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博士:东正教礼仪崇拜

按:Lydia讲座东正教礼仪崇拜,整体介绍。讲稿问答经Photini姐妹整理,Lydia老师修订而成。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格式如下:Lydia 博士《东正教的礼仪崇拜》(伦敦:光从东方来,2023-11-04),此网页链接,引用日期。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座pdf: Previous Next     / [pdf] View the PDF file here. 讲稿正文 东正教的礼仪崇拜 礼仪神学是复杂的一门学科,关于东正教的礼仪神学以前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对礼仪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信息的采集。但在20世纪的时候,东西方同时产生了一种对礼仪、特别是古代基督教的礼仪的浓厚兴趣。 在西方,70年代产生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 (Second Vatican Council)。天主教礼仪神学家们主要做的,一方面是寻古,找到基督教早期的礼仪传统和神学精神,通过对古代文献——特别是手稿的收集,另一方面,他们望向了东方——特别是东方正教,因为在他们看来,东方正教的礼仪保留了许多的古代传统。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对西方天主教的礼仪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回到原先、回到起初,找到最初礼仪的神学精神。(当然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另一回事,不在我们谈论的范畴。) 在东正教则没有这个显而易见的寻根过程,但是在6、70年代也有一批的神学家,特别是以施梅曼神父(Alexander Schmemann)为代表的,在纽约圣弗拉基米尔神学院的一套班子,他们发展出了东正教的礼仪神学,这样把它变成了一个学科。 那么,东正教礼仪为什么是现在的这样一个样貌?其神学精神在哪里?我们如何能正确地理解?这是本次讲座的框架。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些词语的定义。礼仪、崇拜这些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比如说崇拜这个词,在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是不是有同样的理解的方式呢?这是首先需要解释的。 涉及到人类的一个普遍的行为,就是仪式。有人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那么这个仪式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用一个名字叫Victor Turner的人类学家被广泛认可的一个定义——所谓的仪式,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是一种由人类的语言、词汇、象征符号(一些事物)、人的行为动作(肢体语言)组成的有组织结构的一种模式、方式、套式。属于某个群体的成员就会用仪式来做两件事情,对他们内部来说是来解释和制定他们自己和现实的关系,以此来理解现实,来诠释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仪式,群体成员又用它来向外人来表达自己所属的身份。所以仪式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必需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方式。 对于基督教来说,尽管其属于天主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又是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人类的文化,就需要有仪式。“Liturgy"这个词就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是和基督信仰相关的一种仪式。这个词源自希腊词liturgia。Liturgia的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百姓」和「工作、事务」两个字,将此二字组合起来的意义就是:「为百姓的公共事务」或「国之民生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共服务 这个词用在基督教教会崇拜的语境中,既有广义又有狭义。广义就是指涵盖教会所有的、官方的、公共的礼拜崇拜。这里的官方指的是正式的由教会来认可和授权的固定形式。比如,晨祷、晚祷、洗礼等这些都是广义的礼仪。但礼仪这个词还有一个特定的狭义,在东正教里专指the Divine Liturgy,圣礼仪。天主教的称呼是弥撒,其它的还有圣餐礼或主的晚餐等不同的称呼。本讲座所说的礼仪取的是广义。如果是狭义的话,特指的是Divine Liturgy。 礼仪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它是崇拜的仪式,在基督教中,这个崇拜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基督——葩斯哈或者复活的奥秘。 第二,它是公共的崇拜,它永远是教会公共的、集体的、公开的行为,不可能是个人的行为。在西方的基督教中有这样的行为,为某个个人举办追思弥撒,在东正教中这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因为所有的礼仪崇拜只能是教会的行为,即便只有两三个人参加——只有司祭和一个唱诗的人,在举行主的晚餐的时候,它所代表的也是教会全部的存在、整体的存在。 第三,它是官方的。官方这个词其实不是非常恰当,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了,英文的意思就是official,指的是按照教会的规定的形式和仪轨而举办的仪式。比如说如果我自己想别出心裁做一个特殊的形式,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人、一个地方教会想要自己根据自己的特征、自己的喜好来改变什么,都是不可以的。 所以一讲到Liturgy,礼仪,指的就是教会的公共的官方的崇拜,其核心是庆祝基督的葩斯哈奥秘。 教会尽管是不属于这个世界和时间的存在,但是她仍然在这个世界中、在这个时间中,所以礼仪和时间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关系,实际上礼仪神学也是关于时间的神学。天主是超越性的,是永恒的,是不属于时间之内的,但人类却是在时间中生活,在时间中来敬拜永恒的神,所以就不可避免的要来解释时间的意义。 那么时间在崇拜中的意义何在呢?礼仪神学其实就是对时间的解释。 不同的宗教对时间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释,他们的宗教礼仪其实也是人们对时间的构想的一种体现。比如说很多基督教之外的宗教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比如说轮回的概念,从出生到入死、四季的轮替、60年又是一个甲子等,都是时间循环的概念,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但是犹太教、基督教对时间的理解不是这样。时间是被天主创造的,因此是有始有终的。圣经中对时间的构想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就是创世论Protology所说的时间——the cosmic time宇宙时间,描述的一个万物起源的时间。既然有起源就有结束,末世Eschatology即为时间的结束。在这之间就是天主在人类历史的时间中对人类的解救,比如说圣经中记载的从亚伯拉罕开始一直到上帝之子的道成肉身。在人类的历史时间中,天主也做了很多的事情,祂所彰显的就是祂在末世要对整个世界的更新、拯救的预表。祂在人类历史时间中的事件体现的就是我们对末世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比如说出埃及对以色列人的解救,其实就是对基督道成肉身、受死然后复活,以拯救整个人类的预表。 所以,时间和礼仪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怎么样理解时间就是礼仪神学的关键。那么教会在崇拜中是怎么理解时间的呢? 一种理解是在时间之外的崇拜,就是我们说的圣礼仪、弥撒。在最早的时候,主日复活日举行圣礼仪没有固定的钟点,只是辅祭看到成员都到了,他就会说,“君宰,到时候了,“在这个适当的时候,门就关闭了,圣礼仪就开始举行。这就是教父们所说的永恒的今日,这是永远是白日没有黑暗的那一日,一个新的日子,它不是第六日也不是第七日,也不是第一日,甚至教父们有第八日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圣礼仪是指向末世的、时间之外的崇拜。 那么也有时间之内的崇拜,时间之内的崇拜在东正教表现的是很多的周期,这些周期是相互关连的,有的时候是互相搭界的,但是各自属于不同的周期。比如说从日落到日出是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时间之内的崇拜是延续自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中一日七次崇拜——从日暮到睡前,然后子夜,第一时,第三时,第六时,第九时,在这些重要的时刻中来崇拜天主。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是抵暮的时候和早晨日出的时候。这些是时间之内的崇拜,表达的是期待、盼望,盼望天主的临在、基督的到来,是准备进入圣礼仪那个永恒的"今日”。 以上是一日的周期,此外还有一周的周期,是从一个主日到下一个主日。在东正教,每一天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说周一是纪念圣天使,周二是纪念圣先知还有先驱者若望,然后圣周三是圣十字架,周四是十二宗徒还有所有的教父,周五是基督受难日,周六是安息日也是神圣诞神女的纪念日和所有亡者的纪念日,就是在主内安息的这圣徒在盼望中等待基督再来、人类复活和最后审判的纪念日。所以这个一周的周期其实也是以主日为盼望的目标,在时间之内盼望、期待、渴望时间之外的那个天主的临在。 还有一个周期循环是八个音调的循环。拜占庭礼仪是按照八种音调来组成的,从复活周也就是光明周的安息日的晚祷开始,每周使用一个音调——第一音调、第二音调,一直到第八音调,然后再回到第一音调,这样也构成了一个循环。这些循环的互相的连结和互动而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正教礼仪。在古代是专门有人终其一生就研究这个,他们就是一个权威,知道用哪些礼仪典籍怎样来把礼仪根据仪轨诠释出来。那么现在有了电脑,所以我们其实就是非常偷懒,哉星期六的晚上在电脑上把别人给你做好的这个功课下载然后打印出来。 所以礼仪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还有一个循环就是年的循环,在这一年之内也有好几个循环,其中一个循环就是从葩斯哈到葩斯哈的循环,在教会中我们称它为可移动的节日,因为它是以阴历为主的,在这一循环中的节日有每年的棕榈主日、神圣葩斯哈(复活节)、基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这是一个循环。 那么还有一个循环是不可移动的节日,这些节日在阳历上是固定的,比如说每年的9月14号都是荣举十字架节。这些不可移动的节日也形成了一个循环,一共有12个节日,主要是基督的节日和诞神女的节日,这是一个循环。还有一个循环是圣徒的节日,每日有特别纪念的圣徒。 这些循环属于不同的圈,有的时候甚至可以重叠。比如说基督被献上圣殿节,那一天也有可能是某一个圣徒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赞美方式,那么仪轨该如何安排呢?其中的原则就是基督的节日总是要优先于诞生女的节日,诞生女的节日要优先于圣徒的节日。所以有非常复杂的一套规则来调节这些不同的仪轨的循环。 时间的概念也关乎基督徒生命的时间,从我们受洗入教到在主内安息、期待复活,这也是一个时间的循环。礼仪中对这些时间也有特定的体现。比如说受洗圣事、受膏、圣餐、和解圣事(就是告解),圣婚、圣职,还有敷油,这些圣事尤其在西方天主教中非常明确的叫作七大圣事—The sacraments。在东方正教中,这个七不怎么说,因为东正教认为不光有七个圣事,虽然这七个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有其它的圣事,只要是基督徒生命中的任何事情有圣灵的介入,那么都是圣事。所以他们经常用的称呼是从希腊词而来的Mysteries,奥秘。 圣保罗在他的书信中经常提到mysteries,基督是一个奥秘,基督的身体也是一个奥秘,这个词后来又被延伸到所有在教会礼仪中的事都称为mysteries,奥秘。那么除了七大圣事以外,还有比如说祝福圣水、饼、酒、果实,祝福圣堂,家居的祝圣,修士修女的"剃度"等(剃度不是说把头发都剃掉,而是就剪掉一小块,我们在受洗或者受膏的时候,也要剪下一点点头发作为一种象征,意思是我们成为基督内的人了),都是圣事。 总之,礼仪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礼仪神学其实就是时间的神学。 有这样复杂的礼仪规则,教会的礼仪用书也是非常多的,这里只举几个经常用的。比如说要在礼仪中使用的圣经的经文就会成书,如四福音书。四福音书要永远的放在祭台上,象征基督天主圣言的临在。还有使徒书信,使徒书信是每一个主日都要在教堂中宣读的,所以它也是一部礼仪用书。还有圣咏集,也是礼仪用书。这些都是从圣经中来,按照他们在礼仪中的用途来排列顺序。 还有一些礼仪用书是和刚才所述的那些不同的循环相关的。比如说时刻经,就是抵暮课、晚祷、晨祷、第一时、第三时、第六时、第九时等,这些仪轨是在时刻经里能够找到的。 那么如果受洗怎么办呢?这些圣事礼仪在圣事祈祷书中,有时也叫做需求之书,是为了信徒生命中的一些需求而做祈祷的礼仪书。 再比如说一年中不可移动的节日循环,有圣徒的日子,还有主的日子、诞神女的节日,一共有十二集,按照月份来编排,这个就叫做Menaion。按照八个音调来做的那个循环称为八音集,或者八音书,Octoechos,是按照八个调式谱写的礼文排列汇集成书的。 除此之外,在可移动的节日中,葩斯哈复活节是一年中的节中之节,从大斋期到到圣周这一段时间,教会的礼仪是完全特殊的,这个时期的礼仪用书叫做大斋三颂典,Triodion。从复活一直到圣灵降临这一段期间的礼仪用书Pentecostarion,我翻译成喜庆颂典,当然中文可能有其它的叫法。 还有主教专用的礼仪书、司祭专用的礼仪书、诵经士专用的礼仪书等等。还有一本书叫做法典Typicon,就是规则,解释如何正确地来庆祝圣日、祈祷、崇拜等等,因此叫做法典。这本书非常非常厚,一般的人不会了解它,这个是真的要专门投其一生来学习才能弄清楚的。 以前我比较熟悉安利甘的崇拜,大家知道安利甘只有一本书叫做Common Prayers,公祷书。不厚的一本书就包括了所有,这就和正教的传统礼仪用书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成为了鲜明对比。那么,为什么东正教会有这么复杂的礼仪呢?这就要谈及历史的演变。 很显然,在使徒时期,基督徒的礼仪崇拜并没有那么复杂。东正教是非常强调传统的一个信仰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东正教一方面要忠于传统,继承保持传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历史境况的不同变化。基督教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要与世界产生互动,受到影响,应对不同的形势,因此就会有历史演变。所以这是一个张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应对不停的变化。从使徒时代到拜占庭礼仪最终确立,也就是十四世纪之后,东正教礼仪就基本固定了而不再改变,礼仪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圣传统。 现在的东正教拜占庭礼仪有三个层面,它就像累积的沉积岩一样,最核心的、最基础的就是犹太-基督教的礼仪传统,也可称旧约的传统。当然,旧约的传统是经过复活光照之后重新诠释的,但其形式、仪轨还是受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礼仪传统的影响,这是第一个层次。在此之上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君士坦丁大帝之后的座堂礼仪传统。从那时开始教会可以在大的教堂中举行仪式了,基督教也不只是一个被迫害的地下宗教了,而是一个帝国的宗教。特别是在异教被消灭了之后,基督教就承担了很多以前异教要支撑起来的社会功能,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变化,所以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克修主义。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的正式国教之后,基督徒做出了一个非常勇敢的反叛行为,就是默默的退出了世界,出世,到了埃及的沙漠或者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那边的沙漠里做独修,当苦修士。比如说埃及的Saint Anthony大圣安东尼,Saint Pachomius圣帕科繆,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或无名的克修主义者。其实他们就是对基督教作为帝国国教这样一个现象的一种和平的抵抗。他们要退出这个世界,真正的成为在末世中生活的、在天主的国度中生活的基督徒,所以教会把他们的克修主义称为白色的殉道。...

November 4, 2023 · ephrem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