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博士:东正教大斋期礼仪中的圣经

按:lydia博士的讲座,东正教大斋期礼仪中的圣经。讲稿初步由阿甲整理好了「等候Lydia老师修订」。注:本文附录了《埃及的圣玛利亚生平》。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东正教大斋期礼仪中的圣经》,(伦敦:光从东方来,2025年02月14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audio音频 讲稿正文 大斋期在教会礼仪年框架中的位置 大斋期崇拜的结构和特色 大斋期崇拜中的圣经 1. 大斋期在教会礼仪年框架中的位置 在正教礼仪中,时间是几个不同的循环交织起来的。首先是每日循环,从抵暮课开始,一天一共七个时刻,然后是晚祷,然后是午夜祷告,然后是向晨课,就是黎明的时候起来祈祷,然后是第一时,第三时,第六时。这就是日循环,那么在这个循环中这个日循环中他的高潮是什么呢?就是弥撒圣礼。那么除了日的循环以外,还有周循环。从周日开始,主日是每周的第一天,一直到周六安息日。周循环的高潮当然是主日圣礼。 此外,还有月循环,年循环。今天咱们关注的是礼仪年,其定义是什么?一般的描述性定义: “…the liturgical year is based on a series of holidays and commemorations that are celebrated throughout a civil year, year after year … ”(Vismans & Hollaardt, LiturgischesWörterbuch, 1965) “礼仪年是一系列贯穿在民事年始终的节日和纪念日,年复一年的进行庆祝。” 以上是从世俗,民事的角度来定义礼仪年。那么神学的角度是什么呢?神学角度的功能性定义: … The liturgical year is a conscious theological reflection of the church upon the Mystery of Christ, who truly manifests himself in the rituals of the church, who gives himself to those who come to him and thus sanctify the whole world through them....

February 14, 2025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

按:lydia博士的讲座,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 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基督信仰的伟大主题——离散与回归》,(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10月18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audio音频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October 18,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经与礼文中的圣母安息升天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礼文中的圣母安息升天节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8月16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August 16,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之基督升天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此讲座的讲稿和问答环节将在同工整理好后更新,请留意。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中的基督升天节讲座》,(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6月07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正文 制作中,敬请期待…

July 7,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之圣母领报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讲稿问答已整理修订好了。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圣经与仪文中的圣母领报节讲座》,JohnsonHam整理,Lydia博士修订,(伦敦:光从东方来,2024年03月15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圣母领报节 按照正教会的礼仪年历,下周一也就是3月18日是今年(2024年)正教大斋期正式开始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洁净星期一(Clean Monday)。在洁净星期一和星期二,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正教徒,这两天是不进食也不进水的,通过祷告一直到了礼拜三,在大斋期第一周的星期三,有预先祝圣过的圣餐礼(Presanctified Liturgy),从那里开始领圣餐,然后才开始进食和进水。(当然,绝大多数人是做不到这样的斋戒的,但通常也是在周一只吃不经烹饪的食物。) 大斋期间,基督徒就像是旧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回到旷野,这段节期是我们向着基督复活的应许之地前行的一段日子。通过斋戒、祈祷,还有乐善好施来进行悔改,克服我们的私欲和激情(passion),预备自己的身心来迎接基督的到来。大斋期在天主教和守斋的新教那里被称为预苦期。但是在正教会,大斋期的底色可以称为是明亮的哀伤(Bright Sadness,Χαρμολύπη)。为什么哀伤呢?哀伤是因为我们记起人类因始祖的罪被逐出了乐园,至今仍然在放逐之中;而明亮,则是因为我们相信基督已经战胜了罪和死亡;在旷野中,天主和我们同在,带领我们一起走向复活的光明。大斋期的名字在英文中是Lent,在英语和其它[日耳曼语]{.mark}中是春天的意思,也就是说,大斋期是我们灵性的春天。这个"明亮的哀伤"的底色就决定了教会在大斋期的礼仪崇拜是非常具有独特性的,和其它的节期不一样。 在大斋期教会完全回到了旧约时代,所以在礼仪中宣读的经文都是旧约的经文,比如说在这个阶段,正教友要像所有的慕道友一样,把《创世纪》、《以赛亚书》还有《箴言录》这三部书完整地阅读,象征着整个的旧约圣经,由律法、先知书和智慧书为代表。除了周六和周日以外(这两个日子是教会的节庆日:周六是安息日,周日是复活日)在大斋期是不能够举行圣礼仪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仿佛像旧日的以色列人一样回到了旷野,在盼望着基督–弥赛亚的到来。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阅正教礼仪神学奠基式的人物,施梅曼神父写的《大斋期》这本书,我们已经把它翻译成中文了,可以在香港正教会的网上书店来购阅。1 我今天的讲座为什么要以这样来开始呢?因为在大斋期这个肃穆的节期,教会却要来庆祝一个伟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就是圣母领报节(Annunciation),或者也称天使报喜节。圣母领报节是在3月25日,在教会的传统中,以及教父的传统中,比如说圣奥古斯丁,认为3月25日是基督受难日、死亡日,但同时3月25日也是他在圣母体内的受孕日。奥古斯丁认为,日期的完美体现了基督是完美的上帝,完美的人。大家可能记得我在去年圣诞节的那场讲座中说过,为什么古代的教父认为圣诞节是12月25日,那么其中一种计算的方法就是从3月25日作为圣母领报节和基督的受难而开始,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在每一年,领报节和受难日不完全重合呢?这是因为——大家可能记得——在教会的礼仪年里有两个循环,这两个循环就像两个齿轮一样,他们相互交织,但不是同时同步地运行。一个齿轮是可移动的节日,决定了大斋期的日期,然后根据大斋期的日期而确定棕榈主日、神圣葩斯哈主日、基督升天节和圣灵降临节,这些节日就是可移动的节日,可移动在于它日期的确定不只是根据太阳历,而且还要参照月亮的变化来决定。基督教的复活节是在春分之后第一个满月后的第一个主日,因此它在每一年和我们的公历不是完全契合的。另一个循环就是不可移动的节日,在每一年的日历上是固定的,比如3月25日就是天使报喜节。大家可能也记得我说过,这些不可移动的节日就是基督的节日、诞神女的节日和各位圣徒的节日。那么基督和诞神女的节日是最主要的节日,一共有十二个,天使报喜节就是其中的一个。 所以每一年的天使报喜节在正教会基本都是在大斋期之内发生的一件重大事情,有的时候它甚至可能是在基督受难日,甚至复活节发生。上一次在西基督教的年历上,基督受难日和天使报喜节是同一日,是在2016年。还有一次是在1608年,我如何知道1608年呢?因为在1608年,在英国有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英国圣公会的一位牧师,叫John Donne,翻译成约翰·多恩,也就是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No man is an island)的那位诗人,他在1608年时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做《天使报喜节和基督受难日降临到来同一天》(Upon the Annunciation and Passion Falling upon One Day)。 他是属于"玄学诗派",其实也不是一个派,就是因为他们喜欢用非常让人惊讶的比喻、对比、反差、悖论,以这样的思考方式来揭示天地的奥秘和表达强烈的情感。那么在那一天,多恩写了那首诗,在诗中自我提问说:怎么可能同一日既是一个严格的斋日,又是一个重大的庆日呢?那么我是应该庆祝呢,还是应该守斋呢?它怎么可能既是基督被受孕的日子,又是他赴死的日子呢?他来到人间,他又离开人间,怎么会在同一日呢?他的母亲,诞神女,怎么可能既在自己的房间里接受天使的问候,又在各各他,十字架的脚下呢?她怎么可能既在准备迎接自己的新生儿,而又眼看着亲生子被钉上十字架上呢?她怎么可能既是15岁,又是将近50岁呢?他就是用这样的悖论来冥想这个节日的意义。然后,他得出结论说,教会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来思考这些表面的悖论,就像我们在地球上一直往西走,好像是走入了日落,但是西边的最终点,其实就是日出之地。基督的被孕育与他的死亡在同一日就是要告诉我们,人的死亡和人的被造其实是同一日,上帝造人、上帝对日的审判、上帝对人的救赎,其实是同一日。所以可以说他写了一首非常美的诗来思考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然,每一年的天使报喜节并都是和基督受难日在同一天,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每一年报喜节都是在大斋期之内发生的,那么真的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悖论。大斋期是悲伤的节期,但是天使报喜节却是一个喜讯,是庆日,就是天使对诞神女所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庆哉—-欢呼吧,欢庆吧。那么这个喜庆的节日意义何在呢?今天我讲的题目就是"我们救恩的开始",要从正教的经文和礼文中来探索圣母领报节的意义。为什么说它是我们救恩的开始?为什么它庆祝的主题是欢庆、欢欣鼓舞? 首先,这个"得救的开始、救恩的开始"不是我自己的发明创造,而是在正教的礼仪中,圣母领报节赞词的第一句,就向我们宣告的,这一日是我们得救的开始。所谓的赞词(Apolytikion,Ἀπολυτίκιον),指的是正教每一个节日或主日主题的赞美诗,把节日的意义做归纳、总结。所以我想请大家听一下这个唱咏,可以对照着英文——如果你懂英文的话——来看,中文是我自己翻译的,可能不是很优美,主要的目的是让它的意义比较符合原文。 (Lydia老师播放圣母领报节大赞词) 歌词是这样写的:“今日是我们得救的开始。“这个救恩是今日才刚刚显现,但是它是永恒的天主的economia–祂的救赎计划,早在万世之前就确定了,今日天主的神子要道成肉身,成为童贞女儿子的日子。它的主题就是欢庆,因为它是一个值得所有的人类、所有的被造世界都来欢呼的日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使报喜节在圣经中是怎样来描述的。在《圣经》中,天使报喜节只在《路加福音》的第一章有所描述,被路加令人激动地、戏剧化地展现出来。戏剧化就会有主要的人物、人物的对话,又在主要的中心事件之前有一些铺垫,在之后又有后语,既有前言又有后语。 这个前言大家应该都记得,基督的降生是一条主线,还有一条线就是施洗圣若望的诞生。首先是圣若望的父母,常年无子,就像亚伯拉罕和撒拉一样。那么伊丽莎白的受孕和诞神女的受孕两条线索并行,然后两人相见,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之后是圣若望的诞生、耶稣基督的诞生、圣若望在旷野中出现并施洗、耶稣基督在地上使命的开始。这两条线是交叉的,一条是主线,另一条是辅佐它的,有这样一个戏剧化的关系。 这一演义的前言就是伊丽莎白和她丈夫的故事,他们两人所演绎的故事,就是旧约里一个非常典型的主题:一个义人肩负着天主的应许,可是他却没有子嗣,完全是凭借着对天主的信心,天主赐给他的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要在人类的救恩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连他们的名字都有着象征意义,比如说伊丽莎白(Elizabeth)的名字,意思是"我的神是应许”;她的丈夫,圣若望的父亲,撒迦利亚(Zechariah),意思是"天主记得”。 伊丽莎白的受孕就是希望的开始,她的儿子施洗圣若望是一个先知性的人物,就像以利亚,来给弥赛亚做先锋、来铺路。这个戏剧化的真正中心事件真正地展开,时间是在伊丽莎白怀孕的第六个月——路加说得非常清楚——地点是在加利利一个叫做拿撒勒的城里,在一个叫做约瑟的人的家里,他有一个童贞女的妻子叫玛利亚。在这样的一个情景下,加百利这个天使长出现了,说:“庆哉,满有恩宠者,主与你同在!“而玛利亚一句话也没有说,感到非常的困惑,正在思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加百利就说:“玛利亚,不要怕,因为你在神面前蒙恩了。看哪,你将要怀孕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耶稣的意思就是救主、天主的拯救,“他将是伟大的,并称为至高神的儿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大卫的王座赐给他,他要为王统治雅各伯家,直到永远;他的王权没有终结。“这段其实在原文中是一首诗,像赞美诗的形式。玛利亚就说:“这件事情怎能成就?因我还是童贞女。” 加百利说:“圣灵将要临到你,至高者的大能要荫蔽你,因此,那要诞生的圣者将被称为神的儿子。“显然,这个将要诞生的圣者是来自天上的、是神的儿子。玛利亚就说:“看呐!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我吧!” 这就是戏剧化的一幕,这一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关乎到整个人类救赎的成就。这场戏剧其实还没有结束,它的后语是这样子的,在那些日子里,玛丽亚已经怀有身孕,起身到山里去,赶到犹大的一个城——她往南去了,加利利在北边,犹大在南边——她就进了撒迦利亚的家,问候她的表亲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一听到玛丽亚的问候,她腹中的胎儿就跳动,伊丽莎白也被圣灵充满,然后就大声的呼喊说——这段在《路加福音》中也是以诗的形式来出现——“你在妇女中是蒙祝福的,你腹中的胎儿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亲竟然来到我这里。这事怎么会临到我呢?看哪,原来你问候的声音一传入我的耳朵,胎儿就在我的腹中欢喜跳跃。这相信的女子是蒙服的,因为主对她说的话都会实现**"。**在这里,伊丽莎白起到了一个先知的作用,尽管她腹中的胎儿圣若望还不能够说话,那么圣灵通过她把这件事情的原委表达了出来,这就是在《圣经》《路加福音》中描写的圣母领报这样一个中心事件。 在正教会的礼文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知道礼文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原来这些礼文都是用希腊文来写的,而且都是配乐的,要唱出来的。在礼文中,因为它是诗,便不只是一种描写,而是一种体验。它邀请所有的崇拜者来一同体验、仿佛感同身受一样来体验这些事件的发生。很多正教圣母领报节的礼文和赞美诗采用的是天使长加百利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情,仿佛我们能够进入他的心中、能进入他的头脑中,因为他在这个这场戏剧中起到了一个主要的作用。很多词反复地出现:“我惊叹、肃然起敬、不可思议、无以解释、惊讶、敬畏、震撼”;这些词反复地出现,邀请崇拜者和加百利一道来思考天主救赎的奥秘,也就是圣母领报节重大含义。所以,让我们也来和加百利一起思考。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在报喜节前日的抵暮课,也就是在傍晚的时候、日落的时候来做的祈祷。其中有一首赞美诗叫Doxasticon,诗词大家可以看到,就是以天使长加百利的语气来说的,就仿佛是他自己的话,当然这是圣诗作者的想象,但是他的想象却阐释了真理,因为它向我们揭示了圣母领报节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大天使加百列自上天被派去向圣母宣布喜讯。他去了拿撒勒,内心深思并深深地想知道,那至高无上、深奥无比的主,是如何由童贞女所生的。他的宝座是天,脚凳是地,怎么会怀在女人的腹中?六翼多目的天使们都无法凝视的他,如何仅凭着圣言就情愿在女子体中成为肉身?是的,来者就是天主的圣言。那么,我还有何犹豫而不去对童贞女说:充满恩宠者啊,庆哉,主的恩典与你同在!庆哉,一尘不染的童贞女啊!庆哉,没有新郎的新娘!庆哉,生命之母!你腹中的胎儿是受赞美的!” 这里就给我们展示了加百利身负重任,但并不知道——除了天主之外,没有人知道——祂救恩的奥秘,在万事之前都已经确立好的、道成肉身的奥秘。所以加百利也在内心中深思: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情。但是他却明白,即将要被诞神女带入世界的这位,不是其他人,正是至高无上,深奥无比的上帝、宝座在天、脚凳在地的天主。但是在其中的悖论、张力和反差被非常醒目地表达出来了,天主既然是无始无终的、至高无上的,深奥无比的,祂怎么又能够被出生、有了开始和结束呢?既然祂是无所限制的、没有穷尽的——因为祂的宝座是天,脚凳是地——又怎会被束缚在子宫之中呢?祂是如此的辉煌、如此的荣耀,连天使都无法正视的上帝,怎么就情愿凭着圣言就道成肉身呢?礼文中把神与人的天壤之别、而神却凭借祂深奥无比的奥秘能够成为人这样的一个悖论都进行了生动的表达。但是加百利非常坚定地知道,将要来的那一位就是天主的圣言,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在新教的经文中"道成肉身"的"道”。 这位女子是谁呢?这个女子是充满恩宠者、与主的恩典同在者,她既是童贞女,她也是母亲,她还是没有新郎的新娘。其中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她被称为生命之母,所有有生命的人的母亲。这个词最早并不是在这里出现的,而是在《创世纪》第三章里,夏娃被造了以后,亚当就说:“你的名字叫夏娃”,夏娃的名字是חַוָּה(hava),在希伯来文中就是生命之母的意思。这个生命之母的名字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创世纪,在天主初次创世的时候。在初次创世的时候,我们知道夏娃是如何受到了蛇,也就是撒旦的诱惑,而导致人类的始祖被逐出了乐园。即便是这样,天主也没有放弃人类,而是给了整个圣经中的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关于基督的预言,就是创世纪第三章第15节所说的,我要叫你——“你"就是蛇——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或者是碾碎你的头,而你要伤他的脚。这就是我们认为在《旧约》中第一个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整个《圣经》其实就是揭示给我们弥赛亚是谁,要以何种方式来实现亚当和夏娃的救赎。 在正教的领报节礼仪中,这个事件没有被忘记的,而是得到反复强调的。比如说在向晨课中,有一个赞美诗是以圣母玛利亚的口吻说:“确实,蛇确实欺骗了远古的夏娃,现在我给你带来欢乐的好消息。“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个圣像显示的一样,这个圣像是埃及科普特圣像的风格,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第一个夏娃和第二个夏娃,第一个夏娃给人类带来了罪、死亡和流放,第二个夏娃因为她对天主的信念和顺服而带来了整个人类的救恩。她就是那个怀有后裔的夏娃,而她的后裔是要来踩碎蛇的头颅的。 向晨课还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说的 “今日,蛇的傲慢灭亡了,因为始祖遭受诅咒的束缚被解除了。“就是玛利亚一句,“按照你的话,让神的旨意来实现” 这样一句话,使我们受诅咒的束缚被解除。所以向晨课里以天使长加百利的口吻来赞叹这样一个伟大的奥秘 “多么无法形容的奇迹:没有男人的种子,上主天主将被孕成人,并将从她体内作为婴儿出生,为了重塑所有人类。” 这就是天主的奥秘,这就是圣母领报节的意义。 抵暮课还有一首诗,唱得更加直接: “属地的将与属天的结合,亚当将得到更新,夏娃将摆脱最初的悲伤。我们肉身的幕帐成为上帝的圣殿,泥土之躯藉着她而得以神化。这是何等的奥秘,无以解释的屈尊俯就,难以言喻的受孕方式……童贞女的母腹接受了上帝之子!”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悖论,因为以人的理智是无法理解的,却因为天主的圣言和他的自我牺牲而得到了成就。所以正教的赞美诗把节日的意义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天主造人这一巨大工程的完结,完美的成就。 那么下面,我们也要和天使长加百利一起来思考神圣诞神女这个人物。大家如果读《圣经》的话,除了在《路加福音》中能够读到一点点关于她的信息以外,基本上《圣经》的《新约全书》是不怎么提到诞神女的。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圣经》是关于基督上帝的书。但是如果你是正教徒,你在所有的礼仪崇拜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与神圣诞神女相遇,因为她是教会的母亲,也是教会的象征,她是教会的奥秘。如果说天主有一个巨大的奥秘、像珍宝一样来珍视的奥秘的话,那么诞神女就是那个奥秘。 我记得已经去世的美国正教会神父霍普科(Thomas Hopko)有很多非常好的讲座。非常感谢现在的技术,他的录音都保存下来了,所以在网上都能够听到。他就对很多正教徒说过,你们不要到外面去跟新教教友辩论关于圣母的事情,你要跟大家介绍基督教的话、基督信仰的话,你就谈基督的救恩就好了,就谈基督。为什么呢?诞神女是基督的母亲,你只有进入教会,在教会的家庭之内,成为了家庭成员,那么基督就会把他自己的母亲介绍给你,你就会真正的认识她,认识这位母亲,我觉得他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我今天讲的主要给大家介绍教会的礼仪崇拜的礼文是如何来呈现神圣诞神女,作为我们的母亲或者教会的象征的。她不仅是教会的象征,她也是一个完美的基督徒,必须这样说,她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除了基督之外再没有比诞神女更加完美的基督徒了。她也是第一个基督徒,第一个相信她的儿子是天主,而且和他完美地合一的人。所以我们一起来思考神圣诞神女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在赞美诗中是以加百利的眼光来看她的。大家可能知道在圣经特别是旧约中,有不少这样的场景,就是天使加百利、米迦勒,作为天主的信使向人类出现,在他所出现的那一刻,人都是非常地害怕,腿都软了,摊在地上。然后天使就会说,不要怕,然后把他们扶起来。比如说但以理,比如说以西结,这些都是圣人,这些都是天主所喜爱的人,他们都是先知,但是他们见到了天使以后首先就感觉到自己的不配,自己作为人的uncleanness,不洁,都非常地害怕,天使需要来加振他们,说,勇敢地站起来,听我跟你说。但是当加百利出现在圣母面前的时候,就不是这样了。圣母是非常卑微、谦逊的,但是加百利天使长却称呼她为什么呢?庆哉,充满恩宠者。可见神圣诞神女在天使长眼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在正教会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很大部分人都会唱、都知道的赞美诗,就是以加百利的眼光来看待诞神女。它是这样说的 敬畏你的童贞之美,以及你纯洁无瑕的光芒;加百列向你呼喊,哦,诞神女啊,我如何能为你献上配得上你的赞美诗?我该以何种名字称呼你?我心生疑惑,又肃然起敬!因此,依照圣命,我向你呼喊:充满恩宠者啊,庆哉! 这首诗非常美,所以我给大家放一下,时间不长。这首赞美诗选自"弗座词”,就是以基督或诞神女为主题的一系列赞美诗,大家在祈祷或听的时候是要站着的,以表示尊重、尊敬、敬畏,所以叫弗座词。它非常有名,所以歌词第一句”*Awed by thy beauty”*就成为了它的名字。 (Lydia老师播放视频) 刚才的赞美诗主题是什么呢?就是圣母的纯洁、童贞之美、美得无暇。还有就是欢庆的主题。圣母不光是一个纯洁的人,而是至纯的人,她的童贞其实不只是指身体的纯洁,更是她灵魂纯洁的外在表现。她被叫做无玷童贞女,被比喻为至纯的百合。但同时,在正教传统中,她也是一个令人凛然敬畏的、至圣的领军者,叫做The champion general,是所有的圣徒之首、他们的领袖,犹如领军者。比如说在抵暮课中有一首赞美诗,是这样唱的 加百列来向你揭示从永恒之前就已决定的消息,他向你敬礼并喊道:庆哉,从未播种过的圣土;燃烧却未烧毁的灌木;庆哉,远古被雅各看到的高举的天梯;庆哉,深不可测、无人探索过的深度;庆哉,通向最高天国的桥梁;庆哉,承载吗哪的神圣器皿;庆哉 ,咒诅彻底毁灭,亚当向着上帝被召回;庆哉,至高的天主与你同在。” 这里它所使用的意象,无论是比喻也好,象征也好——当然都是来自《圣经》,如果你对《旧约》非常地了解的话,这些看着都非常熟悉——但是它们也是一个个非常雄伟的比喻和象征。诞神女就是人类的先驱,没有她,人类就不可能到达天国,没有她,人类就不可能和上帝相连接。在右边你会看到几个圣像,这样的圣像叫做"比天还要更广阔”,“More Spacious Than The Heaven”。这就是在很多正教教堂,在至圣所,Holy of Holies,最神圣的地方、圣礼仪举行的地方,在这个穹庐之上的圣像,它代表的就是在古代以色列的神殿中一个空的、承载无形上帝的宝座;但是在基督教的教堂中,祂的宝座不再是空的了,因为天主的圣言道成肉身了,可以被人的眼睛看到了,祂的宝座就是我们的诞神女、圣母。...

March 15, 2024 · ephremyuan

Lydia博士:正教的圣诞节

按:lydia博士将在我们平台开设一系列正教礼仪和圣经相关的讲座,敬请期待。让Lydia博士带您领略正教的圣诞节,通过礼仪,诗歌,圣像等让您明了圣诞节的意义。礼仪确实有移风易俗之效,是教化人过灵性生活而设立的。教父们说得好教会是一所学校(当然也是一所属灵的医院)。 注:本文讲稿和问答环节由lily姐妹按照Lydia博士普通话整理而成,感谢lily姐妹辛苦整理。我们也相信整理出来的讲稿和问答环节能更广泛地服务到读者。读者须知,此讲稿已经lydia博士修订。 版权声明:若要转载或引用此文,请用以下格式:Lydia博士《正教的圣诞节讲稿问答》,lily编辑整理,Lydia修订 (伦敦:光从东方来,2023年12月16日网上讲座),附上网页+引用日期。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lydia老师正教的圣诞节圣乐链接(需科学上网)1英文,2希腊语(拜占庭传统),3阿拉伯语(安提阿传统): 1.https://youtu.be/K27qSKb4JF0;2. https://youtu.be/tSvLOvzQaf8; 3. https://youtu.be/MvjiVam2HO4 讲座Pdf Previous Next     / [pdf] View the PDF file here. 正文 阿甲按:由于前面已有讲座的讲义,故在正文中未插入相应图片。 今天,我要通过正教的圣礼、圣乐、圣像,这些视听可感受到的部分和大家谈一谈圣诞节的神学意义。 首先,圣诞节在传统正教的礼仪年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它是礼仪年中十二个节庆之一。这十二个节庆从每年的九月份开始计算。9月1日是东正教传统上教会的新年。 关于教会的新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9月1日承袭了古代犹太教的传统。犹太人从巴比伦被掳归回之后延用了巴比伦纪年,9月1日是一年之始,而正教也延续了这个传统。第二种,1月1日,这也是正教比较重要的一个节庆。1月1日是大圣巴西略的纪念日,正教主要教父们的纪念日都在一月份。这种说法来自罗马传统,古代罗马一月(January)是源自他们所崇拜的神杰纳斯(Janus)的名字。这个杰纳斯有两张脸,一张脸往前看,一张脸往后看,罗马人以他来命名新年的第一个月。第三种,从理解教会礼仪年的层面上讲复活节更为重要。每一年的复活节是北半球春天来临之际,因为它是阴历,通过观月来计算日期,所以每年它对应的阳历日期会有不同。那么为什么它也被认为是教会的新年呢?因为它出自圣经中的犹太传统,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在旷野中上帝把他们出埃及的日子定为一年的起始。教会新年既是继承了传统,也是一个比较便利的纪年方式。在这些节庆中,其实基督教只纪念一个节日就是神圣的复活节——葩斯哈(编注:葩斯哈是Pascha的音译,即希伯来文的Pesach,逾越节)。葩斯哈对我们意味着在地上、在时间之内所有的节庆都是暂时的,而我们盼望的是在天国中永恒的庆典。 教会礼仪年的十二个庆典主要与基督和诞神女——圣母玛利亚相关。基督的庆典依据福音书所记载的基督在世时的主要事件而确立。诞神女的节日也非常重要。诞神女是旧约中“锡安女儿”,即“耶路撒冷女儿”,这一个完美预表的实现;她既是基督的新娘,又是所有基督徒的母亲,她就是教会的象征。所以,纪念诞神女的庆典具有神学上的意义,而不只是对一个人或一位基督徒典范的敬礼。 大家可能注意到这十二个庆典里没有复活节,因为复活节是节中之节。它虽在这十二个庆典之外,却又是所有庆典的核心及指向。所以,基督降生节也是以神圣葩斯哈为核心的教会十二庆典之一。 很多人认为圣诞节指的是12月25日那一天,但是在正教会它包含一个圣诞斋期和一个圣诞节期。圣诞斋期是四十天的预备期,与“大斋期”(编注: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斋戒日)类似,但没有那么严格。在四十天中基督徒要斋戒,除了饮食的节制还要不停地祷告、行善、帮助困苦或有需要的人。那么,关于圣诞节期一共有几天有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七天,即从12月25日开始,26日到31日是七天;传统上还有十二天的说法,从12月20日到24日叫Forefeast,就是为圣诞节预热的日子,接着是25日圣诞节,然后从26日到31日也是节庆日。另外,正教会的基督降生节是和1月6日的神显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节日在时间上非常接近,在神学意义上也相同。前一个节日指向后一个节日,后者的神学意义是,上帝是光,向我们显现了;这也正是圣诞节期庆祝的主题,即上帝是不可见的,没有人能够用肉眼看到祂,但是祂通过道成肉身向人类彰显了自己。 我们从圣诞斋期开始就要从礼仪上预备圣诞节的到来,其中有一首圣诞赞词很好地体现了这个主题——上帝向人显现。 赞词这样唱道: 基督上帝祢的降生, 为世界点亮真理的光芒。 一颗明星指点着拜星的人来崇拜祢, 来认识祢—正义之阳, 从天而降的启明之光, 救主啊,荣耀归祢! 圣诞节日期的起源。 在基督教的前三个世纪,教会的唯一节庆是每周一次和每年一次的 Kyriake hemera,即主日和庆祝葩斯哈。直到第四世纪在西方12月25日才首先被确定为圣诞节。一部成书于354 年,名为“纪年”(Chronograph)的罗马编年册,其中包含最早的史料证据表明 12 月 25日被做为基督的生日来庆祝。该文件还包含一个已离世的列位罗马主教的名单,其中一位名叫马可(Markus),他逝世于336年。这意味着336年可作为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的年份。而在东方的教会直到正统教义战胜亚流主义以后,以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79年继位为标志,圣诞节才从君士坦丁堡平稳地延展,经由卡帕多细亚到达安提阿。东方教会继续保留1月6日的旧节庆作为耶稣的洗礼,即神显(Theophany)。做为12月25日的圣诞节被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的教会持久地抵制,但最终亚历山大的教会在5世纪,耶路撒冷的教会在6世纪都接受了这一日期。而西方教会也采用了1月6日来庆祝主显节(Epiphany),主题是婴孩基督向东方贤士显现。直到今天,所有古老的使徒教会中,仅亚美尼亚教会一直在1月6日庆祝耶稣诞生,同时也在这一天庆祝东方贤士的来拜(Epiphany)和基督受洗(Theophany)。 12月25日如何确定为圣诞节的争论远未结束。 最有影响的观点有两种,分别被称为“计算假说”和“宗教史假说”。 “计算假说”最早出现在早期教父的著作中。这种计算方法是基于基督的完美,即祂的生死必是相称的完全数。于是人们认为祂的受孕日与祂的受难日相同,即3月25日(东方教会则为 4 月 6 日)。因此,祂的生日就是12 月25 日(或1月6日)。例如,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断言,基督在3月25日进入坟墓,这也是祂当年进入童贞女腹内的日期,并生于九个月后的12月25 日。 “计算假说”还有第二种计算方法,它从施洗约翰的受孕之日算起。最清楚的证据出现在 386-388年间,金口圣约翰的圣诞节布道中说,根据新约施洗者圣约翰在九月住棚节期间受孕,当时撒迦利亚是大祭司,依此就能算出在伊丽莎白怀孕六个月后的三月份,耶稣在圣母玛利亚腹中受孕,由此得出基督的生日是12月25日。 “计算假说”主要由路易斯·杜切斯涅(Louis Duchesne)在近代复兴,并由塔利(Talley)阐述成为成熟的理论,但是二者计算的基本机制没有变化。 另一理论“宗教史假说”,在18世纪由亚布隆斯基(Jablonski)和阿杜安(Hardouin)提出,并在赫尔曼·乌西诺(Hermann Usener)的著作中得到了更全面的扩展。他们争论的重点是,12 月 25日作为耶稣诞生节的庆祝活动是教会对异教徒冬至节的采纳和改变,即由罗马皇帝奥雷利亚(Aurelian)于公元274年建立的“无敌全胜之日诞生节”(Natalis solis invincti)。他们的证据通常是,12月25日的圣诞节仅在君士坦丁大帝于312年颁布保护基督教的法令后,才成为正式节庆(即 336 年以后)。该论点还对比了异教对太阳崇拜的描述和基督教对圣诞的描述,结论是二者都使用了许多相似的天文词汇,例如称基督是“公义的太阳,照亮那些崇拜星星的人”,“东方的曙光”等等。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基督教继承修改异教的证据。 “宗教史假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包括一些基督教礼仪方面的权威人物,例如亚历山大·史梅曼神父(Fr....

December 16, 2023 · ephremyuan

Lydia博士:东正教礼仪崇拜

按:Lydia讲座东正教礼仪崇拜,整体介绍。讲稿问答经Photini姐妹整理,Lydia老师修订而成。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格式如下:Lydia 博士《东正教的礼仪崇拜》(伦敦:光从东方来,2023-11-04),此网页链接,引用日期。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座pdf: Previous Next     / [pdf] View the PDF file here. 讲稿正文 东正教的礼仪崇拜 礼仪神学是复杂的一门学科,关于东正教的礼仪神学以前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对礼仪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信息的采集。但在20世纪的时候,东西方同时产生了一种对礼仪、特别是古代基督教的礼仪的浓厚兴趣。 在西方,70年代产生了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 (Second Vatican Council)。天主教礼仪神学家们主要做的,一方面是寻古,找到基督教早期的礼仪传统和神学精神,通过对古代文献——特别是手稿的收集,另一方面,他们望向了东方——特别是东方正教,因为在他们看来,东方正教的礼仪保留了许多的古代传统。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对西方天主教的礼仪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回到原先、回到起初,找到最初礼仪的神学精神。(当然改革的实际效果是另一回事,不在我们谈论的范畴。) 在东正教则没有这个显而易见的寻根过程,但是在6、70年代也有一批的神学家,特别是以施梅曼神父(Alexander Schmemann)为代表的,在纽约圣弗拉基米尔神学院的一套班子,他们发展出了东正教的礼仪神学,这样把它变成了一个学科。 那么,东正教礼仪为什么是现在的这样一个样貌?其神学精神在哪里?我们如何能正确地理解?这是本次讲座的框架。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些词语的定义。礼仪、崇拜这些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比如说崇拜这个词,在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是不是有同样的理解的方式呢?这是首先需要解释的。 涉及到人类的一个普遍的行为,就是仪式。有人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那么这个仪式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用一个名字叫Victor Turner的人类学家被广泛认可的一个定义——所谓的仪式,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是一种由人类的语言、词汇、象征符号(一些事物)、人的行为动作(肢体语言)组成的有组织结构的一种模式、方式、套式。属于某个群体的成员就会用仪式来做两件事情,对他们内部来说是来解释和制定他们自己和现实的关系,以此来理解现实,来诠释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仪式,群体成员又用它来向外人来表达自己所属的身份。所以仪式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必需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方式。 对于基督教来说,尽管其属于天主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又是在这个世界存在的,因此,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人类的文化,就需要有仪式。“Liturgy"这个词就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是和基督信仰相关的一种仪式。这个词源自希腊词liturgia。Liturgia的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百姓」和「工作、事务」两个字,将此二字组合起来的意义就是:「为百姓的公共事务」或「国之民生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公共服务 这个词用在基督教教会崇拜的语境中,既有广义又有狭义。广义就是指涵盖教会所有的、官方的、公共的礼拜崇拜。这里的官方指的是正式的由教会来认可和授权的固定形式。比如,晨祷、晚祷、洗礼等这些都是广义的礼仪。但礼仪这个词还有一个特定的狭义,在东正教里专指the Divine Liturgy,圣礼仪。天主教的称呼是弥撒,其它的还有圣餐礼或主的晚餐等不同的称呼。本讲座所说的礼仪取的是广义。如果是狭义的话,特指的是Divine Liturgy。 礼仪包含着三个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它是崇拜的仪式,在基督教中,这个崇拜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基督——葩斯哈或者复活的奥秘。 第二,它是公共的崇拜,它永远是教会公共的、集体的、公开的行为,不可能是个人的行为。在西方的基督教中有这样的行为,为某个个人举办追思弥撒,在东正教中这是不可思议的行为,因为所有的礼仪崇拜只能是教会的行为,即便只有两三个人参加——只有司祭和一个唱诗的人,在举行主的晚餐的时候,它所代表的也是教会全部的存在、整体的存在。 第三,它是官方的。官方这个词其实不是非常恰当,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了,英文的意思就是official,指的是按照教会的规定的形式和仪轨而举办的仪式。比如说如果我自己想别出心裁做一个特殊的形式,或者是其他任何一个人、一个地方教会想要自己根据自己的特征、自己的喜好来改变什么,都是不可以的。 所以一讲到Liturgy,礼仪,指的就是教会的公共的官方的崇拜,其核心是庆祝基督的葩斯哈奥秘。 教会尽管是不属于这个世界和时间的存在,但是她仍然在这个世界中、在这个时间中,所以礼仪和时间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关系,实际上礼仪神学也是关于时间的神学。天主是超越性的,是永恒的,是不属于时间之内的,但人类却是在时间中生活,在时间中来敬拜永恒的神,所以就不可避免的要来解释时间的意义。 那么时间在崇拜中的意义何在呢?礼仪神学其实就是对时间的解释。 不同的宗教对时间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解释,他们的宗教礼仪其实也是人们对时间的构想的一种体现。比如说很多基督教之外的宗教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比如说轮回的概念,从出生到入死、四季的轮替、60年又是一个甲子等,都是时间循环的概念,认为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但是犹太教、基督教对时间的理解不是这样。时间是被天主创造的,因此是有始有终的。圣经中对时间的构想可以归纳为三种,一种就是创世论Protology所说的时间——the cosmic time宇宙时间,描述的一个万物起源的时间。既然有起源就有结束,末世Eschatology即为时间的结束。在这之间就是天主在人类历史的时间中对人类的解救,比如说圣经中记载的从亚伯拉罕开始一直到上帝之子的道成肉身。在人类的历史时间中,天主也做了很多的事情,祂所彰显的就是祂在末世要对整个世界的更新、拯救的预表。祂在人类历史时间中的事件体现的就是我们对末世应该有什么样的期待。比如说出埃及对以色列人的解救,其实就是对基督道成肉身、受死然后复活,以拯救整个人类的预表。 所以,时间和礼仪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怎么样理解时间就是礼仪神学的关键。那么教会在崇拜中是怎么理解时间的呢? 一种理解是在时间之外的崇拜,就是我们说的圣礼仪、弥撒。在最早的时候,主日复活日举行圣礼仪没有固定的钟点,只是辅祭看到成员都到了,他就会说,“君宰,到时候了,“在这个适当的时候,门就关闭了,圣礼仪就开始举行。这就是教父们所说的永恒的今日,这是永远是白日没有黑暗的那一日,一个新的日子,它不是第六日也不是第七日,也不是第一日,甚至教父们有第八日这样的表述,意思就是圣礼仪是指向末世的、时间之外的崇拜。 那么也有时间之内的崇拜,时间之内的崇拜在东正教表现的是很多的周期,这些周期是相互关连的,有的时候是互相搭界的,但是各自属于不同的周期。比如说从日落到日出是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时间之内的崇拜是延续自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教中一日七次崇拜——从日暮到睡前,然后子夜,第一时,第三时,第六时,第九时,在这些重要的时刻中来崇拜天主。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是抵暮的时候和早晨日出的时候。这些是时间之内的崇拜,表达的是期待、盼望,盼望天主的临在、基督的到来,是准备进入圣礼仪那个永恒的"今日”。 以上是一日的周期,此外还有一周的周期,是从一个主日到下一个主日。在东正教,每一天都有一个主题,比如说周一是纪念圣天使,周二是纪念圣先知还有先驱者若望,然后圣周三是圣十字架,周四是十二宗徒还有所有的教父,周五是基督受难日,周六是安息日也是神圣诞神女的纪念日和所有亡者的纪念日,就是在主内安息的这圣徒在盼望中等待基督再来、人类复活和最后审判的纪念日。所以这个一周的周期其实也是以主日为盼望的目标,在时间之内盼望、期待、渴望时间之外的那个天主的临在。 还有一个周期循环是八个音调的循环。拜占庭礼仪是按照八种音调来组成的,从复活周也就是光明周的安息日的晚祷开始,每周使用一个音调——第一音调、第二音调,一直到第八音调,然后再回到第一音调,这样也构成了一个循环。这些循环的互相的连结和互动而产生了非常复杂的正教礼仪。在古代是专门有人终其一生就研究这个,他们就是一个权威,知道用哪些礼仪典籍怎样来把礼仪根据仪轨诠释出来。那么现在有了电脑,所以我们其实就是非常偷懒,哉星期六的晚上在电脑上把别人给你做好的这个功课下载然后打印出来。 所以礼仪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还有一个循环就是年的循环,在这一年之内也有好几个循环,其中一个循环就是从葩斯哈到葩斯哈的循环,在教会中我们称它为可移动的节日,因为它是以阴历为主的,在这一循环中的节日有每年的棕榈主日、神圣葩斯哈(复活节)、基督升天节、圣灵降临节—-这是一个循环。 那么还有一个循环是不可移动的节日,这些节日在阳历上是固定的,比如说每年的9月14号都是荣举十字架节。这些不可移动的节日也形成了一个循环,一共有12个节日,主要是基督的节日和诞神女的节日,这是一个循环。还有一个循环是圣徒的节日,每日有特别纪念的圣徒。 这些循环属于不同的圈,有的时候甚至可以重叠。比如说基督被献上圣殿节,那一天也有可能是某一个圣徒的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赞美方式,那么仪轨该如何安排呢?其中的原则就是基督的节日总是要优先于诞生女的节日,诞生女的节日要优先于圣徒的节日。所以有非常复杂的一套规则来调节这些不同的仪轨的循环。 时间的概念也关乎基督徒生命的时间,从我们受洗入教到在主内安息、期待复活,这也是一个时间的循环。礼仪中对这些时间也有特定的体现。比如说受洗圣事、受膏、圣餐、和解圣事(就是告解),圣婚、圣职,还有敷油,这些圣事尤其在西方天主教中非常明确的叫作七大圣事—The sacraments。在东方正教中,这个七不怎么说,因为东正教认为不光有七个圣事,虽然这七个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有其它的圣事,只要是基督徒生命中的任何事情有圣灵的介入,那么都是圣事。所以他们经常用的称呼是从希腊词而来的Mysteries,奥秘。 圣保罗在他的书信中经常提到mysteries,基督是一个奥秘,基督的身体也是一个奥秘,这个词后来又被延伸到所有在教会礼仪中的事都称为mysteries,奥秘。那么除了七大圣事以外,还有比如说祝福圣水、饼、酒、果实,祝福圣堂,家居的祝圣,修士修女的"剃度"等(剃度不是说把头发都剃掉,而是就剪掉一小块,我们在受洗或者受膏的时候,也要剪下一点点头发作为一种象征,意思是我们成为基督内的人了),都是圣事。 总之,礼仪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礼仪神学其实就是时间的神学。 有这样复杂的礼仪规则,教会的礼仪用书也是非常多的,这里只举几个经常用的。比如说要在礼仪中使用的圣经的经文就会成书,如四福音书。四福音书要永远的放在祭台上,象征基督天主圣言的临在。还有使徒书信,使徒书信是每一个主日都要在教堂中宣读的,所以它也是一部礼仪用书。还有圣咏集,也是礼仪用书。这些都是从圣经中来,按照他们在礼仪中的用途来排列顺序。 还有一些礼仪用书是和刚才所述的那些不同的循环相关的。比如说时刻经,就是抵暮课、晚祷、晨祷、第一时、第三时、第六时、第九时等,这些仪轨是在时刻经里能够找到的。 那么如果受洗怎么办呢?这些圣事礼仪在圣事祈祷书中,有时也叫做需求之书,是为了信徒生命中的一些需求而做祈祷的礼仪书。 再比如说一年中不可移动的节日循环,有圣徒的日子,还有主的日子、诞神女的节日,一共有十二集,按照月份来编排,这个就叫做Menaion。按照八个音调来做的那个循环称为八音集,或者八音书,Octoechos,是按照八个调式谱写的礼文排列汇集成书的。 除此之外,在可移动的节日中,葩斯哈复活节是一年中的节中之节,从大斋期到到圣周这一段时间,教会的礼仪是完全特殊的,这个时期的礼仪用书叫做大斋三颂典,Triodion。从复活一直到圣灵降临这一段期间的礼仪用书Pentecostarion,我翻译成喜庆颂典,当然中文可能有其它的叫法。 还有主教专用的礼仪书、司祭专用的礼仪书、诵经士专用的礼仪书等等。还有一本书叫做法典Typicon,就是规则,解释如何正确地来庆祝圣日、祈祷、崇拜等等,因此叫做法典。这本书非常非常厚,一般的人不会了解它,这个是真的要专门投其一生来学习才能弄清楚的。 以前我比较熟悉安利甘的崇拜,大家知道安利甘只有一本书叫做Common Prayers,公祷书。不厚的一本书就包括了所有,这就和正教的传统礼仪用书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成为了鲜明对比。那么,为什么东正教会有这么复杂的礼仪呢?这就要谈及历史的演变。 很显然,在使徒时期,基督徒的礼仪崇拜并没有那么复杂。东正教是非常强调传统的一个信仰体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东正教一方面要忠于传统,继承保持传统,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历史境况的不同变化。基督教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要与世界产生互动,受到影响,应对不同的形势,因此就会有历史演变。所以这是一个张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应对不停的变化。从使徒时代到拜占庭礼仪最终确立,也就是十四世纪之后,东正教礼仪就基本固定了而不再改变,礼仪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圣传统。 现在的东正教拜占庭礼仪有三个层面,它就像累积的沉积岩一样,最核心的、最基础的就是犹太-基督教的礼仪传统,也可称旧约的传统。当然,旧约的传统是经过复活光照之后重新诠释的,但其形式、仪轨还是受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教礼仪传统的影响,这是第一个层次。在此之上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君士坦丁大帝之后的座堂礼仪传统。从那时开始教会可以在大的教堂中举行仪式了,基督教也不只是一个被迫害的地下宗教了,而是一个帝国的宗教。特别是在异教被消灭了之后,基督教就承担了很多以前异教要支撑起来的社会功能,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变化,所以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就是克修主义。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的正式国教之后,基督徒做出了一个非常勇敢的反叛行为,就是默默的退出了世界,出世,到了埃及的沙漠或者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那边的沙漠里做独修,当苦修士。比如说埃及的Saint Anthony大圣安东尼,Saint Pachomius圣帕科繆,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或无名的克修主义者。其实他们就是对基督教作为帝国国教这样一个现象的一种和平的抵抗。他们要退出这个世界,真正的成为在末世中生活的、在天主的国度中生活的基督徒,所以教会把他们的克修主义称为白色的殉道。...

November 4, 2023 · ephremyuan

Lydia博士:圣灵降临节的意义

按:Lydia博士: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视频和油管(不含问答讨论环节)。讲稿和问答环节经弟兄Sila整理,Lydia老师修订而成,特表感谢。 若要引用本文,请参考版权申明 油管订阅和网盘下载,请见主页 讲稿 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 大家好!今天讲座的题目是《从经文和礼文看圣灵降临节的意义》。今年圣灵降临节在东正教的日期是在上周的周日(6月4日),在西方各教会是5月28日。我们现在正处于圣灵降临庆节期间。 论经文、礼文和礼仪庆节 有三个概念我觉得有必要解释清楚:一个是“经文”,一个是“礼文”,一个是(正教会的)“礼仪和节日”。经文,自然就是指《圣经》,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旧约》和《新约》。更准确地说,《圣经》是指犹太教的希伯来《圣经》和我们基督教的《新约圣经》。在基督和使徒时期,是没有所谓《新约》的。对他们来说,《圣经》就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这个经书(旧约)。礼文,是指在过去的数个世纪(特别是六、七世纪),在正教会内(特别是在拜占庭传统的教会之中)逐渐形成的赞美诗和祷文。一些祷文经常是唱出来的,主要是用于礼仪崇拜。那么,这些经文和礼文是什么关系呢?礼文,既然要在礼仪中被用到,特别是在某些重要节日中使用的。经文为礼仪庆节提供了《圣经》的基础,并为这些礼仪庆节赋予了意义。而礼文,它具有功能性,或者说是功用性,它使得这个礼仪能够进行,还为之提供了一些特殊的赞美语汇。礼文和经文之间有紧密的关系:礼文是对经文的再诠释,是在礼仪庆节的语境中对经文进行再诠释的成果。所以,《圣经》和正教礼仪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圣经》提供了基础,正教的礼仪庆节提供了语境,因此经文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互不矛盾的解释。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在教会礼仪崇拜的语境之中产生的对经文的解释,才是最权威的,具有终极的意义。以上所述,就是经文、礼文、礼仪庆节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 正教礼仪的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以圣灵降临节为例,来看经文、礼文、礼仪庆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是怎么样的。在此,我总结一下教会的礼仪崇拜具有哪些意义。当然,我的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我觉得礼仪崇拜最主要的四点意义如下。 第一,礼仪崇拜使我们所庆祝的这些圣事超越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也就是说,我们在庆祝节日的时候,不只是单纯地纪念在两千多年前发生的、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事件,而是我们基督徒(礼仪参与者)被带入了具有永恒意义的圣事现实。具体地说,在进行礼仪的过程中,我们宣告今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个事件就是正在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使这些历史事件不受到时间和地理位置(空间)的限制,从而具有了一种超越性。 第二,礼仪崇拜为《圣经》经文提供了经久不衰的语境和相关性。 我们知道《圣经》是在某些历史性条件下(历史时期、地理位置),由某些具体的、历史性的人写成的经文。既然如此,《圣经》为什么对我们现代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呢?这就要提到《圣经》经文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在过参与礼仪崇拜时,就赋予了经文经久不衰的语境。 第三,在这种具体的语境下,礼仪崇拜实际上起到了解释经文的作用,特别是在礼仪中使用的礼文。 礼仪崇拜的语境和礼文,共同实现了对经文的解释,并揭示了这些经文在神学上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认为神学解释和礼仪崇拜是不可分割的。另外,我们知道,所谓的“正教”,就是“orthodoxy”,这个单词在斯拉夫语和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正确的崇拜”。如此看来,正确的教导和正确的崇拜是不可分割的。 最后,礼仪崇拜具有实际意义。上帝并不需要人类去崇拜他,而是我们需要去崇拜上帝。事实上,礼仪崇拜是教导和塑造信徒(灵性生命)的方式。 《约翰福音》中基督讲述圣灵降临 谈到这个圣灵降临节,我们知道它是有《圣经》基础的,根据《约翰福音》第十四章的记载,耶稣本人向他的门徒许诺了圣灵的到来。在耶稣受难之前,他给他的门徒训话(临别赠言),他说:在他离开(升天)之后,要有另外一位保惠师来与门徒同在。这个“保惠师”是和合本的译名,思高本译作“护慰者”。 “你们若爱我,就会遵守我的命令。我要求父,父就赐给你们另外一位保惠师,使他永远与你们同在。他就是真理的灵,是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们既看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我不会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再过不久,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会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到那日,你们就会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有了我的命令而又遵守的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人,我父要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亲自向他显现。”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问耶稣:“主啊,为什么亲自向我们显现,而不向世人显现呢?”耶稣回答他说:凡爱我的人就会遵守我的道,我父也会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而是差我来之父的。我还与你们在一起的时候,已对你们说了这些事。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把一切的事教导你们,并且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约翰福音****14:15-26) 我们把这段经文解读一下。这段经文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基督的升天和圣灵的降临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基督的升天使得圣灵能够降下人间,基督以这种方式与他的门徒永远同在,由于圣灵的做工使得这种同在不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的限制。另外,由于圣灵降临并居住在每一个信徒之中,使得信徒与基督和圣父成为一体。我们知道三位一体的上帝,他既是三,又是合一的。他的合一,其实就是爱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由于有了圣灵的居住,信徒也能够由于爱而与上帝合而为一,这就是圣灵降临的原因之一。圣灵之所以降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圣灵的启示作用。耶稣在世间的时候对他的门徒启示了全部的真理。但是,只有在圣灵降临的时候,他给他的门徒所启示的所有真理,才能会被一一记起,成为教会建立的基础。 圣灵启示与教会圣传的关系 在正教会之中,我们相信所有关于人类得救的真理,是由基督一次性地传授给了他的使徒和门徒。这个一次性的传授,是通过圣灵降临而得以完全实现的。也就是说,教会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关于人类得救的真理,没有其它可以添加的,也不可以从中消减。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教会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传统呢?难道这些东西,例如教父著作、前七次大公会议的决议、信经等等,不是圣灵又在给予教会新的启示吗?在正教会看来,这是不正确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所有的真理,正如《犹大书》(第三节)说的,已经一次性地、全部给予了圣徒。我们所做的(学习教会圣传),其实是对真理的加深认识,而不是增加了一些新的启示。另外,教会圣传把已经给予教会的这些启示,在新的语境、处境中得以重新诠释和应用,而不是增加新的启示。总之,这些是圣灵所做的工作,使得所有的启示在教会中得以保全并流传下来。 圣灵降临节的历史场景 圣灵降临的过程,只有圣路加在他的《使徒行传》中有这样的描述,他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历史场景。当时的历史场景是什么呢?是五旬节。什么是“五旬节”呢?五旬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圣灵降临节”。“五旬”就是希腊文的“Pentecost”,“Pentecost”就是逾越节之后第五十天那个节日。“五旬节”在犹太教中叫做“Shavuot”,“Shavuot”就是七周,或者叫“七七”。为什么这么说呢?七七四十九,第五十天,也就是七周之后,正是逾越节七周之后的那个节日(五旬节)。五旬节或者七七节,是处于第二神殿时期的犹太教的三大节日之一。这三大节日包括逾越节、七七节(五旬节)、住棚节。这三个节日, 按照律法的规定,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要到耶路撒冷朝圣。 在犹太教把“五旬节”精神化1之前,它在最原始的意义上是一个农业节日,它所庆祝的是谷物的丰收。那么在谷物丰收的时候,犹太人就要给上帝献祭以谢恩。其实,在第二神殿时期,犹太教已经把这个节日精神化了。也就是说,在五旬节这一天,犹太人庆祝的不仅是谷物的丰收,更是为了纪念上帝在旷野中把摩西律法启示给了以色列人。上帝跟他们立约,把“上帝的名”(自有永有者)启示给了摩西。在这一天,所有从不同国家而来的虔诚的犹太人都住在耶路撒冷,因为他们都是来朝圣的。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他们就都被圣灵2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都惊讶稀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我们帕提亚人、米底亚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利比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3,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使徒行传*2:1-11) 这段经文,就是圣路加所介绍的圣灵降临的场景。 如何以礼文诠释经文? 教会在它的庆典中是怎样解读这段经文的呢?关于这段经文的重要意义,在今天晚上我想谈三点。当然,这段经文有更多的意义,但我们时间有限,只能谈三点。 在圣灵降临庆典中我们所听到的经文、唱词、赞美诗等,都告诉我们圣灵降临的意义——**它就是上帝应许和人类希望的圆满实现。**在念抵暮课4的时候,我们赞美上帝创世的美好,要求上帝保佑我们安息并在天明的时候让我们从睡眠中苏醒,这就是一个复活的象征。所以说,“抵暮”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刻。每个节庆,都是从头一天的晚上的抵暮课开始,然后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的向晨课(晨祷),再举行圣礼仪式。 在圣灵降临节这一天的抵暮课中,有一段祷文就归纳了圣灵降临节的意义。**“看呐,我们庆祝五旬节的盛筵,圣灵的临在,应许的圆满,希望的实现。多么奇妙的奥迹,多么伟大而庄严!我们因此向祢呼喊:上主啊,万物的创造者,光荣属于祢!”**这就是我们在抵暮课中经常要说的赞美词。与此同时,这一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是所有的上帝向人类的应许:他给亚伯拉罕立的约、他给摩西立的约、他给大卫立的约,这些约定中的许诺都在圣灵降临的时刻得以圆满的实现。 所以在抵暮课的时候,大家会聆听《旧约》的一些经文,第一段经文就是选自《摩西五书》(律法书)中《民数记》的第十一章,这段经文是要在崇拜仪式中被高声诵读的。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从以色列的长老中招聚七十个人,就是你所知道作百姓的长老和官长的,到我这里来,领他们到会幕前,使他们和你一同站立。我要在那里降临,与你说话,也要把降于你身上的灵分赐他们,他们就和你同当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独自担当。(民数记****11:16-17) 也就是说,上帝要亲自莅临并膏抹那些长老,使他们成为以色列民的领袖,和摩西一道领导以色列民。 摩西出去,将耶和华的话告诉百姓,又招聚百姓的长老中七十个人来,使他们站在会幕的四围。耶和华在云中降临,对摩西说话,把降于他身上的灵分赐那七十个长老。灵停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受感说话,以后却没有再说。(民数记****11:24-25) 这个“七十”,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七”代表圆满,“七十”就代表所有的以色列民。这个事件,其实是后来上帝圣灵降临的预表。在摩西时代,就有一个这样的预言。 但有两个人仍在营里,一个名叫伊利达,一个名叫米达。他们本是在那些被录的人中,却没有到会幕那里去。灵停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在营里说预言。有个少年人跑来告诉摩西说:「伊利达、米达在营里说预言。」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就是摩西所拣选的一个人,说:「请我主摩西禁止他们。」摩西对他说:「你为我的缘故嫉妒人吗?唯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民数记****11:26-29) 这一段也是很有意义的。在《约翰福音》(思高本译作《若望福音》)中,耶稣就对在夜间访问他的那个法利赛人说,风在这个世界上吹,它愿意去哪里都是它自己的意愿(约翰福音3:8)。这个“风”就指的是圣灵,没有人能够控制圣灵。圣灵愿意停留在哪里,就停留在哪里;它愿意把自己的恩惠施给某一个人,就施给某一个人;它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也不受到建筑物的限制。这段经文指出:不是只有在庙堂中,才有上帝的灵存在。另外,这段经文也是一个预言,它预言了上帝的百姓都是先知(不局限于那七十个长老)。这个预,就在圣灵降临节那一天实现了。这段经文中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上帝的应许在今日(圣灵降临节)得以完美的实现。 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经文,是从《先知书》中摘要的,是《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 锡安的民哪,你们要快乐,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欢喜;因他赐给你们合宜的秋雨,为你们降下甘霖,就是秋雨、春雨,和先前一样。禾场必满了麦子;酒榨与油榨必有新酒和油盈溢。我打发到你们中间的大军队,就是蝗虫、蝻子、蚂蚱、剪虫,那些年所吃的,我要补还你们。你们必多吃而得饱足,就赞美为你们行奇妙事之耶和华—你们上帝的名。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至羞愧。你们必知道我是在以色列中间,又知道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在我以外并无别神。我的百姓必永远不致羞愧。以后,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老年人要做异梦,少年人要见异象。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在天上地下,我要显出奇事,有血,有火,有烟柱。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到那时候,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就必得救;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约珥书****2:23-32) 我们最熟悉的其实是第28节和29,因为在圣灵降临节的那一天, 也就是路加在《使徒行传》的第二章里写到的:大家都说,他们这些人为什么都在说我们的乡谈,用我们的乡谈来赞美上帝呢?这时候圣彼得就说话了,第一次把福音传给了这些人。他所引用的经文就是《约珥书》第二章的28节和29节,所以我们对它很熟悉。正是在(圣灵降临的)这一天,这个预言实现了。 如果你要是不熟悉经文的话,你就失去了很多重要的语境。在古代,人们熟悉经文,你只要说一个词,他就知道这一整章经文都在说什么。 所以,彼得没有把《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全都说出来,只说出了这两句。但是,这段经文的语境还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他没有提到圣灵,而是提到了雨、甘露和水,这些水是赋予生命的。为什么说它是赋予生命的呢?经文谈到了谷物的丰收,对吧?这个“谷物”其实就是指小麦,还有酒和油,这些物品在经文的语境中都是圣物。为什么圣物呢?因为我们的圣事,例如:感恩祭、敷油礼,代表了上帝对人间的恩赐和对生命的赐予。更进一步说,这段经文的背景正是五旬节。在五旬节这一天,人们要庆祝谷物的丰收,并把这些收获的成果献给上帝。因为上帝通过恩赐五谷丰收,而赐予我们人类生命。更重要的意义上,上帝通过赐予摩西律法,向以色列民启示了他的名。以色列民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神的名呢?就是在摩西接受了律法的时候,上帝把他的名启示给了摩西和以色列民。所以,《约珥书》第二章的经文,其实讲的就是五旬节这样的一个语境。当时约珥先知所处的时代,五旬节庆祝的就是谷物丰收和上帝赐予律法。但是,经文又说了未来的时候,这是一个预言,这个应许的完美实现是在当上帝要用圣灵来浇灌你们的时候。 《约珥书》第二章第30节的经文又说:天上地上要显出奇事,有雪、有火、有烟柱,太阳变成黑色,月亮变成血红色,还有耶和华大有可畏的日子。在古代犹太教中,这些经文指的是自然界的一些异常现象,或人类社会的一些异常现象。它所指示的就是世界末日到来之前的一些信号和象征。也就是说,这个圣灵要被赐给人间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末世的到来,就是要为最后的审判做准备了。 所谓的“末世”就是希腊文的“Eschaton”。它的意思不是说在这一天所有东西都会被毁灭,而是指最后的、最末的世代。这个世代是由上帝的道成肉身而开启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这个末世。 所谓“末世”,不是一个悲观的说法,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绝望的时间段,而是我们所向往的时代,是我们在圣灵中所经历的,这种经历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那么,我们所向往的,要在整个创世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就是上帝的降临并与他的子民同在。在那时,天和地都要被更新,所有的人也要被更新。那时候,所有的生命都会复活,还有最后的审判。以上所述,就是圣灵降临和末世预言之间的关系。这个末世预言就是《约珥书》的预言,是在圣灵降临节这一天得到实现。从圣彼得引用这段经文就可以看到当时的使徒就是这样理解《先知书》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约珥书》经文谈到了“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什么是上帝的灵呢?上帝的灵是非受造的火,因为上帝就是火。但它所用的这个词汇,却是“雨水”、“甘露”。这就是说,这个圣灵其实就是门徒的洗礼。 还有一些经文,也是要在晚祷(抵暮课)中宣读的,就是《以西结书》第36章。 我必从列国带领你们,从列邦聚集你们,领你们回到本地。我必洒清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洁净了。我要洁净你们,使你们脱离一切的污秽,弃绝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赐给你们一颗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又从你们的肉体中除掉石心,赐给你们肉心。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使你们顺从我的律例,谨守遵行我的典章。你们必住在我所赐给你们祖先之地;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上帝。(以西结书****36:24-28) 这段经文和前面所说的那些经文有一些相关的地方。第一,圣灵的降临是为全体人类的悔改,从而重新回归上帝而设置的。第二,它也谈到了用洒清水的方式来洁净你们(人类)。这个水和火的洗礼在此又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目的就是把这律法放在人的心里,放在人的灵魂中。这样人类就不会再因为人的罪性而不断违反上帝的律法。所以,这段经文和昔日摩西所接受的律法(以色列民和上帝所立的约)产生了一种联系,那个约(摩西律法)都要被更新,人类要成为被造的新人。换言之,能够遵守并愿意遵守律法并不是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而是上帝圣灵的力量,圣灵居住在人心中而产生了新人。 以上这些经文,就是我们在教堂举行晚祷(抵暮课)的时候所听到的。这些经文,又通过礼文和我们的赞词而得以诠释。例如,在第二天早上的向晨课中,我们会念这个“Kathismata”。“Kathismata”就是在我们在读了《圣咏》之后,接着念的一篇赞美诗,它就是对经文的一种诠释。由于我的译文不是很优美,所以我把英文版也放在这里。如果你能阅读英文,就可以对照两个版本的译文。我觉得自己的译文,总体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让我们信众来欢庆这最终的节日:这是五旬节,应许和指定的时日都在此时实现。因为在今日,圣善者护慰师的火焰直下到大地之上,像火舌一样,祂光启了众门徒,使他们被接纳为天国的成员。看呐,护慰者的光已经降临,光启了整个世界。” 上帝是火、是光,他以自己的光启明了整个世界。 “圣灵的源泉下来世间,分发成火河的支流,浇灌了众使徒们,以光明指引他们。那圣火是为他们洒下甘露的云彩,用光充满他们,用火焰浇灌他们。借着他们,我们也领受了恩赐,火与水的奥秘。看呐,护慰者的光已经降临,光启了整个世界。” 这一段唱词,就是对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先知预言的解读。首先,我们看到它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就是在《使徒行传》中描述的那个事件,而且它还向我们解释了这个事件的意义。这个意义就是灵的洗礼,通过这个洗礼,我们才得以接受上帝的启示和智慧。也就是说,我们被光照了,突然明白了真理,真理之光在我们心中闪现。如此,我们就接受了上帝的真理。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段礼文实际上是对经文的释义,是在礼仪的语境下对经文的诠释。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意义——圣灵降临节还是对《圣经》中的另一个应许的圆满实现。 在《创世纪》第十一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巴别”其实也是“巴比伦”,这两者在希伯来文中是同一个词。“巴比伦”有象征意义,它是人类对上帝叛逆的象征。 那时,全地只有一种语言,都说一样的话。他们向东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找到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让我们来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柏油当泥浆。他们说:“来,让我们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我们要为自己立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面上。”耶和华降临,要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了同一个民族,都有一样的语言。这只是他们开始做的事,现在他们想要做的任何事,就没有什么可拦阻他们了。来,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语言,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面上;他们就停止建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了全地的语言,把人从那里分散在全地面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创世记****11:1-9) 圣灵降临节的意义之一,就是把这个“巴别塔”事件进行了完全的反转。 我们看到在向晨课的小赞词中就提到了这段经文,**“当至高者起初下来,变乱了人们的语言,祂分开了众民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的人们所做的事情,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建一座高塔,这样他们就能够一步登天。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崇拜自己,把自己当作神。这种行径,就如同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一样,是严重的罪行。“而当祂将火舌分开的时候,祂把所有人类召唤成为一体。”**借着圣灵的分施,他把所有的人类又召集起来,使其成为一体。这些人在接受了圣灵之后,就开始用万邦的语言来赞美上帝。因此,这是对当时“巴别塔”事件的一个反转,或者说是彻底的扭转。 这个小赞词又说: “快来靠近我们,靠近我们,无所不在的上帝,就像祢永远与祢的使徒同在,也请祢将我们与祢联合,我们渴求祢,仁慈的天主,在与祢的合一中让我们能称颂赞美祢至圣的圣灵。” 在“巴别塔”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人类崇拜自己,要和上帝平起平坐。而在这里,圣灵的降临使我们不仅彼此合一,而且和上帝合一。上帝以这样的方式,来到了人类中间。 我们刚才说的是第一点,经文和礼文向我们传达了圣灵降临节的第一个重要意义,**它是上帝对人类应许的完美实现。**那么,圣灵降临节的第二个重要意义是什么?**它是圣三一上帝向人类的彰显。**人不可能凭借自己有限的智慧来认识上帝,我们对上帝的任何的认识,都是来自上帝的自我启示。如果说基督的复活节(葩斯哈)是上帝圣子向人类的彰显,那么圣灵降临节就是上帝圣灵向人类的彰显。 关于圣灵的阐述我们可以参照《尼西亚信经》 在《尼西亚信经》中,第一句经文讲圣父,接下来讲圣子,到了第八句经文就讲圣灵。在此很多人就会意识到这是正确的,《尼西亚信经》的内容依次是:圣父、圣子、圣灵、教会,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上帝观和教会论。但是,还有一点我想请大家注意:**教会和圣灵是不可分割的。**正是因为圣灵被赐予使徒,才有了这个独一、神圣、大公、传自使徒的教会。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我们才有了洗礼,不光是用水洗,更有圣灵的膏敷。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死人才能够复活。因为圣灵在我们之中居住,我们才会有来世的生命。所以说,教会的存在和圣灵的降临是不可分离的,这一点在《尼西亚信经》中也有很清楚的阐述。 圣灵的性质在正教的礼文中有清楚阐述。 有些朋友可能很熟悉天主教的节期,但在正教中只有两个节期。第一个节期,是基督复活以后的一段时期(葩斯哈庆节)。在这个节期内,基督与我们同在,所以我们要在每次祈祷的开端加诵一段祷文:“**基督自死者中复活,以死亡践灭了死亡,向坟墓中的人们赐予了生命。”**在葩斯哈庆节期间,这段祷文要在一切仪轨课颂前后加诵三次。...

June 5, 2023 · ephremyuan

Lydia博士问答系列:东正教如何理解预定?

按:此问答系读者专门想问Lydia博士关于东正教的理解。经Lydia和问者的同意,刊出此问答,以让读者了解东正教关于预定的看法。当然此篇并非学术专文,但观点是有的。 版权声明:若您想转载此文,请按版权申明格式转载;若有杂志想出版此文,请通过电子邮件(areopagusworkshop@gmail.com)联系。 问: 天主是全知全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万事都是祂预定的。那么,始祖犯罪,吃禁果,是不是预定呢?奥古斯丁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从正教的角度,安瑟伦对预定的解释是不是更合理一些?安瑟伦认为:对上帝来说,万物都在他的面前,没有过去,没有将来,只有永恒的现在;因此,人的自由意志不单与上帝的预知相配合,也与预定协调,毫无冲突。人真正的自由是不犯罪的自由,不作罪的奴仆,因此人的自由与上帝的预定是可以并存的。 我觉得安瑟伦的解释指出了预定这一概念中的时间因素,这是其他学者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具体到经文中,有 . 徒13 :48 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神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林前 2:7 我们讲的,乃是从前所隐藏,神奥秘的智慧,就是神在万世以前预定使我们得荣耀的。 加 4:2 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亲预定的时候来到。 弗 1 :5 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旨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基督得儿子的名分, 这些经文都出现了“预定”这个词,从解经的角度,这个词正教是怎么解释的呢?谢谢。 Lydia博士回答: 谢谢来信分享你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我来就你所说的表达一些非常浅显的看法。 你说的是对的,预定是天主救恩计划的确定,在创世之前就已经预定了通过圣子的道成肉身来成就人类的圣化:既教父们精辟总结的,“天主成为人,以使人能成为神”。亚当的犯罪当然不是天主的意愿,而是人类始祖自由选择的后果,但是亚当的犯罪却不是不在天主的意料之中的。基督的道成肉身不是天主A计划失败后的B计划;无论亚当是否犯罪,天主创造完美人类的意愿都要实现。教父们甚至说,尽管亚当犯了罪,天主却将人类的经历转化成他们得以成长而渴望认识天主的契机,尽管亚当的罪带来死亡,天主却将死亡转化为人类进入永生的门楣。这就是天主的预定,祂所意愿的无一例外都会实现。 你引用的那些经文,使用“预定”一词,就是这个意思:祂预定了人们因信德而获得永生。如果预定论是这样的话,我认为是没有问题的。它描述的是天主的全知全能和大爱。 但是大公信仰—就是正教信仰(我们相信正教就是大公教会,否则她就不能自称正教)反对这样的说法,就是天主在预定了一部分人必定得救之外,同时预定了其余的人必定丧亡,因为这样的理论违反了基督信仰最根本的“语法”。 这“语法”的头条就是—天主是爱,在祂之中是全然的光明,没有丝毫阴暗。天主的爱最基本的表现就是祂在爱中创造了人类,为了所有人都能与祂共融从而获得永恒的生命。天主怎么可能像残酷任性的暴君事先预定了丧亡呢?这样的教导不仅是逻辑错误而且不敬神。 从天主是爱延伸出的另一个“语法”就是人被赋予了自由意志,天主是爱,因此不会强迫任何人和剥夺任何人的意愿,救恩需要人与天主合作,我们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天主的呼召。可以确定地说,任何人的得救都是因为天主的仁爱恩赐,而任何人的咒罚都是因为他自己的抉择。 分享几段清晰表达这一真理的经文: 以西结书18:31,“我不喜欢任何人丧亡—吾主上主的断语—你们回心转意罢!你们必得生存!” 以西结书33:11,“你要告诉他们:我指着我的生命起誓—吾主上主的断语—我决不喜欢恶人丧亡,但却喜欢恶人归正,离开邪道,好能生存。以色列家族啊!归正罢!归正罢!离开你们的邪道罢!何必要死去呢?” 提摩太前书2:4,“祂愿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 彼得后书3:9,“主决不延迟祂的应许,有如某些人所想象的;其实是祂对你们含忍,不愿任何人丧亡,只愿众人回心转意。” 愿这些粗浅的想法能有帮助。祝好!

May 6, 2023 · ephremyuan