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itri博士:如何应用教父精神

按:这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第五次讲座,也是本系列的最后一次讲座:如何应用教父精神。本讲座从东正教礼仪和灵修的角度阐明教父精神不应该停留在思想层面(即学术研究层面),而应该参加通过参加教会礼仪和操练灵修生活践行出来。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Dimitri博士《如何应用教父精神讲座讲稿问答》,阿甲同声传译,lily编辑整理,2023年11月10日网上讲座,光从东方来,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今天是我们这个主题之下的第五次讲座。上一次我们谈到从希腊哲学到教父精神的转化。这一次我们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教父的精神践行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当我们谈到这个主题时,我们不能,也不该把教父和教会割裂开来,他们和我们都是教会的成员。在东正教每一年的礼仪当中,某些日子教会会吟唱一些赞美诗,歌词涉及教父这一群体。请看下面图片上这一首赞美诗。 图片的左边是希腊文,右边是英文,歌词大意是: 是祢,基督我们的上帝配得极大的尊荣。 是祢,在地上设立教父如明灯照耀我众。 是祢,借他们引导我等进入真实的信仰。 是祢,全然充满怜悯的那一位荣耀归祢。 这首赞美诗告诉我们是上帝设立了教父作为引导我们的光,为要让我们进入真正的信仰,这是上帝的工作。圣诞节将要来临,在教会的传统中圣诞节前40天,也就是从11月15日起是大斋期的开端。下一首赞美诗在圣诞节时会被咏唱。这首赞美诗非常的优美,它以诗歌的形式向主求问。 歌词大意如下: 基督,我们能向你献上什么呢? 祢为我们的缘故取了人的样式; 万物藉祢而造并向祢献上感谢: 天使,献上赞美; 天空,献上星宿; 博士,献上礼物; 牧人,献上惊叹; 大地,献上洞穴; 我们,献上圣母。 哦,永在的上帝, 求你怜悯我们吧! 在临近圣诞节的时候思想这些事是很好的。藉着赞美诗和礼仪,我们得出如何过教会生活的一些答案。因为信心的经历是源于上帝的恩典,是礼物,所以歌咏者希望用某种方式作为感恩的回应。那么,相信这位三一上帝的信众们能向祂献上什么呢?他们献荣耀给上祂。正教(Orthodox)一词的后三个字母dox的来源是希腊文Doxa其意为“荣耀”。所以,作为一名正教徒的意义就是要向上帝献上正确的荣耀。Doxa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信仰”。我们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讲座中都谈到过希腊哲学。这种向上帝献上荣耀和感恩的方式区别于希腊哲学家们所做的事。因为就算是古希腊最优秀的哲学家也不向上帝献上荣耀和感恩。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进行希腊哲学思辨和正教徒归荣耀于上帝,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我们来看正教的“荣耀颂”(The great doxology,天主教译为“光荣颂”)。每周日礼拜时,在早祷之后和金口约翰圣礼仪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几分钟的简短吟唱——“荣耀颂”。赞美诗开头几句的大意是:荣耀归于祢,祢光照我们。荣耀归于至高神…… 这歌词让我们想起在旷野的牧羊人去见婴孩耶稣之前听见天使唱的赞美诗。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怎么通过另外两件事来荣耀上帝。图中展示的两件事,第一是一本书,《基督永恒之道》作者是单萌心神父;第二是修道主义和耶稣祷文。 单萌心神父写的这本书是得益于他的神师塞拉芬.罗斯(Rose·Seraphin)神父的早期研究。罗斯神父已经安息了。本书的链接在图片上,如果有感兴趣可以下载。我无法代替中国人去评价这本书的好与坏,这要你们自己去判断,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在努力尝试把东正教和中国的“道”这一概念做连接。以下是对这本书的一些摘要。 “在这本书里,我们将同时看到基督和他的信息,以及老子和他的思想。老子虽然生活在基督诞生前500年,但他凭直觉觉察到基督在万物中的临在。” “在中国文化当中,师承方式是老师将智慧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方式。东正教也遵循同样的传承方式,这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基督本人。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一脉络在正教会中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而西方教会在这一点上却自1054年出现了断裂。” 作者在书里想呈现的是中国古人传承智慧与东正教传承信仰都是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东正教我们可以找到清楚的引导,诸如如何获得内心的静谧,如何克服自己的情欲,如何做到摆脱杂念和培养品格,如何识别属灵的欺骗,所有这一切都帮助我们更加安全和正确地走向上帝。这是此书上的一些要点,中国读者也许会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接下来谈一谈第二件事,以属灵的生活荣耀上帝。它对我们来说既是目的也是践行的方式,适用于我们所有的人。这与我们在教会的呼召、职位;与个人的职业、种族、社会背景和贫富都没有关系。 我们来看一下教会的构成。她主要由三类人组成,第一是平信徒,第二是修院的修士和修女,第三是教会的神职人员,主要是指主教、神父和执事或称为辅祭。无论是谁,我们都有同样的属灵目标,操练的方式也一样。这一点我们总不要忘记。因为我们可能认为属灵的操练和生活与平信徒无关,应该是修院里那些穿着黑色长袍的修士或者教会的神职人员的事。说到第二类修道者,在我们希腊的北部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可以介绍给大家。这就是非常著名的修道圣山——阿索斯山。 这是一个修道的圣地,有一千多年的修道传统,坐落着二十所修道院。这是其中一所修院的照片,它的规模很大,与世隔绝。这座圣山只允许男性进入,女性不得进入,当然在山的周围有一些女修院。地图中红标所在的那个半岛就是阿索斯山,全部奉献于修道之用。这里海拔最高处是2360米。 这是阿索斯山里一座位于海滨的俄罗斯风格的修院,修士们来到这里就是专注于一件事——祈祷。 这是他们在祈祷的照片,可以观察一下他们的服饰、表情和祈祷的氛围。 这是他们的餐厅,桌上的食物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味道不错,它们都是修士们自己做的食物。餐厅的墙壁上绘有许多的圣像,看起来就像是一座教堂的延伸部分。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下修院的内外情况。我知道在亚洲也有修院,而这里是东正教的修道圣地。修士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上为荣耀上帝。 上图中是另一个荣耀上帝的方式——“耶稣祷文”。修道者、神职人员、包括平信徒都应该把自己的时间用在这件事上。修道者每天要念诵这个祈祷很多很多次。“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怜悯我罪人。” 这则简短的祷文包含了全备的圣三一教理。我们很明显地在祷文中看到耶稣和上帝之名,那么圣灵之名呢?圣保罗说过:“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和合本)所以,在祷文中主耶稣之名就包含了圣灵,而上帝之子也包含了天父上帝。通过这个祷告我们祈求的是上帝的怜悯。大家能否想到在圣经中有谁做过类似祈求上帝怜悯的祷告呢?最明显的有两位,一位是税吏那不同于法利赛人的祷告(编注:路18:13,“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和合本);另外一位是耶利哥城路边的瞎子(编注:路18:39,和合本),他请求主耶稣怜悯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耶稣时代的祷文一直传承到现代,我们今天还在这样祷告。通过呼求耶稣的名,我们把注意力放到主耶稣身上,同时排除我们内在的各种杂念或者邪念。因为我们都知道让心灵保持清静和专注是多么地困难,哪怕是一分钟你我可能都做不到,总有各种念头在我们心中盘桓。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祷文来充满我们的心,让它指引我们的心思意念朝着正确的方向。修道者每天大量地念耶稣祷文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保持不住地祈祷状态。 他们常常用这种祈祷绳。这个祈祷绳每一个小节都是很小的一个十字架形状,在末端是一个大的十字架。修道者拿着祈祷绳,当他们捻过一个结时就诵念一次耶稣祷文。 在前四次讲座中我们了解到,教父们能够看清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提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使用这些部分向非基督教受众阐述基督教的信仰。他们采用了希腊哲学的术语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和神学,其中最好的例子是用logos(道)这个希腊文来描述耶稣基督。我们今天添加的新内容就是Doxa(荣耀)这个词,把荣耀献给上帝。古希腊哲学有告诉我们如何向上帝献上荣耀吗?没有。想要荣耀的是人自己,就像那些古希腊的运动员们,他们自己想要获得荣耀。虽然在古希腊人们也会向神灵献上牛、羊,但这也不过是讨好而非献上荣耀。上帝并不需要从人得荣耀,但把当得的荣耀献给上帝时我们的心里会充满喜乐。另外,还要思考我们能将什么献给上帝。这五次讲座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我们思想上帝,也鼓励大家能够在实践当中操练如何荣耀祂。在实际生活中荣耀上帝是正教信仰的本质。 我们会问如何去做呢?如何参与到上帝的恩典当中呢?答案是向上帝献上荣耀,过去的两千多年中基督教的圣人们向我们显明了这一答案。 这是一幅中国圣人们的圣像。他们是如何向上帝献上荣耀的呢?他们都是殉道士。他们为了见证上帝而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很多中国的圣徒都这样做了,从圣像中可以看到其中还有一些小孩子也为主殉道。 使徒圣保罗说:“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和合本)这就是圣人们给我们作出的榜样,我们需要效法他们,看着这些先贤的榜样,追随他们的脚踪。 在每一天正教的日历中都有很多的圣人被纪念。昨天我们纪念的是一位比较现代的圣人——涅克塔留斯(St. Nektarius)。纪念圣人时,教会会为圣人们点上蜡烛,但这不足以表明我们对圣人的尊敬,最好的敬礼方式是效法这些圣人的生活,如同圣保罗所说的那样。 我们可以效仿圣人们的生活方式、热切的祈祷、面对逼迫时的勇气。上图中的中国殉道士们以身赴死,而今天在伦敦或希腊可能不会有这种性命之忧,但是会有其他的逼迫现象,比如在伦敦可能有人会嘲笑基督徒的信仰。效法圣人,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被点亮,正如他们被上帝光照一样。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如何爱上帝,如何呼求圣灵。虽然他们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但正因如此,才给我们留下了异彩纷呈的信仰生命的榜样。 这一位是新神学家圣西门(St.Simeon),在1022年安息主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他在一首赞美诗中写道:“圣父是光,圣子是光,圣灵是光。” 他这么说是因为他亲身经验到上帝是光,是那非受造之光。 这是他的另外一首关于圣爱的赞美诗,歌词大意是: 被造者, 如何理解: 祢存在之方式? 祢圣子之降生? 祢圣灵之运行? 如何得知祢的全部? 如何深究祢的本质? 圣格里高利.帕拉玛是14世纪的一位圣人,在1357年安息主怀。他的祷文这样说:“照亮我的黑暗。” 帕拉玛也在阿索斯山上住了一段时日。他越是看到上帝的光,他越是想要摆脱自己内在的黑暗。 最后,留下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基督教在宗教和哲学之外给了我们什么?在思考这个问题时,要记得正教是一个完整地保留了教会教导和精神(Ethos)的群体。 问答环节 问题一:现在东方教会是否单指东正教?...

November 11,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教父精神

按:此讲座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的第四讲,教父精神,关于他所有讲座的总目,请点击Pdf往期总目录。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Dimitri博士《教父精神讲座讲稿问答》,阿甲同声传译,lily编辑整理,2023年9月15日网上讲座,光从东方来,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本主题的讲座一共分为五次,这是第四次。前面三次的内容是关于“古典教育时期”、“新约时期”、“传递基督教信仰时期”。今天我们讲“希腊教父的方法论”。 当我们谈论这一主题时,首先需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ethos(精神)?这个词与伦理道德有一定关系。它可以指个人的精神特质,也可以指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精神。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早期教父们所展现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精神。 为什么说它是整个世界历史上一种新的伦理道德精神呢?首先,它源自于新约,源于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事件——耶稣基督的复活。 教父所讲的伦理道德精神的目标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正确的信仰,二是正确的信仰生活。因此,教父们极为看重教育的价值,就是给慕道友提供信仰方面的教育,对此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教理问答”(catechism),即一位信仰者教导一位未信者,这一过程中文称为“慕道”。教父们在这种精神中看到:今生就是在为来生做预备。正是在这种精神下,人们因同一信仰而互称弟兄姐妹,而非基于民族、国家的身份背景。那么,何为属灵的弟兄姐妹们呢?属灵的兄弟姐妹不是来自于同一位生身之母,而是来自于同一洗礼,就像我们在这张图片中看到的受洗的婴儿。 我们来看另外一张图。从这张基督复活的圣像画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迪。请想一想它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呢?是的,耶稣用手抓着亚当和夏娃。你们是否注意到耶稣抓住的是他们的手腕而非手掌。为什么呢?有人说因为亚当、夏娃很软弱。这可能是一种原因,但是圣像画更想强调的是,救恩是由耶稣基督主动发出的,正因为有他的启动才会有我们可参与的部分。请特别留意圣像中耶稣的身体姿态,那是一种用力的状态。这幅圣像画描绘的场景是哪里?是在地上还是在墓穴里?是的,它描绘的是一个地下的世界。基督在其肉体复活之前去到了阴间,向所有在他之前下到阴间的人宣道。在这幅圣像画的左边,亚当的后面是施洗约翰。他的一只手正指向耶稣,正如他生前在地上预备了主的路,他在阴间同样也为主铺平道路。我们还可以在这幅圣像里辨认出哪些人物呢?那位身着王者服饰的是大卫,手持牧羊杖的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经历肉体死亡的人——亚伯,他被他的弟兄该隐所杀。从这一幅圣像画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事件,就是由耶稣基督主动发起的对整个世界的救赎,它对我们来说与基督复活同样重要。这幅圣像画中还有其他一些旧约或新约中的人物,但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谈及了。 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世界上的宗教。 正如你们所知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宗教,其中较为主流的有五个。基督教信仰群体拥有的人数最多;伊斯兰教第二;印度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宗教信仰。 这张图中浅蓝色代表的是基督教;红色是伊斯兰教;紫色是印度教;分布在中国周围的黄色是佛教;深蓝色是犹太教,相对基督教而言它的占有率非常的小。你们认为这张图精确吗?其实不是,比如在美国或澳大利亚也有很多非基督教的群体存在。 那么,每一个宗教信仰它的目标是什么呢?不同的宗教组织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不愿臆测或想当然地去替他们回答,这应由他们自己给出见解才不会有失公允。一般而言,佛教徒可能不会认为自己信奉一种宗教,而是信奉一种生活哲学。那么儒家是哲学还是宗教呢? 有人认为是哲学,也有人认为是宗教。先暂且不讨论其他宗教信仰,只谈我们相信的基督教,我们认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在刚才的地图上,基督教所覆盖的地域是广义上的基督教,不要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东正教,从概念上讲广义的基督教涵盖东正教。 东正教的信仰未曾偏离过使徒传统,关于使徒统绪我在前几次的讲座中曾经谈到过。那么,我们又是怎样和使徒们联系在一起的呢?是通过教会的教父们,在横跨几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里,传承着使徒的信仰精神和生活方式。有人说是新约圣经将我们和使徒连接在一起。新约当然与使徒教导相关联,但是使徒的教导需要纯正的灵性去承载,而正是这些教父从属灵的层面把新约的内容传递给了我们。那么教父们对我们有怎样的希冀呢?他们希望我们得救,就是在来世的生命中获得永恒的救赎。我知道置身于现代忙碌生活中的人们可能没有太多时间想来生的事,但如果我们思考这件事,那么我们期望从教父哪里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想得到在救赎之路上的指引。圣经当然是一个宝藏,但是帮助我们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是教父们对圣经的解释,是教父们的各种著作。因为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有肉体和灵魂的人,所以他们能在这两方面给予我们帮助。 上图中左边是教父们在身体方面给我们的一些帮助。就外在行为而言,他们鼓励我们去过一种圣洁、仁爱,乐善好施的生活;在属灵上,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捍卫真理和卫护信仰。同时,他们也引导和保护我们的灵魂,这是一种全人的帮助和保护。 我们来看一些教父们的实例。首先,教父精神体现在殉道上。他们为了信仰愿意献上自己的生命。希腊语的殉道一词是指做见证的人。现在在希腊,当某人要到法庭上去作证人,就称其为“殉道者”(Martyrdom)。我们来看几位早期教父殉道的例子。 查斯丁(Justin),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于公元165年被斩首。他殉道的年代和使徒时代很接近。这样的教父也被称为“护教士”,就是为自己的基督教信仰而辩护的人。查斯丁曾试图将哲学和基督教神学进行结合。他把希腊人所熟悉的苏格拉底的精神和思想与基督教做了一个巧妙的联系。在他的《第二护教篇》(Second Apology)中如此说:“苏格拉底面临着与基督徒类似的指控,因为【……】他鼓动百姓们接受一位未知之神,他说:‘ 很难找到一位天父或创造万物的神,如果真的有人找到了,谈论祂也是不安全的。’” 我们要看的第二位是北非迦太基的主教居普良(Syrian),于公元258年殉道。迦太基是北非的一座沿海城市。每年的9月14日是这位主教的纪念日,今年是第二百八十年。他最著名的言论是:“如果人不以教会为母,他就无法以上帝为父。” 由此可见教会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基督建立教会的原因。 这两位殉道士,无论是居普良还是查斯丁在死前都没有仇恨那些逼迫他们的人,而是原了谅他们,并为他们祷告。这是在整个世界历史当中一种新的面对逼迫的殉道方式。 除了护教和殉道,教父们的贡献还体现在大公会议、地方会议和著作上。在公元325年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上,有318位主教来到了尼西亚这个地方。 在这幅圣像画里,居中的人是君士坦丁大帝,其他人则是主教们。他们手里拿着一个羊皮卷,上面写的就是第一版的尼西亚信经,因为这个会议的举行地是在尼西亚。尼西亚信经在第一次大公议时出现,在第二次大公会议时被进一步修订,所以我们现在的尼西亚信经就在那时确定的。当时信经的内容对于驳斥各处出现的异端非常地重要。 另一位早期对抗异端的教父是亚历山大的圣亚他那修(Saint Athanasius of Alexandria)公元373年安息主怀。他写了一部非常好的著作《道成肉身》(On the Incarnation)。这是第一本论述道成肉身的专著作,其中有句名言:“上帝成了人是为了让人可以藉着恩典成为上帝。” 他还写了一部《圣安东尼传》,就是埃及沙漠中的大圣安东尼的生平。这两位圣人身处同一时代,一位在亚历山大城,一位在沙漠地区。这位亚他那修教父因为护教曾被流放了五次。他反对阿里乌派,为三一上帝的信仰而辩护。阿里乌派源自于一个叫阿里乌的人,他教导基督与天父上帝并不等同。 另外一位早期教父大圣巴西尔(St. Basil the Great,329-379)。他写了一篇短文给学习古典希腊文献的年轻人,论到这一学习的益处。 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些内容。他对年轻人说到:“学习经典以美化心灵,就好像果树上的叶子惠及果树一样。” 他还给他们另一个指导:“应该仿效那些古圣先贤之所为,因为那些行为都符合圣经的教导。” 巴西尔还警戒年轻人:“除了肉身必需之物不要更多地体贴肉身,而应该全心致力于寻求灵魂的益处。” 让我们来看他著名的蜜蜂隐喻:“这就像蜜蜂知道如何采蜜一样,那些不流连于享乐,而在这些经典中探寻的人会从中汲取灵魂所需的营养。今天我们学习这些经典时也要效仿蜜蜂,它们不会在所有的花朵上停留,更不会带着整朵花飞行,而只是尽量采撷它们所需要的部分并忽略其他。如果我们也能如此智慧,那么就应提取经典中于我们有益的真理而摒弃其他。”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类比,它让我们明白作为基督徒要懂得在过往的文化中择优而从。 接下来我简要地谈谈教父们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方面的教诲——社会慈善事业,这是一种爱的呈现。依然是这位大圣巴西尔教父,他建立了一个叫“巴西利亚”(Basileias)的福利院,也许应称它为一个城镇,一个独一无二的、慈善的城镇。因为在4世纪之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的城镇。它包括了一座医院,一个养老院,一所孤儿院,还有一些专门接待麻风病人的处所。这样救助孤寡的社会性慈善组织在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它不是对贫病者的一次性金钱救助,而是拿出一笔资金,并提供地方长期收容他们,直到他们的境遇好转。如果你们想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事, 那么我推荐阅读《拜占庭的慈惠》(Byzantine Philanthropy, 作者:Demetrios Constantelos)。 关于教父精神,我要分享给大家的第四个方面是:自我牺牲或称为自我奉献。这个范畴的例证是认信者圣马克西姆(St Maximus the Confessor)。他在公元662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君士坦丁堡。他为正教的信仰辩护,主要是关于基督的两个意志,即基督有人的意志,也有上帝的意志。基督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上帝。正教相信基督有两个意志,而不是仅有一个神圣意志;没有人的意志,基督就不是完全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要说他是自我牺牲或者自我奉献的典范呢?是因为他的护教行动得罪了皇帝而被抓受审,为了让他永远不能再讲论真理,他的舌头被割掉;为了让他不能再写护教文章,他的右手被砍掉。这样的人真是配得我们极大的敬重。 教父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导正确的信仰,处理各种异端。神学家格里高利(Gregory),公元390年荣归天家。他也是一位很好的典范。东正教有三位官方认定的神学家,一位是福音书的作者使徒约翰(John),还有神学家格里高利和生活在10-11世纪的新神学家西门(Simon)。神学家格里高利关于基督完全的人性和完全的神性有一个著名的论述。他认为:“没有被基督取得(assumed披戴、接受)的那部分人性就不会被医治,凡被上帝释放的就是被救赎的。” 他要强调的是,如果基督没有完全披戴人的肉身或者拥有人的完整意志,那么所谓的那一部分人的肉体或意志就没有办法得到上帝的医治;一旦基督完全地披戴了这些,即道成了肉身,那么我们人类的这些方面由于与基督的联合也就有了得救的盼望。大家可以在他的书信101篇中读到这些论述。另外,他谈到圣灵的神圣性时说:“要查考这些事件,基督降生源自圣灵感孕;基督在约旦河受洗,圣灵为其见证;基督行神迹,圣灵相随;基督升天之后,圣灵降下,取代他的位置。” 他用这些事件向我们阐明圣子与圣灵和谐同工。我们这些活在21世纪的人能否从这些神学中获得益处呢? 教父们曾为基督和圣灵的神性极力辩护,而我们今天依然对教父们的这些论述感兴趣吗?这些论述还会让我们的心里感到火热吗?我们对此的兴趣仅仅是某种爱好,还是以此为我们全部存在和整个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利益呢? 既然谈到兴趣,我们来看看大圣巴西尔的弟弟尼萨的格里高利(St. Gregory of Nyssa),同样生活在4世纪。他曾提到第二次大公会议,即381年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城里出现了一次民间讨论神学的热潮:“在市集上,街道上,整个城市都被这些讨论所充满了。如果你到商店里询问面包的价钱,回答将会是,圣父等级优于圣子。 如果你去公共澡堂洗澡,你问:‘可以洗吗?’ 里面的人会回应说圣子是被造的。” 换句话说,当时整个社会舆论空间里充斥的是与神学相关的讨论,虽然某些见解是错误的。我想告诉大家,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对这些神学主题非常有兴趣。我们很难想象在当今的社会有什么地方会像当时那样对神学争论如此热衷。在我看来,这方面的讨论只会发生在神学课上,在教会里或者像我们这样在网上交流。我劝大家对此做些反思。 总结,在前几次讲座中,我们看到古典希腊哲学如何影响了基督教。今天我们跟随着教父离开了古典希腊哲学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首先,殉道。其次,正确的信仰,有很多古代的教父文献都指出,你如果要得到拯救,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其三,饶恕和在爱中的自我奉献,爱这个词在基督诞生以前似乎并不是希腊哲学家们喜欢探讨的话题。其四,社会的慈惠事工,这是教会在其后支持和推动的事工。 这就是我今天的讲座内容,我们离开古典的希腊哲学时期,跟随着教父们直接迈向一个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这是他们曾经的期待,也是我们现在的期待,而他们和我们都期待主的新天新地。 问答环节 问题一:教父们的思想与希腊哲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回答:我们之前的讲座对此有过一些介绍。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对此保持一种平衡的看法。对于那些不了解基督教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说教父的思想——基督教神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延伸,这是一种极端的看法;另外一种极端看法是基督教来自于神的启示,启示就完全不会采用当时所处的希腊哲学的语境、思想和词汇。但是,当我们仔细阅读教父的著作时就会发现,他们会引用亚里士多德或者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术语来探讨三位一体、神、灵魂等主题。...

September 17,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博士:传递基督教信仰

按:此讲座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的第三讲,第一讲和第二讲请见:论教育,圣经的希腊背景。欢迎推荐转发。讲稿问答整理好了。感谢您的关注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Theodosius弟兄按照同声传译阿甲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阿甲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正文: 我们继续从希腊哲学到东正教神学的旅程,这是第三次讲座,我们将探讨基督教信仰的传承,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的信仰传承情况。我们之前已经有过两次讲座,第一次讲座是关于Paideia,是论教育的讲座,我们提到了早期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对教育的理念。在第二次讲座中,我们讨论了希腊文化在地中海地区的盛行程度,以及在这种文化中如何理解圣经,在这种文化中接受圣经信息方面,我们研究了著福音者圣约翰和使徒保罗其中的一些例子来讲解这个方面。 第三次讲座,我们将更加贴近当下,通过向前推进一两个世纪,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公元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基督教与两个世界的相遇,我们所指的两个世界当然是基督教所来自的犹太世界,以及希腊化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异教世界。这两种世界观有不同的重点,犹太的世界观,它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先知,希腊的世界观,他们重要的人是哲学家,也就是爱智慧者。 犹太人有一神论的观念,因此他们有启示的思想。希腊世界有各种神的观念,他们能以各种方式说话,而不是一个神,这是一种异教观念。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宗教,它是一系列异教,以及表达宗教感情的不同方式,但不是一个标准的宗教就像犹太世界一样。另一个非常重要和明显的区别是,犹太世界有他们可以阅读的经书希伯来圣经。希腊化世界没有这样的圣经,它有哲学和术语的发明,但没有一部经书。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递」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基督教信仰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有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这就是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既可以通过书面文字,也可以通过口传的方式。因此,信息接收者就是读者或者听众。这种传递何时成为基督教意义上的使命?这里我们看到传递者不是任何人,而是教会。教会是所有门徒、神职人员和所有信徒合而为一的基督的身体。教会传递信息,从古至今,使用福音书和书信,即使徒的书信,包含在基督教圣经中,也通过口头语言即布道。那么教会如何传递这一信息?就是通过抄本和书信。在第一个世纪的时候,传递信息的受众主要是犹太世界和异教的希腊化世界,但当时还没有到达更靠东的地区,比如说中国。我们相信使徒多马曾到过印度,但据我们所知,没有使徒去过中国。后来,才由门徒的弟子们把福音传到了中国。 在基督教的头三个世纪里面,传播福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两个主要群体,即犹太世界和希腊异教徒都不知道如何接受这一新的信仰。原因很简单,这对他们来说完全是新的,从来没听过。很少有人相信死里复活,或者他们也很难相信是一个妇女首先见证了基督的复活,因为在古时候,妇女的见证被认为是不可相信的。福音书上说了,是一群虔诚的妇女来到基督的墓前,见证了基督的复活。也很少有人相信弥赛亚是出生于一位童贞女的怀里。很少有人相信弥赛亚竟然受难了、被处死了,而不是获得了一个王位。也很少有人相信十二位使徒,出身于非常平凡的工作,比如说渔夫或者税吏。更少人相信神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如果说有的人要接受一个信仰的话,那么他们比较难接受基督教信仰,因为它本身就比较难接受,早期教会就比较难把这个信息让接受者能接受。这在新约书信里面,哥林多前书第一章第22到23节说道,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从这段经文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早期的教会他们所处的环境,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他们都比较难接受这个新的信仰。 那么我们关于传递基督教信仰有什么可说的呢?那它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是在头三个世纪,传递的内容就是基督教的信仰,他们传递的是既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的耶稣基督。如果我们看这个传递基督教信仰的顺序的话,就可以看到有十二个使徒,之后是七十个门徒,然后是这些人把信仰传给了初代的教会。在早期教会之后,是教会的教父们和教母们他们传递了信仰。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很长的线,是按照历史的时期传下来,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叫做使徒統绪。关于这个传播基督教信仰的时间轴,也许你们很多人已经听过了,主耶稣基督复活是在公元三十三年,那么在第一世纪的时候,福音书和新约当中的书信已经开始写了,教会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在崇拜的时候来阅读福音书和使徒们的书信,即使是在这些书信被判定为正典之前。福音书和使徒的书信,构成了新约的内容。也许你们都知道,十二位使徒都是传承了大使命,去各地传福音,除了一位使徒约翰之外,其他十一个都为了信仰殉道了,而在稍微之前的时候他们还被吓得躲在一个屋子里面,现在他们勇敢地去传福音,最后为主殉道。在二、三世纪的时候,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是一个非法的宗教,这是早期教会受逼迫的时期,使徒们殉道了,也有很多虔诚的信徒为此殉道。在公元31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不但是教会,也是整个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个重大的事件,圣君士坦丁大帝签署了米兰敕令,他允许基督教自由地崇拜。米兰敕令并不是把基督教变成国教,而是允许基督教自由地崇拜,就像当时其他的宗教一样。是君士坦丁之后的另外一个罗马皇帝,他使基督教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早期教会面临着两个重要的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他们面对罗马帝国的逼迫,然后早期教会很多信徒为主殉道了。你们可能听过早期教会为主殉道的很多殉道士,我们现在来谈一位他叫做圣乔治,圣乔治就是在米兰敕令之前的。在米兰敕令之后,基督教被去掉了罪恶的标签,但是从这个转变开始,教会面临着第二个大的挑战,就是很多异端兴起了。在这个基督教受逼迫的时候,异端其实也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明显,当基督教能够自由崇拜时,很多异端也举着基督教的名号来说自己是正统的信仰,所以很多的早期教会的教父们为了正统的信仰辩护。他们的形式,就是开了七次大公会议,从325年至787年,一共七次。异端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基督教,但是以一种不正确的方式,他们想表达一些并非是来自于早期使徒们的教导,异端本身是一个希腊词,它的意思就是拿起某些东西,异端的意思就是说,它可能含有一些正确的教导,但是它同时也融进了一些新的、错误的、不是基督教正统信仰的教导在里面。第一次大公会议主要针对的异端,是一位神职人员叫做阿里乌,他是教会的神父,但是他陷入了异端的教导,他认为基督有一段时间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第一次大公会议大家聚在一起,是为了要捍卫信仰,而不是发明一些新的东西,是为了捍卫正统信仰。基督教信仰不是人类理性的发明,而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经由使徒们宣告,在人群之间传递,被异端所攻击,在大公会议中得到了捍卫,在神迹奇事中被确认,以殉道者的血而盖印。因为这些事情,你们会同意这是独一无二的信仰。 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异端必须解决的问题——耶稣基督是谁?如果我走在雅典的街上,或是你去北京或者伦敦的街上,去问人们「耶稣基督是谁?」,这就会很有意思。如果我们这样去做,可能就会听到一些早期的异端的想法,耶稣基督是一个人,难道他以某种方式变成了神?他是通过自己的修炼,达到了神的境界了吗?在古希腊的时候,很多人相信,如果一个人在某项技艺上非常出色,他就会成为众神之一。或者他们会问,难道耶稣基督是在他自己出生之前就存在吗,甚至在时间存在之前就存在吗?或者我们相信耶稣基督真的是上帝,他只是外貌上看起来是个人,但他并不是真的人,或者说他是半神半人。那么,真正的基督教是如何谈论这件事呢?东正教的立场,但是现今的一些基督教派并不认同,他们不跟东正教分享一样的信仰宣言。东正教相信耶稣基督是完全的上帝,同时也是完全的人,他在时间之前就存在,不单是在时间之前,是在整个创世之前就存在,他是上帝的圣言,是圣三一中的第二个位格,他是由童贞女玛利亚所生并接受了耶稣基督的名字。这些是很难去传播的,让我们看看如何传播。在一些大公会议当中,教会的教父们使用了一些希腊哲学术语,他们使用这些术语的目的是为了捍卫基督教信仰。比如说关于圣三一,他们使用了一个名词叫做一个本质,希腊词是「ousia」,一个本质三个位格,位格的希腊词是「hypostasis」,都是单数。基督教信仰是非常均衡的,如果你过分强调一边,就会陷入异端当中。教父们在大公会议上使用的词是非常准确的,这些词在新约当中有吗?并不见得,事实上很多哲学术语在圣经新约中没出现过。他们并不是为了改变圣经的信仰,而是为了维护圣经的信仰,并且传播圣经的信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比较精微的词——传递信仰。 在上一个PPT里面我们看到,他要讲的就是有一个神圣的共同的本质,在三个有区别的位格当中,他叫圣三一,有的时候翻译成三位一体。这个术语当然是它在避免让人认为基督教相信有三位上帝,这显然是一个异端的教导。这个圣三一的信仰,并不是人的理性可以理解的,但是它是可以被一些圣人们所经验到的。前两次大公会议,他们形成了信经,第一次大公会议是在325年的尼西亚举行,它处于小亚细亚地区,第二次大公会议是在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举行。形成的这个信经叫做尼西亚信经,尼西亚信经甚至在我们今天的东正教,每个主日的事奉圣礼当中都会诵读,在每一次洗礼当中也会诵读,由他们的教父或教母来签署这个信仰宣言。尼西亚信经的上半部分,我相信你们应该熟悉它,如果真理就在圣经当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形成一个信经出来呢?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信仰宣言? 在新约当中,耶稣基督从未说过自己就是上帝,他只是对撒玛利亚妇人宣告自己是弥赛亚,但是在新约当中没有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没有说上帝之子在万世之前,但是我们如果看信经的内容的话,非常清晰的表达了,耶稣基督就是上帝的独生子,他在万世之前就受生了,我们看到两个非常重要的词,一个是「受生」,另外一个是「非受造」。「begotten」这个词,甚至在英文世界现在也很少用了,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一个东西是从另外一个东西出来的,我们谈这个词的时候,会想到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时间框架下的。「受生」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它是在时间之下发生的事情,但是教父们不是这么说的,他说不是在时间下受生的,是在创世之前就已经受生了。关于时间下发生的事情,教父们用了另外一个词叫做「创造」,或者用「受造」这个词来表述,「创造」才是时间的开始,但是「受生」是在时间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教会就像母亲保护孩子,他们把信仰就以这种形式传递给信徒。 除了圣三一中的第二个位格即耶稣基督有完全的神性,教会还必须捍卫圣灵完全的神性。我们有一位伟大的教父叫大圣巴西尔,他正好生活于第一次大公会议和第二次大公会议之间,他去世的时候比较年轻,只有49岁,但是他写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论圣灵》。当然不只是圣巴西尔为圣灵的神性辩护,也有其他的教父这样做,但是我们以他为例。在他的《论圣灵》著作中,他引用了《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十九节的内容,基督说道,去,使万民我作的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灵的名来给他们施洗。圣巴西尔说,由于圣经上有「父、子和圣灵的名」,这样的话,我们从圣经上的话就可以得出圣三一的教导。在希腊语里面,父、子、圣灵都是单数的形态,不是复数的形态,并且从同样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圣灵并不是比父和子要差的。我们常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上帝,真的吗?他们确实在说同样一位上帝吗?难道佛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和基督徒都在敬拜同一位上帝吗?我们可以说,只有基督教信仰说上帝是三一上帝。我在第一次讲座里面提到,并不只是说到上帝是存在的,我们也谈到了上帝是如何存在的。我们说到,其实在上帝创造万物之前,在时间之前,就已经存在三一上帝,是一种团契,就是在爱中的团契,我们也知道,离开了对象,我们没有办法谈爱,那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上帝就是爱,当然这不是说上帝以三种形态出现,好像是他戴了三个面具,他出现的时候,有时候戴这个面具,有时候戴那个面具,要是这样相信三位一体上帝的话,那他本身就是早期教会的一个异端,叫撒伯流主义,他说上帝有时候以父的形象出现,有时候以子的形象出现,但这不是基督教的信仰。虽然基督教的信仰是源自于犹太教,但是现今的犹太教仍然很难接受圣三一上帝的信仰。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例子,就是在第一次大公会议的时候,关于三位一体的。圣斯皮里东在第一次大公会议中,在他们辩论三位一体信仰的时候,圣斯皮里东就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块砖头,就像一块石头一样,他指着阿里乌,就是那位拒绝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阿里乌。他说,你拿着这个东西吧,然后你说因父及子及圣灵的名,火就从那个石头上出来了,这是用来生产砖头的原料,水就从他的手下面流出来,这也是制作砖头的材料之一,那他的手上就是土。圣斯皮里东说,就像这块砖头,它是三而一的,那么我们的信仰也是三而一的。这当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释三一上帝的例子,但它是一个有帮助的例子。 基督教信仰的传播,一方面是透过文字(信经、圣教父们的教导),另一方面是通过行动(历史事件、神迹),是什么把言语和行为结合起来呢?圣经本身就是这样,就是以话语和真实的历史事件以及神迹奇事构成的。圣经是神所默示的话语,它记录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事情。它不是我们的理性思考所想的事情,或者做一些哲学思辨。圣经所记录的文字,它讲的是上帝之子——圣言,耶稣基督。这跟很多哲学家有非常大的区别。只有苏格拉底可能是个特例,因为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给你一个例子。有时候有人看见苏格拉底,他处在一个被提的状态,或者他能够在非常寒冷的地区光着脚站着,或者看到他被一个看不见的灵带领着,就像一个比较低阶的神带领着,当然不是说完全是魔鬼。苏格拉底也是愿意赴死,就是遵行他自己的言语。但是整本圣经,它是言语、历史事件和人物、真实的神迹奇事合在一起的。这是约翰一书第一章第一到第二节,「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 今天我们花了一点时间来关注希腊的哲学术语,我们不会把这些术语讲得太多,这些哲学术语只不过是媒介或者工具。我们现在比较清楚地看到传播基督教信仰是教会,接受者是犹太教和当时的异教世界,我们也看到犹太教和希腊的异教接受这个信仰比较困难,虽然很困难,但是我们会发现传递基督教的信仰使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基督教的帝国。这不是因为古希腊的善于思辨的哲学,也不是因为世俗的政权,而是只感谢上帝的恩典。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哲学思想不会再升起来,我们需要一个超越我们人的智慧的神圣的恩典,因为在哥林多前书第十二章第三节,使徒保罗说,「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 问答环节 问:尼西亚信经跟受洗之前的信仰问答有什么联系?一开始的时候,信经是以信仰问答的方式出现的,比如说「你信唯一的上帝吗」,然后这个信徒回答「是的」,之后它演变成了现在这种信经的方式。在受洗的时候,我们只要作为一种信仰告白,为什么它不是以这种信仰宣告的方式出现的,后来变成信经的方式,它是什么时候变的,或者它为什么要变? 答:在早期教会,受洗之前的信仰问答,是一个地方性的礼仪操练。在当时整个地中海地区沿岸,所有的地区都有,但并不是每个地区的信仰问答是一致的,在大公会议以后,他们制定了尼西亚信经,就相当于把信仰统一了。 问:有一个文献讲到三位一体里面,「位格」这个词源自于原文里的「面具」,如果按照我们中国戏剧里面说面具的话,其实是同一个人戴上不同的面具表演不同的角色,这样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为亚流的形态论,我想问一下老师,这个「面具」它本来就有一种一个人戴上不同面具表演不同的角色,怎么来通过这个原文词来理解上帝的独一本质,就是「位格」这个词怎么理解? 答:我们也会使用prosopon,也使用hypostasis。 问:在东正教中认为耶稣人性是受造的还是非受造? 答:我们不说基督的人性是被造的,我们说基督成了人,成了完全的人。通过主耶稣基督,万物都被造成了,在道成肉身的时候,他通过圣母玛利亚取得肉身,这个取得肉身和起初的创造是一样的动作。有的人可能去发明一些新的词来描述这个信仰,但是这个不是早期教会或者东正教会的做法,至少从我这边了解文献来说,我从来没有听过人性是非受造的这种说法,当然也没有听过在尼西亚信经中直接说基督的人性是受造的。所以,我不建议发明一个新的词说基督人性是非受造的,这个从来没听过。圣子取了一个完满的人性,他除了没有罪之外,跟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也不是说创造了一个新的人格,不是这样子的。 问:为什么天主教用了和子句,就是圣灵从父和子发出,那么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 答: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用的词语,从英文的词语,重要的词语是,但不要担心,它是在新的圣经上提到的。这个问题又涉及到一个术语,以希腊术语来说,这是一个圣经使用的术语,在新约圣经中有一句话,我将差派圣灵来,是从父来的,就是那个术语。所以就在这一节中有两个,看起来可能拉丁语翻译是一样的,都是送出,但是前面一个词送出圣灵是在时空之下,当然神学术语叫做经世,在时空之下发生的派遣,另外一个术语是在永恒中发出,是超越时空的一个动作。所以耶稣差遣圣灵,是在时空之下的经世的差遣,是一个历史上的事件。从圣父发出的圣灵,是圣灵的一个特点,因为圣灵不是像圣子一样受生的,也不是圣父的儿子,他是从父而发的。在西方,他们使用了一个词,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这个就是和子句。在西方他们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引进圣子是想抬高圣子的地位,但这个是西方人的一种说法,在东正教是没有这样的说法的,但是我们不去作判断。如果父不是唯一的源头,加这个和子句是按照有两个源头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三位一体当中有两个源头,这个是不行的。在公元381年尼西亚信经中并没有说,圣灵是从父和子发出的,只是说圣灵是从父发出的。我们东正教不会把大公会议传下来的信经做任何改变。

June 13, 2023 · ephremyuan

Dimitri博士:论圣经的希腊背景

按:Dimitri Kepreotes博士是希腊人,是正教徒,跟Lydia讲师同一所神学院教书,开教父学,东正教教规,基督教教育等课题。此讲座是Dimitri博士希腊哲学与教父精神系列的第二讲,第一讲请见:论教育。欢迎推荐转发。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Theodosius弟兄按照同声传译Lydia博士的普通话整理而成。我们相信Lydia博士当时的翻译,也认为整理的中文讲稿基本代表了Dimitri博士的看法。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中文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不通西文的读者。然而同传的翻译和讲稿的整理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各位方家根据视频内容进一步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 论圣经的希腊背景 讲员:Dimitri Kepreotes 博士 同传:Lydia 博士 整理:Theodosius弟兄 今天的主题是新约的希腊化背景,为什么这个话题很重要呢?因为它向我们展示并解释了,基督信仰是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的。如果不理解这一点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基督信仰,不是只限于犹太人的一个小的团体,而是成为整个世界各个民族的产业。这样不光是从圣经的角度,而且看到了圣经所在的历史的、地理的和文化的处境。在基督教最初的阶段,很多人认为它只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迟早有一天会消失。而在起初的时候,信仰基督教的人确实是犹太人,为什么它能够这么迅速地、广泛地,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传到了整个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当时的希腊化背景。 这一系列的五场讲座,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要看到基督教神学的起源,也就是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在神学的开始,也就涉及到神学的本质,那么神学的本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晚上我们要具体讨论的,但是我们要看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并列来看,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难道神学就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个部分,只不过是我能够认同的那部分哲学吗?显然,答案是不,神学不是哲学。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希腊哲学的特征,那么就是思考或者沉思,也就是说,我是怎样能够来思考关于上帝的事物。哲学运行的方式是从人到上帝来看到我们能够了解关于上帝的什么事情。与此完全相反的,神学的基本特征是用一个词来代表,就是启示。换句话说,就是上帝向我们启示了什么,是从上往下的方式运行。新约里有一句非常重要的经文,《希伯来书》的第一章第一节,「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在这里就看到,上帝是把祂自己向我们启示出来的一位上帝,是经过时间逐步地把祂自己启示给我们。从旧约的时代逐渐地通过各位先知,先知们受到天主的启示,来讲述关于天主的事情。到了新约的时代。,不是通过先知们,而是通过天主自己的儿子来向我们启示,来讲述关于天主。 那么这两个词Greek和Hellenistic,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在说希腊化的时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希腊化」的那个词是「Hellenistic」。「Hellenistic」这个词和汉语中代表希腊的那个词是有关联的,它的词根是「Hellas」,是古代希腊的称呼,是从「Hellas」这个词得到了「Hellenistic」。Hellenistic指的是一个历史时期,大约的时间段是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年代,公元前323年,到当时希腊化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去世的年代,公元前30年。从那以后,历史上就产生了罗马统治的扩张,因此就有了「希腊罗马文化」这样的称谓。这一阶段一共有大概三个世纪,一直到基督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希腊的语言和文化向东方传播,甚至一直传到了印度,因此,这对于所有学习新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咱们先来看一些非常简单的希腊化的特征。所有的宗徒都是犹太人,是犹太血统,其中三人有非常明显的希腊名字。一个是彼得,这个名字是基督亲自给他的,意思是岩石。还有一个是安德列,意思是有男子气概的。 第三个是腓力,,意思是喜欢马的人,马的朋友。因此,我们得知,即使是犹太人也在使用希腊名字,尽管他们不是生活在希腊而是生活在圣地。同样,早期教会的七位辅祭——Stephen、Philip、Prochorus、Nicanor、Timon、Parmenas、Nicholas,这些也都是希腊名字。第一位辅祭Stephen,是教会的第一位殉道的圣徒。圣经里还提到了一群人,他们叫做Hellenist希腊人,那么他们指的是谁呢?在新约的背景下,他们其实是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使徒行传第六章第一节说道,「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选出了七位辅祭。所以这群叫做Hellenist的人,他们说希腊语,生活在希腊的文化习俗中,但他们不一定是来自希腊人的家庭。比如说,如今在欧洲或者亚洲会有一些被美国化的人,但他们本身并不是美国人。这里你看到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如果不是用英文来读,而是用希腊文来读的话,那么就是,「起初有Logos,Logos和天主同在,而Logos就是天主」。在英文的翻译中是把它说成圣言,在起初有圣言,圣言就是天主。希腊文的Logos并不只是指言语,它实际上是一个哲学词汇。古代的以色列人的确是有关于上帝的圣言这样的概念,希伯来圣经中也有上帝圣言这样的词汇,上帝的圣言会降临在先知的身上。在古代希腊哲学中,Logos这个词最首先提到的是很久以前的一个哲学家,叫做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他的生卒年年大概是在主前540年到480年。Logos 是远远要大于只是说出来的言语这样的意思,它指的是一种理念,让整个宇宙成为一体的这样的理念。从希腊词Logos,我们得到了英语的这个词根logy,比如说神学theology、生物学biology、地质学geology,这些都是从logos这个词衍生出来的。潜在的意思就是,天主给予人类能够用理智来思考的能力,使我们能明白事物,并让整个世界都连接在一起。那么神学就不只是关于天主的言语,我们用话语来讲述天主,也是对天主进行学习和进行思考。 在约翰福音,他用了一个希腊词,说明这个福音是讲述给外邦人听的,他用的这些希腊词汇,就使得他的读者能够理解。使徒约翰所在的地方,正好是在小亚细亚和帕特摩斯岛之间,当时他在讲述福音的时候用的Logos这个词,这个词在历史上就是首先在那个地理位置使用的。圣约翰曾经在以弗所居住,正好在小亚细亚海岸,他是在帕特摩斯岛写的启示录。当时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正是在小亚细亚出生的,所以圣约翰是在早先使用了这个词而对它进行了发展。他写道,Logos是和天主同在,用基督教的语汇来说就是指,Logos本身是一个有独立位格的存在。他除了说Logos与天主同在,他还说Logos就是天主,含义就是Logos和天父是同等地位的。如果Logos只是止于天主的言语,那它只是天主的一个特征。但是Logos是和天主同在,那么对于Logos这个词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了。这只是新约的希腊化背景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圣约翰的福音书是在四福音书中最具有神学特征的一部,在东正教的圣像传统中,圣若望是用鹰的形象来代表的,因为鹰代表的是高级的神学的含义。其他的福音书的作者是用不同的形象来代表的,圣马可是用人的形象,圣马太是用狮子的形象,圣路加是用牛的形象来代表。新约中不光是福音书,各个书信也是告诉我们希腊化的背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书信是不光是写给外邦人的,也是写给希腊化的犹太人的,都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当时的希腊文叫做通用语。这些书信都是以主流的希腊文化为考量, 尽管当时书信的背景是罗马的统治,但是你几乎感觉不到强大的拉丁文的影响。唯一提到拉丁文的就是,基督在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他头上的当时的标志是用三种文字写成的,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 宗徒保罗生活的世界,也是非常希腊化的世界,希腊化指的是文化和思想,而不是指民族。圣保罗是非常以自己的犹太人甚至是法利赛人的身份而自豪的,但他是一个希腊化的犹太人,他的出生地是在小亚细亚的塔尔索斯,当时是一个以希腊化学问而闻名的城市。他在给读者写的信中,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他对希腊文化的了解。他在希腊城市格林多生活了一年半,有两封信是写给格林多人的,两封非常重要的书信。当时格林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比现在更为重要,当时是商船必经的一个商业重镇。今天如果你去格林多,你会看到古代的遗迹,有当时圣保罗和当地人说话的这样一个地点,但它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非常重要的城市了。圣保罗在给格林多人写的书信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段,圣保罗讲到属灵生活的时候,他用的一个比喻就是赛跑的比喻,然后得到嘉奖,竞技就像运动员一样来训练自我控制能力,就会收到胜利者的王冠,就像古代的运动员或者角斗士,在得胜之后要佩戴用橄榄枝编成的王冠。他还讲到要对自己的身体来进行训练,这样的话,他就在竞技中不会失去资格。所有这些和运动相关的比喻,都被使用在他讲述属灵生活的语境中。为什么会这样?圣保罗所使用的比喻是和犹太人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的,犹太人从摩西时代开始根本就没有田径比赛这样的事情,但是后来我们在马加比书中得知,就是在非常接近基督时代的时候,希腊化的犹太人慢慢地就成为希腊化的地中海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以犹太人的文化和传统来说,没有赛跑或者是拳击这样的比赛,这些都是希腊文化的生活方式。所以竞技员或者田径运动员这个概念是希腊人的发明,而不是犹太人的,圣保罗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来鼓励大家都成为属灵的运动员。在那一段经文中,圣保罗还使用了王冠这样的词汇,这个王冠就是古代希腊的运动员得胜之后,佩戴用橄榄枝编成的王冠。这也是从希腊文得到的词汇,我们教会的第一个殉道圣徒的名字司提反,就是王冠的意思,所以第一个殉道圣徒得到了王冠。格林多书信中还提到了「竞技」这样一个词,圣保罗就是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在竞技场或运动场中,运动场在希腊的文化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圣保罗到了雅典以后,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希腊化背景的例子。我非常建议大家读一下圣保罗对雅典人说话的实录,在宗徒大事录中。在第17章第18节经文中说,圣保罗遇到了一些哲学家,他们是伊比鸠鲁哲学学派的,还有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这两个学派都得到了具体的命名。圣保罗对他们说,我可以看到你们这个城市中的人都非常有宗教感,因为在我来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祭坛,上面竟然写着「献给未知之神」。圣保罗非常巧妙地用这个来作为他传播福音的契机,说他们已经敬拜了这么多的神,但是同时还要想到一个尚未得知的神。他还做了一件事情,让我们非常惊讶地看到他对希腊文化的了解。他在讲道中,竟然引用了古代希腊两位名人的话。一句话是引用自公元前六世纪的一位人士叫做埃庇米尼得斯,他说,因为在上帝之中,我们生活,我们得以运动,有我们的存在,获得我们的存在。另一句引用的话是公元前四到三世纪的两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阿拉图斯和克里安提斯,他们说,因为我们也是上帝的子嗣。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圣保罗是一个犹太人的哲学家,而他却引用了古代希腊哲学家的话。 现在咱们先看看第三个例子,也是在宗徒大事录中,就是圣保罗和他同伴巴拿巴,这两个人竟被当成是希腊的神。圣保罗治愈了一个人,他和巴拿巴在一起,然后我们就看到有这样的引用的话语,人们看到了保罗所做的事情,他们都扬声地说道,那么众神已经以人的形象来到了我们中间,他们说神以人的形象下凡到人间,他们把巴拿巴称作宙斯,把保罗叫作赫耳墨斯,因为他是主要的说话人。所以这里看到他们把这两个宗徒叫作希腊的神,一个是众神之首宙斯,另一个是众神的信使赫耳墨斯。这个使我们联想到,我们作为现代人,现代的基督徒,别人会怎么样看我们,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圣保罗在亚略巴古,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人,叫作狄奥尼修斯,亚略巴古正好是在雅典帕特农神庙的下面。这个就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这里面强烈的对比,圣保罗就是在这个希腊众神的神庙之下来讲述关于基督真神的真理。圣保罗的讲道教给我们怎么样以平衡的方式来传播福音,他并没有完全摒弃所有的雅典人的文化,把他们叫做异教徒,相反,他是看到了在原来的文化中有正面的地方,而从那作为起点,比如说他看到了献给未知之神的祭坛,把它作为讲道的起点。他还运用人们已经熟知的一些事物,比如说他引用了希腊人已经熟知的诗人的话。圣保罗在亚略巴古的讲道,就显示给我们在以前的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和方面是可以被融入到福音中的,比如说某些词汇和概念,甚至是在以前大家所共享的一些智慧。但这并没有使得圣保罗不能够讲述一些比较大胆的,甚至是比较让人震惊的一些东西。就在他讲到死者要复活的时候,这时候他的听众就产生了对他不好的反应,因为死者复活这个概念对于雅典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新的概念。在圣经其他的地方,我们还读到基督被钉十字架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不可接受的丑闻,而对希腊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愚蠢的事情。 我们还是要把古代的希腊哲学和正教的神学分别开来。对于希腊哲学来说,人是双重的,具有灵魂和身体两个部分,但是对于正教神学来说,人是一体的,有心灵和肉体,但是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统一体。在希腊哲学中,和灵魂相比,人的身体是非常低级的,在来世是没有地位的,是没有重要性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雅典人听到了圣保罗讲到关于复活的概念以后,都觉得这很不可思议。而在我们的神学中,人的身体和灵魂都在,在来世都是要得永生,继续存在。对于哲学家来说,比如说柏拉图,人的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而在基督信仰中,人的身体是圣灵的圣殿。所以,尽管基督教是在希腊文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但是并不表明它和希腊文化是一致的。 新约中还有一些词,我们平时都不会多想,却是和希腊文化有关系的,比如说教会,教会被称为Ecclesia,是一个希腊词汇。这个词的来源是古代的雅典人的市民议会,所以非常有意思是,教会这个词是Ecclesia,而不是犹太会堂。这里有一句引用的话,是和古代雅典人的集会有关的。在英语中「教会」这个词「Church」,也是能够溯源到希腊的词「主」Lord这个词。希腊词「Kyrios」就是「主」的意思, 这个词进入到其他的语言中就是「Kirche」,然后到英文中就是我们所说的「Church」。还有其他的一些词,神职有三个位阶辅祭Deacon 、司祭Presbyter和主教Bishop,Deacon在希腊词中是「diakonos」,它的意思就是在饭桌上服务的人。「司祭」这个词其实就是来自「Presbyter」, 字面意思就是「长老」。「主教Bishop」这个词,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全面来控制,来掌握事情的一个管理的人。这些词本身就存在着功能。甚至现在有一些正教之外的团体,他们在给自己命名的时候,也会使用和希腊词汇有关的称谓,比如说长老会、圣公会、灵恩派、浸礼会等等。 圣经的最后一本书《启示录》中,基督用这样的话来描述他自己,他说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是起始,也是终点。他使用希腊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字母来作为开始和结束的比喻,这的确就显示出了希腊化的背景。在下一讲中,咱们会看到还有哪些在古代希腊哲学中的词汇,在希腊化的背景之下,进入到基督教神学中,成为基督教的神学词汇。咱们现在只看一个例子。英文中的这个词ascetic就是苦修,其实它是来自希腊词。什么是苦修呢?苦修其实不是身体上的训练,而是属灵的一种操练,以获得美德。这个词甚至也在现代希腊语中成为一个常用的词,它指的就是操练,也包括身体的操练。但是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它已经获得了很多特殊的意义。 现在咱们来做一下总结。当耶稣基督他在世上时候,当时的主流文化有可能比如说是埃及文化,或者是凯尔特文化,甚至也有可能是中国文化。但是我指的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他所在的那个处境下的文化,就是希腊文化。那么这是上帝的意图呢?还是只不过是一个巧合?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做回答,但是我希望我们从此在读新约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当时的希腊文化背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讲座的目的,使我们对新约当时是犹太人的一个支派,但他所处的希腊的文化背景,我们会对这一现象更为敏感。就是因为在这样统一的希腊文化背景之下,基督信仰能够渗透到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最终改变了罗马帝国,没有任何一个文化能够改变基督的福音。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当时它产生的在新约时代的这个文化背景,它就会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福音是以何种方式得以传播,通过跨越时间和空间,一直传播到我们现在所在的21世纪。 讲稿正文完 论圣经的希腊背景Q&A部分 问:「苦修」一词的含义能否多讲些? 答:「苦修」包括身体的操练,但是它不仅仅是身体的操练,它不是像健身一样,为了身材好,它是为了让灵魂过上一个灵性的美德的生活。按照我的意见,这可能是东方教会特别采用这个词来描述属灵生活。在东正教,这个词不仅是用于修士或者修女,也包括平信徒,都应该过一个克修的生活,有时候翻译成「苦修」。「克修」这个词,在家里面,在生活当中,在教区的生活当中,反正几乎包括了生活的很多细节,我们都把克修的一些东西加进去。当我们谈论到过着非常严格克修生活的人物呢,我们就会谈到修士的生活,尤其是这些埃及沙漠修士生活的这种克修的典范。比如说大圣安东尼、大圣玛卡里,我推荐大家的读物就是《沙漠教父言行录》,他们住在埃及的沙漠当中,在基督教产生的第一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他们在沙漠里面过着非常模范的生活,吸引了很多在城镇生活的人,到沙漠里面去追随他们。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沙漠变成了城市,因为有太多的人去沙漠,去朝圣,去拜访这些阿爸们。 **问:**contemplation沉思这个词的意思,它是一个基督教的词吗? 答:我们在这里使用contemplation这个词,只是一种思考的进程,所有的哲学家他用理性、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试图去推导到底上帝是什么。换句话说就是,contemplation完全依赖于人的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当我们谈到这些哲学家的时候,这里没有任何神圣恩典的概念介入他思考的进程当中。 也许恩典对他们中的一些人起了作用,但他们不知道,他们并不依赖它,因为它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有一些哲学家的言论写得非常棒,你可能就会怀疑他们是不是预备好自己要接近上帝了。例如,柏拉图提到正义之士将被钉在木头上,双目失明,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他也说了其他的话,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只是一个巧合。有的人可能会说,他可能获得了上帝的一点点启示吧。但到了基督时代以后,我们不再依靠沉思,而是依靠启示,我们只能谈论上帝,因为上帝对我们说话了。也许在中国的传统下,在基督之前也有一些哲学家或者大师谈了很多智慧的言语,但是新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一个希腊化的背景。我读到一些书说,各个文明的一些哲学家,他们都期待着一些事情到来,但是他们沉思的境界只能到那里,他们需要上帝的启示来让他们进入更高的境界。所有的文明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希腊文明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有很多的哲学家留下了不少著作。

April 23, 2023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