholarly point of view. The so-called Eastern Churches, as opposed to the Latin-speaking Roman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hurches in the West, mainly refer to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and the local churches outside of the Roman Empire, including the Eastern Orthodox Churches (mainly Greek-speaking churches and later the Slavic Churches), and other churches outside the country that were separated as a result of the Council of Gadianton,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languages: the Syriac Church (including the Nestorian Church) and the Eastern Church (including the Nestorian Church)....

November 23, 2022 · ephremyuan
Donate

Donate

感谢您赞赏光从东方来的事工。关于我们事工的整体介绍,请参见。 We thank your donation for our project. About us in English, please see; 由于光从东方来是一项非盈利的公益事工,故此事工所有收入都来自于您的赏赞奉献。本平台所有讲员,译者,同工都是义工。因此,在您奉献付款时,请特别指明奉献给哪位讲员,译者或同工(我们会把这笔款项打给相应的人员);或者您是奉献给光从东方来整体事工(包括平台的基本运营费用等)。感谢您的赏赞。 You can refer your donations to a specific article, or translation or lecture, we will transfer the money directly to the author, or translator, or scholar; Or you can transfer your donations to our project for our basic operating expenses. Thanks for your donation. 若您愿意长期奉献我们的事工(即每月或每年定期奉献),请扫码笔者的微信。 1)Pay through Paypal 微信支付 2)通过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3)通过支付宝支付 支付宝支付

October 24, 2022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